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饥饿的女儿》:“情感饥饿”过滤掉痛苦,保留欲望和情感

《饥饿的女儿》:“情感饥饿”过滤掉痛苦,保留欲望和情感

《饥饿的女儿》:“情感饥饿”过滤掉痛苦,保留欲望和情感

《饥饿的女儿》

文/七月仟情

日出陪你苏醒,日落陪你安眠:第64篇文章。

前几日,去了趟图书馆,偶然翻到了一本叫《饥饿的女儿》的书籍。本以为是关于“饥荒”的书籍,后来在管理员阿姨的推荐下,查询了网上,才发现这是本原作者是个英籍华人女作家虹影,属于本人的自传体小说。

作者本人说过:这是一本100%的真实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就是我自己。

看完这本《饥饿的女儿》,心情很沉重,它讲述了差不多四十年时间的不幸故事。小时,成年,到中年,大半辈子都“不幸”的自传。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睡眠真是个奇怪的过程,像一次死亡接着一次新生,过滤掉了痛苦,榨干这种那种的欲望和情感。”

对于作者虹影提出的“饥饿”说法,在我看来,就是种“情感饥饿”。如果“情感饥饿”出现在我们生活之中,那会怎么样呢?浅谈“情感饥饿”的背后与自我醒悟。

《饥饿的女儿》:“情感饥饿”过滤掉痛苦,保留欲望和情感

“情感饥饿”大多数来源家庭

【1】

内在的“情感饥饿”,是被动型:长大修正童年的错误,强加与隔代传递。

《饥饿的女儿》主人公叫六六,是长江边上的贫民区,因物质上的匮乏,孩子们常常因为食物而发生争夺,更别提什么关爱。

看到这里,我本以为是物质上带来的“饥饿感”。在那个年代的家庭环境,都差不多一样,都是贫穷与忙碌。

但六六却很特别,她是私生女,是母亲出轨后生下来的。所以,家庭里的那个“父亲”是她的养父。但是这个男人很大度,没有抛弃她并扶养她长大。但人言可畏,外界的种种是别人给她的指指点点,来自周边对排挤和中伤,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叛逆。

看到这里,作者表达的“饥饿”是种内在的“情感饥饿”:家庭,被动的承受。

那“情感饥饿”的背后是渴望与质疑,六六有过挣扎与改变,但人言全如大山压着她,不能动弹。所以,徒劳无功的六六最终叛逆了,疯狂地沉迷在烟酒之中;疯狂地参加各种地下舞会;疯狂地谈恋爱。

成年后的我们时不时可以听到类似这样子的话:“父母有是这样子教我的”、“我爸妈也是这样子做的”。这样子的话,正是因为我们尚小,只能被动承受着,对家庭给予的都无条件盲目的接受。

想想,这也是很多叛逆孩子的原因,因为家庭缺少亲情的给予,才会造成严重的“情感饥饿”,让他们迷茫与甘愿堕落,就连成年后的他们在选择爱情的样子,也离不开父母的影响与渴望。

直到我们出来社会,对恋爱这块有很好演绎“内在情感饥饿”就是种修正,是种“修正童年的错误。”

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出了家庭缺爱会影响到爱情的观念:“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情感饥饿的人会在长大后的恋爱中,优先选择理想父母的模型并成为基石。“叛逆”的态度,也是种被动型的恋爱样子:强势的同时有着柔弱的心,主动追求又被动承受。

被动型地恋爱,也会产生投射效应与隔代传递的恶性循环。

《饥饿的女儿》:“情感饥饿”过滤掉痛苦,保留欲望和情感

投射效应的强加,如镜子般

①、投射效应的强加:折射出镜子里的童年“情感饥饿”。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心理叫“投射效应”,它指的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投射效应,就是种“强加”心理,强制性要求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谁都懂,做起来就不一样了。内在的家庭情感缺失,让那些有着“情感饥饿”的人有着非常多的执着,要求别人跟着他们的思路走,爱情、生活、工作也是。

因投射效应,我们总是会遇到那种无理取闹的人,他们固执却异常的投入用心对待。虽然有着“强加”心理,但他们还是始终渴望被认可与回报。

投射效应,就是个矛盾体,强加别人身上的同时,却异常用心,让人想要靠近又不敢靠近。

有趣的是,这种人在社交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霸道,但很努力阳光的样子,对人彬彬有礼。

但,只要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却发现只是存在表面的美好。因为,父母隔代传递,让他们以为爱情就是那样子,父母就是如此对待的。

《饥饿的女儿》:“情感饥饿”过滤掉痛苦,保留欲望和情感

遗传,不仅是长相,也是性格上的遗传

②、“理所当然”的隔代传递,来源于父母的情感缺少,造成异常的“内在情感饥饿。”

有句话“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无理取闹的孩子们,他们的家长也是这样子的。这就是种“理所当然”的隔代遗传。

还是孩子的我们,父母给予的在“亲情”方面的对待,我们也就生搬硬套复制给了下一代,因为父母也是这样子对我们的,我们也就反过来对自己的孩子,这有什么问题吗?想想就觉得可怕,但却说不出太多反对的理由。内在家庭的“情感饥饿”并不是单单物质与贫穷,还有个最大问题,那就是留守儿童。

据2013年统计,我国有留守儿童6103万,接近英国全国人口,大约每五个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而且每年都在递增。

想想,在爷爷奶奶带出来的孩子,身上都会存在情感的缺少。他们成年后,进入社会后,那为数不多的情感观念,还能如何的好好教育下一代呢?

“理所当然”的隔代遗传,是因为父母给予的样子,我们生搬硬套给了孩子。

投射效应,矛盾的“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给予别人很好的印象,实则如镜花水月;因情感缺少造成的性格问题,就会很难与人相处,结婚后却有着很大的教育问题。家庭问题造成的内在“情感饥饿”显然在以后的爱情与下一代教育,是个相互相成的被动型恶性循环。

《饥饿的女儿》里的“睡眠真是个奇怪的过程,像一次死亡接着一次新生”。你会在内在的情感饥饿里,漫长的睡眠时间,是选择死亡还是新生呢?不管是矛盾的投射效应是强加还是理所当然的隔代遗传是给予,都要在出来社会的外在情感饥饿里,主动去追寻自己的应有的样子与打破现在的缺少而堕落。

《饥饿的女儿》:“情感饥饿”过滤掉痛苦,保留欲望和情感

优秀的同时,就是突破自己,不被同化

【2】

“情感饥饿”:可同化,也可主动,不被内在情感饥饿同化,主动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关系“投射效应的强加”,它是存在很多的优势,因各种外来因素,要是直接套用这个观点下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时不时看到优秀的人突然动怒,露出平常不一样的样子;时不时看到平常正经的人,喝醉后失态痛哭;时不时看到那些邻居是“好人”的人,突然被犯罪被警察抓走。

生活存在了这种伪装,想想如果不是因“内在情感饥饿”带来的渴望被认可的心,他们的世界也是可以美好的,做好自己的样子而不是讨好。随着岁月与家庭,那份伪装也慢慢褪去了外衣,开始了婚姻里的“强加”的不幸福与孩子跟着自己有着一模一样的心态,这时候就真的迷茫与崩溃边缘。

时不时在网上看到很多类似“完美的人”的事:

说有个学习好的男人,从小到大都是父母掌控着人生,动不动就打骂,导致男人从小就内向有着隐隐约约的潜在暴力倾向。长大后的男人很英俊,脾气很好人设完美,似乎“十全十美”。结婚后,男人却不一样:会家暴,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团糟。身边的爱人与朋友,都不解如此优秀的人,真实的一面是如此糟糕。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优秀的人:真的优秀或假装出来的优秀。优秀是内在沉淀出来的,他们经得起岁月与家庭的考验;而假装优秀却是外在伪装出来的,不堪一击就可以看到真实的样子,是与优秀相反的糟糕一面。那是因为少了个核心点——追求自由与理想。

生活就是那样子,你不想着进步,原地踏步就是种退步。既然是因家庭养成的“内在情感饥饿”无法去选择,但出来社会的我们就有的选:可以被“内在情感饥饿”同化,也可追求自由与理想。

纵观那些成功人士中,也有本身存在家庭问题造成的“情感饥饿”的人,有着一番成就事业。他们深信,只有勇敢走出去家庭造成的那“情感饥饿牢笼”,才能找到自己的想法。

有个朋友很内向,从小家庭的父母忙着工作,造成她的情“情感饥饿”。所以她在读书的时候,尽管很优秀但却霸道,和很多人都相处不好。后来一次偶然见面,发现她变得很沉稳,做人做事滴水不漏。

她是这样子说道:“以前我不懂也无法拒绝家庭带给我的性格问题,读书时那么优秀,其实也是种讨好别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但是后来出来社会,我才发现这种讨好的优秀是错误的,看是优秀却因残缺性格困住了自己。所以,我选择放弃原来的那牢笼,主动去追求优秀,做自己想要的样子,自己亲手去打破。”

家庭“情感饥饿”形成的性格,都有很大可能的几率伴随终生。因为那句“本性难移”或没有很多的决心,很多人的生活样子,就是他小时候的家庭样子。曾经看不透父母的做法,也俨然活成了父母的样子。但还是有少数的人去打破这种“隔代遗传”的规律。因为他们去打破牢笼,去追求自己所想要的优秀,而不同化成内在情感饥饿的样子。

活成这样子的样子,过程很久很难,也饱受争议。因为外人不懂,因“情感饥饿”造成固定地形象,就会带来外来的人言与压力。但是,也不缺乏对自由与奋斗的向往。

歌手朴树有次参加综艺节目,录制到一半放下话筒就走了。这种行为,在外人看来很无法理解。但朴树这个人,得到很多人的高度肯定。尽管他话少、孤僻不合群,但是在为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在奋斗,生活打不了败他!听他的歌可以感觉出生命与自由,唱出了让所有人都无比渴望的人生,是一名伟大且平凡的歌手!

有些人尽管有着“情感饥饿”上的问题,但还是不缺乏去追求,就算只有一只翅膀,也可以飞翔天空;但有些人就算有健全的翅膀,有着飞机助力也不愿意去飞翔。因为就算是“情感饥饿”也可助力成为动力,那出来社会的我们对内在情感饥饿,是“同化自己”或是“不安分的执着”呢?

  • 同化自己:大多数的人性格上的“不幸”,会去抱怨父母也是这样子,所以自己也就成为了自己。抱怨是种负能量,那句“本性难移”也是种心安理得地自我安慰,安慰因家庭带来的问题,同化自己也是正常地事。
  • 不安分的执着:我觉得改变自己最佳时期就是成年,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思想、选择、动力。从小到大的“情感饥饿”就已经提前尝尽了世间冷暖,得到心灵上的磨练,这是种财富给予不了的东西,它是日后克服困难最持续的动力,心灵上的不服输。

纵观两种,可“死亡”般同化,也可“新生”般不安分执着。坚持自己的样子,直到睡眠时间结束,迎向新的一天。

《情感饥饿》说道:“过滤掉了痛苦,榨干这种那种的欲望和情感。”当没有欲望,那情感会怎么样呢?那就像《情感饥饿》里的“睡眠真是个奇怪的过程,像一次死亡接着一次新生,过滤掉痛苦”。通过睡眠,去过滤掉痛苦,迎向新生。

《饥饿的女儿》:“情感饥饿”过滤掉痛苦,保留欲望和情感

不断的“能力”是最好的精神粮食

【3】

吃饱精神粮食,种好能力之田,过滤掉痛苦,借助“情感饥饿”成就自己。

《情感饥饿》里的“睡眠”是个很神奇的境界:当我们疲惫不堪的时候,睡一觉又可以朝气蓬勃,信心满满了。既然被动承受,无法改变,那就先“吃饱饭”,再过滤掉痛苦,最后借助“情感饥饿”成就自己。

1、“吃饱饭”:总有粮食可以应付饥饿感。

刘墉曾经说过:我们可以转身,但是不必回头,即使有天,发现自己错了,也应该转身,大步朝着对的方向去,而不是一直回头怨自己错了。

“不去回头,朝着对的方向”是最好的粮食,既然是情感饥饿,那就先吃饱饭,才能更好的追求未来。我们可以转身去思考昨天的人与事,但不必在今天回头去抱怨自己错了,只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后悔,而不是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我深信人生每一步行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得到了我想要的同时,就会失去了我不想失去的一些。

正确看待失得,吃饱饭填充了饥饿感,这就是种成长。成长的路上,不能因为这“内在情感饥饿”一直饿到了自己,成为种负担。人生的每一步,就是需要付出代价,那吃饱的代价就是会“种田。”

那么能力就是最好的锄头,希望就是水,种好自己的那块田,用能力去挥动土地,用希望之水去浇灌。

所以,不必转身,你要做的是去吃饱饭,正确的心态去看待人生的失与得,成长付出代价的同时,就要独立思考自己。这样才能尽快的从《情感饥饿》里的“睡眠”苏醒过来,不被睡意而精神不振,那就去过滤掉痛苦。

《饥饿的女儿》:“情感饥饿”过滤掉痛苦,保留欲望和情感

“苦口良药”喝下后,嘴里竟然有一丝的甘甜

2、过滤掉痛苦:苦中总有一点点甜,自己比想象中的坚强。

有个朋友的手艺是特别痛苦,属于那种十指连心的痛。沙发上总是有着光滑的雕刻,离不开的是背后心酸的手艺人,他们用自己的手指用砂纸去打磨,直到光滑。因沙发上的雕刻离不开很脆弱的特殊性,是无法用机器自动打滑。我曾经看过他的手,有着厚厚的茧子,手指上的是没有指纹的,因为被磨平了。

他说:“这么手艺是真的痛苦,用砂纸磨光滑那些饰品,十指连心的痛。一开始,我也受不了这样子。但我的师傅教我不要去太在乎那痛苦,你那是在打造艺术品,难道这点还不够有成就感吗?后来,我才沉下心来学有所成。”

“过滤掉痛苦,抓住那点甜,反过来去执着。”这也是很多人最需要持有的态度,既然情感饥饿带来了痛苦,我们就去尝试过滤掉。很多人都不喜欢吃中药,就是因为苦,但苦口良药喝下去的时候,还是感受到一丝丝的甘甜。

那我们就去抓住苦中的那点甜,过滤掉痛苦。你会发现情感饥饿带来的问题,也就没什么的。只是你去执着那点苦,并抓着不放,让自己持续饥饿着。那丝丝甜正是“情感饥饿”的优势,如《情感饥饿》里,选择“死亡”或“新生”。

《饥饿的女儿》:“情感饥饿”过滤掉痛苦,保留欲望和情感

新生的“情感饥饿”:保留欲望与情感

3、新生的“情感饥饿”:保留欲望与情感。

“时间掌控力”这个词,由德国管理学家洛塔尔·赛韦特在《时间掌控力》一书中提出的:组织和个人对时间的掌握和控制,保证时间不在任何情况下超出自己控制,处于自己管理和影响下的能力。

既然能刻意的优秀,既然还能负重前行,那就说明情感饥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不幸的同时,就是种幸运:对情感特别敏感。

很多心理医生,他们有着异于常人的心理观察力。除了专业性,还有就是有着异于常人的遭遇,不少还是不幸的事。但他们没有放弃,虽然有着不幸,但不幸带来的是能力与经验。

掌握自己的时间,在“情感饥饿”可控制的范围里,尝试勇敢走进去,面对它真正的样子。你会发现,它是种成长助力剂。不幸已经过去了,幸运的是你挺了过来,而且有着深刻的印象与经验。对它的下次再次到来,不慌不忙有着足够的时间去再次优秀自己。

影帝梁朝伟有着很忧郁的眼神,曾经看过一次本人,他的最大亮点就是那双眼睛,让人印象深刻。我想,他已经无法改变这样子了,但却可以反过来成就自己。因为那无法忘记忧郁而有着精湛的演技。

《饥饿的女儿》:“情感饥饿”过滤掉痛苦,保留欲望和情感

不断的跨越自己的牢笼

保留应有的欲望,它是你理想的脚,那情感就是手,手脚并用才能行动起自己的理想。

或许我们都有过“情感饥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有着太多的人都是那样子的渡过。但新时代的到来,依旧改变不了的是外出务工或父母的疏于管教,始终还是不变的是隐形中的人格。美好的外表下,有着我们所看不到与看不懂,可天使或魔鬼吧。

那只能去“吃饱”精神粮食,过滤掉痛苦,抓住那点点甜,反过来借助“内在情感饥饿”,既然无法改变,那就磨练自己与成为独特的优势。“情感饥饿”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意与没有勇气去走出那个牢笼。

【本文写者「七月仟情」。仟情故事,用我朴实的文笔,述说那些爱情故事,日出陪你苏醒,日落陪你安眠。】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1650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