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名列明代四大小说之一,继《三国演义》、《水浒传》后又一部在文坛上放闪的文学巨着,内容是以名僧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故事为蓝本,并融摄自唐至明约九百多年民间的各种传说、创作 ,最后加上本书作者丰富绮丽的想像而成,因整部小说充满谐趣热闹、千奇百怪的奇人異事,又在神魔交错的精彩情节中,谕示真实人生的生命哲思,所以文学艺术价值很高,时至今日,仍广受读者群喜爱而津津乐道。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经典小说,虽经漫长岁月的淘洗,其人文意蕴依然历久弥新,而明代《西游记》更是当中一部精彩经典,它可以提供最吸睛的生活素材和议题。故本文试以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观察唐僧师徒取经之旅的各种面向,并透过原著的爬梳、分析、归纳等方法,寻绎其取经之旅所展现的价值,论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人文价值。

一、追寻有意义的生命历程

其实,抽离《西游记》所杂揉的宗教神秘、迷信等元素,我们发现这部小说所演绎的取经故事,原本就是一出出动人心弦的生命章。在唐僧师徒四众之中,尤以悟空的形象,作者更是寄予高度的生命寓意,诚如张静二先生所言:“取经故事发展到《西游记》而达到高峰,而悟空的刻绘则是这个高峰中的高峰。”又说:“全书百回,都八十万言,以取经为主干,以『悟空』为主题,以悟空为主角,又以悟空的人格发展贯串全书,叙述他由童蒙到成年的成长过程。”

这两段文字清晰表达出悟空是小说里最精采最完赡的形象,故本节以其成长故事为主要例证来阐述。且看悟空的成长历程,由“齐天大圣”到“孙行者”再到“斗战胜佛”,这样大费周折的人生三部曲,我们不难理解作者似有若无藉其表达人生的至高境界,应是追寻有意义的生命历程。因悟空热爱生命、积极乐学,由原是花果山上一只天产石猴,摇身一变而为武功盖世的“齐天大圣”,驾着神气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又善七十二变化,身上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随心所欲。在“齐天大圣”的全盛时期,要风有风、要雨有雨,来去龙殿、冥府和天宫,如入无人之境,可是不管悟空学艺如何高超、功夫如何了得,也仅仅只是玉皇大帝眼前的叛逆“妖猴”,且看原著第六回玉帝向观世音菩萨数落悟空的说辞:

菩萨引众同入里面,与玉帝礼毕,又与老君、王母相见,各坐下。便问:“蟠桃盛会如何?”玉帝道:“每年请会,喜喜欢欢,今年被妖猴作乱,甚是虚邀也。”菩萨道:“妖猴是何出处?”玉帝道:“妖猴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石卵化生的。当时生出,即目运金光,射冲斗府。始不介意,继而成精,降龙伏虎,自削籍……朕即施教育贤,宣他上界,封为御马监弼马温官。那厮嫌恶官小,反了天宫……”

原来“齐天大圣”的另一面是教玉帝万分头疼的“妖猴”,再次端详悟空的人生三部曲,不禁揣想作者笔下刻绘的悟空整个形象,似乎追求生命中“有我、无我是否有所不同”的意义与价值,成为本书最耐人寻味的生命议题。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简单来说,悟空的“孙行者”形象体现我国人文情怀中的“急人之难”、“济弱扶倾”的高贵情操,悟空为报答唐僧的赎身大恩,决定辅助师父完成取经梦想,一路上披星戴月、翻天覆地,征服无数山魔水怪,为诸多不幸的国家拔除恶势力,解救人民于倒悬,“取经”虽是他与师父的共同愿景,但在一路追寻之中,已将自己的生命意义具体落实于取经的行止里。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例如比丘国王无道,宠爱妖道所献的美女,昼夜贪欢,荒废国政,又听信国丈妖言,要取国内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心肝,煎汤服药以壮健其体魄,此等荒腔走板、倒行逆施的昏君行径,弄得全国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幸赖悟空机智战胜妖邪,翦除后患,让千余小儿得以脱险,而那些日夜备受煎熬的父母,忽闻佳音,喜极而泣,其雀跃万分的景象,实是令人动容。且见原著第七十九回文末记载:

行者叫城里人家来认领小儿。当时传播,俱来各认出笼中儿,欢欢喜喜,抱出叫哥哥,叫肉儿,跳的跳,笑和笑,都叫:“扯住唐朝爷爷,到我家奉谢救儿之恩!”无大无小,若男若女,都不怕他相貌之丑,抬着猪八戒,扛着沙和尚,顶着孙大圣,撮着唐三藏,牵着马,挑着担,一拥回城。那国王也不能禁止。这家也开宴,那家也设席。请不及的,或做僧帽、僧鞋、褊衫、布袜,里里外外,大小衣裳,都来相送。如此盘桓,将有个月,才得离城。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这样救民于涂炭的生活场景与情感,作者谕示怎般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再如凤仙郡三年未雨,草籽不生,五谷断绝,使得当地“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 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悟空行侠仗义,不辞天上人间往返辛勞,殷勤劝导郡侯行善,终教凤仙郡城里城外烧香念佛,一片善声盈耳,撼动了玉帝,而使风云际会,甘雨滂沱。当悟空与师父、师弟一同离去之际,受到当地人民的高度礼遇与热情招待。原著第八十七回如此记载:

一日筵,二日宴;今日酬,明日谢。……那一郡人民,知久留不住,各备赆仪,分文不受。因此,合郡官员人等,盛张鼓乐,大展旌幢,送有三十里远近,犹不忍别,遂掩泪目送,直至望不见方回。

诸如此类人民感恩戴德、载欣载奔的情景,在《西游记》里屡屡可见,像宝象国、车迟国、通天河陈家庄等比比皆是,作者特意着墨悟空的英雄形象,其象征意味早已远远超过西天取经的本意,当悟空终于完成十万八千里的护送任务,如来论功行赏授封他“斗战胜佛” ,这时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自然去矣” ,除了给我们读者极大的精神振奋外,也豁然体会作者所寓托的曲折深意。

其实,人的生命境界有大有小,也可高可低,就端看每个人的心态与抉择,悟空当然可以一味自私追求他“齐天大圣”的享受,让生活无比富裕,日子逍遥快活,但充其量也不过是地方一隅的“山大王”、玉皇大帝眼前的刁蛮“妖猴”,生命轻得有如柳絮、飞花一般,但悟空最终选择护师取经最辛苦的一条路,从此转身为“孙行者”,走入滚滚红尘,将自我生命格局提升、放大,做最有意义的关怀和奉献。我们之所以激赏悟空大无畏的英勇精神,正是因为他在人生旅程里“有我”,生命才“有所不同”,追寻“有意义的生命历程”,让悟空的英雄形象从此更加鲜活而不朽。

二、实现梦想和承诺的力量

《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一般人多给予负面评价,但笔者以为他是书中仅次于悟空光芒的灵魂人物。在许多唐僧与神魔纵横纷呈的有趣桥段里,可以发现作者透过唐僧表达他对生命内涵的关注与叩问。唐僧形象原是架构在西天求法的玄奘法师身上,而法师一生伟烈行谊,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等书中记述,既生动又翔实,他为完成求法济世的宏愿,罔顾当朝严管出境的禁令,毅然不惧危殆,誓往西域。他曾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又说:“为求大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 他穷尽毕生之力完成不可能的志业,骨子里显现那股刚毅与卓绝,千百年来依然闻之感动。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然而《西游记》的唐僧形象并非如此,他外表斯文儒雅、雍容高贵,但遇事却胆小迂腐又一副患得患失的样子,他在取经路上闹出不少笑话,也招来许多天大麻烦。料想这些故事情节应属作者幽默谐趣之笔,他刻意以反差人物的艺术形象,凸显唐僧艰困取经生涯的实质内涵。一个文弱儒僧基于佛国的虔诚和信仰,立志终其一生献身苦行,而最大梦想即是去大西天取大乘佛法。且看原著的十二回记载:

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由此不难体会唐僧是个有理想和抱负的高僧,因“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更“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而这部大乘佛法就藏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当下他便义不容辞向唐王自荐,表达前去取经的坚决意志。他说:

“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又说:

“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唐僧这样许诺,无非是以文弱之躯向皇天后土作震天价响的宣誓,读至此,深切动容于唐僧追求高远梦想的豪情壮志。孰不知这一去,唐僧要面对的不仅是穷山恶水和妖魔无数的威胁,更多还是来自于他潜在性格的严峻挑战。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且看他初上西天大路的凄惨情状,原著第十三回记载:

一行三人,连马四口,迎着清霜,看着明月,行有数十里远近,见一山岭,只得拨草寻路,说不尽崎岖难走,又恐走错了路径。正疑思之间,忽然失足,三人连马都跌落坑坎之中。三藏心慌,从者胆战。

唐僧甫离国境,光是一条崎岖山路就弄得他惊慌失足,狼狈万分,那西去茫茫的路程该如何走下去?雪上加霜的是,因唐僧今世乃如来佛二弟子金蝉子转世投胎而来,这份高贵的出身并未帮他大开西天的方便之门,反倒吸引魔界群妖争抢他的血肉之躯,更为他带来铺天盖地的灾难危机。不容讳言,唐僧遇事软弱无能,连弟子悟空有时也忍不住揶揄师父“脓包”、“胆小”、“忒不济” ,但毕竟唐僧是一介凡夫,实不同于徒弟各个拥有通天本领,像悟空到西天去,只不过是一个筋斗的事,但对平凡的唐僧而言却是危机四伏,关关难过,步步又难行。

正因为如此,每在取经途中的关键时刻,让我们见识唐僧坚持梦想与承诺的实践力,那股蓄积在唐僧血脉里的庞然力量,不论情色或钱财或王位的诱惑,他自始至终身正心清,表现得又刚强又执着,凜然如大丈夫,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唐僧诚是当之无愧。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而个中较为鲜明的事例,如原著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写黎山老母化身为一位风姿绰约的寡妇,兴味盎然地测试唐僧志节的桥段:

妇人道:“此间乃西牛贺洲之地。小妇人娘家姓贾,夫家姓莫。幼年不幸,公姑早亡,与丈夫守承祖业。有家赀万贯,良田千顷。夫妻们命里无子,止生了三个女孩儿。前年大不幸,又丧了丈夫。小妇居孀,今岁服满。空遗下田产家业,再无个眷族亲人,只是我娘女们承领。欲嫁他人,又难舍家业。适承长老下降,想是师徒四众,小妇娘女四人,意欲坐山招夫,四位恰好。不知尊意肯否如何。”三藏闻言,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

即便妇人再次强调拥有良田千顷、财富无数,唐僧依然“如痴如蠢,默默无言”,而身旁八戒早被富贵、美色诱动得心痒难耐,还催促师父快回话,当下立刻为他厉声喝退。 再则乌鸡国王以王位相让,请唐僧登基为君,以报起死回生之恩,他也毅然坚持不受。 至于美色的考验,书上写得更多了,好笑的是几个徒儿还会凑趣儿并一旁观看师父的操守,最后连好渔色的八戒都为之肃然起敬,称许师父说:“好!好!好!还是个真和尚!我们救他去!”因唐僧经得起试炼,以身作则,赢得徒儿们心悦诚服,一路听他指挥,为他全程效力。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话说回来,一个人是否受尊敬,并不在于出身,不在于为领导者,而在于他的所作所为,因唐僧对佛国始终充满理想和奉献的精神,所以他坚此百忍,即使心中恐惧也一再挑战自己的脆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或许应证佛门所谓“为人点火,明在我前”的道理,就在为人付出之中,觉察自己存在的价值,便自然由胸中涌现大无畏的勇气和力量,支持自己走下去。唐僧此生很辛苦地修行再修行,从他取经的所有历程中,生活成了不断挑战和积极參与,并无怨无悔地许身于一种梦想和承诺,我们看见他生命韧度的强悍,无怪乎他用十四年时间,一步一脚印走到西天,也走到自己生命的最高境界。

三、发挥团队合作利己利群

任何竞赛,几乎决胜于团队合作,一个人向来打不赢一群人,球场竞技如此,唐僧师徒取经亦是如此。《西游记》从头到尾都不是在说“唐僧的一部真经”,也不是“悟空的一个武林”,它所传述的真谛是每位上场的角色都要为队友助攻,并全力扫除障碍,排开险阻,以取得团队最后的胜利与荣耀。

回顾唐僧团队组成之初,全都是为圆一个“前程”而走上西天大路,像唐僧一心想实现佛国梦想,以救天下苍生,报君王知遇之恩;而悟空则是解脱五行山的禁锢;八戒要消弭吃人之恶;悟净欲除穿心之苦;白龙免受诛杀厄运等 ,套句书中观世音菩萨劝导的话:“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四众一驹就在菩萨的善意与穿针引线下,成为西天取经的战略联盟,但也因彼此性格互异,默契又不足,让取经之路走得跌跌撞撞,困蹇难行。所幸唐僧自我戒律高,坚持苦行僧的修为,使他成为团队成员的最佳典范,也在战略联盟起了正本清源的领导作用。尽管唐僧手无缚鸡之力,一个不小心还成了妖魔手上的肉票,但他却是整个团队暧暧内含光的人,地位不可动摇。

西天梦迢遥迷茫,其间险阻一重高过一重,妖魔一个比一个难缠,唐僧团队若无屡败屡战、愈挫愈奋的信念和毅力,取经大业是难竟其功。虽说他们性格不同,能力亦各有所长,但历经一段磨合时期,已非先前水火难容的景况,多能在紧要关头时刻,展现团队高度合作的绝佳默契。譬如唐僧与悟空之间的互动,很奇妙地,在取经路上悟空却也不时扮演师父的心灵咨商师,有效发挥相濡以沫的团队精神。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饱经忧患的唐僧曾担心雷音难到,悟空安慰他说:“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又有次师徒来到平顶山,一遇高山挡路,唐僧深恐虎狼阻挠,悟空以〈心经〉温言诱导:“心无障碍,无障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请师父莫生忧虑。 再者过黑水河一段更是具体鲜明的事例,唐僧闻水声震耳欲聋,不由得惶惑失措,悟空则借机激励师父,说:

“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之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触鼻;闻声音,惊耳;覩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三藏闻言,默然沉虑……

诸如此类,神思不安的唐僧幸有徒儿一路扶持,相互鼓舞,确实获得不少力量与启发。厉害的悟空,一向是降妖伏魔的主力军,不仅神通广大,本领高强,更拥有丰硕的人脉,可惜性急如火,难免错估敌情而虎落平阳,这时团队有人接棒,义勇当前,又燃起大家旺盛的斗志,灵活出击,不畏战退战,甚至凭小常识、小本事也能创造出奇制胜的战绩。好比小兵立大功的八戒,他懂得用鹅卵石测河水深浅,也懂得用稻草包马蹄可防冰上滑倒,还教师父横着九环锡杖走过通天河冰凌,另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唐僧团队受阻于荆棘岭,八戒的庄稼汉本事却发挥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见原著第六十四回记载:

好呆子,捻个诀,念个咒语,把腰躬一躬,叫“长!”就长了有二十丈高下的身躯,把钉钯幌一幌,叫“变!”就变了有三十丈长短的钯柄;拽开步,双手使钯,将荆棘左右搂开:“请师父跟我来也!”三藏见了甚喜,即策马紧随后面。沙僧挑着行李。行者也使铁棒拨开。

八戒平时贪婪自私,不过在高老庄作女婿的历练,倒使他生活经验十分丰富,在取经路上只要遇到挖坑刨土、排障除碍,就非他莫属。又有次唐僧师徒为地方除掉红蟒大患后,却过不了七绝山,这时识时务的八戒变成神气大猪,仅靠一张嘴就拱开八百里稀柿衕,引领师父兄弟平安过山,事后唐僧还特别注记他这场头功。热爱家庭生活的八戒,粗活劳力都少不了他,但要事来临也不卸责,勇于任事,为取经团队平添许多活力和希望。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至于沙僧的出力亦不遑多让,曾在一些重要时间点立下战功,每当两位师兄联袂降妖时,就责无旁贷担负起护师的重任;而当妖怪突袭时,明知自己势单力薄,本事也不高,依然昂首迎敌,毫不怯战。如有名的黑水河之役,他可是剽悍威猛得很,有万夫莫挡之勇。原著如此记载:

沙僧闻言道:“哥哥何不早说!你看着马与行李,等我下水找寻去来。”行者道:“这水色不正,恐你不能去。”沙僧道:“这水比我那流沙河如何?去得!去得!”好和尚,脱了褊衫,扎抹了手脚,轮着降妖宝杖,扑的一声,分开水路,钻入波中。大踏步行将进去。

师父与八戒都被妖捉了去,不习水性的大师兄落得只能看守马匹行李,而沙僧因惦念师父安危,那种义无反顾径奔妖窟的精神跃然纸上,虽然他參与的战役并无大师兄、二师兄的多,可一旦上战场,舍我其谁,不失为一名悍将。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取经路上本就存在许多困难和凶险,团队成员必须合作无间,发挥个人所长,为共同愿景努力不懈,大家站在同一阵线,一起打气,一起克服,最后才能获得光荣的胜利,享受彼此成功的果实,这样美好的画面应是《西游记》另一则想传述的重要真谛。

且看书中第九十八回,唐僧要过凌云渡需搭无底船,但唐僧踏不住,咕噜跌在水里,被撑船人救起,他正发恼地抖衣跺脚,只见上头漂来一具死尸,唐僧大惊,徒儿们和撑船者却笑着说:“那是你!是你!”并向他道贺,这时唐僧才有所顿悟。原著这么记载:

三藏方才省悟,急转身,反谢了三个徒弟。行者道:“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三藏称谢不已。

其实,悟空这简单两句“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即沦肌浃髓地道出同舟共济、利己利群的合作真义。

一个团队宛如生命共同体,身为主帅除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外,担任配角的也要义不容辞地助攻,缺一不可成事,当合作创造赢面机会,成功的团队也随之成就了个人,让彼此在互惠的利基上,旋而转进个人生涯的更高层次,唐僧师徒取经之所以成功,在此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极致精神。

四、成功是长期的努力与累积

《西游记》取经故事最高潮迭起并为人称绝的,不外是唐僧师徒一路行来所遭逢的各式劫难,共有九九八十一难事。作者透过释迦牟尼佛旨意,要唐僧苦历千山、跋涉万水,以精诚感动天地取得真经,并证成金身正果,这个“九九八十一难”隐含的道理,我们实不难有所感应和体会,可以这么说,我们追求高远愿景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层层关卡,但取得最后一里路的功成,是必须长期的努力与累积。书末有首总览唐僧九十九八十一难并带有偈言味的诗歌,诗是这么写着:

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必须苦练邪魔退,定要修持正法还。莫把经章当容易,圣僧难过许多般。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诗意简明扼要,明确传达取经没有终南快捷方式,唐僧师徒到西天去要靠真修实练,一步一脚印,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修得他们的金身正果。反观故事里的妖精,却逆其道而行,试想他们哪一个没有梦想,只可惜他们一心想走快捷方式,单靠唐僧血肉达成一步登天的梦,天真以为吃他一块肉、喝他一滴血,便可以长生不老,增加数千年功力,这种打着如意算盘,不想老老实实修行的速成法,注定要成为泡影,因为《西游记》整本故事里,没有哪只妖、哪只怪最后在此美梦成真。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人生本就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加上人性好逸恶劳的懒惰,使我们表现“猪八戒的时候多,孙悟空的时候少”,但庆幸人性中没有绝对的刚强,也没有绝对的沉沦,挑战不只是困难本身,它更是增强能力的试金石,只要自己愿意挺身而出,其实人生每场战役都在无形中累积自己成功的能量。譬如唐僧师徒有次行经黄风岭,天地忽起一阵强风,动物四处窜逃,唐僧大惊失色,八戒上前,一把扯住悟空说:

“师兄,十分风大,我们且躲一躲儿干净。”行者笑道:“兄弟不济!风大时就躲,倘或亲面撞见妖精,怎的是好?”八戒道:“哥啊,你不曾闻得『避色如避雠,避风如避箭』哩!我们躲一躲,也不亏人。”行者道:“且莫言语,等我把这风抓一把来闻一闻看。”八戒笑道:“师兄又扯空头谎了,风又好抓得过来闻!就是抓得来,便也钻了去了。”行者道:“兄弟,你不知道老孙有个『抓风』之法。”好大圣,让过风头,把那风尾抓过来闻了一闻,有些腥气。道:“果然不是好风,这风的味道不是虎风,定是怪风,断乎有些蹊跷。”

这是一段有趣又饶富深意的桥段,悟空不愿躲风头,反将风儿抓一把,闻闻风尾,有股腥膻之气。果不其然,山坡下跳出斑斓猛虎,吓得唐僧滚下马鞍魂魄去了一半。悟空抓风之法,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他进入取经战场一步步走向意气风发的基垫,别人以为负面的情事,一心只想放弃逃避甚至魂飞魄散,唯独他正面解读,借力使力,由细微处做正确判断,并采取漂亮的因应策略。还有一例,是悟空三进无底洞救师父的故事,原著如此写着:

忽闻得一阵香风扑鼻,他回了性道:“这香烟是从后面飘出,想是在后头哩。”拽开步,提着铁棒,走将进去看时,也不见动静。只见有三间倒坐儿,近后壁却铺一张龙吞口雕漆供桌,桌上有一个大流金香炉,炉内有香烟馥郁。那上面供养着一个大金字牌,牌上写着“尊父李天王之位”;略次些儿,写着“尊兄哪咤三太子位”。行者见了,满心欢喜,也不去搜妖怪,找唐僧,把铁棒捻作个绣花针儿,摁在耳朵里,轮开手,把那牌子并香炉拿将起来,返云光,径出门去。至洞口,唏唏哈哈,笑声不绝。

这次悟空没变成飞虫,而是抡着铁棒闯进们,但四下悄无人迹,恼得悟空搥胸顿足,暴躁吆喝着。忽闻一阵香气扑鼻,看见香爐上供养“尊父李天王”牌位,另又供奉“尊兄哪咤三太子”牌位,这时悟空满心欢喜,也不揪妖找师父,反揣着牌位和金爐出洞,嘻哈笑声不绝。原来他已找到克敌要害,肯定女妖与李天王有关系,找李天王要人就对了,不出所料,女妖是李天王的义女,唤作金鼻白毛老鼠精。

这段生动的刻绘情节,让吾人明白人生磨难并非坏事,反而是种磨练,经过痛苦磨练,假以时日内化为经验和功力,未来再棘手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再看悟空的成长轨迹,从早期鲁莽冲撞转入凡事智取的行事风格,也可以找到一些端倪,如本书章回的命名:“第三十一回孙行者『智降』妖怪”、“第三十七回悟空『神化』引婴儿”、“第五十四回心猿『定计』脱烟花”、“第六十一回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第七十回悟空『计盗』紫金鈴”等等,作者透过章回命名具体表现悟空前后期做事手法的转化,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了。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有关此点,同样在其他角色也或多或少觉察他们的成长与蜕变,比如说唐僧与悟空、八戒关系,过去他对二徒弟是相对的袒护与包容,认为他“心性愚顽,却只是一味蒙直” ,一旦八戒编谎或犯错,总有理由去原谅,“且饶他,待过了山,再打罢”、“料他以后,再不敢了”,此等言语屡见不鲜,但随取经日子一长,唐僧也有识人之明了,对二徒弟的态度 180 度转变,就连八戒也有感的嚷着:“师父今番变了,常时疼我,爱我,念我蠢夯护我;哥要打时,他又劝解;今日怎么发狠转教打么?” 也因此唐僧对悟空的赤诚、奔走,益发给予肯定与倚重,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唐僧若非历经长时间的磨练和震撼,又如何成就知人善任的智慧,让一名凡僧的他度过无数难关,取得真经,受封为旃檀功德佛?

再看八戒,尽管他贪财恋色,凡心难却,又自私自利,缺乏意志,一见苗头不对,就喊散伙回高老庄,他确实缺点很多,是取经团队中最负面的角色,不过我们也发现他自始至终都没离开过团队,在刻不容缓之际还从善如流,义激大师兄归队 ,又在乌鸡国建议师父念咒辨别真伪,以揪出元凶 ;在狮陀嶺急中生智,教悟空棒搠妖鼻以降怪 ,诸如此类的功勞亦不胜枚举。毋庸置疑地,八戒的惫懶与投机,让他在取经途中吃不少苦头,但瑕不掩瑜的他终究体认前程的重要,他愈来愈乐于合作,与师兄弟并肩作战,打下许多漂亮的战役,如“金木垂慈救小童”、“猪八戒助力败魔” 、“木母助威征怪物” 、“三僧大战青龙山”等,终因坚持到底且挑担有功,而受封为净坛使者。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最后说说沙僧,他没大师兄的聪敏能干,也没二师兄的能言善道,形象焦点总是若隐若现,尽管如此,他可是十四年如一日,拥有唐僧一般的钢铁意志,任勞任怨,坚持护卫,鞍前马后,如影随形,在无以计数的实战经验中,不仅淬礪他的勇气,坚定他的目标,更内化转变成为他向西挺进的战斗力。

如沙僧来到波月洞前,即能断定是“妖精洞府”,而二师兄还状况外,以为洞主黄袍怪要请客,多亏他及时一把扯住,说:“哥呀!他哄你哩。”又唐僧欲过通天河,他劝师父勿贸然动身,待天晴化冻后行进,方为安全之策;又有次经过驼羅庄,他见着半空中两盏灯光,神色若定说:“那不是一对灯笼,是妖精的两只眼亮。”等等,如此精准判断,谋定而后动,何尝不是长期努力累积出来的实力展现,之后他不负众望完成取经,被如来授封为金身罗汉,那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由此可知,人生每一个当下,都可能成为后续发展的基石,唐僧师徒在取经大业的千锤百鍊中,让我们明白每次磨难都是自我跃升的开始,所谓危机就是转机,转得过去便成活路,同样劫难也是一种开启,通过考验就成了新境界。因此,为前程择其所爱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持续走下去,就需要能力的培养与蓄积,唐僧师徒不畏艰险,咬紧牙关向西迈进,无形中也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能量,只要让每个下一步都是认真踏实,那未来成功就不是梦,这点也应是《西游记》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

五、结语

一般而言,我们自小就学习建构对自我、对家庭、对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的价值观,宛如《西游记》里头的每个人物,也是在广袤辽远的天地间寻找自己安身立命的真经,翻读这部小说而最让人怦然心动的,是传达拥有梦想的重要性,当我们启动心中梦想,也有追寻与实践的能力,心灵自然而然会获得真正的快乐。一如故事结局所呈现的美好情境,当唐僧师徒完成取经大业,“八戒也不嚷茶饭,也不弄楦头。行者、沙僧,个个稳重,只因道果完成,自然安静,当晚睡了” ,在在呈现出生命境界的大能量,这难道不是我们终其一生亟欲追求的源头活水!

从生命成长的文学视角——看《西游记》取经之旅的人文价值

西游记剧照

总而言之,《西游记》是一部深获古今中外好评的经典小说,它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满心欢喜,即在于书中的主人翁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也在于它千奇百怪、错综离奇的情节里,寓托人性向上提升的内在渴望,更在于它透过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故事,展示生命境界是必须历尽千艰万险,才能获致人生的高幸福指数。这对于当今日益浮躁、人心疏离的社会现象,实有其寓教于乐的时代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3777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