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白居易《新制绫袄》,同一思想哪首更好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白居易《新制绫袄》,同一思想哪首更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杜甫在前一年(760)的春天来到成都,在好友们的帮助下于成都郊外浣花溪畔建筑茅屋,终于算是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但此时的中原,安史之乱还在最胶着的阶段,忧国忧民的诗人,并没有因此一隅的安稳而忘记家国天下的涂炭,在如此心境之下,无论怎样的现实苦难或许都会激发起诗人无限的愤慨,于是在成都的第二年八月份,仲秋时节,秋风怒号,竟然将诗人最后这一点安身立命的小地方都要摧毁,愤郁之际,作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茅屋,但给读者的感觉却像是处处在描述这个生灵涂炭的时代。我们且来借此一窥诗圣杜甫的伟大思想境界。

前两句直言其事,“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了诗人所居的几间茅屋,在怒号的秋风面前不堪一击的样子,那种风雨飘零的弱不禁风的感受便侵袭而来。“茅飞”以下三句鲜明细致地刻画出情况的糟糕和诗人的无力,这是典型的以景写情的句子,我们能想象到诗人在这种情况下焦急万分的样子,他想要抓住这些茅草,却又什么也抓不到,茅草在怒号的秋风下更是吹散到无法拿回的地方,一种天公就是要与你作对的感受扑面而来。杜甫这五句诗,看似都是在写客观情况,但却无一不把自己的焦急、怨愤、无力、弱小展露出来。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白居易《新制绫袄》,同一思想哪首更好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以前在中学学这首诗的时候,对这两句诗会有一种很“单线条”的理解,即用二分法将诗人与群童分裂为两个互相对立的群体,诗人自然是代表慈悲善良的一方,“群童”则是恶势力,以至于我经常将这句诗读为南村“恶童”欺我老无力,那时候都不愿意用调皮捣蛋这样一般的词语形容群童,而是一定要用“心肠坏、恶势力”这样尖刻的词语,恨不得想到诗人会报告官府来抓这些盗贼一般的小孩。而现在再读这首诗,才发现诗中的深意、诗圣杜甫思想的深厚,完全是一个少年无法理解的。试问“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怎能会对这些吹散的茅草焦急万分?这些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怎能冒着这般狂风去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呢?怒号的秋风只会吹散诗人家的茅屋吗?不应该吧。”想到这里,诗人也就无力可追了,因为既追不上,他也明白这些孩子将茅草抱回去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家,于是诗人只能回到屋前“归来倚杖自叹息”了,他叹息的不是自家的茅草,也不是这些孩子的行为,他叹息的是“这个时代缺少茅草”,他是有大慈悲的人,他知道如果这些茅草从他们家吹走但却能用到别人家的屋顶,他也就无所谓了,但这个时代有多少人家家里是像他一样没有茅草的。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白居易《新制绫袄》,同一思想哪首更好

所以现在,我要为这些“群童”翻案,这些孩子并不是善良的对立面,而是和诗人一样穷困的人,他们并不是故意要欺侮诗人,他们捡拾茅草只是一种穷困状态下的本能。所以“南村群童”这两句,诗人也并不是真将这些孩子当成盗贼,而是一种无力的愤懑,这种愤懑中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是针对这些孩子,还有一小部分是针对怒号的秋风,而绝大部分,则是针对这个无力的、乱糟糟的时代。所以,这些孩子并不是坏的,只是穷的,我并没有资格将“恶”的名头定性在这些孩子头上。理解到这一层次之后,才更懂得了诗圣杜甫的悲悯与伟大,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他是真正心忧黎元的人。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白居易《新制绫袄》,同一思想哪首更好

于是在诗的最后,诗人发出了那句振聩千古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什么是崇高?心中有祈盼天下寒士都有广厦可居的美好愿景只是其中一层,而最后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所体现的“宁苦身以利人,宁牺牲自己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则更可称之为丰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白居易《新制绫袄》,同一思想哪首更好

我们再来读一首白居易的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立意类似的一首诗,看看两位伟大诗人的思想境界有何不同。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唐代 白居易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五年(831)至六年(832)之间,白居易时任河南尹,已年过六旬。这时候的白居易,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吏隐”,即隐居于官场,不怎么争了,也就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尖锐了。从他看到铁血宰相横死街头,激进少年愤怒上书,继而被贬江州司马之后,他的人生观,或者说是官场理念就彻底改变了,达并不一定能兼济天下,但无论如何一定要独善其身。不过诗人少年时代形成的关心贫苦大众,用诗笔为黎元说话的思想却一直都未泯灭。我们来看他这首诗是怎么说的。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白居易《新制绫袄》,同一思想哪首更好

这首诗结构简易,可以分为两段,前八句是一段,描写新制成的绫袄是如何的保暖轻便,穿起来是如何的温暖舒适,从一些注释上看,绫袄大致就类似于现在的羽绒服。冬日的早上,诗人披上这件绫袄坐在阳光下,夜晚则穿上它出去踏雪。像鹤氅、木棉这类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戴的衣物都只是徒有其表,不如他的绫袄来的实在。穿着它出去与好友宴饮,夜晚也不怕寒冷,宴饮结束盖上它睡去也能一觉睡到大天明。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白居易《新制绫袄》,同一思想哪首更好

后六句是第二段,抒发诗人的感慨。百姓还身处于苦寒而无法摆脱的境地,我一人的温暖却更令人心里难堪。想到这里,我放佛听见了农人们心里的苦声,我不用做什么农事就可以有绫袄穿,农人们辛苦农桑,却还是饥寒交迫。多希望能有一个长达万丈的大绫袄,可以使我们洛阳的百姓都能得到温暖。

白居易诗中这最后一句,就有点杜甫诗中的神韵了。而身处于富贵之境,仍然能反推到穷苦百姓的饥寒,这在当时,应该是较为难得的,我们也从这首诗中理解了,伟大的诗人,首先是能在作品中闪现出人性的光辉,否则就只是文字游戏,甚至于变成毫无意义的造句了。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白居易《新制绫袄》,同一思想哪首更好

最后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可以从两个维度四个方面来思考,两个维度分别是诗歌思想的境界和诗人当时的处境,由此分化为以下四个方面,即:杜甫是看到自己的饥寒交迫而想到天下寒士的饥寒交迫;白居易是看到自己的温饱而想到百姓的饥寒;杜甫当时的处境很卑微,投靠朋友,寄人篱下,“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忧愁忧患常伴,并且一直都不得志;白居易当时已是地方大员,朝廷大官,并且很早就诗名卓著,除了早年的家国理想未能实现以外,整体算是比较顺达的。

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内容可以总结为两个问题,就是:您认为,身处苦难境地中还能心系天下寒士的人更崇高呢?还是身处富贵中的人能想到百姓的不易更难得?而这两首诗,您认为哪一首更好?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白居易《新制绫袄》,同一思想哪首更好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4008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