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北京被拆除的胡同,承载着林徽因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北京被拆除的胡同,承载着林徽因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院,从前被称作北总布胡同三号院,如今已经是一片废墟。

而在迢递的时空深处,那原本是一座京腔京韵里落地生根的、一宅两进的动人院落。

穿过80年的光阴路途,这座四合院旧时的模样,它的美丽、它的枯荣,属于林徽因。

本文整理自《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陈新华

部分内容有删节


1931年,初为人妻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从苦寒与战乱的东北迁居到此。自此,直到抗战爆发后的南渡前,他们在这里度过了共同生活中最安稳的7年。

这里发生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人雅聚。

20世纪30年代,以梁林夫妇为中心,这里集结起张奚若、钱端升、金岳霖、周培源、陈岱孙、叶企孙、吴有训、邓以蛰、陶孟和、李济等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北京被拆除的胡同,承载着林徽因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岳、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梁再冰及梁从诫(两小孩)

他们都于“五四”前后留学欧美,一同登科,放洋海外,又在学成后相继返国,厕身于发展之初的大学、报馆、研究机构等,传承现代中国的知识道统

斯时盛况,多少年后,老舍之子舒乙还不无向往地说:

“提到乔治·桑为中心的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博物馆,我便想到,咱们北京现代名人故居里也有两座名人故居是有类似的资格和类似的价值的。……

一座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一座是朱光潜的故居。这两座都是20世纪30年代的红极一时的文学沙龙。

北京被拆除的胡同,承载着林徽因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林徽因、梁思成故居里有座远近闻名的,被称为‘太太客厅’的会客厅。当时‘京派’名流定期地不定期地会集此处,来听美丽多病的林徽因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般的机智聪明的高谈阔论……”

北总布胡同三号院,由此承载了一个时代再不可复得的经典记忆


此外,这里还有对价值的发掘与重估

1931—193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带着营造学社的同仁,由北总布胡同三号院起步,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代的田野调查

这是前所未有的、整理国故般的浩大工程。

赵州桥、独乐寺、广济寺、华严寺、悬空寺、六和塔、灵隐寺、佛光寺,还有云冈石窟、曲阜孔庙、龙门石窟……这些庙宇石刻,匠作之事,经过千百年的光阴、风霜、雨雪,终于等到了翻山越岭而来的探访者。

北京被拆除的胡同,承载着林徽因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1936年前后,与丈夫梁思成在北平天坛正在修缮的祈年殿屋顶上

这一份努力的意义,他们的前辈兼老友胡适在提出整理国故时,有过精妙的总结,那就是——“重估一切价值”。

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将从前被视为不入流的古代各类稗官野史、街谈巷议,如民间小儿女的歌谣、民间流传的小说,和儒学经典一样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

他们的研究从技术史、文明史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作精确的考证,把古人的意义弄得明白清楚”,“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

北京被拆除的胡同,承载着林徽因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正是由营造学社一幅幅不惮烦琐、繁难的测绘图稿,中国古建筑上迄唐宋,下至明清,如图谜、天书般的历史演进才有了逐渐清晰的轮廓与线索。

在北总布胡同三号院的7年,由此也成为林徽因偕同梁思成,对古建筑研究及文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7年


这7年以后,便是战时的清寒、困窘与坚守。

拖着久病之躯的林徽因,在得不到任何医治的四川李庄,栖身之地仅仅是土屋两间。直到抗战结束,终于有机会就医时,林徽因被告知,她最多只有5年的生命。

北京被拆除的胡同,承载着林徽因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1941年,在四川李庄,病榻上的林徽因

为了时人不以为意的砖头瓦块,她耗尽了自己。然而,她一生所遭遇的最严重的打击,恰恰也来自她情之所系、视如生命的古建筑研究与保护。

从1953年5月开始,北京开始大规模拆除古建筑。

林徽因与梁思成四处奔走呼号,乞求刀下留城。最终,他们动情的陈词请命和美好的憧憬还是湮没于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情中

北京被拆除的胡同,承载着林徽因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比如北京庆寿寺双塔,拥有800多年历史,后为扩建西长安街而拆除。

梁思成曾劝说:“像西长安街上金代的庆寿寺双塔,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拆掉?为什么不能把它保留下来,作为一个街心小绿地看一看?”

在所有的努力都无果后,她不禁绝望地质问:

“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橱里那么精心地保存起几块出土的残砖碎瓦,同时又要亲手去把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的这处雄伟古建筑拆得片瓦不留呢?”

北京被拆除的胡同,承载着林徽因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曾经的北京城墙(西直门段)

如今,林徽因屈子行吟式的忠诚与心痛犹在耳际,北总布胡同三号院却已轰然坍塌

那个曾经住着林徽因与梁思成,曾经高朋满座,春日繁花满枝,冬来围炉煮酒,回荡着笑声、读书声的庭院,在2012年农历新年的祝福声里,伴着老旧的尘埃,在时光浓烈的烟雾中,化作一地废墟。


其实,这场拆迁并非起意于一时。一直以来,困守于长久的失修、稠密的住户,昔日的北总布胡同三号院早就失去了从前的颜色

20世纪80年代,院内的东厢房与垂花门被拆,取而代之是一座简易的三层石灰小楼。

2007年,这里拆迁的消息不断传出,来自民间的保护的声音也日益焦灼。

2009年,门楼、西厢房先后被拆。

北京被拆除的胡同,承载着林徽因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2009年的新闻报道中,旧宅历经70多年风雨,已经面目全非,其中部分房屋已被拆除

2011,经历两年之久的拆与保的交锋,废弃经年的这处院落被列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然而,最后的拆除与推倒,也是在这一年

房屋四周所剩不多的雕花木板被整片整片剥落,混杂在满地的建筑垃圾中,偶尔有附近居民觉得好看,捡回一两片收藏。

从院中仅存的残垣断壁,还能窥见中国传统建筑“大木结构”的特点,房梁基本都是木头,尽管已使用80年以上,仍比附近居民用来盖房子的木料结实耐用。

北京被拆除的胡同,承载着林徽因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2012年1月,梁林故居门房已被拆除

它们也因此而逃脱了被废弃的命运,被全部堆放于一处,最后卖给了廊坊的农民,前后整整拉了三车。

这一切,就像胡适所说的,“长坂坡里没有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拆与保的交锋里,历史与记忆,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消亡。

这一切,林徽因是无从得知了。

月明风清里,花港观鱼旁的她,凭虚御风,衣袂飘飘,如一切都未发生般轻灵与邈远。

北京被拆除的胡同,承载着林徽因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的林徽因纪念碑

“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镌刻在她身边的她的文字,是她对这个世界深情的打量和回望,也是对轻佻的当下永不落伍的、倔强的提醒。


林徽因代表了从传统的“士”转往新型知识分子的承前启后的一代人。他们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浮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2954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