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逆境中《边城》是沈从文心中唯一净土

逆境中《边城》是沈从文心中唯一净土

引言

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总要有个鸟巢。

做为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坚实一点,方能活到这块土地上!

一切心中的病痛,皆会在那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

流水坠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静忆风,盖不了水的闲适,时间流淌,带不走你对他的等待。

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现于渡口。

沈从文的文字像水一般纯净,像星子一般久远,是一种静寂而孤独。

波澜不惊娓娓道来 ,却令读者心起涟漪。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桃花源”令人念念于心。

《边城》一座白塔,一只渡船,一条黄狗,一对爷孙,一段相依为命的温暖时光,这便是沈从文心中的净土。

故乡有清澈见底的溪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那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人与自然就是这样相濡以沫,构成这一幅幅美丽生动的乡村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桃花源,寄托着美丽的乡愁、流逝的青春、梦中的爱人以及遥不可及的梦想。

沈从文真正想要留守的边城并不在那里,而是一片苍茫的天地。

湘西滋养了沈从文,让沈从文从思想上情感上得到了升华,他跟张兆知的婚姻系上死结,在这里心是如此静谧安详。

简单而充实的生活让沈从文看到希望,暂时忘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

小说中隐晦提到——茶峒城里驻兵,如果不是每晚的军号声响,都不会感到生活有什么不同,真实描述了边缘之地战争带给人们思想冲击,平静生活被打破。

那些近在咫尺的地方军阀们正在厮杀,战火就在城外燃烧,但是人们丝毫也没有察觉到。

所有的人生活在这里,都处于一种纯粹的自然状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的一座古老的县城。凤凰城又叫沱江镇,是因为整个县城临着一条美丽的沱江而建在沱江两岸,布满山坡的是古老的吊脚楼和木屋。

这里的茶峒,不属于外面的纷繁复杂的世界,它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没有家人之间的反目成仇,更没有朋友之间的挑拨离间,沈从文出生在这里。

逆境中《边城》是沈从文心中唯一净土

翠翠如同九妹一样的女子,活在沈从文心中

《边城》中翠翠更像是沈先生心中的九妹,用心去感受一个如九妹般在青山绿水中长大,未经世事、天真善良的女孩子,面对爱情时的样子。

小说中翠翠小女儿家的扭捏作态、自卑自怜,又担心“我走了,爷爷怎么办呢?”甚至看到二老来了,反而躲躲闪闪,像小兽般逃走了。

让沈从文想起九妹,那个青山秀水养护的女子,最终生活在沅陵破船上,翠翠形象更像沈从文天真浪漫的九妹。

描写情窦初开的翠翠,不敢告诉任何人,连爷爷也不例外。

爷爷数次问她,她并不作答。幸好爷爷了解翠翠,见翠翠不回应大老,便影影约约意识到翠翠爱的是二老。

井姑娘说:如果能正确地表达自己,如果再勇敢一点不那么别扭,如果大家都能明晃晃打开天窗说亮话,也许故事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

这是现代式敢爱敢恨的恋爱观!而翠翠是那个年代下伴随爷爷长大的可怜渡船女。

她的矜持或许是传统中国女性的含蓄内敛所致,或许是湘西人的淳朴自然造就,又或是翠翠这般安静沉默的性格使然。

其实我们现代人又何曾不是在爱情中有过最初的忐忑不安呢?

每一个曾经情窦初开的少女都曾经历过面对心爱人腼腆害羞、装模作样,不敢吐露一丁点的心扉,直到心爱的人离开远去,才追悔不及、懊恼不已。

翠翠也是直到大老出意外,爷爷死去,二老出走,才在最后大胆执着地选择了等待,即使不知道那个人明天会不会回来。

人们往往都在纠结如何误会消除、结局圆满。

其实爱情往往因得不到而令人更加向往。正如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毁灭之后人们反而更加怀念,能引起反思和共鸣。

逆境中《边城》是沈从文心中唯一净土

不是他冷漠无情、不懂政治,相反,恰恰他心如明镜、洞穿世事。

《边城》注定是一部悲剧。沈老先生年少时弃湘西而去北京求学写作,经历种种诱惑与坎坷,却能够摆脱万难,不受世事叨扰,一直坚守内心的纯净,保持独立与自由的追求。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沈老先生必定不会天真到认为边城的宁静美好会永远存在,也不可能将边城写成喜剧来迎合世人世俗的需求。

只是,这部悲剧里透露出太多的真善美,湘西吊脚楼如诗如画,爷爷在女儿死后含辛茹苦养育孙女,摆渡无欲无求,丝毫没有贪图小利。

二老大老在面对爱情时不以财富为标准、遵从自己的内心,兄弟二人面对喜欢的人敞开心扉、公平竞争,爷爷死后众人帮衬翠翠的乡邻之情……

在那样的乱世之中,早已人心不古,却在边城里找到了一片净土,人们读过之后无限惆怅,都希望能留住这些内心深处最渴求的刹那美好。

这也恰恰是沈从文的追求,离开家乡后来到京城,目睹了大城市的喧嚣浮躁。

在那个乱世之秋,他不问俗事,专心写字,想写出一片逃离战争与杀戮的世外桃源。

沈从文更希望用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个画面唤起人们对和平、安宁、幸福、快乐的向往。

而看的人不太懂,有说:如果二老不要太细腻,爷爷不要太弯弯绕,翠翠再胆大一点,结局就会改变。

可是,那样一来,翠翠就不再是那个惹人怜爱的翠翠,二老就不是那个柔情似水的二老,爷爷也不在是那个憨厚朴实的爷爷了。

正如:这世上有多少人的另一半就是那个纯情懵懂的初恋呢?又或者最爱之人一定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呢?

也许翠翠永远等不来二老,那又怎样?二老会永远是翠翠心中最好的二老,翠翠也永远会是二老心中最美的翠翠。

翠翠面对天保的提亲,她不知道该不该答应,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要不要答应,她并不知道回复别人的提亲是她的责任,好像一切与自己无关。

面对傩送的感情,她也并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不是爱情,她甚至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桩事情叫做爱情。

爷爷死去之后,乡亲们帮忙置办棺木、办理丧事,坦然地接受生老病死的命运常态。

就连年纪轻轻的天保溺水身亡,好像也没有给人们带来过多的悲愤或哀伤。人们可以坦然面对生死。

逆境中《边城》是沈从文心中唯一净土

“天”有力量安排人事、干预人间,但是却并不在乎人们的意愿。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通常对这句话都有误解,其实这句话原本真实的意思是说:天地对待万物都和那个草做的狗一样,没有任何差别。

它并没有对一部分人或事特别好,也没有对另一部分人或事特别坏。

沈从文的心中始终都有一个“天”的概念,这在许多其他作家那里都是没有的。

它主宰万物,高于众生,掌管一切却不理会人间的任何请求——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大自然最本源的状态。

如果要说沈从文真正的精神家园所在,可能并不是他笔下那座山清水秀的边城。

那里还容不下他精神,他的精神究竟寄托在何处呢?就是这一片对待万事万物都没有任何差别的。

自然而然的“天”——才是沈从文清澈朴素的语言风格的来源,更是他冲淡自然的人生态度的根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会觉得他在小说中的思想往往并不“聪明”,但是蒙昧和无意识之中却有一种自然而然就得到的智慧。

沈从文的一生经历过不少坎坷,甚至曾经在1949年的时候企图自杀,所幸被抢救过来。

尝试过自杀的人势必已经经历过精神的最低点,往后但凡是活着的日子都是在被救赎。

沈从文的后半生不再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转而进行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研究,成为了一位学者。

结束:

沈从文将自己的身躯放置在这座大大的“天地不仁”的边城之中,才能够平静、淡然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磨难、荒唐与绝望。

1988年,沈从文离开了这个世界,并且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但是他的《边城》却将他的智慧完整保存了下来,每一次翻动书页都将会给我们的心灵进行一次新的洗礼

八十六岁老人临终遗言:“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可我,真的愿意永远摇曳在你29岁的文字里。那里,”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凡可沽酒处必有美丽的童话…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1874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