首页 / 历史 / 爱国名臣邓廷桢第一个反对割让香港

爱国名臣邓廷桢第一个反对割让香港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2周年。

世人皆知,是在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管英、伊里布、牛鉴等人,登上停泊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皋华丽”号上,与英国侵华全权代表璞鼎查正式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即俗称的中英《南京条约》,将中国的香港正式割让给英国。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在这之前,在英国于1840年6月对华发动鸦片战争后不久,就向清政府提出割让香港等要求。

当时第一个表示反对割让香港的,就是南京籍的爱国大臣邓廷桢。

null

邓廷桢

香港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地区包括香港岛、南九龙与新界三个组成部分,总面积约1092 平方公里。

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向中国侵略扩张时,首先将贪婪的目光指向香港岛。因为此岛地处广东珠江入海口的东侧,背倚中国大陆,南临浩翰的南中国海,交通便捷,又具有天然的深水良港,且气候温热,四季常青,物产丰饶,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与战略价值。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战前公开宣称,要占领香港岛。他说:“这地方作为港口较澳门为佳,海水既深,陆地环绕,常年可用,易资防守。它是山地,但己经开垦,在食物上可以独立。岛上的西南方有一个地腰,是很好的贮货所。”(《鸦片战争》资料丛刊<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第664页)

因此,英国政府在1840年6月正式发动侵华战争后仅数月,在攻占浙江定海、威逼天津,使得昏庸的道光帝于1840年9月,下令罢免了爱国抗英的两广总督林则徐、闽浙总督邓廷桢的官职,改派投降派大官僚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办理与英方交涉议和时,就于1840年12月7日,向琦善提出了“讨还烟价”、“兵费”和“行欠”,割地开埠,建立使馆,领事裁判权及传教自由等14项苛刻的议和条件,其中包括割占香港岛的要求。

这是英国第一次正式向中国清政府提出割让香港的要求!

琦善是在1840年11月29日抵达广州的。12月4日,琦善接任两广总督。他为给中英谈判制造缓和的气氛,下令撤除林则徐的备战措施,沿海守兵“毋得率先施放枪炮,贪功偾事”,裁去官船三分之一,遣散所募舵工、水勇,撤除珠江虎门地区海面和海底的障碍物;并在广州重新开始与英方谈判。琦善准备接受与满足英方提出的大部分要求,向英方表示,他将“竭尽全力”,“善为调停”。只是在割地问题上,他一方面害怕道光帝不予批准,一方面害怕爱国官绅反对。于是,他就厦门、香港二地割让给英国一处,与刚从福建解任、到达广州的邓廷桢相商。

当时,邓廷桢刚于1840年10月初,被道光帝以横加的“病民误国,办理不善”罪名,撤掉了闽浙总督,于11月21日,奉命来到广州,随从琦善,“以备查问差委”。邓廷桢曾在广东、福建任职多时,对厦门、香港两地都十分熟悉,深知它们的重要地位与价值,便怀着满腔爱国热情与满腔忧愤,不顾个人荣辱安危,毅然向琦善尖锐地指出:

“厦门全闽门户,夷居厦门可以窥内地。且澎湖、台湾之在厦东者,声势为所隔绝,不得联络。其害至深,固万无许理”。

邓廷桢在指出厦门不能割让以后,更详细地讲述了香港不能割让的理由:

“即香港亦在粤洋中路之中,外环尖沙嘴、裙带二屿,夷舶常借以避风浪,垂涎久矣。今一朝给予,彼必筑建炮台,始犹自立,继且入而窥伺。广东货船,鳞泊黄埔,辎重在焉,其白黑夷之居夷馆者以千百计,皆香港应也。与之良非所便”(梁廷楠:《夷氛闻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页)。

邓廷桢以其丰富的史地知识与政治军事经验,有力地论述了香港重要的战略地位、英国的侵略野心与割让香港的巨大危害。这是当时中国爱国官民反对割让香港的第一声有力的呐喊。后来的历史证明了邓廷桢意见的准确、深刻与预见性。虽然,当时 琦善对邓廷桢的意见不予理睬,邓廷桢最终也未能阻挡住英军对香港的武装占领与一年多后《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的正式割让,但是,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远见卓识将永远值得后人纪念。

null

邓廷桢在当时对香港问题表现出如此可贵的爱国精神与远见卓识,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官僚群体中,是难能可贵的。这年他己65岁。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有如此超人的胆识,是由他漫长而曲折的人生道路所形成 的思想、品质、人格、文化涵养所决定的。

邓廷桢,字维周,号山解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又号刚木老人。其先世本籍福建沙县,明末“入籍江宁,卜居城内之万竹园。” 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 农历十二月初五,邓廷桢诞生在这样一个世代官宦 家庭中,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当清王朝的“乾嘉盛 世“,他自小就受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的教 育,“少时从同里胡愚溪学,博本渊学”,熟读儒家经 典与文史掌故,对诗、词、书法亦十分爱好,造诣很深。1891年(乾隆五十六年)邓廷桢刚17岁,就考中秀才,入江宁县学学习。不久,他又进入南京著名的钟山书院读书,听取80高龄的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鼐讲学,孜孜以求。邓廷桢以他聪慧的姿质与勤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也确立了忠君报国、经邦济世的人生理想。我们从他早年写的 《双砚斋笔记》五卷中,可以看到他所受到儒家优秀文化的深厚影响,这是他后来抗英御侮爱国思想的重要成因之一。

邓廷桢后来顺利地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于 1801年(嘉庆六年)踏入了封建官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419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