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沉睡的人鱼之家》|重新定义死亡,是执着与妥协

《沉睡的人鱼之家》|重新定义死亡,是执着与妥协

《沉睡的人鱼之家》|重新定义死亡,是执着与妥协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东野圭吾

《沉睡的人鱼之家》是一本直视死与生的书籍,比起生死明确的离别小说,它探讨的是比死亡更残忍的题材:身体机能存在而脑干被破坏的“脑死亡”

封面那句“重新定义死亡”,读者异常难受与接受,直接挑战人对生命的模糊界线,就连作者东野圭吾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写出这样的故事真的好吗,我现在仍然在烦恼之中。”

《沉睡的人鱼之家》简单的说,六岁的女儿瑞穗因意外成为“脑死亡”,不愿意接受与承认事实的母亲熏子,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日夜照顾。在梦见女儿薰子的告别,决心自我救赎熏子也选择放下,并捐出女儿的器官。

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围绕“脑死亡”的生与死重新定义,以“脑死亡”的创作灵感,并详细描述熏子三年自认拯救女儿的生活,期待“生”奇迹的发生,又想让瑞穗早日“死”安息,成为读者的两难的地步。

那我将从写作设定,情节分析上进行简单的分析,再以沉重的话题“脑死亡”为角度来解读《沉睡的人鱼之家》:重新定义死亡,是执着与妥协。

《沉睡的人鱼之家》|重新定义死亡,是执着与妥协

01、【重新定义死亡】:介于生与死的“脑死亡”,人权与死亡角度的两难以及人性的影射。

东野圭吾在《沉睡的人鱼之家》里以最受争议的“脑死亡”为题材,给读者第一疑问,“脑死亡”的需要如何定义生死呢?

先探讨“脑死亡”的定义:脑死亡是全脑功能包括脑干功能不可逆终止,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如果脑干发生结构性破坏,会直接导致呼吸功能停止,无论采取何种医疗手段都无法挽救患者生命。因此与心脏死亡相比,脑死亡显得更为科学,标准更加可靠、规范。

这样的科学定义,东野圭吾以“脑死亡”作为创作题材,本身就会存在很大的争议:从人权角度来看,只是脑子死亡,但身体还能存在生机,没人可以剥夺一个人的生与死;从死亡角度来看,算是种死亡定义,科学证明是比心脏死亡更加接近死亡的事实。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种无法定义的死亡:“安乐死”,也存在非常大的争议。当痛苦是生命的全部时,是否要为其解脱呢?两者,同样受到的是情感与道德的谴责,重新定义死亡的性质。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这是情感与道德艰难的选择。

就比如有着“重新定义死亡”之称的《沉睡的人鱼之家》小说里,有个最为特殊存在,是“脑死亡”的六岁女儿瑞穗。它的抉择点是以“母亲”的伟大身份,去面临着情感与道德的生死抉择。情感是对女儿的不舍,因看到瑞穗的手指动了下,不愿亲手推向死亡,也就不接受她的死亡;道德的是身边的人都觉得是对死亡的亵渎,死者就要安生与轮回。这是个两难的选择,不肯认定事实的她,选择让女儿瑞穗做“沉睡的人鱼”,这也是书名《沉睡的人鱼之家》的由来。

以不可逆转的“脑死亡”去讲述母爱的伟大行为,读起来像是想要影射那些社会“脑死亡”的人。

“脑死亡的人”,那些自我思想已死亡,并且完全走向堕落的人。人生是暗淡无关与无自我意识,对生活是随波逐流的人。同时不被认可也不去努力,活着更像是“社会蛀虫”或是“活死人”。

《沉睡的人鱼之家》|重新定义死亡,是执着与妥协

东野圭吾似乎为了论证这点,更是在《沉睡的人鱼之家》里为已经脑死亡的瑞穗加入了类似“活人”的科学技术:在瑞穗身上安装磁力刺激装置,帮助她活动手脚,从而避免肌肉萎缩;为了让瑞穗有着丰富的表情,更是用计算机控制面部做出活人才有的面部表情。

这似乎是个很荒缪的设定,但又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让读者深信不疑是真实的存在。

对于这样的科学技术加入,在我看来,这两个设定一方面为了突现“脑死亡的人”的真实,又一方面赤裸裸影射所谓的科学技术背后的人性:【依赖】与【虚伪性】

  • 【依赖】:“安装磁力刺激装置”泛指那些明明有手有脚的人,还会一味选择去依赖别人。是主动或是被动依赖,从而有着更省力与直接的结果。心理学称为“无能化”,由心理学家弗洛姆在《无能感》一书中提出”无能化”概念:描述现代人失去勇气而一味选择被动依赖。
  • 【虚伪性】“计算机控制面部表情”从交际学角度来看,我们有必要带着一定的虚假面具,也就会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就如情绪转化,不被看透也存在目的性。

纵观这这两点,我们就会发现作者东野圭吾的对“脑死亡”有着很深的含义。在介于生与死的“脑死亡”,是情感与道德两难的抉择,也是在影射社会现象,但还是会离不开人性的背后思考:

这种所谓的“脑死亡”定义界线是在哪?生而为人的我们,是否真的有权利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呢?它是与“安乐死”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被人决定生死是对人权与道德的最大挑战性。

《沉睡的人鱼之家》的结局是执着与努力三年的熏子,终于接受女儿死亡的事实,并捐出器官。这看似解脱女儿的生与死不明状态,也是对自我的拯救。因为这三年来,我们在小说里可以看到这位母亲病态的执着,看似拯救女儿的行为,最后演变为自我拯救行为。

《沉睡的人鱼之家》|重新定义死亡,是执着与妥协

02、【执着与妥协】:熏子“执着”的双重含义,病态执着的“倔”与以爱之名的自私,最终人性的妥协。

如果是单纯一本为歌颂母爱的伟大,那么《沉睡的人鱼之家》是成功的。只不过东野圭吾在三年期间,加入了熏子不断执着的行为:不断用科学技术维持瑞穗的身体,也强迫别人认可瑞穗还活着,公公、妹妹和外甥女用错词,就立马请她们出去。

分析下来,就会发现熏子三年的执着,是种“自我满足、自我幻想、病态的强求”:无意义的用计算机控制女儿瑞穗面部表情,成为她的自我满足欲;在不断幻想“女儿还活着”,也开始强求别人承认这个事实。

不少读者在读到熏子的执着与伟大时,更是被她的疯狂与病态所吓到,尤其用计算机做出的表情更是诡异。熏子的行为,透露我们的人性里的“执着”。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会有一定的执着力。它是把双刃剑,有利的是对坚持有着强大的执着,而良性的执着力,可以很好的转化为成功的动力;不利的是过度执着是种“倔”,在没到达目标的前提下,有时候连悬崖也会闯过去。

有趣的是过度执着的人,更像是种自尊心里的“倔”。自尊心有高低之分,低自尊是种自卑,去不断否认自己;高自尊心就是种骄傲,不允许他们低头。

所以我们时常不解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错的,但还会继续错下去。少许的理智总是会有的,不过的是过强的自尊心,使他们不肯低头,甚至迷失方向。后来,《沉睡的人鱼之家》里的熏子面对议论纷纷的人们,心中也有所动摇,只不过内心的倔让她不想低头。

《沉睡的人鱼之家》|重新定义死亡,是执着与妥协

直到我读到《沉睡的人鱼之家》里的熏子开始越来越过分行为,推着瑞穗出席儿子生人的入学典礼,导致生人被同学耻笑。后来生人说道:“姐姐很久以前就已经死了,只是妈妈还当作姐姐还活着”,更是直接甩了一巴掌,还疯似的强迫儿子给姐姐道歉,拿起菜刀、叫来警察,这种歇斯底里的疯狂执着行为。

如果执着演变成一种强求与伤害,那么熏子的行为是“以爱之名”的自私,去强迫别人。

以爱之名义,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一方用爱的理由来要求另一方去完成某些事情。比如女人会要求男人多赚钱,这是对爱情的负责,不断要求与定制目标,远远超过了极限;或是男人会要求女人不断去改变或调整,全然不顾对方的意愿。

这种行为,我们在现实生活总能见到或是遭遇,在知道别人的出发点后,总会忍不住心软而认同。殊不知,这样子的认同与不顾意愿行为,换来的是对方的得寸进尺。

在细细读到这本小说,我们不否认熏子的伟大母爱。只是随着小说的剧情深入,让读者越来越不解她的母爱,才会以“爱”的角度去解读这份执着的爱。《沉睡的人鱼之家》里的熏子以“爱”为名,将女儿变成一个满足自我幻想的提线木偶。这种以爱为面具的自私,是介于爱与自私的强制性行为。

那么就去重新定义死亡,执着与妥协自己。

《沉睡的人鱼之家》|重新定义死亡,是执着与妥协

03、重新定义死亡,是执着与妥协。

《沉睡的人鱼之家》里的熏子因“脑死亡”的瑞穗,有疯狂执着与以爱为面具的自私时,东野圭吾最终还是写下关于生与死的定义。同时也让熏子做出妥协,去赤裸裸的面对真正的死亡,因为生命就是一个轮回。

①、重新定义死亡,是变得更好的生命轮回。

《沉睡的人鱼之家》里的熏子在得知有个叫小雪的孩子是急需器官捐赠的,内心有了动摇的她,先是匿名捐款一笔钱,后来在见到小雪家长江藤被他的一番话所感动。她才明白活着的自己,就要努力变得更好。

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道:“当我们努力使自己变得比现在更好地时候,我们周围的一切也会变得更好。”

事实上,任何支持孩子“活着”事实,就不能去定义别人,因为都是一条宝贵的生命。对于生命的支持或反对态度,每个人都不一样的。但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可割舍的生命一部分,我们只能活得更好。

努力使自己变得比现在更好地时候,我们周围的一切也会变得更好。活着的我们,需要的是珍惜生命与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看待生命。因为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个会到来,生命是场轮回。

死亡的定义是种生命的轮回,个人觉得捐赠器官是最好另一种活着的表达方式,把那些本该是死去的器官移植到别人身上,让它们在别人身上继续“活”下去,这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负责

《沉睡的人鱼之家》作者东野圭吾也无法给予超现实的结局,去推翻脑死亡可以复活的结局,这是对科学的质疑,或许他也不想赋予不实际的剧情。

于是熏子选择放下执着,保持恰如其分的自尊。

《沉睡的人鱼之家》|重新定义死亡,是执着与妥协

②、执着,是恰如其分的自尊。

熏子梦见女儿瑞穗与自己告别,就在3月31日那天夜晚,瑞惠托梦给母亲惠子感谢她对自己的照顾,自己要升入天堂了。自此瑞惠的身体一蹶不振,开始极限下降。

熏子本来是打算和丈夫离婚的,只是女儿的意外让她因此愧疚不已,来不及和女儿告白。东野圭吾代入了“灵魂”的概念,通过在梦见女儿的告别后,她的内心慢慢释怀。对于这个选择,对错已经不重要,而放低自己的自尊。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的《恰如其分的自尊》曾经说过:“他们认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选择“对的”那一个,不然会有严重的后果,必须一举定终身。 实际上,事情极少如此。我们在人生当中碰到的大部分选择都是有利有弊,每种选择的结果都并非“预先决定”,相反,往往是我们在选择之后如何投入其中反过来使得这个选择成为对的或是错的。”

事实上我们在人生中的选择都是有利有弊,而每种选择的结果都并非“预先决定”,是通过如何投入使得这个选择成为对或错。

事实上,人总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选择,灵魂能承受多少,也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知道,这也就是“痛苦”根源。

从侧面来看,有些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也就造成了自己逃不过“为难自己、不愿放过自己”的心理怪圈。这好种心理的误区:人在承担起一件事,总会面临放手与坚持的两难困境,有着放手不甘坚持太难的微妙心理。

每个人都要面临这样子的选择,我们无法脱离这样子的选择,但只能用时间、理智去克服。当过于执着,不甘放手时,就会用行为不断填补自身的空虚。

执着的同时,就会带来空虚感。人在过度沉迷时,内心就会带来一丝的空虚,因为本身的最初意义已经失去了,只是过强的自尊作祟,从而让最初的选择走的越来越远了,《沉睡的人鱼之家》里的熏子从一开始不承认女儿已经死去了,偏执固执的把她演变成有着诡异表情的提线木偶。

或许,执着的同时还是需要善待自己的妥协。

《沉睡的人鱼之家》|重新定义死亡,是执着与妥协

③、善待自己的妥协。

《沉睡的人鱼之家》里的熏子,这三年让她身心疲惫,女儿的托梦与自我质疑,最终还是选择捐赠器官来善待与妥协自己。

有个朋友经济并不好,但她却是最干净最有精神的一个人。她觉得生活的困境总是一时的,人不能一直委屈了自己,要有活着样子,并善待自己。

那么的话,活着的样子是什么样呢?其实,谁也不太懂真正的活着样子,有的是负重前行的人生。所以我们总能看到深夜买醉的人,迟迟不敢回家,只想用酒精麻醉自己;也总能看到街头痛哭的人,压力让他们需要这样子放松。

其实,活着的样子更像是难以说出口的情绪,那些万千情绪最终只能默默承受。而那些不愿妥协与善待自己的人,造成了自我痛苦,会做错事或错过别人,最终是“救赎”。

我一直觉得救赎的真正意义是善待。只有懂得善待自己与别人,生活与运气不会太差的,也会减少遗憾与过错,指引我们去更好的成长自己。

《沉睡的人鱼之家》是个我非常喜欢的幸运结局,东野圭吾最终也没能定义出生与死,但在本质上说明生命的样子。活着的我们需要善待自己,生命本身就是个轮回,或许没有来世之说。但我们还是好好珍惜生命的一切,遇见就是种美好。

《沉睡的人鱼之家》|重新定义死亡,是执着与妥协

“重新定义死亡”的《沉睡的人鱼之家》是本让人读起来带有温情、母爱偏执的悲情小说:

熏子从自我满足、幻想,一步步的让女儿瑞穗成为一个提线木偶,也只用短短三年时间。读者看到的是偏执与扭曲的母爱,难受的同时,更是会检讨生命的真正意义。

《沉睡的人鱼之家》:“救赎”的真正意义是善待,善待自己与生命。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2866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