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杜京:戴口罩的春天

杜京:戴口罩的春天

庚子年的春天,是一个戴口罩的春天。

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记录者和思考者,我想应该写一写生活中这段难忘的经历,记录下人生中这段特殊的时光,在平凡的生命中留下一段不平凡的记忆。

1

时光总是在不言不语,不经意间悄悄溜走。转眼间就到了雨水节气。

清晨我推开窗户,外面下着淅沥沥的小雨,朝外望去,眼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此刻耳边萦绕着挪威钢琴家、作曲家,罗尔夫•勒夫、爱尔兰小提琴家菲奥诺拉•雪莉创作的经典音乐《下雨的时候》,柔美舒缓,委婉动情,如诉如泣,优雅悲伤。我的思绪伴着缠绵的雨丝,脑海里回想着这个不平凡的新年,这个戴口罩的春天……

说句实话,平日我是最不喜欢戴口罩的,即便是在北京雾霾最严重的时候,我也不愿意戴。总觉得戴上口罩胸闷气短,难以呼吸,极不舒服。新冠病毒突然降临,好像怪兽般来势凶猛,看来不戴不行,许多人开始知道口罩的作用不可小觑。口罩脱销让人始料不及,好在我还有点“先见之明”,得知口罩缺货,赶集找到一位代理商,帮我订购了口罩。当我问:“有N95的口罩吗?”她回答:“现在能买到就不错了,韩国的NKF94与美国的N95效果一样”。听她这么一说,我立即付款,就这样还是等了20多天才收到口罩。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在雪崩时的那一刻,每一片雪花都无法幸免。新冠病毒袭来,不仅打乱了中国人的正常生活,也搅动了整个世界的平静。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球半壁江山,国内口罩告急,海外也是“一罩难求。”我与在国外的朋友联系,就抢口罩这一话题还通了越洋电话、语音沟通,聆听在海外工作生活的中国人,讲述他们在海外淘口罩的经历故事。

一位在日本工作的朋友洪虹告诉我,她平时在一家药店做兼职导购,直到大年初四店里的口罩还很充足,可是第二天,当地一名的士司机被感染的新闻公布后,买口罩的人蜂拥而至。似乎都是成几十上百箱的购买。日本几乎所有的口罩店都宣布售罄,就连大阪乡下药店的口罩都卖光。洪虹说她在日本生活多年,日本是个口罩消费大国,人们日常生活中就习惯佩戴口罩,新冠病毒导致“口罩荒”的情况,她还是第一次遇见。

春节带妈妈去法国旅游的桑妮告诉我,节前离开北京时还好好的,到了巴黎当我意识到要去买几个口罩备用的时候,到处都买不到了。虽然当地的街上还没人戴口罩,但毕竟我们去旅游的景点大多是中国游客扎堆的地方,带着老妈出来玩还是得事先准备口罩。一下午的时间,桑妮从巴黎第一区、第二区…….十六区都没有买到口罩。正当她绝望时,老佛爷百货附近的一家华人超市,女老板用中文告诉正在聚集等待的顾客,店里还有部分口罩,但是每人只能购买5个,需要排队。桑妮欣喜若狂,赶紧排队等候,终于如愿以偿买到口罩。

上海的朋友卫江江一家,初二飞巴厘岛,出发时还没有想到买口罩这事,随着国内疫情的漫延,他便打算在巴厘岛买些口罩。在司机的带领下,他们终于在一家村镇里药店的货架上看到剩下的几个口罩。店主说这段时间都是中国人来买,店里存货已经卖空。让卫江江没有想到的是,在蓝天白云风景如画的巴厘岛,这么纯净的地方居然也遇到了口罩脱销的尴尬。

远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留学的中国姑娘李小玉,也向我讲述了她买口罩的“经历”。作为一名在葡萄牙交换的留学生,每天都上网关心着国内日益严峻的疫情,她想着无论里斯本有没有疫情,她都要买好口罩备用。她说跑了好几家药妆店都回答说,不出售口罩。后来有一位葡萄牙同学告诉她,你可以去油漆店碰碰运气。果然油漆店里货源充足,种类不少。李小玉毫不犹豫的买了几箱寄回国内,送给家人朋友。她给父母发信息时这样写道:“寄去口罩,深表孝心,我在里斯本远你们平安健康,愿祖国早日战胜病毒”。

我的叙利亚朋友阿卜杜,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中文专业,他是全叙利亚第一个获得汉语语言文学硕士的人,几年前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叙利亚时,他担任我们团的中文翻译。这次疫情袭来他在大马士革每天都很关注中国的疫情,我们通语音时他告诉我,虽然大在马士革没有人带口罩,但是很难买得到。

武汉疫情爆发以来,不仅是国内,就连远在欧洲及中国周边国家的口罩也都脱销。法国的昂格尔市DOLIMIHOEN公司年产1.2亿只口罩,疫情爆发后,订单超过了5亿只。公司总裁说,即使24小时开足马力,也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中国,正常情况每天生产口罩2000万只,疫情来了,口罩需求量是正常的100倍……由此可见,这一本来在人民生活中无足轻重不起眼的口罩,在抗击疫情时派上了大用场。

新冠病毒隐形入侵,头戴皇冠,耀武扬威,来势凶猛。迫使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每一个村庄,每一座城市都戴上了口罩。它罩住了人们平静安逸的生活,罩住了春天繁花似锦的绚丽。

2

没有人会料到,这个春天的脚步如此辗转。流逝的光阴,无情扭转着庚子年的变迁;凛冽的寒风,肆意践踏着春天里的浪漫。武汉封城,病毒肆虐,除夕之夜,开启了14亿人史无前例最漫长的“隔离假期”。

每一个寂静的清晨,当我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及时关注疫情数据的变化,每一条信息,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数字,都牵动着我的心弦。今天疑似患者人数,新增确诊几个,新增死亡多少?我完全可与想象,当这一串串冰冷的数字,无论是降临到谁的头上,对于这个家庭,都如同天塌下来一样悲痛,都是一出生死离别的悲剧。那些撕心裂肺的哭声,那些惨不忍赌的画面,呈现眼前让人揪心,伤心悲痛,我夜不能寐,潸然泪下……

说起武汉这座城市,在我小的时候,随父母去过。记忆不深不浅,印象不好不坏。随着年龄的增长,从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中,我渐渐认识了武汉,留给我难忘的印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代诗人李白伫立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注视着那渐行渐远,渐渐消失在茫茫水天之处的一孤帆,心已随船远去,寄托了诗人多少惜别之情啊。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代领袖毛泽东的豪言壮语,描绘出一幅新中国建设崭新的蓝图,抒发了一代伟人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怀。“大桥凌空而起,飞架长江南北”。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中国人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跨江大桥,是那个年代催人奋进的豪迈赞歌。乘坐绿皮火车路过大桥,我看到闪闪发光的四个大字“长江大桥”,一直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个时代的难忘记忆,那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正是这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城市——武汉,庚子新年乍暖还寒,爆发新冠病毒疫情。顷刻间惊恐焦虑,伴着一声声亲人离去的嚎啕哭声,一句句“中枪者”冰冷僵硬的尸体,让痛苦悲伤笼罩着这座城市……

2月16日,一则消息铺天盖地:55岁的湖北电影制片厂导演常凯,因感染新冠肺炎,在2月14日凌晨去世。

作为一名武汉人,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常凯一生不离武汉,镜头聚焦江城。他担任制片主任,参与拍摄长江三峡武陵山区深处一个古老的渡口的剧情片《我的渡口》,讲述了一个朴素、温暖的故事。记得,我参加2013年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采访,曾经观看过这部影片,对“常凯”这个名字和这部片子印象很深,该片在国内展映单元“中国新片”中,获得提名奖。2014年第14届平壤国际电影节上,最终包揽了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音乐奖三项大奖。

这之前,常凯的父亲于1月27日去世,母亲于2月2日去世,常凯的姐姐则与常凯于14日同天去世。这意味着,常凯家中4人在17天内相继不幸离世。常凯生前曾留下这样的话,称大年初一,老爷子发烧咳嗽,呼吸困难,送至多家医院就治,均告无床位接收,多方求助,也还是一床难求。 “失望之及,回家自救,床前尽孝,寥寥数日,回天乏术,老父含恨撒手人寰,多重打击之下,慈母身心疲惫,免疫力尽失,亦遭烈性感染,随老父而去。”

常凯还说,“床前服侍双亲数日,无情冠状病毒也吞噬了爱妻和他的躯体。辗转诸家医院哀求哭拜,怎奈位卑言轻,床位难觅,直至病入膏肓,错失医治良机。”一家人就这样被恶魔般的新冠肺炎夺走了生命。

看到这里,泪水模糊了双眼,我心情万分沉重,仿佛心灵被击穿了一样,感叹生命的脆弱,在命运面前,人类是那样的渺小与无奈。 “我一生为子尽孝,为父尽责,为夫爱妻,为人尽诚,永别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常凯朴实的遗书,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但遗憾的是,他最终没有等到全民“战疫”的胜利。看得出来,在死亡面前他是如此冷静,如果是我,也许我做不到。

“爱之深,恨之切。我是如此热爱着武汉。却也如此怨恨武汉。但是,谁又会感受,一个平凡人的死亡给身边的亲人带来的伤痛有多深;谁又会知道,被疫情夺去生命的那些人当中,有一个人,是我的爱人,他叫佟生。”“我多么想再看你一眼,把你留在我的生命里,留在太阳的笑脸下,可你却长眠在这个阳春的黎明⋯⋯”一口气读完武汉女孩妞妞讲述她的男友被感染新冠肺炎后,治疗的过程,以及失去心爱的人痛彻心扉的悲伤,我早已泪眼婆娑,泣不成声。

就在佟生走后的第二天,暖阳高照,武汉的天空露出一缕光芒,阳光照在妞妞脸上,她在心底默默的对佟生说:“佟生,你知道吗?你走后,武汉变了,换了将换了帅,全国各地的解放军和医护人员都来到武汉救援,挽救了许多生命,真的感谢他们”。妞妞说,我和佟生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我们一起都在用镰刀收割着卑微的笑容,一场疫情夺取了多少人的生命。

看着照片上这个小男孩,身穿白色隔离服,戴着淡蓝色口罩,只露出一双清澈、童稚、懵懂的大眼睛。眼前,小男孩的这双眼睛让人不敢直视,深深撞击我的心灵……

这是湖北省十堰市一个6岁男孩,父母都在广西打工,他的父亲是独子。一年前奶奶因病离世,爷爷带着小男孩艰辛生活。当爷爷染上新冠病毒死在厕所里两三天后,社区网络员上门做防疫排查敲开门时,才发现爷爷已经死了两三天。网络员问小男孩:“你为什么不出去?”小男孩回答:“爷爷说外面有病毒,不能出去”。又问:“那你每天吃什么?”接着小男孩回答:“吃饼干,喝冷水”。又问:“你爷爷身上怎么会有被子?”男孩答:“怕爷爷冷,我盖上去的……” 有报道说,当天晚上,一位社区志愿者李兰将男孩带回家。他很听话,没有哭闹,乖乖配合。

听完这个故事,我的心在流泪!一个6岁男孩和他出不去的屋子,笼罩着沉重的阴影。恐惧感、无助感,会不会像反刍一样,纠缠着呈现于他的记忆?此时我在想,在这个6岁的小男孩心里,一定对未来的世界充满童真的期待和美好的梦想,也许他长大了想当一名医生,爷爷生病了,他可以为爷爷治病;也许他想当一名大厨,为许多还在饿着肚子的孩子送去很多好吃的东西……写到这里,感觉心里稍微好受一些。我在心底真心祝福:大眼睛男孩,愿你安好!

3

中国人传统的新春佳节处处张灯结彩,团圆喜庆,走村串巷,贺岁拜年。然而,许多时候往往在喧嚣和匆忙中,来不及拜访自己的心灵,无暇顾及安静思考。

回想起几年前的冬日我出访以色列,刚到耶路撒冷的第二天,恰逢“安息日”。以色列翻译张巧艳女士告诉我,“安息日”是上帝六日创造世界,第七日休息。犹太人每七天所守的安息日,按照犹太历,是从星期五日落起到星期六晚上天完全黑下来这段时间。犹太人将“安息日”称为圣日。传统犹太人在安息日这一天,严禁走亲访友参加集会和一切社会活动,商场停业,公交停运,娱乐场所关门谢客,唯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那就是读书。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静悄悄地读书。因此以色列人是世界上每年读书最多,人均64本,世界排名第一。读书启迪智慧激发创造,人们在家中祈祷反思,清食冥想,审视自己的不足与成长。在以色列,“安息日”是与自己安静地呆在一起的重要一天。

我在冥思中远眺窗外这座城市,宁静的让人陌生,寂静的让人意外。看着眼前的大街小巷,冷清的不太真实,安静的有些心酸。静静的你,静静的我,静静的中国。这是庚子年乍暖还寒的春节,14亿人都静悄悄的呆在家里,此刻我在想,当全民族安静下来,也许是一个国家深度思考的开始。静静反思,重新审视。重树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陈规陋习,反思我们对大自然万物生命的态度。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是地球母亲赐予人间最壮丽的景色。万物静观皆自得,所谓诗情画意,在我眼中就是四季的变化,自然的美景,只有懂得珍惜和欣赏的人,才能感悟和领略其中的美妙。葱茏的绿色,缤纷的花朵,茂密的森林,秀丽的山水,乃是大自然馈赠我们的美好世界。山中聆听鸟鸣,池畔欣赏荷花,湖面泛起轻舟,是人间最美的享受。可是,忽然有一天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毫无节制的索取地球上的资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乱砍乱伐导致河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令人类尴尬无言。曾几何时,人们乱捕残杀,使人类的朋友——自然界的动物惨遭涂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人类驯养鸡鸭牛羊,已经享用了数不尽的福泽,可是那些贪婪炫富的人们,在吃腻之后,总想找些新鲜刺激,于是他们将目光盯上了野生动物。古典小说《红楼梦》里就有这样的记载,贾府办年货,獐子、狍子、熊掌、野鸡、鹿肉,中秋节的时候,还上了一道硬菜——风腌果子狸,由此可见吃野味的陋习自古就有。

据估算,我国地下野外市场规模已达上百亿。一些地方野味交易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中隐藏着极大卫生隐患。中国有句古话:病从口入,明知野生动物不能吃,可有人却偏要大胆尝试,铤而走险,什么都敢吃,从果子狸到穿山甲,从猴子到蝙蝠,甚至就连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黑叶猴也不放过。黑叶猴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有人传言黑叶猴可用于滋补身体,治疗多钟疾病,于是有人大肆捕杀。黑叶猴在40年内减少了98%,如今全球野外仅存数量不足3000只。穿山甲数量还在20年里减少了90%,野外盗猎捕捉的穿山甲已经超过了100万只。

在我的眼中,大地宇宙,日月星辰,神秘莫测。人类的探索仅仅只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殊不知,自然界的万物与日月同在, 哪怕是一朵花,一棵草,一条鱼,一只鸟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算小小蝼蚁都有蛀毁千里大堤的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与地球上的任何物种任何动物都密不可分,它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对动物的猎杀,遭来的必是恶果的报应。

很多人对渡渡鸟也许并不陌生吧?它的又名多多鸟、愚鸠、孤鸽,属孤鸽科,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只有70年的时间里,由于人类的捕杀而彻底绝灭,它被堪称为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渡渡鸟也是毛里求斯唯一被定为国鸟但已灭绝鸟类。

2005年10月,一个荷兰生物学家小组在毛里求斯考古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渡渡鸟遗址,并发现了大量不同年龄的渡渡鸟的骨骼,同年12月,这些骨骼开始在荷兰莱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向公众展示,在这之前,渡渡鸟的遗骨标本几乎已经绝迹,幸运的是我到荷兰时,有机会来到此地参观。

从小我就很喜欢各种鸟类,古往今来经无数艺术家和画家的演绎,渡渡鸟有着很完美的形象,在我心中它是鸟类中最漂亮可爱,最受人宠爱,也是已经的消失鸟类中的“典型代表”。2013年6月我出访来到位于非洲东南印度洋上毛里求斯,虽然这里是渡渡鸟的故乡,却再也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它的风采,于是我在首都路易港买了一只木雕的渡渡鸟,带回北京,摆放家中,聊以自慰。

我先后出访过埃塞俄比亚、塔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毛里求斯等十多个非洲国家。在采访非盟总部一位负责卫生教育的国际专家阿布拉汉姆时他告诉我,大多数病毒是无法传播到人类的,因为病毒的野生动物宿主并不直接与人类接触。而在非洲一些地区生活的人类和周围环境联系密切,许多人喜欢食用野生动物,如猴子、猩猩等“病毒的天然宿主”,于是一些人类从未听说过的病毒不请自到,病毒因而源于此地。阿布拉汉姆先生幽默地说:“上帝很聪明,长着一双明亮的眼睛的,那些喜欢捕杀野吃掉生动物的兄弟,上帝是不会忘记他们的”。这句幽默的话语背后,道出了一串串了意味深长的故事。

天花病毒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古埃及,公元前1156年,人们在古埃及第20王朝的第四位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又名乌塞尔玛拉•塞凯帕楞拉的木乃伊身上见到天花的疤痕,之后又发现许多患者身上布满了痘子。天花起源于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这就像今天中非地区的少数人被猴痘感染一样。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曾经造成1亿多人死亡。直到198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成功消灭天花,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唯一一种传染病。

在人类历史上,很多致命的病毒都来自动物,人类的感染,也与社会发展和生存条件密不可分。1976年在非洲中部苏丹和刚果的埃博拉河流域,最早发现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携带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埃博拉病毒最初并不是在人体内发现,而是隐藏在动物体内。非洲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原因,是他们有生时动物的习惯,如生食含有埃博拉病毒的猴子或者果蝠而感染,死亡率高达50%——90%之间。首次爆发就有近300万人失去生命。

阿布拉汉姆先生介绍说,艾滋病病毒最初是由非洲喀麦隆的黑猩猩和大猩猩身上所携带的病毒SIV变异而来。原因是当地人认为,猩猩全身都是宝,它的肉和血是来自于大自然的神奇药物,因此喜欢猎食因此捕杀大猩猩,并有把猴血注入人体内以增强性欲的习惯,甚至将雄性和雌性猩猩的血分别注入男子与女子的大腿、阴部及背部,当地人还生饮猩猩血来强身健体。再就是他们受伤后,没有立即包扎消毒伤口,伤口暴露导致不经意间交叉感染,这些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是制造艾滋病病毒的罪魁祸首。

4

大自然赐予人类丰厚物质,人类也许觉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似乎从来都没有说过一声“谢谢”。反之,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肆意破坏,将野生动物的虐杀食用,贪婪的口腹之欲,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潘朵拉”的魔盒。从17年前野生动物穿山甲导致的非典疫情,到庚子年的新冠病毒就是例证,虽然携带病毒的是野生动物,但真正惹祸的却是贪吃的人们。为了满足私欲获取高额利润,有人迷失在旷野,不再仰望星空,不再敬畏自然,涂炭无辜生灵,人类遭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戕害生命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我曾经在南方北方不同的几座城市,都见过类似的野生动物交易市场,口舌之欲,肆无忌惮。反思我们这个“舌尖上的国度”,是该革弊鼎新,告别陈规陋习。

中国传统民俗中,人们最理想的幸福生活包括五个方面: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即“五福”。在中国人眼中,“蝙蝠”寓“遍福”,象征幸福如意或幸福延绵无边。对于蝙蝠这种动物,通常人们对它敬而远之。蝙蝠自诩:“我们是蝙蝠,同属鼠类来自旷野,都是哺乳动物,是地球的上精灵”。

儿时的我喜欢看小人书,记得书上还说,蝙蝠专吃给人带来传染病菌的苍蝇蚊子,是专门消灭传染病的飞老鼠,常劝人们不要戗害它们的生命,也不要打搅它们的生活。那时候从来没听说过蝙蝠会传染什么病,我们的祖先在数千年与蝙蝠的交道中,知道它还为人类的幸福做过贡献呢,因此一直把它奉为祥瑞之物,赞赏有加。

但是,在我国的广东、福建、湖北等一些地方,有人喜食蝙蝠。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迷信说法,什么吃了蝙蝠有福气,福气偏偏自然来。我还曾经看到一条新闻,广东有人专门捕捉蝙蝠,以供食用,甚至有人专门收购蝙蝠,再高价出售。有些人对食用蝙蝠也毫不忌讳,甚至津津乐道。武汉爆发疫情后,有人播放了“美女吃蝙蝠”的视频,令人唏嘘!

蝙蝠在自然界特殊的存在,它作为第二大类哺乳动物,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例如:蝙蝠是唯一能够持续飞行的哺乳动物,是许多致命病毒的天然宿主,它体内可携带大量病毒而不发病,如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等致命病毒都可以与蝙蝠共生。据专家学者研究结果显示,尼帕、亨德拉、马尔堡、SARS、这些危险病毒的自然宿主均为蝙蝠。2003年,肆虐一时的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就是一种名叫“中华菊头幅”的蝙蝠。

袁国勇——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在此次疫情中,出任世卫组织新冠肺炎联合考察组专家,以及香港特区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国家卫健委第三批暨高级别专家组成员。2020年1月中旬,他与钟南山、李兰娟、曾光等多名院士专家一行,深入武汉考察调研,正是这批专家此行,定性了新冠病毒“人传人”的特性,成为整个疫情的转折点。

袁国勇院士说,我曾在SARS事件反思时提到《礼记》里的一句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以来,生物安全的管制未能跟上食品药物行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因口福之欲,滥食野生动物,一次次引发大规模传染病,而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加剧传染病的流行和扩散。

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割除烂食野生动物陋习、保障人们群众健康安全的决定。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被国家机关亮起了“红灯”。“请放过野生动物,它们的生命不属于人类”的呼声不绝于耳,仅仅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斩断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法治之剑扬眉出鞘,突破了为保护野生动物而禁食的巢臼,为全社会树立了共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告别野味,众望所归。

一个个活脱脱的鲜活生命,在这场新冠疫情中被病魔夺走;一具具血淋淋的动物尸骨,被动的这场悲剧成为中绕不过去的“角色”。这一切带给人类的惨痛教训,实在是值得我们反省深思。

天灾人祸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经历,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就是从战胜一次次天灾人祸的磨难中,不断前行,勇往直前。回顾历史,各种病毒像死神般疯狂的收割着人类的生命,即便是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对于多数病毒依然无特效救药,所以说病毒唯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杀死宿主。为何病毒如此致命它们又是为何而来?人类对野味的迷恋,导致疫情无情袭来。新冠病毒的疯狂肆虐,实际上是一部演绎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较量的纪实作品,值得细细品读。面对未来,我们更需要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反省思考。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对食用野生动物说“不”,自觉从需求侧切断交易售卖的途径,从内心深处真诚的信仰法律,呵护生命,敬畏自然。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人需要不断地从思想上检讨自己,从行为上纠正自己,才可以在正常轨道上前进。一个人唯有懂得自我反省,才能自醒,清晰地看清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收获成功。这个戴口罩的春天,野生动物的保护,成为一大热门话题,维护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三月三日“世界动物日”,再次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人是一种选择性遗忘的动物。通常人们习惯在每次灾难之后,大吃大喝轰轰烈烈,最后演变为一场庆功会。深层次原因背后的思考,却往往被人遗忘。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我们难道不应该深刻反思,引以为戒吗?

5

追溯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人类始终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共存演进,与各种瘟疫疾病的顽强对抗,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经拉开帷幕。正如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所言,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从史前时代至今,疫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各个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的重要“催化剂”,也为人们认识世界历史提供了新的独特视角。疫病如何改变人类历史?人类在与疫病对抗的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吸取些什么教训,又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在人类瘟疫史上,没有任哪一次堪比黑死病更让人谈之色变。14世纪中叶这场瘟疫,游走于亚、非、欧三大洲,夺走了无数生命,留下了无尽的悲哀。

关于黑死病的病因,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未能进行科学的考察。直到1894年鼠疫病原体被发现后,人们才将黑死病与鼠疫联系在一起。近年来,德国生物学家布拉曼迪等专家学者,通过生物考古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黑死病是由鼠疫杆菌引起。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传染病,而西欧并无鼠自然疫源地的存在,因此对于西欧人来说,黑死病是一种外来的瘟疫。经美国历史学家道斯、英国历史学家齐格勒、法国历史学家拉迪里和挪威历史学家本尼迪克托等学者的研究,从中可以归追溯黑死病的传播史。

鼠疫自然疫源地最初是在广袤的中亚地区。13世纪前后“小冰川期”逐渐降临,破坏了疫源地的稳定性,加之游牧民族的迁徙,致使鼠疫通过啮齿类动物和跳蚤在人群中传播。蒙古帝国在欧亚大陆的扩张,使得这种疾病迅速蔓延。1345一1346年,在金帐汗国一些主要城市,如萨赖及阿斯特拉罕等地发生瘟疫,后来商人们沿着商路,瘟疫不仅经由克里米亚向西传播,而且还沿着里海西岸向南传播。1347年,瘟疫传到了意大利。紧接着在西欧四处蔓延,到了1349年瘟疫遍布整个西欧,直到1351年末至1352年初才逐渐消退。 当时黑死病为何肆虐欧洲?英国、法国等细菌学家研究分析认为,这与当时的生活及居住环境密不可分。在当时大多以土木草为建筑材料,来建盖城市乡村的住所。老鼠跳蚤滋生大量细菌,人畜牧禽混杂,使得病毒迅速传播。

黑死病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因患者皮肤呈现有黑斑,而被称为“黑死病”。在14世纪40年代蔓延到欧洲,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 500万人死亡,其中2 500万为欧洲人。中世纪欧洲约有1/3的人死于黑死病。

欧洲历史上的黑死病,16一17世纪英国鼠疫及1918年全球大流感,为人类了解疫病的起源、传播方式、治疗手段以及战胜疫病,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1991年夏天,我第一次出访英国,从伦敦驱车前往南部一座海湾城市,途中路过了一个叫撒西克斯(Sussex Douns)的乡村小镇。朋友向我们介绍,这是一座有悠久历史和中世纪城堡的小镇,还有建筑十分漂亮的中世纪教堂。

主人佛伦琦热情欢迎我们,带着来到一家名为“玛丽.卡特”的酒吧小憩。喝了两杯为威士忌,大家天南地北聊开了,话题说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笔下的伦敦、喜剧演员卓别林、中世纪的英国乡村,主人佛伦琦还谈到了英国中部一个小村庄一一亚姆村。

6年之后,我重访英国,第二次来到风笛的故乡苏格兰,这个有着鲜明特色的地方,山丘广布,芳草萋萋,羊群满山遍野,夏秋盛开的石楠属把山野染成一片紫红,那独特的高地风光令人难以忘怀。这里更有大大小小的湖泊,相嵌山间,仿佛明珠闪烁,极为迷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总是与其历史发展有一定关系,而苏格兰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位于北部的苏格兰,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曾使它躲过了一次次源于欧洲、席卷英格兰的战火与社会变革的冲击,如古罗马帝国的入侵,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侵略和封建化,也躲过了17世纪曾经蔓延英国的黑死病。

登上爱丁堡城堡时,性格开朗、热情健谈的苏格兰高地老战士麦卡尔•海伦德陪同我们参观,他热情友好地向我们讲述了苏格兰民族当年苏格兰勇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这座古城的动人故事。此间,卡尔•海伦德他又一次提到了亚姆村。他说如果没有那个小村庄村民们的善良,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英国北部的后花园。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我又先后两次再去英国,每一次听到人们谈起英伦半岛的后花园,都会让我想起发生在英国中南部一个关于亚姆村的故事。

17世纪的欧洲,爆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烈性传染病——“黑死病”。顷刻间,让欧洲减去了将近一半的人口,而以英伦半岛和伦敦为中心的中南部成为重灾区,在离曼切斯特3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亚姆村的小村庄也未能幸免。一天从伦敦来的商人将黑死病带到这里。使得这个只有344人的小村庄人心惶惶,村民们纷纷想往外跑。一名叫威廉•莫泊桑的牧师这样对村民们说,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患病,逃与不逃都是死,逃出去会使更多的人传染疾病,留下来让我们把善良传递下去,让后人因祸得福。

村民们在威廉牧师的劝说下,都表示愿意留下来,牧师率领村民在亚姆村的北出口筑起了一道石墙,相当于今天的交通设卡堵路,以免有人翻出这道墙。但接下来的情况非常不妙,在黑死病的肆虐下,村民们纷纷死去。直到黑死病消失,这个344人的小村庄只侥幸活下了33人,其中一多半是未成年的孩子,威廉牧师也是死于黑死病。但就是这个亚姆村,成功阻截了黑死病朝北传播,为英伦半岛留下了一个后花园。

威廉牧师让每一个垂危的病人都提前写好自己的墓志铭,如今当世界各地的游客今天来到亚姆村参观游览,都能看到三百多座墓碑上那些催人泪下的语言。

威廉牧师的墓碑只写了一句:“请把善良传递下去。”一位医生给他的妻子这样写道:“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矿工莱德写给女儿的信中写下了:“亲爱的孩子,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即使死亡也要善良,也不能丧失对人的爱。”

我和千千万万的人们一样,每当聆听400多年前的亚姆村村民,为抗击黑死病做出了巨大牺牲的感人故事,都非常感动。直至今日,英国人每当提到亚姆村,都会带着几分自豪感与欣慰。每年八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在亚姆村都会举办纪念活动,英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加,向当年勇敢抗击疫情的亚姆村村民向上鲜花,致意深深地敬意!

善良无私和勇敢的亚姆村村民,用自己的言行为人类抗疫斗争的史诗,抒写了一首永垂青史的信仰诗篇,这个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才是人性最高尚的美德。

高尚无私大爱善良才是拯救人类的良药。简而言之,有信仰与无信仰的区别,是有信仰活的是人,无信仰活的是命。我想,没有信仰,倡导的道德就是无本之木。康德说:“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但美德和伟大却只属于他自己。”

多难是否兴邦?关键就在于每一次经历苦难之后,这个邦的人民是否能够成长。只有在灾难中的人民重新树立坚定信仰,无论面对多大的灾难,也会战胜灾难。

纵观历史,“文明,总是在瘟疫中穿行”。疫病,是人类的天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人类的侵害。灾难,是一面镜子,在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辉和卑微的丑陋。每一次灾难面前,带给人类思考与未来。在这场坚持与逃避,善良与丑陋的较量中,高尚者临危不惧,甚至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把爱洒向人间,在危难时刻,他们的实际行动、,思想光芒与精神力量,显得弥足珍贵。卑劣者违背道德,不顾他人的安危,损人利己丧失人性的言行,遭到谴责令人唾弃,甚至受到法律制裁,留下终身悔恨。

历史上每一次瘟疫爆发,人类应对灾难的能力非常有限,需要充满爱的社会和每一个人共同努力。经历了艰苦卓绝与疫情抗争,在漫长在坚守中,冰雪点燃希望,静候春暖花开。当凛冽刺骨的风霜化作缕缕佛面的和风,当晶莹剔透的白雪化为润物无声的春雨,当沉寂清冷的大地迎来生机勃勃的绿野,欢快的小鸟在歌唱,醉人的春天已到来。

三月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户送来一丝温暖;三月的春天,春光跃入眼帘洒下一抹嫩绿,那是轻盈飘逸的灵动诗画,那是豪迈铿锵的生命赞歌。

惊蛰已过,万物复苏,世界充满生命的活力,大地迸发希望的生机。庚子年的春天,艰难辗转姗姗来迟,充满坎坷极不平凡。它用绚丽斑斓的色彩,描绘着神州大地的风景;它迎着朝阳踏着春风,讲述勇敢动人的故事;它流淌温情的泪水,镌刻英雄光辉的名字,它记录难忘的历史,赞颂人民坚韧的伟大。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历史岁月无法抹去的记忆长河中,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戴口罩的春天。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3893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