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败了袁绍,取得了胜利,这一战开创了曹操之后得以稳占中原的局面,使曹魏在以后三国历史发展中,始终占有优势的地位。这一战袁绍号称拥兵百万(其实只有二十多万),拥有冀青幽并四州,实力之强,曹操难以望其项背,而曹操当时只有兖州一地,兵不满万(其实也有三、四万)。这是一个实力悬殊的征战,按照正常思维,不出意外的话,袁绍战胜曹操,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但是历史往往不能想象,它总是在不经意间,让人大跌眼镜。坐拥雄兵百万的袁绍,居然被曹操打的一败涂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了。当然对于这个结果,只要读过《三国演义》小说,或者听过《三国演义》评书的朋友,早就已经熟知了,但是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占据战争的优势,一举在官渡战败袁绍呢?小说虽然精彩,但是它毕竟中间还有演绎夸张的成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翻开史书,一起来了解这场三国时期最为关键的大战之一,了解曹操究竟用了什么办法,在极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打败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袁绍的。

官渡战前的局势

曹操在建安元年(196),逼迫汉帝迁都许昌,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架空了皇帝。同年,曹操以军事编制的形式,推行屯田。当时北方的情势是普遍粮荒、农民大量脱离土地,而此时曹操所推行的屯田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军粮供应的举措,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民的就业向题,由于曹操的有效的推动屯田制度,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起到了经济富足,军事力量充足、政治威望提高的效果。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我们再来讲讲袁绍。在建安初年,整个关东地区,割据称雄的人物中,势力最大者是袁绍。他起兵讨董卓时任勃海太守,乘董卓西迁长安之机,夺得了冀州。当时的翼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称得上兵强粮足。随后他又取幽州、青州、并州,兼有河北四州之地。

上述这四州,在当时是具有战略形势的要地,其北有乌桓、鲜卑,可以为他提供援助力量。南边又有黄河为阻,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冀州的位置有多重要,看看下面这段记载就知道了。

“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オ,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上面所引这段文字,是袁绍的谋士沮授和袁绍谈论国家大事时所讲的话,寥寥数语间,就将天下的形势分析的头头是道,由此也可以看出袁绍所占这四州的重要性。袁绍其实早就有了占据这四州形胜之地的心思了,早在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和曹操二人曾经有一段谈话,《三国志》中记载的很详细,我们来看一看。

“绍与曹操共起兵。绍问操日:”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日:”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日:”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底可以济乎?'操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可以说明,袁绍早已看中了河北四州这块地方。这四州之地确实关键,你想袁绍都看中了,更何况曹操呢?曹操虽然有本事,任天下之智カ与人争衡,但是也同样看重河北这块地方。袁绍占有河北,这是他强大的基础。曹操想发展他的功业,也必然以河北为争夺的对象。所以袁曹之间,在所难免的必有一战。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袁绍的父祖,四世三公。他是一个煊赫的世家子弟。袁家的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所以他有很大的政治上的号召力。曹操在许(今河南许昌县西南)兴起后,迎献帝都许,假献帝之命,自为大将军,以袁绍为太尉。袁绍不甘屈居曹操之下,并且也受不了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气焰,决心要灭掉曹操。所以在建安五年(200),袁绍举兵攻曹操,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

曹操在战前的准备

袁绍当时可以说打就打,他是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而曹操不能,因为曹操当时在军事上所处的地位,制约着他的发展,所以他和袁绍之间的战争,有着相当大的困难。建安元年前后,占据南阳一带的是张绣,荆州是刘表,扬州是袁术,徐州是刘备。这些人都需要曹操一点点的去平定。

建安元年,吕布袭取了徐州,刘备来许投靠曹操。当时刘备已经很有名气。曹操的谋士对曹操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意思是劝曹操要杀掉刘备。曹操却回答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建安二年,曹操征张绣。张绣先投降,后又反复,曹操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归。建安三年春,曹操再征张绣。刘表派兵授助张绣,曹军腹背受敌,又听到袁绍将要攻许,就先退兵了。袁绍很想拉拢张绣,这样就可以南北两路出兵夹攻曹操。建安四年冬,就在袁绍进攻的前夕,张绣听从谋士贾诩的劝告,最后还是选择归降了曹操。曹操非常高兴,封张绣为列侯,食邑二千户,张绣是在曹魏一代的封侯中,封户是最多的。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袁术和吕布,一个在扬州,一个在徐州,他们虽然结为了儿女亲家,但是双方关系却是时好时坏。建安二年,袁术称帝,遣使请吕布送女完婚。吕布先是允许,送女在路,继而后悔,追回绝婚。袁术大怒,发步骑数万,七道进攻吕布,为吕布所破。曹操及时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发大军东征袁术,袁术失去了吕布这个强援,被曹操打败,退到了准南。

建安三年九月,收拾完袁术的曹操,随后攻打吕布,围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引沂、泗水灌下邳城。吕布手下的宋宪等举城降。吕布被擒后,求为曹操将,曹操不允,縊杀之。

袁术被曹操所败后,困顿准南,又遇天早地荒,士民冻馁,极为狼狈。他打算通过徐州、青州,北投袁绍。曹操派刘备带兵去徐州截击。袁术不得过,想折回寿春,发病死在路上。

刘备在许,深得曹操的器重。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字)之徒,不足数也。”当曹操派刘备去徐州邀击袁术时,谋士们都反对,谋士程昱等人对曹操说:“公前日不图备,显等减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

刘备离开许都前,曾与外威董承等受献帝衣带中密诏诛曹操。刘备到徐州后,立即派人与袁绍联络,共同反对曹操。曹操对刘备是很重视的,他决不会让刘备在徐州站住脚。他计划在袁绍出兵之前,先消灭刘备。

“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

这是曹操阵营中不少人的想法,但是曹操却认为“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曹操的谋士郭嘉也赞同先灭刘备。刘备到徐州还未来得及整顿,曹操大军一到,刘备战败,只好经青州,北投袁绍。这一战,从决策到胜利回师,都在建安五年正月之内。而袁绍也正像曹操所估计的,“见事迟,必不动”,待曹操回师北屯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袁绍还没有动。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至此,袁术、吕布死,张绣降,刘备败。在经过这几次军事胜利以后,许地被四面包围的形势已转化为稳定的局面。至于刘表,这是个划地自守的人,曹操根本看不起他。

曹袁两方的形势对比

曹操东征刘备,许都空虚,正是袁绍对曹操发动进攻的最好时机。在这一点上,袁绍的谋士田丰认为应该借机消灭曹操。

“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机动,斯其时也。”

如果袁绍能要抓住这一时机向许进兵,那么历史的走向就可能会改变。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袁绍却并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却说儿子病了,无心出征。田丰气愤地说:“夫难週之机,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袁绍在曹、刘交战时坐失良机。在曹操已回师官渡的时候,他却又坚决出兵了。在讨论出兵时,田丰又提出不同意见:“曹操既败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今不如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袁绍又不从。田丰强谏,袁绍怒,把田丰下在牢里。袁绍移檄州郡,历数曹操罪恶。建安五年二月,进军黎阳(今河南没县东北)。官渡之战就此开始了。

关于双方的兵力,袁绍军队人数是远远超过曹操。袁军的人数,诸书记载都称为十万人。如《三国志.魏志.袁绍传》中称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曹操军队的人数,诸书记载多谓不过万人。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ニ三。”

《荀彧传》中记载荀彧对曹操说:”公以十分居一之众,划地而守之。”按当时的情况讲,曹操兵士不如袁绍众多,是没有疑问的,但少到兵不满万,似乎又太少了。裴松之就不同意曹操兵不满万的说法。并举了几条事例,说明曹操兵数“不得甚少”,”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

“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

官渡之战前,当时人对于曹、袁双方的军情,是有评论的。曹操和袁绍自幼就有交往,知已知彼,曹操对能战胜袁绍很有信心。在听得袁绍提大军十余万将攻许的消息后,曹操手下请将都以为不可敌。但曹操却说:”吾知绍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ー,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荀彧和郭嘉都是三国时代有名的谋士。两人都先仕袁绍后投曹操,对曹、袁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荀彧评论曹、袁,认为曹操与袁绍相比有四胜,而郭嘉则称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内容与荀彧所说基本一样。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罐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倭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土成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这是曹操阵营中对二人的比较和评价,其中不乏对曹操的溢美之词,我们再来看看袁曹阵营之外的人士对他俩的评价。

凉州从事杨阜:”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オ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三国时期评论曹、袁优劣的还有很多人,荀彧、郭嘉、杨阜之说是有代表性的。袁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其心,也就必然不能容人、不能用人。好谋少决,就必然当断不断,失掉时机。作为一个军事家,这就足以招致失败了。

官渡之战的序幕

官渡之战,具体是由三次大战所组成的。

一是解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之围。

二是延津(今河南延津县北)之战。

三是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主力决战。

袁绍和曹操首次交战的地点是白马。袁绍驻军黎阳,派大将颜良攻曹操别将刘延于白马。曹操谋士荀攸建议曹操领兵趋延津,虚张声势,好像要从延津渡河袭击绍军的后路,引诱袁绍分兵西来应敌。然后掉转兵力,快速行军,掩袭围困白马的袁军。袁绍见曹操兵趋延津,以为曹操要从那里渡河抄袭自己的后路,果然分兵,西趋延津迎击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曹操得知袁绍已分兵西下,即从延津急行军,斜趋白马。曹军离白马只有十余里路了,颜良オ得知这一消息,仓卒应战。曹军大破袁军,斩颜良。迁徙白马军民,沿河往西撒退。

曹操能取得白马之战的胜利的原因,第一,曹军主动,袁军被动。曹操以计分散袁绍兵力,袁绍果真陷入曹操的计谋。第二,曹操采取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灭敌人的作战方法。第三,曹操所采取的速决战。黎阳在河北,白马在河南,相距不过几十里路。这就要求曹操从延津向白马的进军,要秘密而迅速,而且作战也要速决。不然,察阳袁绍授军一到,战局便会全部改观。所以白马之战,曹操之所以得胜,最主要的还是一个”速”字。曹操从白马后撤的时候,袁绍从黎阳渡河迫击,在延津南又打了一仗。这一仗,曹操又获胜了。

“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目: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日: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葡攸目: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醜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日: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日: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醜。良、醜,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

延津之战,曹操利用了袁绍军队的贪无纪律的弱点,采取了以白马辎重诱敌的策略。袁绍兵骑虽多,但到了“分趣辎重”之时,已经乱了阵脚,成为一群乌合之众了。所以延津之战,曹操也是胜在了“诈”字之上。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官渡决战,曹操的胜利之路

白马、延津二战之后,曹操从容地把军队撤退到官渡,与袁绍在官渡准备决战。撤军到官渡,曹操早有预谋。原因无它,就是官渡的地理位置,对曹操太有利了。我们来看看古官渡的地理位置。它位于中牟县北,在官渡水的南岸。此地比延津更靠近许都。因此曹操就缩短了防线,也缩短了补给线。袁绍则不然,他可是深入敌境,分散了兵力,延长了补给线。选择在官渡与袁绍决战,是对曹操有利的。

官渡之战,曹操是守方,袁绍是攻方。当曹军撤至官渡,袁军进到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东南)时,沮授向袁绍献策:”北军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财货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这仍是出兵前田丰、沮授向袁绍建议的策略。袁绍没有认真考虑,一下就把沮授的意见否定了。

建安五年八月,袁军自阳武连营稍进,进迫官渡,大军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曹军亦分营相当。从八月到十月,袁、曹两军在官渡相持了两三个月。由于袁军兵多势强,曹军兵少势弱,曹军的处境是非常艰苦的。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为高檜,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曹操乃为发石车,击袁军之楼,皆破。袁绍又挖地道,欲袭曹营,曹操辄于内为长塹以拒之。”

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版应绍,军食乏”。相持期间,曹操也曾一度打算撤退到许,再与袁绍决战。他写信与留守许下的荀彧商议。荀彧回信让曹操坚守。曹操听从了苟彧的建议,坚守官渡。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袁绍也曾试图分兵扰袭曹操的后方。他曾派刘备到汝南带协助当地的地方势力,扰乱许南。最初确也给了曹操后方ー些威胁,使得“自许以南,吏民不安”。但刘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曹操派曹仁将骑出击,刘备败退,尽复诸县。袁绍又遣别将韩荀抄断西道,为曹仁击破。袁绍就再不敢分兵出击了。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袁绍在讨伐曹操的时候,他也曾幻想着像讨伐董卓那样,他振臂一呼,响者云集,但是却根本不是这回事。袁绍在檄文中是这样写的。

“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以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

檄文设想的多好啊,如果这个檄文的内容实现了,那对曹操就是四面包围的形势。而真实情况呢?实际出兵的,却只有袁绍亲自率领的黎阳、官渡这一路。荆州刘表根本没有出兵的打算。而且曹操已占有河内,他委派魏种”以河北事”,并州高干的军队,一时也就出不来。

官渡之战的前一年,建安四年八月,曹操已派臧霸等将精兵入青州,以捍东方。青州刺史是袁绍的长子袁谭。从一出兵,袁谭就在袁绍身边。袁绍似乎根本就没有从青州出兵的打算。这样一来,袁绍在檄文中所声称的四面包围,其实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实际上只有袁绍这一路兵。

官渡会战,主要是因为曹操成功的两次奇袭袁军辎重,并且烧毁袁绍屯粮的乌巢而获得了大胜。九月,袁绍运粮车数千乘送军粮到官渡。荀攸对曹操建议说: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魏(也有说是韩猛的),锐而轻敌,击可破也。”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派徐晃、史涣在路上邀击韩魏,大破之,烧其辎重。十月,袁绍复遣军运粮,使部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护送,宿绍营北四十里乌巢。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袁绍的谋臣许攸与审配不和,攸家犯法为审配所治。攸往投曹操,将袁绍辎重屯集乌巢,“袁军无严备”的情况告诉曹操,并建议曹操乘夜往袭。曹操听从许攸的意见,决定由曹洪、荀攸留守,自己亲自率兵夜袭乌巢袁军粮谷。

“步骑五千人,皆用蒐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抄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

这段文字选自《资治通鉴》,生动的再现了乌巢之战的场景。乌巢守将淳于琼,等到天明之后,看见曹操兵少,便开门出击,后又入营自守。曹操一时攻之不下。袁绍听得曹操往攻乌巢粮屯的消息,以为曹操本营必已空弱,决定攻取曹操的本营。

袁绍对袁谭说:“就曹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部将张郃、高览等攻操营。张郃反对说:”曹操精兵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事去矣,请先往救之。并说曹操营固,攻之必不能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袁绍的谋臣郭图为了迎合袁绍,力主进攻曹操本营。“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的袁绍,采取两听的办法,一面以重兵攻曹营,一面也派了一部分轻兵去数淳于琼。袁绍援救淳于琼的军队将近乌巢。曹操眼看两面受敌,情况十分危急,在这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曹操十分沉着冷静。仍决定集中兵力,先攻破琼营。

“操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日:'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谷。”

袁绍的援军,眼见琼军已破,也就不战自败了。张郃、高览偷袭曹操大本营的结果又如何呢?当然也是大败而归。郭图自惭他的计策失算,却反来陷害张郃,对袁绍诬说张郃“听得军败很高兴"。张郃一怒之下,遂与高览焚烧攻具,投弃曹操至此,袁军败局已定。军中听得淳于琼被杀,张郃、高览降曹营的消息,全军大溃。袁绍仅和儿子袁谭单骑逃回河北。官渡大战就此以曹操完胜而结束。

官渡之战:曹操成就霸业关键之战,此战的胜利,原本应该属于袁绍

结语:

三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三场大战分别是:袁曹之间的官渡之战、曹孙刘之间的赤壁之战和孙刘之间的夷陵之战。这三场大战,分别形成了三种形势。三场大战之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赤壁之战,经过文学的精彩传播,使得赤壁之战让所有人斗耳熟能详,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笔者认为却是这场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基本上消灭了袁绍的有生力量,此后的几年里,曹操在官渡之战的基础上,彻底打败了袁氏集团,统一了中国北方。为此后曹魏集团以及延伸的司马氏最终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1851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