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很多朋友看完这部电影,都觉得内心压抑,有一种无处安放又无法释怀的悲伤,反复萦绕在心头。我却觉得,在深深的绝望中,我们应该看到希望的神光。@它山关尔

《别让我走》改编自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同名作品,一经上映便受到广泛关注。影片以克隆人的题材和强烈的科幻色彩,让观众在体会故事中无望的爱情之余,对伦理、道德、人性产生深深的思考。

影片讲述了凯西、汤米、露丝三个孩子在一所名为黑尔舍姆的寄宿学校长大,他们在略显孤独的生活中抱团取暖,彼此情愫暗生,共同寻找这所学校背后的秘密。直到有一天上课的时候,一名情绪激动的老师,忍不住将他们都是克隆人,生来就是为了将身体“捐献”给自己“主人”的真相揭露出来,逐渐长大的孩子们才明确了自己的身份。

可惜大部分人都选择认命,接受与生俱来的宿命安排。在身体成熟后,他们的命也只够经历4次器官移植。一心相爱的汤米和凯西试图用画作证明彼此有灵魂,懂感情,以此获得“缓捐”的特权。可惜事与愿违,注定的死亡依然在黑暗中静静等待着他们……

今天,我就从故事情节、艺术结构和“零余者”身份三个角度,解读这部另类的电影。在第四部分,我会结合影片情节和现实生活,谈谈这部影片具备的现实意义与人生启迪。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01、故事情节:宿命巨轮之下,爱情的萌动与现实的重压,贯穿于三个主角的一生

从出生开始,世界似乎就只有黑尔舍姆外面的围墙那么大。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中,凯西、汤米和露丝渐渐成为好朋友,在孤独单调的日子里抱团取暖,试图窥探这所寄宿学校隐藏的秘密。

l 神秘的校园生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在英国的一所寄宿学校中,孩子们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从有记忆开始就被教育:绝对不能走出学校围墙。

所以,当那个新来的女教师惊奇于他们为什么不出去捡球时,他们会说:“当然不能走出围墙啊?不然我们会死的,谁都知道这点。”

他们称老师为“监护人”,没有父母来看望,假期也从不回家。他们的课业并不累,每天唯一的快乐源泉就是画画,只因为好的画作可以被放在画廊里展示,那是属于他们的荣耀。稚嫩可爱的他们,有着属于孩子的童心和憧憬。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慢慢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凯西在对汤米产生懵懂情愫的同时,也开始对外在世界产生了无限好奇。

在这里,我们会发现,虽然三个主角心存疑问,但是他们就像笼中鸟一样,原本勇敢飞翔的双翼,早已被学校的精神灌输而折断。尽管好奇,他们却从未付出实际行动去验证,他们不敢,他们也不能

l 得知真相之后:如何选择?谁对谁错?

当背后的掌权者决定关闭学校,当善良的女老师终于忍不住,将一切真相告诉给孩子们:

你们是克隆人,你们的命运都是被安排好的。你们会长大,但长大之后不会从事任何职业,只能等待开始捐献自己的器官,然后在第三次或第四次捐献时,就会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

此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摇摇欲坠,灵魂的地震正在侵袭。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一次远足,让他们怯生生地闯入了人类的世界,当他们趴在窗前好奇而羡慕地张望旅行社里工作的人们时,却不得不承认:他们与这个美好的人类世界,格格不入。

l 面对必然的死亡:爱情破碎,别让我孤独地走

雪上加霜的是,凯西还未开口表白,汤米就已经被好朋友露丝抢走。凯西自愿加入克隆人看护的队伍中,选择主动离开。

许多年过去了,由于捐献的日子即将来临,凯西和汤米、露丝再度相聚。这次难得的一聚,也让他们倍加珍惜剩余的生存时光。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露丝和凯西道歉,表明自己不该拆散他们,并递给她一张带有地址的纸条。传说只要两个克隆人真心相爱,就可以申请“延期捐献”自己的器官,在一起多活几年。

二人心中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汤米拿着分别后为凯西画的作品,连忙找到当年的学校负责人,却被告知“延期捐献”只是一个谣言,所有的克隆人终究免不了一死。最后汤米也死在了捐献的手术台上,只留凯西独自一人,静静等待命运的到来。

在我看来,三个主角都曾竭尽全力寻求生机,他们已经把能做的努力都做过了,人类却依然冷血无情。可是,当全世界都需要你的“捐献”,你又如何对抗世界,苟且偷生?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02、艺术技巧:第一人称的代入感、隐喻与象征、撞击心灵的纵深感,构成了别样的英伦范

l 第一人称的代入感:我们每个人,都仿佛是其中一员,这里有我们的青春

电影中不论是风景、色调还是孩子们的生活,都以观众的视角来观察整个故事。校园、操场、教室、宿舍……每一个地方都带着我们的目光缓缓走过,又似乎和我们记忆里的校园生活暗暗相合。

孩提时代的天真、少男少女的爱情、面对未知的迷茫与恐惧,在黑尔舍姆的每一个孩子,都和最平凡的我们一样,在单调生活里寻找不同的色彩,在不变的命运中挣扎着改变,却又不得不屈从于无法撼动的现实。

关尔说:每个人的童年或许各不相同,但快乐的感觉都是一致的。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l 隐喻与象征:一切命运的馈赠与剥夺,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影片开头字幕中曾提到:“医学界于1952年有突破性的发展,以前的不治之症全都能治愈,人类在1967年的平均寿命已过百” 。这条字幕来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却暗示着黑尔舍姆学校,其实并不是什么教育机构,而是一个实验项目。

而现实生活中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

2000年,英国众议院以过三分之二的票数通过一项法案,允许科学家克隆人类早期胚胎,进行‘治疗性克隆’研究,以期培育出与病人完全匹配的人体器官。这一立法使得英国政府成为少数公开支持克隆技术在人体试验的国家之一。

学校禁制学生吸烟,每天喝奶吃维生素,保证身体健康。这看似是对孩子们的关爱,实际上蕴含着一种绝佳的讽刺:因为这些孩子无权吸烟,无权做伤害身体的事情,他们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所谓的主人让他活,并且需要在主人需要的时候交出他们的肉体,完成他们的使命。

而那些缺胳膊断腿儿的玩具,长短不一的蜡笔,并不是因为学校资金不足,而是暗喻着这些孩子在未来的某一天,也将变得破破烂烂,残缺不全。只可惜,此刻这些孩子脸上居然洋溢出幸福的表情。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l 撞击心灵的纵深感: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纵深感原指基于透视原理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深度,给人深远的感觉。在这部电影中,很多情节都给人以一种撞击心灵的纵深感,让我们觉得内心骤然一痛,暗暗成殇。

曾经视察寄宿学校的慈善家贵太太,会在见到克隆孩子们时流露出“见到可怕蜘蛛却又不敢有所表露”的僵硬表情。在她心里,她对克隆小孩们既爱又怕,像极了去动物园看猛兽时,好奇想碰却又不敢触碰的我们。

露丝死在了手术台上,完成“捐献”之后,所有医护人员只顾处理人类的伤口,对露丝的尸体不屑一顾。那来不及处理的切口,如同一张嘲讽世人的恶魔之口,狰狞中透着深深的悲凉。

当汤米带着自己的画,和爱人一同去见克隆权益维护者时,却被告知“用艺术证明爱情,用爱情赢得生命”只是幻想。回程路上,汤米跪在车灯前,撕心裂肺地嚎哭着。我感受到了被全世界放弃的痛,也感受到他终于认命的不甘。

而更残酷的是,女校长告诉他们:

“我们当时收集你们这些孩子们的画 ,不是为了检验你们的灵魂,只是为了证实你们也是有灵魂的。”

不禁想到了太宰治的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作为众生之长,手握科技武器,人类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么?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03、“零余者”身份:在不同作品中屡屡出现的“被孤立群体”,深陷于自身的精神困境中

对于人类而言,电影中的克隆人是救命的药、是行走的健康脏器,更是多余的群体。如果不到迫不得已,人们可能都不会记起他们来。这和文学史上的“零余者”群体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零余者”也叫“多余人”,最早出现于19世纪俄国文学中。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平日里对现状十分不满,却又无能为力改变现状,因此成为了苦闷忧郁的人群,被社会所孤立。

l 俄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多余人”

作为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俄国文学史上主要有“四大多余人”,分别是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里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以及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

在当时的社会中,他们既不愿加入上流社会,又不能和劳苦大众一起反对专制和农奴制,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浪费自己的才华。

这就像影片中的克隆人一样,既不愿屈服于人类,却又不能团结起来反抗,内心充满矛盾和苦闷,陷入精神困境中。

l 郁达夫笔下的五四青年“零余者”

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反而痛骂世道浇漓。

从身份地位上看,这类“零余者”似乎同克隆人的社会地位更加接近,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更加相似。不过,至少“零余者”个体生存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l 困守乌托邦中,不知何去何从的克隆人群体

在黑尔舍姆这个“乌托邦”的庇护之下,克隆人被“喂养”得极为健康、安全,精神上被加固了藩篱,物质上的绝对依赖,自身又并未掌握任何生存技能。

他们像菟丝花一样羸弱,一旦脱离黑尔舍姆,就将彻底失去方向,走向迷茫。一方面他们深知“捐献”是自己与生俱来的责任,另一方面,他们手上的金属手环预示着,他们将受到系统的监控,难以逃脱宰割后牺牲的宿命。

从“多余人”到“零余者”再到克隆人,他们都是被整个社会所排斥的“异类”,他们本身都难以打破现实的桎梏,因而活得既痛苦又抑郁。然而更惨的是,人类始终没有把克隆人,当成同类一样对待。

如果克隆人能做到比人类还要优秀,对人类世界的正常运转产生了威胁,人类会立即将克隆人消灭殆尽,这也是黑尔舍姆后来被叫停关闭的原因所在。

04、现实思考:权利与平等、人性与道德、生存的价值之我见

在影片中,善良的人认为克隆人也是人,应该有人权。比如做慈善的贵妇、黑尔舍姆的校长、善良的女老师等等。而证明克隆人也有灵魂有情感的方法则是能够创作出打动人的艺术作品。

由此可见,克隆人和人类并无差别。万物有灵,每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奇迹。下面我就从权利与平等、人性与道德、生存的价值三个方面,谈谈这部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启迪。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l 科技赋予更多生的可能,我们更该对生命报以平等的尊重

在电影的结尾,接到“捐献”电话的凯西站在风中远眺,轻声说:“我们和那些被捐献器官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他们没有奢望能够成为真正的人,也没有幻想能长生不死,只是希望自己短暂的生命能够充实一些,去好好体验这个美好的世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随之而来的是极端天气的“报复”,让人类悔不当初。

在作家石黑一雄看来,克隆人默默接受自己的命运,“厚道”地奉献自己,是一种善的选择。那么我们这些被赐予的人类,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是否应该对一切生命报以更多平等的对待与基本的尊重呢?

答案是肯定的。

l 道德体现人性,社会中应该重视对民众德治的培养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

在这部影片中,很多观众认为有一种三观大挪移的感觉。的确,学校对待克隆人的状态,带着满满的功利性,而不是为了让他们学业有成、快乐成长。

在凯西、汤米、露丝的三角恋中,虽然和普通爱情片的套路没什么区别,但是露丝为了自救刻意夺爱,自私的同时,也展现了黑尔舍姆对这群克隆人缺乏德育方面的培养。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道德体现人性,应该在社会中重视对民众德治的培养。古代战争饥荒时,有所谓的“易子而食”,今天在影片中对克隆人任意宰割,如果不加强道德的约束和伦理的制约,这样的悲剧只会越来越多。

毕竟,活着的诱惑,能够抵制的人实在太少了。

l 生存的价值在于活出真我,在一路披荆斩棘中,找寻人生真正的快乐

在黑尔舍姆里,克隆人是直接的“捐献者”,可是其他人,未尝不是这场“捐献计划”的捐献者和出力人。或许人这一生,也是在付出中“捐献着”自己的一切。

我们对亲人尽心照顾、对工作尽职完成、对未来尽力拼搏……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付出,至少能够相对平等地换来想要的回报。而这些克隆人,人们甚至不会感激他们,不会记住他们的样子。相比之下,我们还真是幸福。

看完电影,我明白:生存的价值在于活出真我,在一路披荆斩棘中,找寻人生真正的快乐。

所以不论你现在是何模样,你都要学会成长、不断强大。与其为必然的结局哀怨迟疑,不如抓住现有的时间,活成最灿烂的光。在宝贵的分分秒秒中,你要知道,快乐是一种选择,战斗是唯一生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更愿意看《逃出克隆岛》这种反乌托邦式电影的原因了。

所谓宿命,不过是认命者心底,最无奈的怂。

唯有一路冲锋,一路风雨兼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希望满满,热气腾腾。

《别让我走》之“零余者”悲歌:可怕的不是宿命,而是麻木地认命

结语:科技是把双刃剑,人心更需试金石。希望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能少一些身不由己,多一些随心而行。用自己独特的思考力,在愈发平等的社会中,挣回属于自己的尊严,以及追求梦想、收获爱情的权利。毕竟每个人都是自由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谁的附属品或牺牲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2867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