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数千年来的书法家可谓望尘莫及。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书法最优秀的是第七子,即最小的儿子王献之。
《晋书》记载:“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风流为一时之冠……”
王献之,字子敬,少年时期就颇负盛名,虽终日闲居在家,容貌举止从不懈怠,几岁的时候,看几个门生在玩赌博游戏,他在一旁对其中一人说:“这局你要输了!”
那个门生很不高兴,对他说:“你这小孩纯属管中窥豹,只看到了一个斑点而已。”
王献之发怒了,说:“远的我服荀奉倩,近的我服刘真长。”而后一甩袖子,愤然离去。
有一天,王献之和两个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见名士谢安,两个哥哥喋喋不休说了一些俗事,王献之只是寒暄几句便沉默不语。
王氏兄弟告辞离去,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哪个更优秀一些呢?”
王献之
谢安说:“小的更优秀一些。”客人说:“何以见得呢?”
谢安说:“吉人寡言少语,这孩子从进门到出门,没说几句话,因此我断定他将来贵不可言。”
谢安没看走眼,王献之后来才华过人,书法水平名冠一时,影响深远,仕途顺利,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官职。
王献之与原配妻子兼表姐的郗道茂离婚后,迎娶了新安公主司马道福,成了简文帝的乘龙快婿。
后来,王献之的女儿王神爱被晋安帝司马德宗立为皇后,王献之又成了国丈,堪称富贵至极。
王献之书法水平究竟如何?
王献之书法
《晋书》称:“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有一次,他正在埋头苦练的时候,父亲从后面悄悄去抽笔,结果没抽走。
足可见王献之握笔相当有功力,王羲之感叹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出大名啊!”
王献之曾在墙壁上书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父亲王羲之认为写得超赞,前来观赏者达数百人。
王献之在书法上学习父亲王羲之,同时也像父亲一样,不局限于一种书体,一个门派,而是博采众长,兼顾百家,“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同时在此基础上独创自己的风格。
王献之首创“一笔书”,一改父亲上下不相连的草体,能一笔连贯多个字,不拘一格,气势豪迈。
王献之后期的书法与父亲王羲之不相上下,世人将其父子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还“善丹青”,权臣桓温请王献之在扇面上题字,王献之不小心“笔误落”,弄脏了扇面,索性把文字改成了作画,画了一头青白杂色的小牛犊,甚为奇妙。
桓温
王献之和哥哥王徽之的性格迥然不同,有一天,王府忽然失火,王徽之吓得起身仓皇逃窜,连鞋子都忘穿了。
王献之则处变不惊,“神色恬然”,呼叫家中仆人搀扶他,镇定自若地走出门。
《晋书》记载:王献之声名在外,不免有些风流不羁,傲慢自负。
某一天,名士谢安问他:“你觉得你的书法和家尊比起来,谁更厉害呢?”
王献之说:“故当不同。”——当然是各有千秋。
谢安又说:“外面可不是这么评价的。”王献之说:“外人哪儿能说清楚呢?”
王献之有一次路过吴郡,闻知此地有一座著名园林。
他并不认识园林的主人名士顾辟疆,也没打招呼就进去了,大大咧咧,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顾辟疆当时正在设宴招待客人,见王献之如此狂妄,气愤不已,对他说:“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父耳!”
王献之书法
——对主人傲慢,是无礼;以地位高轻视他人,是无道,失礼而无道,形同北方伧父(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耻于和粗鄙之人为伍。
顾辟疆愤然派人将王献之赶出园林,王献之毫不在乎,拂袖而去,依旧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留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传世墨宝,可惜真本已散失,现存藏品多为唐代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