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豆瓣8.8《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意识觉醒,是精神的自由

豆瓣8.8《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意识觉醒,是精神的自由

豆瓣8.8《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意识觉醒,是精神的自由

看那尸体的姿势,显然曾经拥抱着什么,但那胜过一切爱情的煎熬折磨、比爱情更长久的长眠彻底驯服了他。————威廉·福克纳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威廉·福克纳最广为人知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美国南方与北方的巨大差异爱情观”为悲剧根源:女主人公艾米丽,代表典型美国南方贵族小姐,接受的是传统贵族教育和贵族观念;男主人公荷默则象征北方工业文明的荷默浪漫风趣,但不愿受婚姻束缚。两人的思想差异,促成为爱疯狂的艾米丽,以杀死荷默的悲剧收场。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简单来说,出生于没落贵族且从小受到父亲约束的艾米丽,在父权强势的阴影笼罩下,渐渐失去生命颜色和青春活力,也错过谈婚论嫁的黄金时期。直到父亲的去世,失去束缚和控制的艾米丽摆脱了父权精神枷锁,公开追求北方包工头荷默。因两人南北方的差异爱情观(传统与自由),孤独无助的艾米丽为挽留住荷默,最终杀死了他,并且与他的尸体同床共枕40年。直到艾米丽死去,人们才发现这个骇人的真相。

那今天就以“自我意识的觉醒”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背后:意识觉醒,是精神的自由。

豆瓣8.8《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意识觉醒,是精神的自由

01、【意识的觉醒】:父权束缚之下,艾米丽的自我意识觉醒失败过程是“压抑、泯灭、堕落”。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对艾米丽的美丽与父亲的严厉形象,是这样子描述的:

“艾米丽小姐身材苗条,一袭白衣站在后面,她父亲岔开双腿站着,一抹侧影立于前方,他背对着艾米丽,手握马鞭,向后敞开的前门刚好框柱两人。”

从“背对艾米丽、手握马鞭”细节刻画,展现了被父权控制的年轻女孩形象。但就是这样的形象与控制,导致年轻的艾米丽自我意识觉醒失败:

第一次,无数追求者被父亲强势赶走,加上被父亲培养成“南方淑女”的艾米丽也成为表面是傲慢、清高的女孩子,又吓退了一大片追求者,这让她的内心十分【压抑】:艾米丽内心是各种渴望,想要外界接触、爱情,但又害怕父亲的严厉;

第二次,随着父亲的去世,艾米丽似乎解脱束缚,但骨子还是传统保守的南方姑娘,做出勇敢与公开爱上浪漫不愿被婚姻束缚的北方荷默,却换来的是爱情的背叛,再加上远方亲戚唆使、镇上居民无法容忍与嘲笑,于是艾米丽毒杀了自己心爱的人。这就是刚逃离父权束缚的艾米丽,是内心刚萌芽的自我意识【泯灭】:看似逃离父亲精神束缚的艾米丽又一次落入父权思想,顽固、封建与保守贵族礼仪;

之后,艾米丽在毒杀荷默后,完全封闭自己,“安心”与尸体同床共枕40年。人们偶然看到曾美丽的艾米丽,也变成【堕落】的“活死人”形象:如书中描述,是一袭黑衣、身形微胖与铁灰色头发,看起来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死尸,肿胀又苍白。

威廉·福克纳把艾米丽初次自我意识觉醒的失败过程是“压抑、泯灭、堕落”,那么现在来分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自我意识觉醒的人性与心理。

【压抑】太久反弹的是渴望与欲望,欲望是建立在压抑反弹出渴望的基础,人也会因为内心渴望的积压,逐渐转化成欲望。就拿“爱而不得”思维来说,是因为人性里产生渴望感,当渴望越大,欲望也会随着越强烈。

而内心渴望(如自由、爱情)很强烈,所产生的欲望走向不可控制的地步。以至于失去约束的人,就如脱缰的野马,做出不被世俗所待见或是反常的行为,是种欲望的急切表现。这时,如果得不到相对应的回应,就会得到【泯灭】性的打击。如《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里的艾米丽,压抑的欲望,让她初次就投入真心与勇敢追求的爱情,却遭遇背叛,从而让刚萌芽的自我意识随之泯灭】。

青春期就是自我意识的萌芽期,也是最容易被【泯灭】的时期。往往不是被外界所泯灭,是内部家庭所造成的。做过英语老师的马云曾说过:“中国的教育有教,但是育是不够的。”教育里的“育人”是父母所传授的,然而在那个年代顾着温饱,导致父辈的文化程度都不高。那么所给的教育是有限的,且会带着一定强制性。

豆瓣8.8《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意识觉醒,是精神的自由

其实,这些教育也是父母的父辈所灌输的,他们只是生搬硬套再教育给孩子。至于对错与适用,不太清楚,他们也是经历这样子的灌输而那样过了大半辈子。往往孩子在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刚萌芽,质疑父母思想的对错时,然而却是大多数的父母不允许孩子反抗自己,是带着一定的强制性,且是“打击”的态度:在他们眼里,“为了孩子好”与“年轻不懂事”是出发点,结果是曾反抗的孩子妥协父母的思想与行为,不论对错,失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觉醒机会。

最为重要的是人在迎来初次自我意识的觉醒,一定要被认可、支持,不能有被打击的态度。不然脆弱的心就会失衡,走向不可控制的地步,甚至是自我封闭以及堕落。常见的是很多孩子在青春时,会有很多创意,可惜不被家长理解与支持,最终也是不了了之,这也导致很多天赋被泯灭在萌芽期。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初次的自我意识觉醒度上。

试分析自我意识不能及时觉醒带来的后果,是一种人性的【堕落】,可分为自我意识覆灭与缺乏精神寄托。

  • 自我意识覆灭:当人在缺乏一定的自我意识判断,就会被环境与人同化,人性的相互传染,无法分辨其复杂性,这也就导致了堕落的行为;
  • 精神寄托:爱情、友情、亲情的缺乏,精神无太多的寄托,也就导致空虚的情况下,人性里的“恶”滋生出来,从而是慢慢随波逐流走向堕落。

“自我意识覆灭”与“缺乏精神寄托”,才使导致人性的堕落。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里的艾米丽在失去父亲,急需一个精神上的寄托,也就不顾一起追求荷默,面临的是备受镇上居民嘲讽与爱情打击,以及随着自我意识的泯灭,才会有毒杀荷默与40年自我封闭行为。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一部女性自我思想觉醒失败,走向疯狂的爱情悲剧小说。这种永久占据爱人的极端方式,更像是艾米丽在“有毒”家庭环境下,去追求精神的自由。

豆瓣8.8《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意识觉醒,是精神的自由

02、【精神的自由】:“有毒”家庭的“以爱之名的绑架”与“强制性同化”的自由压迫,被困住的精神是骨子里的束缚。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有个细节特让读者无法理解:父亲死去的三天,艾米丽都不让镇上的人给下葬,直到要强制性下葬时,艾米丽才崩溃大哭。父亲一辈子的父权束缚,让她愤恨不满。然而到下葬那刻,才发现自己竟然会留恋不舍,给人是非常矛盾的感觉。

这种矛盾,让我很是不解,思考了很久。直到北方工头荷默出现,她是有种非常着急式主动追求对方,要不是两人巨大差别的南北方观念,也许会很幸福。细读“下葬父亲”与“艾米丽与荷默的爱情”的章节,就会才发现艾米丽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

艾米丽出生于被父权束缚的家庭,无母亲兄弟姐妹的她,从小到大都是父亲一个人的牢牢控制,包括爱情、对外界的渴望接触。我个人觉得她出生在一个“有毒”的家庭,从而缺乏精神的自由。

先来探讨“有毒家庭”概念,出自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是把那些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持续反复伤害孩子的父母称为“有毒”的父母。

简单来说,是家长为了培养子女达到某个目标,如学霸、前途,就会强加性采取措施,让子女接受其填鸭式灌输。再或是本为“望子成龙”的心态,潜意识里就会开始无意给予压力与加大教育的力度,往往不被察觉行为的严重性,但已经超过子女的承受力。这就是“有毒”家庭里的有意识、无意识持续反复伤害。

豆瓣8.8《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意识觉醒,是精神的自由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竟然是无法定义有毒家庭对错,只能说过了度吧。但背后是深刻的“以爱之名的绑架”与“强制性同化”。

以爱之名的绑架:很多子女经常会遇到的矛盾抉择,再清楚其出发点,最终是牺牲自身的自由、主见、选择权,换来的是一时的妥协与对方的进一步触碰底线。直到后来是失去自我,听从父母和活成父母的样子,这就是属于无意识持续反复伤害;

强制性同化:有些家庭的教育孩子是强制性的,要求孩子的行为、思维都要跟着自己节奏,甚至是打骂。以至于孩子在这种强制性教育下,逐渐同化成为父母的样子,如出一辙,这就是属于有意识持续反复伤害。

这是最常见的两种“有毒家庭”里的的有意无意持续伤害行为,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子的家庭环境,会给自我意识造成很大的扭曲与形象。青少年犯罪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原生家庭,因为他们的精神自由受到束缚,长期得不到自我成长与自由感,也就无法拥有富有学习性与独立性的人格。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里的艾米丽,长期被父亲控制,不成长、不独立,也就导致她的精神是压抑的,是渴望自由。所谓的“精神自由”是独立,有着自我主见与规划人生。

艾米丽是没有主见与规划人生,在父亲的控制下,也就懵懵懂懂到了30岁。从她不能被理解的疯狂爱上荷默行为来看,并不全是爱情,更像是脱离“有毒家庭”的父权束缚,再加上不舍的态度是因失去依赖父亲,才会急于去追求精神自由与向往爱情。可悲的是在有毒家庭里的日积月累影响下,艾米丽被困住的精神与自由是骨子里的束缚,“热情奔放”的她还只是传统保守的女人。

那么如何在有毒家庭里的意识觉醒,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呢?

豆瓣8.8《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意识觉醒,是精神的自由

03、意识觉醒,是精神的自由。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表面来看,很多人误以为是一部悲情爱情小说,艾米丽为了永远留住荷默而毒杀。但细细读来,才能发现她的一生最主要原因是自我意识觉醒失败和出生在一个“有毒家庭”所导致。

父权束缚之下的她,在小说里并没有出现抵抗父亲的意愿。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再加上她本身懦弱,让艾米丽始终是没有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①、意识的觉醒,是有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里的艾米丽到了30岁,因父亲都没能嫁出去,这也就导致她内心不断积压渴望与欲望。在父亲过世后,内心急需依赖的她,错误地把爱情认定为全部与精神支柱。为了荷默不顾一切的勇敢与付出,被小镇的人所指责也不在乎,她也迎来人生初次自我意识的萌芽。如果能顺利拥有这段美好的爱情,艾米丽也是得到成长。

可惜她过于主动与两人南北方差异的爱情观(传统与自由),导致爱情的失败,也让那刚萌芽的自我意识也随着泯灭。于是,为了不被笑话与挽留爱人的艾米丽就有了毒杀荷默,让其永远陪伴的疯狂行为。这样的结局,让很多读者意想不到与不解。因为美丽大方的艾米丽只要她愿意,还是能在小镇邂逅下一段爱情,何苦疯狂毁灭自己呢?所以我认为她是没有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不愿意面对伤害。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说道:“我们所说的对自己负责,指的是这样一种能力:坚持我们认为正确的观点,且如果我们的行为或决定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我们愿意承担后果。”

对自己负责的能力,是种很难被理解与接受的概念。因为人在做人与事时,难免出现对错,唯一区别的是对待态度,是勇于承担还是逃避呢?不少人会去选择逃避对待,这种看似没有任何后果的行为,会对品格起了消极与践踏的后果。

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品格也会因为一次次的逃避,叠加与滋生出堕落、软弱、自暴自弃等等负面品格。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优良品格,并且多于负面。决定品格的优劣是面对错误行为的态度,那逃避与面对都是能决定品格的走向,但我们会陷入“没面子”的心理怪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直接面对承认错误,内心会觉得没面子,更是害怕被耻笑与看低,也就会选择逃避。但是逃避终究还是要面对的,对自己负责的最好能力:面对与找出错误点,去促进自身更好的成长。事实上,很多人知道这样的好处,可基于面子与复杂心理,宁愿选择逃避,也不愿面对。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艾米丽初次爱情的方式,是很纯很真但也傻的。如果她能坦然面对这次失恋,分析出付出与主动的弊端,那么下一段爱情是非常幸福的。

可惜,精神渴望与束缚30年的她,没能去向前看与预见未来。

豆瓣8.8《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意识觉醒,是精神的自由

②、精神的自由,去向前看与预见未来。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里的艾米丽出生于没落贵族,身为女儿的她还是要担负起振兴家族的重任,这也是为何父亲要把她培养成为“南方淑女”的重要原因。从小到大的被动承受,经历父亲的去世、失恋,把艾米丽推向堕落的深渊:毒杀荷默、40年的闭门不出。

在接受传统贵族教育和贵族观念的艾米丽,本身是非常优秀。如果没有前半生的自我意识泯灭与来自有毒家庭的精神与自由压迫,那么她的后半生至少也是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可怜的艾米丽并没有预见自己的未来。

伊恩•麦奎尔在《北海鲸梦》中说道:“人总得往前看,而不是回头向后看。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生活总是要继续的,就算是负重前行,也不能停止向前看,并不是一直的回头向后看。时间沉淀的回忆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从回忆中吸取教训,成长自己的作用;另一种是不断沉迷回忆无法自拔,从而堕落自己。这两种作用,代表着“积极”与“悲伤”。

有趣的是人会把沉迷回忆无法自拔的行为,称为“悲伤”。刚好吻合当代的悲伤观,就会时不时地陷入回忆无法自拔。但是向前看是生活最需要的态度,不断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不管是糟糕或是优质生活,才能培养出独立与能力去预见未来。

因为未来是无法定义的,但我们可以用自身的能力与清醒的大脑去规划未来,这就是“预见”。那就需要不断去勇往直前,而不是沉迷回忆,无法自拔。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里的艾米丽是自身优秀的大家闺秀,也是小镇男子的梦中情人,但却因为一次爱情就停止向前,无法预见自己的未来。

艾米丽的一生是可怜的,前半生的她没有选择权,后半生随着父亲去世,有着自己的主导权。在有毒家庭影响下,她活不出自己的样子,精神上始终还是有父权束缚。

豆瓣8.8《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意识觉醒,是精神的自由

③、去摆脱有毒家庭,活出自己的样子,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样子。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里的艾米丽前半生是来自有毒家庭的父权束缚,因父亲的去世,让她看似已经脱离了控制。其实并非如此,从艾米丽和荷默的爱情就可以看出两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和荷默的爱情里,本来都有结婚打算的艾米丽,骨子里还是有着贵族保守,与追求浪漫又不愿被婚姻束缚的荷默起了差异的冲突,最后是从深爱再到毒杀。看似追求精神自由的艾米丽,自始自终逃离不了父权束缚的精神影响,而这一切源于有毒家庭的影响,骨子里存在着他们的影子。

事实上,我们的性格都是来源于父母。以至于独立时,会花很长一段时间去纠正与摆脱。“有毒”家庭里的有意无意持续性反复伤害行为,都会刻在骨子里的性格以及一生无法摆脱的精神。

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人在从小到大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十几年的时间就会把性格刻在骨子里,就算是改掉很多来自家庭的不良品格,但是潜意识里的观点还是可以无意间左右我们的决策。

所以也只能尽量去摆脱有毒家庭的影子,纠正家庭里的不良品格与精神。在自我意识觉醒时,是勇敢活出自己的样子,有着自己理性的决策,而不是一直去按照别人的样子,最终失去真实的自我。

因为人在做出决策时,会去询问别人意见,然后是不断修改或是推翻自己的决策。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别人的样子,一切以别人话为主,养成无自我主见的性格。

摆脱有毒家庭的同时,就要活出自己的样子,有着自我主见,不要害怕错误而否认自己的决策。在我看来,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它的最大积极作用是加深教育的记忆度与就算是错,也会从中吸取经验,进一步成长自己。

豆瓣8.8《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意识觉醒,是精神的自由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侧面点明有毒家庭的危害性,是追求精神自由的艾米丽,自始自终无法摆脱父权束缚的精神影响。本身优秀的她,还是没能活出自己的样子。

一部家庭束缚影响下所造成的悲情爱情小说,从这个30年被父亲约束的艾米丽,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自我意识的泯灭、精神自由以及人性的弱点。

书名“玫瑰”的含义是祝福。作者威廉·福克纳在一次采访中,解释了《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里的“玫瑰”的含义是祝福,表达人们与自己,对主人公艾米丽的祝福。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艾米丽从优雅的“贵族淑女”到癫狂的“杀人恶魔”,是对那个时代的求助和哀鸣。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1646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