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导语:辛弃疾(1140年-1207年),无疑是宋代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创作无论在质量方面,均足以雄冠南宋。同时他也是继苏轼之后,将豪放词风发扬光大的词人。辛弃疾词不但以英雄豪杰的志意与理念突破了词之内容意境的传统,另一方面更以其英雄豪杰的胆识与手段突破了词之艺术传统,却同时保有词体曲折含蕴的特质。

辛弃疾词不仅具有强烈的感发力量,同时也是一位将生命之志意与理念完全投注于词的作家。因此,每当读者阅读其词时,往往能够感受到其中澎湃壮阔的气势、志在沙场的豪迈,或是有志难伸的苦闷悲郁。这些情感绝对不是伤春怨别、流连光景的偶发而已,而是发自于生命内在的真实情志,同时也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相互撞击的真摰流露。这些特质形成了辛弃疾豪放词独特而动人的魅力。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本文拟由两个层次,首先是分析辛弃疾豪放词的特色,最后是阐述其美学意涵。期望透过以下的分析,能够呈现辛弃疾豪放词多元的面貌及深刻的美学意涵。

一、辛弃疾豪放词的写作特色

纵观辛弃疾诗词,就能发现他的作品实有不少“豪放”之作,这些作品均合于前文所言的诸项特点,然而就辛弃疾词来说,其豪放之作的特点颇多,如自然、恣肆的语言、铿锵跌宕的声情、夹叙夹议的语意表现、生动丰富的意象运用,或是以典故融入作品的情感脉络中,这些均是影响辛弃疾词美感的重要因素,故以下将针对这几项特点逐一探讨之。

1.俗语、口语的自然流露

俗语、口语的使用,为辛弃疾词的一大特色,所谓“俗语”为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其中包括谚语、俚语等。至于“口语”所包括的范围较俗语广,它含盖了日常所使用的口头语言。这些语言的运用,或许在一些文人的眼中,是难登大雅的,然而辛弃疾不但将它运用于作品中,而且能够借着这些语言,呈现作品的另一番风貌。辛词所用的俗语较特殊之处,在于“藉俗语抒写了对农村生活的一份亲切质朴的感情”与“藉俗语之游戏性质表现了自己的一份嘲讽和悲慨”。

因此,辛弃疾借着这些语言,不但能展现清新、素朴的趣味,同时也能够呈显不羁的豪情。试看以下的词句中,即使用了俗语、口语,如:

高车驷马,金章紫绶,传语渠侬稳便。《沁园春•杯汝来前》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雀桥仙•少年风月》

老子 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怨恩。《沁园春•老子平生》

高车驷马,金章紫绶,传语渠侬稳便。《鹊桥仙•少年风月》

踏碎铁鞋三百两,不在危峰绝壁。《念奴娇•论心论相》

叹人生,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贺新郎•肘后俄生柳》

一人口插几张匙。《最高楼•吾衰矣》

上列前三例为口语的使用,后三例则是以俗谚入词。其中“老子”一词,为寻常口语,也是作者的自称,既然自称“老子”,就意味着年岁已渐趋老迈,同时自身也对时间存在着敏锐的感知;此外,以“老子”自称,在词作中不仅少见, 也突破了词尚曲折含蕴的既有框架,此举不但展现了不羁的豪气,同时也隐含着自慨的意味。另外,除了第一人称的“老子”之外,辛弃疾在第三人称的用法上,则使用了“渠侬”一词,虽然这个词汇已不同于现代的用法,然在宋代时此词纯为日常口语,因此当作者使用此词时,除了可拉近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也体现几分清新、素朴的意味。

此外,俗语的使用也是辛弃疾词中常见的现象。“俗语”一般都具有完整的含意,同时也是众人熟知的,所以一旦纳入词句中,便能发挥特殊的语意效果。不过在运用俗语、口语入词时,虽然能够表现通俗的一面,但若使用不当,则会流于俗腻、毫无韵味之失。然辛弃疾词中所运用的俗语、口语,不但能自然地融入作品中的语意脉络中,同时也能体现一份自然真切之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2.声调的拗折峭拔

辛弃疾词之声情,历来词评多将其定位在“激昂顿挫”、“大声革堂鞳,小声铿鞫”等观点,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词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作品共有六十二字,其中平声之用字虽有三十三字,然似乎作品的声调并非倾向于和谐、舒徐的,究其原因,霍松林认为“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徐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徐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 此外,词中平声字虽然较多,但其中之用字如“挑灯”、“弦惊”等,均是十分高昂、激越的声音;同时上下片后两句的韵位较密,所使用的韵脚又为“庚青”韵,因此在声音的型态上较为响亮,易于形成一种余音延续、回荡不已的感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又如《鹧鸪天 •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的声情则是于慷慨激越之外,又带着些许郁抑之感: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 革彔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上片作者以豪气奔放之势描写着志在沙场的心志,因此读来便觉其顿挫中夹杂着铿锵有力之感。然而下片的声调却急转直下,由激越转向沈寂,文字的声情也趋于平缓,所传达的情感则呈现出无奈与慨叹之感。

又如《满江红》的上片: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沈陆。

词中多七言的句式,三、四言的句子则较少,其中七字句的格律,如“叹诗书、万卷致君人”(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用之可以尊中国”(仄平仄仄平平仄)等,音节的起伏甚大,读之有拗折之感。此外,词中所使用的“遇暮”韵,在声音的感觉上较为低沈,因此也易于形成沈郁的声情。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慷慨激越的声调,能够展现情感、气势的雄壮、澎湃。然而,拗折、顿挫的声情,所表现的情感多是郁结、低沈的,彷佛内心有着强烈的盼望,却因现实的摧折而压抑、难以实现,也体现出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突之下的悲郁情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3.藉古讽今,活用典故

“用典”无疑是辛弃疾词的重要写作手法之一,其用典之广博、丰富,可谓前所未有,在其六百余首的词作中,用典之处就多达六百六十八处。

辛弃疾词中化用前人诗文语句之处甚多,其效果可达到“避免直言之质率”的作用,但较不具感发的力量。此外,也有一些作品中的典故具有高度的隐喻性,往往仅需少数的文字,即可传达丰富的意蕴,读者通常必须了解这些典故的时代背景与人物事迹,才能进一步理解其用意为何, 如“三径初成,鹤怨猿惊,辛弃疾未来。”、“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等,皆是藉由典故传达自身隐逸的意愿,或是北伐无望的深层意涵。

典故除了影响作品的局部语意之外,也可进一步达到美感的层次, 辛弃疾在一些作品里,将史事融入其中,使其成为文意脉络、情感表现的一部分,如“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等例,均是透过作者的想象,将现在和过去的空间连结,把一己之情感投入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当自身面对漫长的历史和人事已非的景物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对生命的局限和世事无常的悲感,此种情感并非仅是单纯的情绪表现,而是对生命和历史的感悟。

此外,作者也常透过古人、古事来藉古讽今,在这些典故当中,它们所影响的就不是局部的语意,而是牵动着作品整体的情感表现,读者往往必须将古人的事迹和作者的际遇仔细体察,方能得知其用意为何。如《水龙吟》的下片: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作者一开始运用了晋朝张季鹰在他乡作官,见秋风起时,便想起家乡味美的鲈鱼,随后弃官回乡的典故,影射自身居于南方多年,却北伐无望,因此也兴起了乡关之思,故藉由古人的事迹,来传达自身的感怀。其次作者又援引了三国时的一段史事:求田问舍的许汜前去看望陈登,却遭到冷漠的对待,许汜后将此事告诉刘备,刘备便强烈地斥责他忘怀国事,只知一己之私。而作者的内心满怀报国的赤忱,却有志难伸、请缨无门,自身的处境早已不得不以“求田问舍”的方式寻找生命的另一条出路,纵使心中关怀国事,但无法力挽狂澜的他,仅能以“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来表达内心复杂、矛盾的感受。又如《摸鱼儿》 的下片: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作品一开始引用了汉代陈皇后遭受皇帝冷落,而深居长门宫中,后来她以重金,请来司马相如作赋,以唤回皇帝宠爱的典故,来影射自身无论用尽何种方法,似乎都难以挽回君上的心意。而“蛾眉曾有人妒”也暗喻自身满怀报国热忱,却屡遭权臣的排挤。因此作者也以“君莫舞”的激愤语气指斥他们,又以杨玉环、赵飞燕之例,说明当权者虽然一时得势,但终究将同归尘土,来暂时消解内心的幽愤之情。虽然作者的内心如此去想,但现实却是难如人愿,此时此刻仅能远望天边的斜阳,满怀愁绪,久久不能自己。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京口”曾是三国时吴国孙权(设置的重镇,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如此壮丽的美景,抚今追昔,内心也不禁感慨万千。想当年此处正是孙权北拒曹魏,拓宇开疆之地。后来的刘裕也处为根据地,取代了晋朝,登上帝位,他的形象也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历历的呈现。不过作者在此处引用古人古事的书写,似乎只是怀古之情的触发。然而下片则引用了宋文帝三度北伐,但却未能妥善筹划,虑而后动,而遭致连连失败的典故,来影射南宋朝廷,不能草草行事,否则仅能落得和宋文帝一样“仓皇北顾”的下场。

随后作者忆起四十三年前率领北方义军南归宋朝,当时的形势原本大有可为,但多年之后,昔日金兵南下的侵略之处,现今却已成为“一片神鸦社鼓”的和谐景象,全无战争的气氛。此处的“佛狸”即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曾在南侵时,建筑了行宫,民间称其为“佛狸祠”,而“神鸦社鼓”则是一般农民的祭祀活动,作者在此以这个例子指涉南北的对立已成相对稳定的状态,朝廷全无北伐的意图,因此作者仅能以垂垂老矣的廉颇,来暗指自身已时不我予。

经由前文叙述可知,辛弃疾之用典,除了能够藉古讽今,一抒自身之感喟。也能够带来一种时空交融、雄浑苍凉的意蕴,是形成辛弃疾豪放词悲郁雄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4.语意的夹叙夹议

景物的描写及情感的表现,为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手法,每位作家在运用上各有巧妙不同。在辛弃疾词中,作者经由视觉观照外在景物的变化,透过书写,成为作品之意象,然而其笔触并非仅停留在景象的描摹,而是往往投注个人主观的情感,或是加入个人的论断及评价,因此在辛弃疾的豪放词中,屡屡能够感受到他强烈的主观语气,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此词一开始作者仰望苍穹,虽是观照景物,但也同时触动着敏锐的内心,随后的“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虽是一句听闻的说法,却也呈现出此地的奇险、雄奇之势,而“我觉山高”等句为作者对眼前景致的感受,此地不但山“高”、水“冷”,而且月“明”、星“淡”,作者透过视觉、触觉的反应,将自身当下的感受投射于物象之中;而“凭栏却怕”等句的“怕”、“怒”、“惨”则呈现出恐惧、惊骇的心理状态。“元龙老矣,不妨高卧”两句则以古人的事例,来抒发自身之情志。而“千古兴亡”两句,作者将思绪投入历史的长河之中,面对世事的变幻、各代的兴亡盛衰,内心也只有怅然与无奈。由此可知词中的景物描写多融入主观之情感,而作者也对景物予以评说,并藉由历史与古人的事迹,抒发内心的感慨。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又如《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歌应伴残月。

这首词一开始作者便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对功名、宦途的困惑,而“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等句抒发了有志难伸、时不我予的感慨,至于“醉里重揩西望眼”则呈现了消极、寥落的形象。而“枉了冲冠发”则是壮志难酬的写照。至于作品中客观景物的叙写,则多带有主观的成份在内,如“休叹黄菊凋零”、“长歌应伴残月”等。可见此词除了叙述中带有情感,也强烈地表达对人生、世事的质问与论断。

又如《卜算子•漫兴则是藉由臧否古人》,以抒发感慨: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词的上片将功业彪炳的李广和“人在下中”的李蔡作一比较,但是成就高者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报偿,反而是作为普通的人能够升官封爵,此种写法的用意除了是内心的感慨,也是对世事的质疑。然而下片作者的笔锋一转,着力于农村生涯的描写,同时也以“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自嘲。由此可见这首作品的词句多为评断或抒发一己的感受为主。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描写”、“抒情”、“评论”为辛弃疾词中常见的书写方式,三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作者对客观的景物的描写,除了纯粹的“再现”之外,也多融入主观的情绪及个人的观感。至于论断、评价的句式,由于批判性、主观色彩浓厚,故能在作品中形成一股强烈的气势。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5.丰富的意象运用

意象运用对于辛弃疾豪放词的美感特质,也有极大的影响。透过不同类型意象的交织、点染,不但使各种景象历历在目,同时也可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自然山水意象的运用方面,辛弃疾所勾勒的景象,往往是开阔、一望无垠的视野,如“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透过一些自然山川的意象,将天地之间的辽远广阔,生动地呈现于读者眼前。此外,辛弃疾所勾勒的自然景象,除了苍茫辽阔之外,也展现出瞬息万变、动心骇目的气势,如“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迭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等,均是将山水意象透过动态的方式加以描写,将山的高耸险峻、雄伟壮丽,江水的气势骇人、奔流不息的景象刻划的淋漓尽致。

除了真实景象的描绘,辛弃疾有时也将笔触延伸至天马行空、神奇迷离的虚幻世界,如“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县圃,万斛泉,千丈石。”、“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挈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等,均是透过一些仙界的意象,将太虚之境的雄奇灵秀,刻划的生动而鲜明,也充分展现了作者浪漫的想象力。

辛弃疾的豪放词除了呈现山水意象的苍茫辽阔、雄奇壮盛,太虚幻境的浪漫玄奇之外,在诸多的豪放词中,始终萦绕的是浓厚的家国情怀,其中不但蕴含了力主北伐的慷慨激昂,也有理想失落的苦闷、抑郁。由于辛弃疾的平生之志即在于北伐抗金、恢复中原,因此在词中便不乏一些征战场面的描写,如“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经由一些意象的营造,勾勒出战尘漫天、两军对峙和开战的紧张场面,将战争的肃杀气氛清晰的呈现,其次“列舰耸层楼”的意象,则是形容宋军阵容之盛大,同时也是对北伐满怀着信心。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又如“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彔 ,汉箭朝飞金仆姑。”,描写辛弃疾年少时投身义军,南归宋朝的往事,前两句以“壮岁旌旗”、“锦襜突骑”,刻划着年少的豪情和率领义军的精锐善战。而后两句则描写南归时,为突破金兵重重防线,和敌军对阵缠斗的激烈场面。充分展现了辛弃疾决战沙场的志意,和克复中原的终极理念。因此,在相关的词作中,展现战斗、杀敌的“弓”、“剑”等意象,便屡屡出现,例如:“醉里挑灯看剑”、“弓如霹雳弦惊”,充分显示辛弃疾力主征战和投身沙场的坚定志意与豪情。

然而,他的理想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致使内心空有大志,却难以实现,仅能挥剑空舞、对剑长叹而已,这些感受在“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及“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等作品中充分的展现出来。

此外,在辛弃疾的豪放词中,一种不可忽略的意象──“酒”,也是展现其性情、感受的重要媒介之物,如“掀髯把酒一笑,诗在片帆西”,又如“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等词,充分将作者的豪情狂态与及时行乐的态度鲜明的展现出来。然而,当内心愁闷抑郁之时,“酒”也成为了浇胸中块垒的方式,如“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则是以藉酒浇愁,来一抒自身落寞失志的悲绪。而此种伤感悲郁的情绪,从“白发”意象的运用,也可充份的体现。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皆充分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时不我予的悲慨。

由此上的分析可知,“意象”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透过意象的铺陈、点染,能够使作品的画面、情感更为鲜明和具体。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二、辛弃疾豪放词呈现的美感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有一种形而上的质量,一个蕴含形而上品质的作品,除了能揭示生命和存在的意涵外,也能唤起读者的美感与共鸣。 当体察辛弃疾的豪放词时,就能发现他的许多作品不但能够引发读者的美感,同时各个作品的特质也有所不同。归纳而言,辛弃疾豪放词除了展现悲慨豪壮的沈郁之感、雄奇奔放的崇高感,同时也体现了滑稽诙谐的趣味感。

1.悲慨豪壮

北伐中原、收复山河一直是辛弃疾的心愿与理想,然而这份志意与理念却不见容于朝廷和权臣,致使他屡屡遭受谗毁,长期处于投闲置散的状态。纵使心中满腔报国的热忱,却无处施展。这份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情绪,却激荡成一股“淋漓悲壮,顿挫盘郁”的情感,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便充分体现了此种情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正值萧瑟的清秋,作者登高远望,看着“水随天去”向前奔流不息的景象,同时也遥望山景,然所见之群峰,竟成了“献愁供恨”之处。而“愁”与“恨”的来源,来自于自身陷入了漂泊江南、回乡无望和有志难伸的多重困局之中,纵使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也无人能够领会、知晓。因此下片作者透过张季鹰及刘备的典故,影射自身欲藉由北伐匡复中原,以顺利回乡。但时局终究是难如人意,故仅能以“求田问舍”的消极行径作为收场。

这份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是形成词中悲剧性质素的主因。作者对家国的理想、抱负,是他一生追寻的目标,然而当时政局之形势,却无法使他落实这份理想,致使心中陷于患得患失和痛苦、冲突的纠葛之中。

词中的“栏杆拍遍”、“无人会”便是这份郁结情绪的体现,而“求田问舍”正是试图跳脱这种痛苦的可能方式。但是当兴起了这个念头时,心中的理念(家国抱负),又来告诉自己不能偏离,因为逃避、不问世事,只能显示着心中的怯懦和消极,所以此时也产生了“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卑微和自责的心理,可见悲郁和矛盾的复杂情结,正一层层的围绕于作者的内心之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又如《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监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作者忆起昔日北方的敌人南侵和宋军形成激烈交战与对峙局面的往事,并以古人的典故,暗喻敌军没有渡江侵扰的绝对胜算,同时敌方也已陷于内乱的纷扰之中,此时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随后作者又以佩六国相印,不可一世的苏秦比喻少年时的锐进之气。从此段的行文中,可知作者怀着激越慷慨的情绪,回忆着过往两军交战的紧张场面,和想象当年雄姿英发的年少豪气,心中的热血也为之翻涌。然而当时间一年年的过去,年华也逐渐老去,不但北伐的志业难以伸张,却长期处于投闲置散的状态。抚今追昔,只有徒增感慨而已。

昔日的壮怀激烈,至今仅存早生华发的无力感。如今能做的惟有“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般的闲散生活。可知作者除了心怀有志难伸、时不我予的悲郁之外,也隐含着被现实支配,而不得不投闲置散的无奈情绪。

另如《念奴娇•登建康赏心,呈史留守致道》,则是由登临览景,而心生慨叹之作: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登上高耸的“危楼”,观照着壮丽的景致,心中除了崇高之感,也隐含着悲郁的情绪,想象着千古的英雄豪杰、王朝的兴衰更迭,顿时意会到人在历史的定位中,竟是如此渺小,当年不可一世的人物与兴盛的王朝,如今仅存荒坟、废墟,怎不令人心生感慨呢?当这份怀古之情充塞于心中之际,作者想起谢安所树立的功业和晚年受谗被疏的典故,隐晦地表达自身有志难伸的心绪,其中“长日惟消棋局”四句,亦不难得知其壮志未酬、年华虚度的愁苦。

读罢前三首词,除有感于作者“虽千万人,吾往矣”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崇高理想之外,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悲郁心绪,细究这份情绪的潜在原因,主要是人在面对宇宙、历史、家国及社会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而渺小的,甚至还受到命运无情的摆布,所以当作者面对现实的纠葛时,心中时而怨怼、时而哀戚,表现出一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的无奈,然而这个“非战之罪”,也迫使他不得不背负着悲剧性的沉重包袱。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2.雄奇奔放

辛弃疾的豪放词不仅体现了志意与理念无法落实的悲郁之感,同时在抒写一些山水景物之作中也时而呈现“桀傲雄奇”、“纵横博大”之姿,展现了另一种壮阔奔放的面貌,如《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迭幛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前三句以“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写群山的雄伟气象,以“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写飞瀑直下的壮观感受,体现出“力”与“量”的崇高感,眼前的景象, 不论在空间、体积的广阔或是巨大的气势,均能迫使人感受到自我的渺小,同时浮现畏惧的心理。当适应了其中的感觉后,作者于是产生了“老合投闲,天教多事”的感受,也将眼前苍劲的松树,想象为军队,彷佛它们正在等待检阅呢!接着下片也以拟人的手法,将眼前的群峰,以“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形容之,可见作者的感受已从面对大自然的渺小、卑微,呈现“另一种类的抵抗能力”,因为这赋予人“勇气来和自然界的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一下”,因此自身也产生了一股优越感,能够凌驾于客体之上。例如在“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等句中,作者将山水之壮阔雄奇,比拟为太史公“雄深雅健”之笔法。此种心理状态充份体现了人的心理已超越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而达到一种超然的状态。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此外,在《千年调》一词中则展现了作者丰沛的想象力,构筑了一个虚幻、飘逸的世界: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县圃,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璧。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这首词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一个超逸绝尘的境界,作者以想象作为羽翼,遨游于仙界幻境之中,各种神奇壮丽的景象、难得一见的奇景珍物尽收眼底。同时词人也欣赏了仙界曼妙的乐舞,更受到天帝的款待及赏赐。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美好的仙界生活,仍敌不过心底对人间的眷恋之情,于是词人在恍之中辞别了天宫,回到尘世。这场游历作者以浪漫的想象,构筑了一个悠游自得的境地。不但带给读者雄奇的盛景,同时也传达了一份无拘无束的舒畅与快意之感。

经由上述的说明可知,作者笔下的奇山胜水、一望无垠的壮丽景致,或是一己的浪漫想象,构成了一种雄奇奔放的美感氛围,带给读者一种开阔的视界,和精神上的舒畅与自由之感,彷佛可将自身与万物大化融合为一。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3.诙谐不羁

辛弃疾词除了刚柔相济之外,同时也亦庄亦谐。一般提到“滑稽戏谑”的作品,大凡围绕在逗趣之外,同时带有一些油滑、调笑的意味。但真正的“诙谐”,却是带有幽默感的“谐趣”在内。以下这首《沁园春》便是三者兼具的词作: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作者以狂放、潇洒的口吻,大喊着“杯──汝来前”,并自称为“老子”,接着就告诉它:自身已是“长年抱渴,咽如焦釜”,同时在睡时,又“气似奔雷”。(似乎已隐含着饮酒伤身,自身的不适,与酒难脱干系。)虽然嗜酒之人,应像刘伶一般有“醉后何妨死便埋”的豪气,但随后又以缓和的语气视之为“知己”。

然而心中戒酒的心意已定,无论如何立场都不能软化,因此仍坚持对“酒杯”加以谴责,这美酒虽然滋味甘醇,但却如致命的“鸩毒”,故仅能浅尝辄止、“过则为灾”。此语似乎已为酒杯开脱了不少罪责,也从轻发落了它,同时也以劝告、急切的语气说道:“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同时这“酒杯”也识趣的回应:“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词中透过主人与酒杯的对话,成功地塑造了“酒杯”这个形象,它“善于揣摩主人心理,能应对,知进退。在主人盛怒的情况下,它能通过辞令,化严重为轻松。”因此能够在主人的强势及豪气中,点染出几许幽默与趣味。

在这首作品中,一开始的“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就展现了疏狂、不羁的形象,准备要数落眼前的酒杯。随后两者的对话中,作者以戏谑、讥刺的言词来指斥酒杯,而酒杯也以机智的言词响应,因此构成了一种莞尔的氛围。此外,“吾力犹能肆汝杯”与“杯再拜”的动作,也将作者作势摔杯的动作,和酒杯识趣卑抑的举措,形成两种不同形象的对比,透过两者的差异所形成的张力,构成了一种趣味的对应气氛。可见这首作品不但展现了人物豪气不羁的形象,也呈现一种诙谐幽默氛围。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又如《西江月》: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此词由醉里贪欢,来消除心中的愁绪,纵使以潇洒的口吻说道:“要愁那得功夫”,事实上,心理的悲慨是不言可喻的。一生读了许多的圣贤书却无济于事、难展长才。因此,这些往日累积的知识学问,彷佛瞬间灰飞烟灭。怀着这份悲郁的心绪,醉倒松边,以不羁、狂放的形象,和昏沈的意识,询问着身旁的松树,事实上松树本身完全是静止的状态,不过在作者的想象世界中,已将“松”拟人化、动态化了,彷佛它要扶起摇摇晃晃、重心不稳的自己,但是作者却用力推开松树,大喝一声“去”!使得原本纠结、烦扰的心绪,彷佛顿时得到舒解。

这首作品原本是纠结于难解的愁绪中,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免也会被带入某种消沈的氛围中。然而下片作者却以扭曲、夸张的姿态出现,对着松树醉言醉语,甚至做出推开松树的动作,这些言行使得原本消极、慨叹的愁绪,彷佛顿时得到释放,也能带给读者一种莞尔的氛围和畅快疏放之感。

经由以上的说明,可知辛弃疾的幽默谐趣之作,的确不同于前两类词作的美感特质。在这些作品中,读者所感受到的并非是雄浑沈郁、豪迈不羁的气势,而是透过逗趣、莞尔的形象描写,和通俗、不羁的语汇,传达出另一种机智、趣味的氛围。同时读者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舒畅、愉悦的感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美学意涵

三、结语

综合上述对于辛弃疾豪放词之探讨,可归纳为以下要点:

  1. 辛弃疾豪放词的特色中,俗语、 口语的运用展现了辛弃疾自然、不拘的语言风格,而高昂、顿挫的声情,也能够形成澎湃、激昂的情绪。此外,适当地融入古人、古事的典故,除可藉古喻今,抒发一己之悲绪,也能够呈现怀古兴悲的苍茫之感与触发生命的感悟。至于词中夹叙夹议的语意,也表现了个人对事物的批判与论断,故能在作品中形成一股强烈的气势。最后,辛弃疾词中鲜明的意象运用,使作品呈现了许多具体而生动的画面,不论是苍茫广阔的山水盛景、刀兵相见的征战场面,或是纵酒狂饮的不羁情态,都展现了辛弃疾之豪情,也强化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和美感。
  2. 在辛弃疾豪放词所呈现的美感意涵中,“悲慨豪壮”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相关的作品中,不仅展现了志在沙场的豪情,也体现了创作主体在面临现实的局限和理想失落之下的悲怆抑郁。除此之外,辛弃疾所书写的山水盛景也呈现了雄奇壮丽之美,而神游太虚幻境的想象笔触,更增添几许浪漫飘逸之感。最后,辛弃疾的滑稽调笑之作,则是将读者带入另一个天地,在这些作品中,创作主体以嘻笑怒骂的语气、扭曲的形象与超出常理的方式呈现,使得现实中的困顿或是紧张的情绪,顿时得到松弛、舒解。

从辛弃疾的豪放词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悠悠苍穹、落日长河、千里铁骑的壮阔景致,同时也感受到包揽宇宙、古往今来的雄浑气势。也体察到一个面临生命局限而悲愤欲绝的形象。纵使词人日远,他的文字仍有鲜活的生命力,他的豪情似乎已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瑰宝!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3775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