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两封信,一封为分手一封为祭奠,字句里都是哲学

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两封信,一封为分手一封为祭奠,字句里都是哲学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可以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上面这段情话出自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求爱信,徐志摩写下这段话时正是1920年,此时他和才女林徽因都在英国伦敦。这一年,林徽因年16岁,已为人夫、为人父的徐志摩年23岁。

彼时,徐志摩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忘年交,因着这层关系他才得以经常出入林长民在英国的住所。也是这一来二去间,他对这个小自己7岁的小女生有了爱意。

16岁情窦初开且正在异国寂寞着的林徽因面对这样一位翩翩才子,她的内心能不起涟漪吗?不能!只是,相比普通女子,早熟且理性的她并不像其他女人那样容易被感动冲昏头脑,她更不会因为男人火热的情感爱慕而自乱阵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面对徐志摩燃烧的情爱之火,林徽因的反应是两个字:矜持。

而这“矜持”二字,恰是女人在面对感情时最难做到的哲学课题。多数女人在被男人感动后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投身男人的爱里,紧接着她们会跟着男人一起燃烧。最终的结果通常是:男人的激情熄火了,可女人却深陷其中再也爬不出来。

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两封信,一封为分手一封为祭奠,字句里都是哲学

遇见徐志摩,会是任何女人的情感难题,因为他太过热烈、太有才情且懂得女人。对于林徽因而言,徐志摩自然也是毫无情感经验的他的一大难题。毫无疑问,林徽因的心被徐志摩撩拨了,哪个年轻女人能拒绝一个能指导自己且愿意化身自己身边一株杂草守护自己的男人呢!

在这个最大情感难题前,林徽因的理智和矜持最终战胜了她心里的悸动:1921年,徐志摩妻子张幼仪到达英国后不久,她便决定跟父亲回国并彻底与徐志摩斩断情丝。

离开前,林徽因用几天时间给徐志摩写了一封分手信。提笔她的第一句便是:“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

多数女人在面对火时会不自主跟着燃烧,因为被点燃太容易,只有如林徽因这般的少数理智且矜持的女子才能抗拒徐志摩这股热火。

而关于林徽因理智和矜持的来源,除了打小的成长环境外,也是外在因素作用的结果。她自己在给徐志摩的分手信里也有相关交代,她说:

“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我也还不能过早的失去父亲的宠爱和那由学校和艺术带给我的安宁生活。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很难想象,这样理性的句子竟是出自一个17岁少女之笔。但世人若懂她的成长环境,或许将不对她的早熟惊异。她虽是林家长女,但因其母何雪媛不受宠,她的处境也并不好。

年幼时,一次病重时躺在床上时,林徽因听到母亲吵着和管家要钱为自己治病。最后,管家却因其母不受宠死活不肯拿钱出来。

当时躺在床上的林徽因就明白了:在这个家里,她要得到自己的地位绝不能依靠母亲。

就是这样的觉悟彻底改变了林徽因,开始明白只有靠自己才能得到家里地位时,她便在拼命学习的同时各种想法得父亲的宠爱。林徽因后来通过努力成了林长民最宠爱的女儿,对于这点,就连她的二娘也不得不承认。

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两封信,一封为分手一封为祭奠,字句里都是哲学

林徽因得到父亲宠爱靠的是懂事、乖巧和过早承担家庭责任,她甚至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照顾母亲、二娘的同时照顾弟妹。

若非因着林长民的宠爱,小小年纪的林徽因断不可能有机会同父亲一起游历欧洲,也不可能结识徐志摩。看到这些,再对比她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一切的不好理解便都变得情理之中了。

恰也因为自己“所得”之来得不容易,林徽因才一直都对未来小心翼翼,这种小心原不是她这个年纪该有的。既不是这个年纪该有的,承受这许多的林徽因也是沉重且脆弱的。正如她在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里所说:“实际上,我很脆弱,脆弱得像一支暮夏的柳条,经不住什么风雨。”

林徽因在讲完这“经不住风雨”后笔峰一转转到了徐志摩原配张幼仪身上,她将自己和父亲、西滢兄一道送别徐志摩、张幼仪的这段也写进了分手信里,她写到: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双眼睛。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

实际上,张幼仪对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情事并不知情,所以,她信中所说的“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的话,仅仅是林徽因自己心里的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两封信,一封为分手一封为祭奠,字句里都是哲学

而导致林徽因这种想法的,自然是她心里对张幼仪的愧疚心。而她对张幼仪之所以如此愧疚,除了因为她得了张幼仪夫君的爱以外,还因为:张幼仪对她实在太好了。她继续写到:

“她待我那么亲切,当然不是装假的,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多半是为了她。”

从这些字句可以看出林徽因写这封分手信时是痛苦的,她的痛苦越深她想要逃离的心便越甚,正如她自己所写:“我要逃避,逃得远远的,逃回我的故乡,让那里浓荫如盖的棕榈、幽深的古宅来庇护我,庇护我这颗不安宁的心。”

不难看出,这封分手信实际是林徽因落荒而逃的证据,而让她逃离徐志摩的最关键依旧是那句:“我怕,怕您那沸腾的热情,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火,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寻常女子多渴望轰轰烈烈的爱情,即便在燃烧中死去她们也无怨无悔,可林徽因不同,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她心中始终有比情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整个的圆满人生。对于一个心里装着整个人生的女人而言,爱情从来只会是生命的一小部分,而绝不会是全部。她们的大部分里,有事业、有友情、有亲情等等。

这样的林徽因,自然不会跟着徐志摩一起烧死。所以,她在遇到这道没法解的难题时的决定是拼命催促父亲赶紧回国,然后迅速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确定了婚恋关系。

于是,当徐志摩火急火燎在张幼仪月子期间签下离婚协议赶回国时,他再也找不到介入林徽因感情的空隙了。

林徽因这一招棋,保住了自己的名声,也助她赢得了自己的未来和整个的世界,包括父亲的宠爱。

如果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里体现的是她作为女人的矜持哲学,那么徐志摩死后她写给他的悼词则体现的是她过人的处世智慧了。

颇为有意思的是,接下来要讲到的林徽因的悼词竟是写在徐志摩逝世四周年时。而这份悼词,与其说是悼念逝者,倒不如更像是林徽因借悼念表达自我的存在。那么林徽因想借悼词表达什么呢?答案藏在冰心1931年7月30日发表在《北斗》上的那篇《我劝你》。

如果此前冰心小说《太太会客厅》是隐射林徽因的“不检点”做派,那么此次的《我劝你》则几乎是对林徽因的“公然指责”。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有夫之妇和有妇之夫当着“好人”丈夫有染,它直指的是林徽因养病期间与已是陆小曼丈夫徐志摩之间的绯闻。

第一次,冰心在《太太会客厅》里将林徽因描写成水性杨花女子时,林徽因的做法是寄了一坛子醋讽刺她。而这第二次,林徽因却一直未做任何解释也未给予任何还击。实际上,林徽因的不予回击是最正确的做法。因为情爱这种事,从来是越描越黑的。

然而,四年后,冰心绝想不到,林徽因竟会以给徐志摩写悼文的方式给她来了一个回击。借死人之口还击活人,这一次林徽因给冰心的回击远比多年前的那坛醋更加高明。那么她具体怎么回击的呢?请看这篇以信的方式写就的悼文原文:

“但是他们每人手里拿的都不像纯文艺的天秤;有的喜欢你的为人,有的疑问你私人的道德:……有的每发议论必须牵扯到你的个人生活之合乎规矩方圆,或断言你是轻薄,或引证你是浮奢豪侈!朋友(徐志摩),我知道你从不介意过这些,许多人的浅陋老实或刻薄处你早就领略过一堆,你不止未曾生过气,并且常常表现怜悯同原谅……。

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两封信,一封为分手一封为祭奠,字句里都是哲学

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等

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徐志摩对那些捏造谣言的“浅陋老实或刻薄”的人从不介意,从来只保持怜悯和原谅,而她也将如此。

这段话里,深藏的也是林徽因异于常人的处世哲学:不管外界如何看待自己都始终管好自己的心,并平心静气地看待一切。

这就是林徽因能在伤害自己的人面前也未曾自乱分寸、降低自己格调的背后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4179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