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孔雀东南飞》说起——看看汉代妇女的服饰装扮特色

从《孔雀东南飞》说起——看看汉代妇女的服饰装扮特色

汉代的服饰工艺,在其政治、社会安定的基础上,上承先秦古朴之风,下开盛唐妍丽之俗,以其特有的婉约风格自成一体,加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疆域的拓展,更为汉代妇女的服饰发展注入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本文由《孔雀东南飞》这一长篇叙事诗说起,来看看汉代妇女服饰和装扮的特色。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内容讲述东汉时期,平民百姓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夫妇的婚姻悲剧。全诗随着几段情节铺展开来:被逼遣归,临别设誓、阿哥逼嫁、夫妇诀别及以死明志。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描述,塑造出人物刘兰芝鲜明的个人形象。

从《孔雀东南飞》说起——看看汉代妇女的服饰装扮特色

刘兰芝绘画

这位汉代的女子勤劳、勇敢又坚强,对生命充满了热情,具备了传统中国妇女所有的美德;而她的美丽同时也表现在出色的外观服饰上。诗中对其服饰着墨浓厚,刻画出一位秀外慧中、内外兼修的美丽女子形象。

且看诗中写道: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汉代妇女温雅贤淑,亭亭玉立的风貌,在此展露无遗。配合诗中“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句来看,汉代妇女是充满自信、乐观进取的一群劳动女性。她们有颗善良朴质的心灵,同时又拥有亮丽出色的外表,堪称为中国女性的楷模典范。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织素、裁衣

汉代的染织工艺,在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基础上,日臻完善。染织的品种增加,不仅能织出精美而多样的提花织物,而且染色的技术也高度发达。其中丝织品的种类就有锦、绫、绮、罗、縠、纱、绢、缣、缟、纨等等,美不胜收。当时著名的丝织品产地为齐郡临淄与陈留郡襄邑,《论衡》有段文字记载这两地纺织业兴盛的情况: “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确定当时的妇女们皆精于纺织,且擅长于女红针活。

从《孔雀东南飞》说起——看看汉代妇女的服饰装扮特色

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印花敷彩黄纱绵袍,直裾、交领成琵琶形、右衽,由上衣及下裳组成。

刘兰芝和大部分的汉代妇女一样,从小就接受了织布缝衣的训练,所以诗中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而且她生性勤快,孜孜不倦地工作, “鸡鸣入机织,不得息”,努力从事生产,以满足家人丰衣足食之需。然而如此的辛勤劳作,却不能得到怀有偏见的婆婆一丝欢心,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因此,兰芝被逼辞归,回了娘家。而命运并未从此眷顾兰芝,家中贪婪的哥哥又将她许配给太守的公子。

兰芝虽然下了以死明志的决心,但是为了安慰善良慈祥的母亲,她满怀悲忿,听从母亲的劝慰,准备新嫁裳,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从小就有一手好工夫的兰芝,很快地就完成了工作。这里我们看到一位心灵手巧、善解人意的汉代妇女,乐于从事生产活动,织出图案美丽的布匹,又裁剪缝制漂亮的衣裳,然而在封建礼教沉重的桎梏下,无法摆脱个人所面临的悲惨命运。

着我绣夹裙、妾有绣腰襦——腰襦、 夹裙

汉代妇女所穿的短衣,最常见的是襦,襦的长度仅至腰部,所以有 “腰襦”之称。而襦一般多为夹制,还可以加絮,是古代妇女秋冬季节常穿的外衣。制作襦的布料,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区别,常见的有绢、罗、绮、纱、縠及织锦等。西汉时期的襦服多作素面,东汉以后,才流行在襦绣织各种图案,增加视觉美感,一时蔚为风尚。

在《孔雀东南飞》诗中“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妾有绣腰襦 ,葳蕤自生光”。“绣腰襦”是指有织绣的腰褥。“绣夹裙”是指衣裳拖地,有绸缎捆边。也有里的裙子。刘兰芝这样的打扮正是汉代妇女的标准着装。

从《孔雀东南飞》说起——看看汉代妇女的服饰装扮特色

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绛紫绢裙

汉代妇女穿短襦,下身多配以长裙。 “裙”字是汉代才出现,它是由裳演变而来的。裳一般多制成两片,前后各一,两侧各有一道缝隙。汉代的郑玄这么说: “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仪礼‧丧服》

裙子是将裳的前后片缝合起来,缝隙因此便减去一道。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实物来看,汉裙是以素绢四幅缝制,上窄下宽,不施加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诗中“腰若流纨素”,就是形容兰芝腰束白色丝绸,流露出水波流闪似的美感。刘兰芝穿的“绣夹裙”,当为内夹丝绵,外面加绣图案的美丽长裙。

从《孔雀东南飞》说起——看看汉代妇女的服饰装扮特色

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北边箱出图的着衣歌俑复制品,可以看出汉代服饰与发髻有一定的水平

襦裙的搭配,是中国妇女服饰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流行了近十几个世纪。具体的形象,参见于河南县打虎亭汉墓壁画,其中即有穿接袖短襦长裙的汉代女子。汉代妇女除了着襦裙,还穿深衣,这是一种将上衣和下裳缝制起来的长衣。深衣有直裾(直襟)和曲裾(斜襟)两种,实际的例子可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段。

从《孔雀东南飞》说起——看看汉代妇女的服饰装扮特色

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帛画中段,图中可看出汉时贵族世家妇女们的服饰妆扮。

画中的贵夫人,脑后束发,头插步摇簪钗,穿曲裾深衣,脚着翘岐履;夫人前面跪着的两名女子,穿直裾深衣,而后面跟随的三位女子均穿曲裾深衣。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件精美铜灯,外形是一个长跪的侍女,她的服饰也是如此。这说明深衣为汉代妇女主要的服装式样,但通过不同的颜色花纹与面料来区别身分尊卑。

襦裙作为汉代妇女的常服,在其他诗中也有体现,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有句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就是对一个身着襦裙的美丽采桑女的形象写照。这种襦裙后来成为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

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发饰与口红(玳瑁光、 明月珰、 含朱丹)

《孔雀东南飞》中写到“头上玳瑁光”,“玳瑁光”是东汉时期妇女的一种发饰。汉代妇女的发型,通常以挽髻为主,梳成各种不同的式样,再用大发簪固定,发簪的顶部,一般喜用金、玉、牙、玳瑁等装饰,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发髻上戴着饰有半透明玳瑁的发簪,倍增兰芝发型的光彩。从汉代出土的“庖厨俑”头部造型来看,可以想见汉代妇女对发饰的考究。

从《孔雀东南飞》说起——看看汉代妇女的服饰装扮特色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汉朝时期 ,发髻也是各种各样 。常见的有堕马髻 、三角髻,分霄髻、瑶台髻、三鬟髻、迎春髻、凌云髻等等。其中堕马髻为东汉时髦妇女的发式 ,这是一种偏重在一边的发髻。据史料记载是汉顺帝时,皇后之兄粱冀之妻孙寿所创。孙寿容貌出众,打扮入时,京都妇人常仿效她的发式。一次,孙寿将发拢结,挽成一长形大椎,在椎中部系上丝绳,置于头侧 ,因髻形如马肚下堕,故名“堕马髻”,曾在汉代都城盛行一时。此后 ,堕马髻为历代传承,盛行不衰。

从《孔雀东南飞》说起——看看汉代妇女的服饰装扮特色

孙寿画像

耳珰为汉代女子常用的耳饰,一般用玻璃、琉璃等晶莹剔透的材质制作。耳珰的造型为圆柱体,中部有明显的收腰,长度约为2~3公分,直径约为1公分。佩戴时只要将耳孔撑大,插入耳珰即可。因为耳珰两端较中部粗,所以不易脱落。由于耳珰多选用透明有光泽的材质,给人闪烁光亮的视觉效果。

汉代人用“含丹”、“朱唇”来夸赞外表引人注目的女性。妇女的唇妆一般以娇小浓艳为尚,她们认为最美的唇形,应该像樱桃般小巧而鲜艳。西安出土的汉女立俑,小小的嘴唇,涂抹着艳丽的口红,特别引人注目。樱桃小嘴,娇艳欲滴,是汉代妇女特有的审美情趣。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丝履

所谓丝履,就是用丝棉缝制的鞋子,这种鞋子舒适轻巧。《孔雀东南飞》中多处提到丝履 ,如“足下蹑丝履”“揽裙脱丝履”,这里所说的丝履是汉代妇女的鞋子。

秦汉时的鞋有四种 :第一种是丝鞋,即锦履。贾谊所言“今人卖僮仆者,为之绣衣丝履。”可见富人之妻妾多着绣花丝履。第二种以皮革制成 ,也叫辖。“鞲,生革之履也。”其深而大者 ,又谓之裒。而薄歌的小履,则被称作踞。此外以皮柔作成的“头深而兑”的平底鞋,又被成为较。第三种是麻鞋,穷苦人多着麻鞋,麻鞋又叫“不借”,《急就篇》颜师古注:“不借者,小履也 ,以麻为之 ,其贱易得 ,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又日:“不借者,卑贱之服,便宜行事。宜以牧牛羊也。”麻鞋主要用麻所制 ,但也有用草或蒿的。第四种为木鞋。即履下有木齿者 ,则日“屐”。以帛为面的屐 ,叫帛屐。屐一般作雨天着用 ,因“可以步泥而浣之”。后因其较轻便 。多用于走长路 ,足下蹑丝履的兰芝, 纤纤作细步,显得轻盈优雅。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双完整的青丝履,鞋底用麻编织而成,鞋头尖尖地向上翘。类似这样的丝履,在中原地区的秦汉墓中多次被发现。

从《孔雀东南飞》说起——看看汉代妇女的服饰装扮特色

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青丝履。

总的来说,汉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疆域的拓展,为汉代妇女的服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汉代妇女服饰上承先秦古朴之风,下开盛唐妍丽之俗,以其特有的婉约风格自成一体。《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翁刘兰芝,即是最好的例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3668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