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戏曲人生缩影,戏服时装演变——中国戏曲服装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戏曲人生缩影,戏服时装演变——中国戏曲服装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俳优歌舞的活动就已经初具雏型,在戏曲角色的创造过程中,一方面依赖演员的语言、唱腔和肢体动作来表现,一方面则靠演员的服饰和化妆来衬托;故而戏曲演员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说在历经数百年不断的演变和丰富后,形成了一种通用的舞台服饰艺术传统。

戏曲人生缩影,戏服时装演变——中国戏曲服装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戏服的起源

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俳优歌舞的活动就已经初具雏型。倡、俳、优、伶、弄人等称谓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职业表演艺人,例如在《孔子家语》就有:「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的文字记载。

而在《史记‧滑稽列传》有一段关于孙叔敖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古典戏曲服饰发展的初期状况。一生廉洁的楚相孙叔敖,在临死之前叮咛儿子说道:「我走后,家里若穷困无以为继的话,可以求助于善演滑稽戏的优孟。」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落魄潦倒,以卖柴为生;一日遇见优孟,告知其父临终时的遗言。于是优孟穿上孙叔敖生前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举止,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将孙叔敖的扮相诠释至唯妙唯肖,令人难以分辨其真伪。一日,楚庄王过寿,优孟就以孙叔敖的装扮前往祝贺,楚庄王见了大惊失色,以为是孙叔敖再世,竟然邀请他继续担任相职。

戏曲人生缩影,戏服时装演变——中国戏曲服装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故事中,优孟通过穿着来实现角色的转换,成功地演活了生活中的人物,可说是以生活服饰来扮演角色的开端,也为后世戏剧人物的扮相提供了相关的经验。

戏服的发展

到了唐代,先秦两汉业已发展的戏曲传统,日益趋于成熟,具体地表现在当时的科白戏与歌舞戏上。科白戏是采用喜怒笑骂的语言加上滑稽的表演,来讽刺消遣社会中的人物或事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参军戏;而歌舞戏则是透过歌舞的唱作,来叙说故事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著名的戏目有《踏摇娘》、《兰陵王》、《拨头》等。然而,无论是科白戏或歌舞戏,其中人物的服饰装扮,当时都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穿着。

例如在参军戏中的两个角色:参军和苍鹘,由于参军经常模仿和戏弄各级官吏,往往穿着低阶官员的服饰,且多偏好绿色;而弄参军的苍鹘,则多半穿着滑稽而随性。后来参军和苍鹘逐渐发展成固定的角色,它们的形象也就慢慢地确定下来,所穿的服饰也相应地朝程序化的趋势发展。接下来的两宋剧坛,活跃着两种新兴的剧种:杂剧和南戏。杂剧开始于中唐,到了宋朝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至元代则达到鼎盛;又杂剧使用北曲演唱,所以被称为北曲杂剧或北杂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都是元杂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戏曲人生缩影,戏服时装演变——中国戏曲服装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踏摇娘

杂剧服饰基本上也是来自生活中的常服,但是演员的扮相,往往根据角色的需求,适度地夸张以加强其戏剧效果,最终逐渐形成了装孤服饰(扮演官吏角色)、装旦服饰(扮演妇女角色)、副末服饰、副净服饰等不同的类型。副末和副净是杂剧的重要角色,它们继承了唐代参军戏的滑稽传统,所扮演的角色多以社会下层人物为主,所以服饰的穿著并没有固定形式也自由些。相对而言,装孤和装旦的服饰比较单调,而副末和副净的服饰则丰富多彩。

戏曲人生缩影,戏服时装演变——中国戏曲服装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汉宫秋

与杂剧同时发展的南戏,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因为起源于永嘉(温州)地区,所以又叫作「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南戏在音乐、剧情表现上均与北方杂剧有所不同。南戏多涉及家庭人伦与爱情婚姻的故事,擅长表现曲折复杂的情节,往往感人肺腑;而杂剧则多触及一些较深沉的社会问题,内容较为严肃。音乐上,南曲柔缓舒慢、流利婉转,北曲则铿锵入耳、荡气回肠。元末明初,南戏得到进一步地发展,产生了《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琵琶记》等优秀的作品。

戏曲人生缩影,戏服时装演变——中国戏曲服装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当时南戏的演唱有海盐、弋阳、余姚、昆山四大声腔的地域性差别,而到了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昆山腔(即昆曲)经过魏良辅等人的改良,吸收了北曲与南曲声腔上的特色,面貌为之一新,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从此昆曲在各地广泛地流传开来,艺压群曲蔚然成风。随着昆曲的逐步完善,表演时穿着的服饰扮相也随之完成,它们基本上是以明代的服饰为范本,并采取强调角色个性的美化,以符合舞台审美的需求,这也为日后的戏曲服饰奠定了基础。

继昆曲之后,京剧兴起。从「徽班」进京(1789)到京剧正式形成(1840年前后),戏剧成为清代帝王炫耀盛世、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又是宫中宴享活动中的主要形式,这些都为戏剧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当时中国戏剧的表演艺术、舞台道具和服饰设计与制作,都达到空前的盛况。清代宫廷还设置了专门负责筹办、管理戏剧服饰道具的机构,来适应日益繁重的演出需求。宫廷制作的戏服做工精良,质地华美,无形中又促进了传统戏服细致化的发展,使之趋于完美成熟。

戏曲人生缩影,戏服时装演变——中国戏曲服装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梅兰芳

清末民初,京剧取代昆曲成为了全国第一大剧种,其服饰也完整地保持了昆、弋诸腔古典服装的传统元素。在京剧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王瑶卿、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一批表演艺术家,他们在推动京剧艺术走向辉煌的同时,也开始了戏衣革新的实践活动。其中创新思路最活跃的首推梅兰芳先生,直到今天,梅派剧装仍以式样美观、色彩鲜明、图案别致受到戏曲界的青睐。

戏曲角色的创造过程中,一方面依赖演员的语言、唱腔和肢体动作来表现,一方面则靠演员的服饰和化妆来衬托。

中国的戏曲演员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历经数百年不断的演变和丰富,形成了一种通用的舞台服饰艺术传统。它能够鲜明地塑造剧中人物的角色,强化其特征,使之成为戏曲舞台上的焦点。

传统戏衣的雏形,萌生于明代,即昆曲产生的前后期。它结合了舞台表演上的需要,以唐宋元明的服饰作为基础,使之艺术化而形成的。戏曲服饰在创造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演员所塑造的角色形象,为广大的观众所熟悉和接受,于是形成传统戏衣不拘泥于史实的特殊现象,而是由约定俗成的服饰定制来规范。剧团一般对戏衣的态度,是遵循着「三不分」、「六有别」、「定中求变」的原则。三不分即不分朝代、不分地域、不分季节,只要是同一角色,均统一着装。六有别就是老幼有别、男女有别、贵贱有别、贫富有别、文武有别、胡汉有别,使人物角色的特性,通过程序化的穿著,明显而确定。而定中求变,指的是借着不同的服饰组合,在戏衣类型化的基础上,追求人物外形最大的个性化。戏曲服饰所形成的程序性,一方面是满足演员和观众心理上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基于经济及管理上的必然。

戏曲人生缩影,戏服时装演变——中国戏曲服装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扬州画舫录

正是由于昆剧戏衣定制的确定,而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明代戏班形成了行头四箱的服制。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详细描述了当时地方戏班跑码头,进行演出所必备的「江湖行头」,它分为衣、盔、杂、把等四箱。衣箱制的传统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则分成五类: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另外加上梳头桌,放置化妆物品,统称之为五箱一桌。大衣箱放置文服类的长袍,二衣箱放置武服以及一应短衣,三衣箱放置彩裤、水衣子以及戏鞋,盔箱放置一切盔帽,旗把箱里则有各类鸾仪兵器。一般戏班都设有专职人员管理衣箱,他们熟谙剧本,能够根据剧情的需要,着装扮相的规制,精确地呈现角色人物符合舞台装束的审美标准。

 精湛的制作工艺,透过刺绣丝线「色阶变化」所产生的纹理质感,以及光影折射所产生的浓淡深浅变化,大大地丰富了戏服舞台上的表现能力,产生了一种别具立体感的视觉效果。

统戏衣的制作,需要高超的刺绣技艺和多道的缝制工序与之配合;一件用料考究、制作精美的戏衣,往往就是一件赏心悦目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刺绣是以针代笔、以线为料、在绸缎上绣出纹样的一种工艺,它的美体现在针法的纤巧多样、色彩的鲜艳华丽和纹样的生动活泼。戏衣上的纹样,透过刺绣丝线「色阶变化」所产生的纹理质感,以及光影折射所产生的浓淡深浅变化,大大地丰富了戏服舞台上的表现能力,产生了一种别具立体感的视觉效果。

也因此,戏衣制作对绣线的配色十分讲究,往往根据角色的扮相需求,选择适合的色彩组合,例如或「显五彩」(对比强烈的线色组合)、或「野五彩」(传统色彩之外的各种间色组合)、或「素五彩」(指冷色系的组合)、或「全三色」(指一种色彩的深中浅的色阶组合)等等;有的时候或在彩线中加入金线(银线),用以调和戏衣色彩上对比的强度,并以加其在舞台上的能见度。

戏曲人生缩影,戏服时装演变——中国戏曲服装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儿童戏服

戏衣刺绣的图案是非常讲究的,可说是荟萃了中国民族传统纹样的精华。戏服的纹样承袭了传统纹样中所寓意的象征手法,能形象地展露角色的身分、年龄、性格、品格等特征。戏衣刺绣的图案繁多,一般常用的题材有翎毛、花卉、鱼虫、走兽、八宝、八仙、博古、瓦当、青铜器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龙纹,它是采自于明、清两代皇帝的龙袍,为身分尊贵和致高权力的象征。龙有四脚,脚有五爪。龙袍引入戏衣,是经过复杂的演变过程,由原来的皇帝专用泛化为帝王将相所通用。

戏曲人生缩影,戏服时装演变——中国戏曲服装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龙袍

因此,龙纹广泛地在标识者权贵的蟒、靠、皇帔等类戏服出中现。最为典型的蟒袍除了以龙为主要纹样外,还以蟒水作为辅纹样、八吉(八种法物:法螺、法轮、宝伞、宝盖、莲花、宝罐、金鱼、盘长)或八宝(八种宝物:珠宝、古钱、方胜、玉磬、犀角、银锭、珊瑚、如意)作为衬纹样。类似蟒袍这种布满纹样的设计,正符合戏服制作上的一规律:凡是身分越高者,服饰的纹样布局也就越复杂。

中国的戏曲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传统戏曲的形成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苏州的戏衣制作则和昆曲有着不解之缘。

明人袁宏道在〈迎春歌〉中曾经这么描述:「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假面胡头跳老虎,窄衫绣槌打鼓,金蟒缠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不仅是对昆剧形象的写照,同时又为后人留下了窄衫、绣 、金蟒、白衣等剧装的记载。自明清以来,苏州便以优质的丝绸和高超刺绣技艺优势,成为戏曲服装、行头道具的重要生产地,而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今天。近人顾颉刚先生在《苏州史志笔记》中也这么说:「戏剧本以苏州为最盛,故戏衣业即萃。于是农村妇女藉以为其副业。自昆曲消沉,戏剧中心不复在苏,然戏衣业中心则仍未移。」

戏曲人生缩影,戏服时装演变——中国戏曲服装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戏服花旦

而今戏曲服饰,主要亦由苏州戏服业生产。在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苏州剧装戏具厂为其制作了600余套剧装;该厂又相继为《杨家将》、《孔子》、《水浒》、《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与《鸦片战争》、《南拳王》、《西楚霸王》、《新龙门客栈》、《李清照》等电影,以及轰动世界乐坛的《多兰多公主》歌剧等剧目制作各种工艺精湛的剧装。这些傲视群雄的成就,皆与苏州悠久的戏曲传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紧密联系。

如今,活跃在中国戏剧服饰、影视服饰、仿古服饰、民族服饰、舞蹈服饰等各领域中的苏州戏衣业,仍继续为保存与发扬中国固有的戏曲服饰,做出不懈的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3664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