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豆瓣7.9《丈夫》:“无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与归真

豆瓣7.9《丈夫》:“无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与归真

豆瓣7.9《丈夫》:“无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与归真

她们从乡下来,从那些种田挖园的人家,离了乡村,离了石磨同小牛,离了那年轻而强健的丈夫,跟随了一个同乡熟人,就来到这船上做生意了。————沈从文

《丈夫》介绍一种特殊的职业,女人在船上以出卖肉体赚钱(船妓)。在小说里被人称为“做生意”,迫于生存的丈夫是知晓并支持的。如书中说的“在名分上,那名称与别的工作同样,既不与道德相冲突,也并不违反健康。”

在读到沈从文的小说,就会发现他喜欢用少许笔墨描述湘西天然美丽的环境,如《边城》、《丈夫》等等,有种亲近自然的心静感觉。

《丈夫》简单的说,迫于生计无奈的妻子去城里做了船妓,而丈夫就在乡下务农。有次丈夫去探望城里的妻子,亲眼目睹身为船妓的妻子的日常生活与几番屈辱后,最后是带着妻子离开城市回到家乡。

这本《丈夫》以“船妓”为创作题材,而丈夫亲手把妻子送去做船妓,只不过把赚到的钱拿来补贴家用。

不少人读完小说《丈夫》是心情沉重的,船妓的背后是男人的尊严以及婚姻忠。夫妻俩是面对生存压倒一切的困境,在乡下已经活不下去。

那就以生存压倒一切的困境里的这对夫妻,去解读《丈夫》的背后:“无能化”的迷失,是返璞与归真。

豆瓣7.9《丈夫》:“无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与归真

01、【丈夫,“无能化”的迷失】迫于生存的“船妓”行为,引起一众人的模仿,生存压倒一切的困境,是生存里的迷失与“无能化”。

《丈夫》里的丈夫亲手把妻子老七送到城里做船妓,竟然得到妻子的默许,让读者都难以接受。这样“名分不失,利益存在”的生意,竟然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肯定,引起一众人等的争相效仿,娶完妻就把送妻子做“船妓”。

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方式,最为简单与直接的原因是乡下已无法生存,只能靠女人出来城里“做生意”。分析原因下来,这对走投无路的夫妻,已经处于“生存压倒一切的困境”,伦理道德对他们来说已然不太重要。

所谓的“生存压倒一切的困境”指的是人在绝对的生存绝望环境里,生存成为问题,就会选择抛弃一切只为活着,包括那些伦理道德。事实上,现实生活就有不少人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生存困境时,道德已经无法约束。为了生存加快堕落自己,去铤而走险从事有违常理或法律的事。

不少人的铤而走险并不全是因为利益,也有着说不得苦衷,如经济困难或把柄威胁才会去触碰底线。时常可以看到清官犯罪,但他们的本质确实是不坏,只不过情势所迫才会如此。其实,我们也无法说清对错。有时的情义与责任,也是推向深渊的助力。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在遇到生存压倒一切的困境,就会开始自救行为或助力堕落。或许伦理道德固然重要,但只有活着才会有约束的作用。人是要被道德约束与端正的,这也是人与野兽最大的区别。

《丈夫》一开始写到丈夫的“送妻做船妓”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是乡下生活过不下去。夫妻俩在面对生存压倒一切的困境,慢慢也就失去伦理道德约束;众人的争相效仿,更是暗示这种行为与野兽无异。作者沈从文在《丈夫》并未正面推翻这种船妓行为,而通过丈夫“城里探亲”小事,侧面揭示人性在困境的迷失:丈夫失去勇于面对生活的勇气,一味选择被动去依赖妻子,是“无能化”的迷失。

豆瓣7.9《丈夫》:“无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与归真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无能感》一书中提出”无能化”概念:描述现代人失去勇气而一味选择被动依赖。

再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无能化”迷失:人在绝对生存困境,且被压倒一切,在迷失自己的同时就会选择被动依赖别人。软弱的心理就会尝试依靠别人的力量去化解困境,逐渐养成人性的惯性,再从主动依赖沦为一味选择“被动依赖”。这也很好解释《丈夫》里的丈夫亲手送妻子去做船妓的微妙心理:迷失与无感化式被动依赖妻子。

“无能化”概念套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惊讶发现,我们都有这样子的“弱者”心理:渴望一直得到帮助。于是很多人就会选择被动或主动依赖别人,虽然可以短暂性借助别人的力量解决困难,但人性里的“惯性”就会限制独立性,也就丧失成长里的可能性。

这是很多人的依赖心理遗留下来的最大弊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都会有过一段时间就持续受到这样的伤害。但“惯性”思维让人难以舍去而独立自己,最为常见的是家庭的呵护环境,让不少孩子拒绝成长与独立。以至于,他们慢慢跟不上别人的脚步,激发不出可能性从而落后与淘汰。

在《丈夫》里,本以为会一直依靠妻子“做生意”而补贴家用的丈夫,在初次探望城里妻子老七时,看到的是妻子迫于生存而强颜欢笑,受到种种屈辱:如两名官兵醉酒闹事,老七用色相解决;客人的到来,让丈夫躲避,并体会妻子在自己眼前做生意的复杂感觉。这时候,丈夫的内心是迷茫的,内心有了动摇:到底对不对?身为男人的尊严要放在何处?

在经过所见的残酷现实与内心挣扎,丈夫崩溃大哭,带着妻子返回乡下。

豆瓣7.9《丈夫》:“无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与归真

02、【返璞与归真】:“城里人”妻子,生命,返璞才是真。

《丈夫》描写了乡下丈夫初次探望妻子老七时,发现她褪去乡人原有的朴实,越来越变得像“城里人”,也染上城里人才有的恶劣的行为习惯。在比起妻子的变化,作者沈从文也侧边写入丈夫在城里的心情:妻子老七还给他一包烟,让他受宠若惊;见到“城里人”水保是紧张不已。

面对软弱不堪与没一家之主气概的丈夫,妻子老七内心习惯了生活的无奈与初来的恐惧。在被丈夫送来做船妓,老七也只是默许态度,然后努力融入城里。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述,丈夫察觉出妻子改变(城里人的恶习)和陌生(内心的屈辱和不甘都化为平常)。

《丈夫》是这样描述他所见到一切的悲痛心情:

“男子摇摇头,把票子撒到地下去,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捣着脸孔,象小孩子那样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

在面对船妓的残酷现实、压倒一切的生存困境时,丈夫内心是“无能化”迷失,但也害怕妻子的改变与陌生。他惊慌失措带着妻子老七选择离开,回到那个养不活自己的乡下,返璞归真的生活。

人活在当前社会总是容易轻浮气躁,导致从小就有欲望的产生:小时候,是渴望夸奖;读书时,是渴望好成绩;成年时,是渴望好工作与幸福。侧面来看欲望总能被自我渴望的情绪所带动,尤其是压倒一切的生存困境里,累计下来的不良情绪,更能进一步激发内心的欲望。其中包括被动依赖式的“无能化”迷失,生命的各种状态(贫穷、富裕),但最终如过眼云烟,一切都会返璞归真。

豆瓣7.9《丈夫》:“无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与归真

生命有遗憾、后悔以及错过,但随着年龄与时间的递增,慢慢也就有“返璞归真”的意境:不再追求、也不再执着与为难自己。

所以我们时常看到“不爱钱”的中年人,不争不抢与世无争的样子;也可看到心平气和的老人,认为什么都会过去的,淡然的生活态度。

其实并不是真的无欲无求,是他们回归本来自己真实的生活态度:不被生活所击垮,活成自己的样子。有个意思的现象:在外雷厉风行的人,在家却变成另外一个人,逗比、孩子般等等大跌眼镜行为。在他们眼里,公私分明活着,返璞归“真”

最初人总是纯真的,环境让我们“失真”:朋友总存在虚情假意,亲人会以金钱衡量,爱情会被背叛。于是环境下的我们隐藏真实的自我或是失去纯真,才能让自己成熟与成长。作者沈从文《丈夫》里的离开结局,给了读者一个沉重的思考:面对生存困境,充满欲望的我们,生命是要返璞归真还是继续沉迷呢?

《丈夫》里的夫妻俩最终是从生存困境里找回自己,宁愿到乡下受穷,也不愿呆在“迷失自我”的城里。从未见过世面的他们,在面对压倒一切的生存困境,所做出的“送妻做船妓”行为,换来的是丈夫的无能化迷失自己与妻子的改变、陌生。或许两人都害怕失去最初乡下的样子与婚姻,选择返璞归真的方式回到乡下,因为那才是他们的根。

那么在“无能化”的迷失,如何保持生命的返璞与归真呢?

豆瓣7.9《丈夫》:“无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与归真

03、“无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与归真。

作者沈从文的《丈夫》里,并没具体交代的夫妻俩的家庭困境,但能做出让读者无法接受的“送妻做船妓”行为,也是夫妻俩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

身为丈夫与男人的他在面对压倒一切的生存困境,竟然会依靠妻子,而产生“无能化”迷失,也侧面说明丈夫没能想到逆境的办法。

①、“无能化”迷失:“逼”,逼自己上绝路,才有逆境的办法。

《丈夫》里的夫妻俩所面临的是,压倒一切困境里,已是在乡下无法养活一家老小,以至丈夫送妻子去码头做船妓。不得已的行为,还是让不少读者无法接受这样子的行为。或许他要是能把自己逼上真正的绝路,就能想到解决逆境的办法。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说道:“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没上绝路以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

在我看来,困境里的解决方法都是被压力与现实逼出来的。因为人在面对压倒一切的生存困境时,并非是真的束手无策,可以尝试把逼上真正的绝路,就能黑暗中找到一丝的光明。有趣的是少许的人是有想到办法,却没有勇气去做。

这是种“胆怯”的思维:即使是想到办法,也不敢去做,基于软弱性格或顾虑的原因,但也可侧面并没把自己逼上真正的绝路才会有胆怯。只有被逼上绝路,才能高效想到办法且付出行动。但唯一需要有理智性的逼迫,绝路反能逼出人的潜能,一股自己所不知道的力量。

潜在的力量是每个人存在可能性的潜能,它存在于我们体内,可能会偶然激发,也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出现过。往往是取决于思想、能力、经历以及生存困境才会慢慢察觉与激发出来。

《丈夫》里的丈夫是软弱性格的,就算是面临生存困境,也只是被动依赖妻子去做船妓,触碰伦理道德最基本底线。而作为妻子的老七只是默许与承受,这也就进一步导致夫妻俩迷失自己,从未有过改变与潜在的力量。

所幸的是“无能化”迷失的丈夫看到船上妻子的种种屈辱,终于醒悟并带着妻子回到了乡下,去淡然面对生活,对自己负责。

豆瓣7.9《丈夫》:“无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与归真

②、返璞归真:是“淡”,淡然面对,对自己负责。

《丈夫》的最后是伴随丈夫的痛哭,然后夫妻俩选择回到乡下,他们是个让人同情与幸运。同情的是继续要过着温饱问题的日子,但却有着回到乡下的幸运:心境也会有突破性的改变,是淡然面对,对自己负责。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说道:“我们所说的对自己负责,指的是这样一种能力:坚持我们认为正确的观点,且如果我们的行为或决定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我们愿意承担后果。”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讲究的是“淡”字。人生的百态,每个人有着各种面对态度,有慌忙、成熟、果断以及淡然。有一种淡然态度面对人生,心境随之有突破性的改变,更好地对自己负责。

所谓“对自己负责”的真正含义:人生总有“由简入奢,由奢入简”的相互转化,总让人错所不及的慌张以及迷失自己。人生总不能顺风顺水的,总会有遇到一段时间的困难,而淡然是最好的处理态度。先去稳住自己的心,再用最大的理智去处理,那么往往都会有着良性结果,是不留遗憾、后悔。

所以淡然是对自己负责的最好方法,引导人生的走向,走向返璞归真的境界。冲动或理性,往往都取决于自己的心态。那些冲动之下的遗憾、后悔的不良情绪,随着不断累计就会冲破淡然的心境。

《丈夫》的丈夫最后抉择,看似是拯救妻子,也是理性对自己最好的负责,:预防不断陌生和改变的妻子老七,从而背叛婚姻。

尽管这样子回去,会面临在乡下活不下去的可能性,但只有这样,才能和解迷失,善待“真”的我。

豆瓣7.9《丈夫》:“无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与归真

③、和解迷失,善待“真”的我。

作者沈从文的《丈夫》着重描写妻子老七在码头船上的“生意”,丈夫认为的“城里”也不过只是乡下与城市的交界处——码头。

设定的交界处更像伦理与道德的划分,退一步是乡下的返璞归真,进一步是城市的“无能化”迷失。对这样的划分,去和解迷失,善待“真”的我。

有个朋友年轻时候特别贫困,曾经有段很长时间的堕落。最终是奋发图强,有了一份很好的事业。他曾经说过:

“曾经的我是迷失自己,别人包括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经过别人的点化,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人的迷失总是会有的,只能去和解它,不执着与善待自己。”

是的,生活就是如此的简单,复杂的是我们在有着困难与迷失的人性。从生活角度来看,它也是无可避免的,因为伴随着是人的成长。那么,只能去和解迷失:年轻或是生存困境都是让我们产生迷失,但要深信只是短暂性的,理性的尝试逼迫自己一把,也就能明白自己的优秀,要做的只是善待“真”的我。

每个人都有着固定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但会在遇到困难时而质疑自己。其实只要是优秀的品格,就不必否认与质疑自己。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是最先被自己打倒,而不是生存困境产生的困难。那就去善待“真”的我:不必过于否认与为难自己,活着就会有生存的压力,只能自己去独立克服。负重前行的我们,最最需要的是善待而不是苦苦强求。“淡”然的善待生活,那么生活也会善待我们的。

《丈夫》里的夫妻或许还会面临生活困境,通过“船妓”事件,就会让心境有着很大的突破:会去和解迷失与善待“真”的我。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糟糕,越战越勇,反而会越来越顺利。

豆瓣7.9《丈夫》:“无能化”的迷失,是生命的返璞与归真

《丈夫》讲述湘西天然美丽环境里的一个极为特殊职业“船妓”,其中穿插一对夫妻的小插曲:两人经历心安理得(妻子做船妓)、内心挣扎(丈夫看到妻子的屈辱)再到最后的返璞归真意境(两人回到乡下)。

或许伦理与道德不允许,然而在面对压倒一切的生存困境时,当活着都是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取舍呢?这种“送妻做船妓”的行为,已经无法定义对错,有的只是对生活的艰辛感叹。

但是我深信心中永远有着一片净土,让我们在困境里能破茧成蝶成长,而首先是和解迷失,善待“真”的我。

《丈夫》:不单单是人性的迷失,更是对自身意境的返璞归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1834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