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两年,为何对鲁迅只字不提?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两年,为何对鲁迅只字不提?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两年,为何对鲁迅只字不提?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陈寅恪出身名门,他的祖父曾是陈宝箴曾是维新派中重要人物,其父陈三立更是“清末四公子”中的一员。

陈寅恪国学底子深厚,曾游历欧洲各国,自学了22门语言,能书写8国语言文字,在清华任教时被师生评为“活字典”。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陈寅恪与鲁迅竟是多年好友,那他们究竟是怎样相识的呢?

盘根错节的关系

清朝末年,出国留学成了一大趋势。

1902年,21岁的鲁迅考取了日本东京弘文书院,他同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一齐登上了前往东洋的游轮,同行的还有陈衡恪、陈寅恪两兄弟。彼时,陈寅恪年方十二岁,他此去东洋,不是作为留学生,据他本人的说法是“随先兄师曾等东游日本”。

那么问题就要来了,陈寅恪既无实名,那他又是怎样登上这艘游轮的呢?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两年,为何对鲁迅只字不提?

如果大家读过鲁迅先生的著作《朝花夕拾·琐记》,一定还记得他用辛辣细致的笔触描写过他初入南京,入学过一所不需学费的“雷电学堂”。对此学堂,他给出评语“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

入学不到一年,鲁迅便毅然决然选择退学,转向报考学风优良的矿路学堂,俞明震则是那里的总办,也是鲁迅这一生十分敬重的老师,鲁迅在书中写过一件小事,“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俞明震对鲁迅的影响极大,也是带他走出国门的引路人。陈寅恪则和俞明震有着更为特殊的一层关系——甥舅,俞明震与妹夫陈三立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尤其是教育,教育是发展的基石,所以每当有出外留学访问的机会,都会带上家中正处于读书时期的孩子一起参加,让他们感受国内外教育的不同。

陈衡恪和鲁迅是南京水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的同窗好友,又都是是官费留学生,二人交往甚密。陈寅恪两兄弟和鲁迅同住一舍,经常在一起交流讨论当下时事

陈寅恪性格安静话少,鲁迅则是慷慨激昂,但有时发言不多的陈寅恪讲出的话却意外地发人深省。12岁的陈寅恪有超出同龄人的专注和耐心,在日本游学期间阅读了很多外文原著,为他日后游历欧洲各国打下基础。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两年,为何对鲁迅只字不提?

到后来,陈寅恪因为脚伤回国,回国后重新温习功课,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大学毕业后,陈寅恪选择继续深造自费留学,回国后被聘为清华大学国学部导师。

此时他已是个三十六岁的大龄男青年,经人介绍他与唐筼恋爱结婚。有趣的是,他和鲁迅的交集到现在还在继续,鲁迅的夫人许广平,曾是唐筼的学生,人的缘分真是说不清也道不明。

截然不同的道路

鲁迅在日本所学专业为医学,但是从他本人的日记和回忆录来看他并不专心于此,求学后期就几乎不上课,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学习语言,靠着翻译外国作品维生,写作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鲁迅回国后,看到国内现状更加坚定了“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的信念。

1918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第一部自传体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了鲁迅这个笔名。他的文学地位,自然不需多言,尤其是在那个年代鲁迅是很多人的灯塔,他的作品流传之广意义之深,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不断地品味着那文字中的酸甜苦辣。

对比鲁迅,陈寅恪的名气相对来说较小。抗日战争尚未爆发时,陈寅恪专心于清华大学的教学以及对于语言、文字历史研究之中。可能是受到家庭影响,陈寅恪特别的重视教育,他在清华任教时期,时常就会思考,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不是知识?是知识还是思考问题的能力?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两年,为何对鲁迅只字不提?

毫无疑问,他选择了后者,不主张“填鸭式教育”,不设置问答式考试,他鼓励学生思考,独立查找新资料做论文,所以看来我们和大师有一个共同点,一样都不喜欢应试教育。陈寅恪每次的考试题目,都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换作现在他应该是我们最怕的大学老师类型,他不设重点,而且出题思路独特。

譬如有一年,他的题目是一个对子他出上联:祖冲之,学生们答下联。这次考试有很多学生不及格,能够答出正确答案“孙悟空”的仅有一人。

陈寅恪对于用“对对子”形式为考题,提出四条理由: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考察考生思想条理。

由此可见,陈寅恪和鲁迅在后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陈寅恪重视历史文化,鲁迅则大力发展白话文、新文学。

二者对于文化改革的态度是相左的,甚至陈寅恪立下遗愿,他的书籍若是出版,必须要按照竖版繁体格式去印刷。如此坚决的态度,不得不让人猜测陈寅恪是否因此和鲁迅产生嫌隙,所以不再提起曾经的友谊?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两年,为何对鲁迅只字不提?

一直到陈寅恪晚年,他才透露其中内幕,因为鲁迅的名声过大,为了避人口舌,不被看客们形容为“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不得不装作不识。

“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八钢构钩不着亲人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舞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多少人像这句话所说一样现实,又有多少人能有陈寅恪这般的思想认识。

看上去,鲁迅和陈寅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仔细看看,它们的本意殊途同归,他们都是在做教育,都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能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2428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