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一个人的朝圣》|直面的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一个人的朝圣》|直面的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一个人的朝圣》|直面的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也许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腿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的事物。————蕾秋·乔伊斯

《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经典小说,书中以一场孤独的旅途,将所见到的事、人或是风景,通过男主人公哈罗德内心,真实展现人生的思考。

我很喜欢这样子类似公路电影的小说,去遇见不一样的风景,把那些可能一辈子都看不见的东西,因心血来潮的旅行因缘分而遇见。这本《一个人的朝圣》是偶然翻到的书籍,读起来很心静,它没有太多的剧情,也没有加入太多复杂的人性。

《一个人的朝圣》简单来说,生活有着种种困境的65岁哈罗德,接到好友奎妮的病危告别书信,因加油员的女孩无意中的话,让他滋生出”如果他能走到贝里克看望奎妮,那奎妮就会有勇敢活下去信念“的想法。于是,决定用走路的方式,开始一场拯救奎妮的徒步旅行。最终是自我醒悟,勇于直视人生,救赎自己与婚姻。

作者蕾秋·乔伊斯以“独自旅途”为写作灵感,呈现三个过程,拯救他人、自我反思以及自我救赎,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内心世界,赋予我们有直面人生的勇气。

那我将从写作设定,情节分析上进行简单的分析,再以“直面人生”的角度解读《一个人的朝圣》:直面的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一个人的朝圣》|直面的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01、【直面的人生】:我们都是“哈罗德”,生活真实的样子:基于婚姻的理想与现实冲击,是种丧失自由度。

《一个人的朝圣》里的哈罗德已年过半百了,但生活却是一团糟:儿子去世,夫妻感情不好,连个朋友也没有;工作没升职过,就连退休都没有人送别。他的生活是孤独与痛苦,有着种种失败。

作者蕾秋·乔伊斯单单以这样子的人设,再通过拯救别人的行为形成强烈对此,引起读者共鸣:他庸庸碌碌的样子,让人觉得自己就是“哈罗德”,生活的种种失败,其实并不是真正想要的样子,心中的理想是越来越远。

理想,从小都是有的:小时候渴望父母的夸奖,读书时渴望好成绩,毕业那会渴望好工作,谈婚论嫁时渴望好伴侣…或许这就是理想的样子,只是不知何时开始,我们也已经不再谈及理想了,剩下生活真实的样子:压力之下的活法以及那个亲手弄糟糕的婚姻。

在看完这本小说之后,还是忍不住的悲伤,生活给了成长,而我们到底在生活里做多少呢?只不过随着年龄、岁月、思想的递增,富有理想的我们在压力之下也活成了父母样子。

小时候,总是不太能理解父母的节约行为,衣服是一直在补,食物从未倒掉过而是吃完。直到为人父母时,才体会他们的生活不易。以前觉得轻松与幸福,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也就只有到了婚姻才是人生真正开端。

谈起婚姻,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觉得幸福。但是实际上我们所羡慕的父辈婚姻,那种简简单单与共同面对生活态度,也是越来越少了。原因的话,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思维以及心态都复杂化,以至于我们不懂经营婚姻。

人的思想、品格都来源于原生家庭,其中也包括良好或恶性的婚姻观。基于父母总会有意无意把他们认为是正确与美好的婚姻观,灌输给我们,再加上少许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就形成一辈子定型的婚姻观或是持续性伤害,如家暴、恐婚等等。

《一个人的朝圣》|直面的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有趣的是我们在真正面临婚姻时,一开始是手忙脚乱的,只能生搬硬套把父辈所灌输的婚姻观,套用婚姻里。但是年代的代沟,就代表着并不是非常适用,这也就造成了我们是无经验的经营婚姻,消耗掉情感。

不少人婚姻的破裂就是因为不懂经营婚姻,提前消耗彼此的情感,没能用人性与心理针对性去维持好婚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婚姻走向糟糕时,彼此都有着一定的责任。当都有了两人的牵制,彼此的自由度也会随之降低。

人是向往自由的,这才是基于婚姻的理想与现实冲击,往往理想总被现实所取代,而这也是取决于自由度的高低。换句话来说,婚姻里的人与人心里要是有所束缚,那就代表着隔阂。就好像《一个人的朝圣》里的哈罗德在因失去儿子的去世,让两人的婚姻就产生隔阂,这也是造成哈罗德孤独与痛苦的根源之一。

基于自由度的理想与现实婚姻对比,让我们更是无法直面自己的人生:一边是压力很大的现实生活,一边是不懂经营变得糟糕的婚姻,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避。

所以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深夜买醉的人,用酒精过着“醉生梦死”的逃避生活;也可以看到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生活与婚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也是《一个人的朝圣》里哈罗德给我的最初印象,糟糕的生活以及冷战状态的婚姻。

《一个人的朝圣》里的哈罗德是有着糟糕的婚姻,在他身上看到的是颓废与堕落的。而作者蕾秋·乔伊斯写下让哈罗德去拯救好友奎妮,看似拯救他人的徒步旅行,最后也变成一场自我的救赎。

《一个人的朝圣》|直面的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02、【自我的救赎】:人生总会留下遗憾,错过或救赎,时间的两面性。

《一个人的朝圣》里的哈罗德从英格兰南部的金斯布里奇走到北部贝里克,用了87天,差不多有627英里。对一个65岁的老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一开始也单单靠着“走到好友奎妮那,就能活下去”的信念。

在到了第十天,哈罗德因身体问题而倒下,幸运的被一个女人救起。通过路上的种种人与困难,哈罗德重新审视自己出发的目的,并不全是为了奎妮,而是这次旅途寻找到自己的生命点,并且救赎自己。于是,他又选择继续前行。

看到这里,读者才真正的感同身受,人生是一场自我的救赎。因为遗憾总是会存在的,基于本身因素(年龄、不成熟等)和外部因素(人言、强制性等)都能造成“遗憾”的产生。

  • 本身因素:年龄、不成熟以及自我品格缺陷,都容易造成遗憾的产生。这是种最为常见的路程,良性与适当的遗憾,就是一种成长;
  • 外部因素:所谓人言可畏,我们在做决定时,总会因为别人的话语而否认或改变决定,本意的出发并不是为了别人的意见,只是内心需要一定的支持,导致别人反过来决策我们的意愿。有趣的是有一种叫以爱之名绑架,总是以“为了你好”而被强制性改变决定,这也导致遗憾在自我不情愿情况下的形成。

本身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对比,就能看出人生的遗憾是必不可少的,无需太过于耿耿于怀。只不过最大的区别是对待遗憾的态度:是错过或是救赎呢?

不少人是选择继续错过遗憾,因为救赎需要勇气,结了疤的伤痕在撕开,是不愿承担与痛苦。而真正救赎是真正的做法,很多人就说不清了。而《一个人的朝圣》蕾秋·乔伊斯通过“借物抒情”的方法,给出明确的答案:通过遇到人,回忆起以前的种种,与妻子的不合,还会打扫家庭与道歉醉酒拆了花园;自责儿子要溺亡时,还在岸边解鞋带;甚至要去看望的好友奎妮也是为自己背了黑锅,被解雇,但又从未有过怨言。人就要在心安的环境里,才会自我醒悟出自身的缺点。

《一个人的朝圣》|直面的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我很喜欢做车时看着窗外的风景,短暂的心安就能闪烁出很多的回忆,有感叹也有悲伤。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浮躁的我们总难以察觉自己的缺点,也不愿意轻易承认错误。因为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很难直面自身的缺点,更是会潜意识的逃避,源于自尊里的“倔”,造成不会轻易去低头,也正是安稳生活所带来的代价。

事实上,人总是会迷恋安稳。或许我们所想象的生活会在平静安稳中渡过,然后在波澜不惊中走向死亡。这是时间的双面性:赢在时间,也会败在时间。

时间所存在的两面性,是在安稳的时间中成长,会赢得时间给予的能力、优良品格;但也可在过于安稳的时间,慢慢遗失掉自身的东西,如记忆、遗憾或是勇气。

我们并不能去质疑时间的积极引导性,只不过安稳只会产生人性的“惯性”与“惰性”,就会持续性反复找理由去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欺欺人。在我看来,真正的“救赎”是脱离时间的安稳,才能有勇气去直视人生的种种。

《一个人的朝圣》里“朝圣”含义是自我的救赎,通过人或事的外界接触,让哈罗德在心安的环境里,摆脱时间带来的惰性与惯性,才慢慢有直视人生的勇气,并开始自我的救赎。

那么,就在直视的人生,去自我救赎。

《一个人的朝圣》|直面的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03、直面的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一个人的朝圣》是一本心静的小说,从里面可以读到旅途中的安静,风景、人或事都是随机性出现,这就容易给人有期待感,去期待下一秒会去发生什么。而年过半百的65岁哈罗德有着失败的人生。

他的人生安逸于眼前,没去做好现在,也就失去直面人生的勇气。

①、直面的人生,是做好现在。

《一个人的朝圣》里的男主人公与别的小说不一样,不但没有集于一身的优点,就连普通也不算,是个糟糕透顶的人生。这让读者感同身受,自己的现实生活并不见得有多美好,也做不好现在。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中说道: ​​“绝对不要为你的一辈子做好计划,因为人的变化在两三年内都是巨大的,而且时刻会产生新的想法;你真正可以做到的是,想好现在要做什么。”

每个人都会制定计划,定制期就会偏向非常长远,甚至是一辈子。但却忽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性的易变。只要所处环境与经历变化波动,那么思想跟着变化,这也就造成思想带动行为的改变。且就会在两三年以内,时刻都会可能因内外元素产生新的想法。所以,我们真正可以做的是想好现在能做好什么。

这是个很简单又很难的问题,简单的是凭借一时的意志力就会做好,难得是坚持需要很大的决心。从遗憾的角度来看,时刻做好现在会相对应减少遗憾,也就不用一直反复鼓起直面人生的勇气。

我觉得勇气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每当提起一次勇气,下次就会累加更多才能再次鼓起勇气,所以善用自己的勇气。人是害怕挫败感的,反复的勇气就会处于害怕与失衡的微妙心理。

《一个人的朝圣》里的哈罗德没有交代太多的过去,他的现状是长期形成的,一朝一夕有难以改变。内心也是害怕面对,失衡自己糟糕生活,又没有勇气去改变,处于极度矛盾的心理状态。

而哈罗德的最终自我救赎,是看透生活的本质,并记住失落的幸福和欢乐。

《一个人的朝圣》|直面的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②、自我救赎,看透生活的本质,记住那些失落的幸福和欢乐。

《一个人的朝圣》哈罗德和妻子莫琳通过这次路程的分开,各种重新定义爱,原谅与宽恕对方。

其实两人之前的感情是非常好的,只不过因为儿子的去世有了隔阂。长期的冷战也在最后以和谐欢乐的话语,“记得我们笑得像两个小屁孩一样吗?”在海边与笑声中结束,两人也重新记起生命曾拥有的幸福和欢乐。

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中说道:“生活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必须忍受各种灾难,唯一的渴望就是能够记住那些失落了的幸福和欢乐。我们曾经在生命中拥有这些幸福和欢乐。”

真正的救赎是看透生活的本质,因为它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有着各种挫折或灾难,是本质区别于态度。有人迎难而上,有人胆怯堕落,尽管如此,都能得到相对应的成长,得到能力或失去品格。我们要在负重前行的岁月里,时刻记住那些曾经拥有的幸福和欢乐,我想这就是人生最真实的意义。

因为物质、欲望永远都不被满足,唯独忽视眼前有拥有的意义。那句“围城,进去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来”,赤裸裸揭示我们不懂得珍惜。

所以我们才会时常听见别人的感叹曾经拥有失去的;也会看到酒醉的人,满嘴的借着醉意,后悔诉说着过去的不珍惜。或许活在当下的浮躁我们,真正能做到珍惜人或事,还是有点难吧。

《一个人的朝圣》以一个走过大半人生的哈罗德,去经历自我反省的独自旅途,传达着“珍惜”两个字。那个两人重归于好的结局,作者蕾秋·乔伊斯也点明了人是难免有悲伤的,要会放过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直面的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③、难免的悲伤,要会放过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是本类似公路电影的长篇小说,其中有对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的重重描写,深刻表达三个含义:“自我价值的肯定、成长缺陷的新认知以及现实命运的接受和理解”。这些建立起来的悲伤总是难免的,就要会放过自己。

有个朋友是单亲家庭,但她却从不放弃自己,顺利取得好成绩,也在毕业之后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在她身上,感觉悲伤似乎从不在她身上,是积极向上的样子。或许她真正的明白悲伤是会有的,只有自己渡过去就好,最先放过的是自己。

悲伤是生活构成的一部分,这就代表它会出现在生活中。就算有悲伤,也要尝试去放过自己。生活的舞台有着形形色色的过客,然而自己才是主角,去勇于面对,才会存在可能性与成长。

事实证明,成长总是会存在缺陷,基于原生家庭、教育的影响;而现实命运总是不如意,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接受它的存在,感悟其中附带的成长性质。因为这才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每个人都有着闪光点,都值得去发现以及成长,这才是成长之下的成熟与生活的真正意义:两者相辅相成,用成熟的眼光看待生活,也能放过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的“朝圣”有很多的含义,是救赎、醒悟以及接受、和解等。在我看来,哈罗德与妻子莫琳通过旅程的短暂分离,各自思考彼此的矛盾,选择心照不宣的放过自己与对方,两人的岁月不多,不必如此较真。

《一个人的朝圣》|直面的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一个人的朝圣》是本让读起来有着不同感受的小说,以“独自旅途”为切入点,为我们展现真实的内心深处思考,在通过哈罗德的视觉角度去诉说,如同我们的糟糕生活。

或许,这就是生活吧。为难自己的我们也总不善待生活,生活也在看似为难我们。当看透生活的本质,才会发现是成长的路上磨练。

《一个人的朝圣》:自我价值的肯定、成长缺陷的新认知及对现实命运的接受和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3643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