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提到清朝,人们想到的就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确,清朝后期的确给中国带来了太多的耻辱。但是,一码归一码,清朝为中国做出的贡献也是不能够忽视的。过去的教材基本都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学习的,对清朝前期的历史很少提及,这导致许多人对清朝前期并不太了解。而最新版的高中历史教材采取了通史模式,从古代将到近代,因此对清朝前期有较多的介绍。我们来看教材是如何介绍清朝的。
一,清朝的建立以及君主专制
清朝前期的历史位于新教材的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在单元介绍页,课文总体介绍了明清的世界背景以及时代特征。在时代特征方面,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也已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在世界背景方面,世界已经进入了近代,工业文明取代取代农业文明成为了世界主流。而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的束缚,导致中国的发展受阻,也必然会遭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如此,让我们更加了解明朝时期的环境,中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遭到近代化的冲击那是历史的必然。
其中第13课的内容为《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在其中的《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小标题中开始有了对清朝的介绍。书中首先从明朝和女真族的关系说起,讲到了明朝初期对女真族地区的招抚、管理,“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然后再简单介绍了清朝建立的过程,从努尔哈赤的“后金”,到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书中用了一段话介绍了清朝入关。书中提到,明朝末期政治黑暗、农民起义蜂起,这是清朝入关的背景。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于是多尔衮乘机入关,迁都北京,并且用了20年时间统一了全国。
第14课为《清朝的鼎盛与危机》,主要介绍清朝的君主专制,疆域贡献以及盛世危机。书中的小标题《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主要介绍清朝的中央体制变化。开头就对“康乾盛世”做了一个总结:“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然后提到中国的君主专制也达到了顶峰。
接着讲述君主专制的表现,首先就是皇帝勤政著称,独断朝廷。在“史料阅读”中列举了乾隆皇帝的话“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在本课的引入部分,就有对康熙勤政的介绍。在制度方面,形成了密折制度、军机处,皇帝独揽大权。这些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在文化方面,推行了高压的态势,实行了文字狱和八股文,对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实际上,中国的君主专制从秦朝建立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加强的趋势。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到了唐宋时期,通过三省六部制和二府三司制,宰相权力被分散;到了明朝,宰相被废除,中央机构成为了皇帝的秘书集团;清承明制,继续发展,将君主专制推向了顶峰。
清承明制
二,清朝疆域的奠定
在小标题《疆域的奠定》中,介绍清朝对中国疆域的贡献,其中总结为“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中国的疆域。”接着开始简单介绍清朝疆域的情况。
首先介绍的是台湾。这里可以补充下,元朝曾经在澎湖列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但是并未管理台湾岛。明朝时期的台湾被称为“小琉球国”和“东番”,被朱元璋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书中从郑成功开始说起,明朝后期,荷兰、西班牙等占据台湾,后来郑成功驱逐了荷兰,收复台湾。不过,郑氏也只是一个割据政权。1683年,清朝平定台湾,设置了台湾府。
接着介绍了《尼布楚条约》。实际上,在明朝末期,俄罗斯的势力就已经到达了太平洋沿岸,甚至进入了黑龙江流域。康熙时期,发动了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谈判,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部边界。在配图的介绍部分,提到“条约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里还可以补充下,《尼布楚条约》是第一个使用“中国”为国名的条约。
随后,介绍蒙古的情况。蒙古在明朝被分为漠北、漠南、漠西三大部分。清朝入关前就征服了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也在名义上臣服。清朝入关后,和准噶尔汗国长期进行了战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并且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从此三大蒙古部都纳入到中国的版图。书中还介绍了清朝对蒙古的管理方式:“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由朝廷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这使得清朝对游牧地区的管理达到了历史的高度。
之后,介绍西藏。首先是在宗教上,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确立了名义上的管理。然后在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这是实际上的控制。接着,在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最后一点是一般文章都容易忽视的,但是却无比重要,这也标志着清朝对西藏的管理达到历史新高度。
最后,对清朝的边疆管理进行了总结:“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等同。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在最后一段总结了清朝的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并且提到了省、将军区以及办事大臣辖区。
三,清朝的经济文化以及危机
第15课的标题为《明清经济与文化》,不过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是明清同时讲的,没有单独列出。其内容可以总结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方面。农业方面,明清时期农业十分兴盛,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农业的商品化在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开始普遍。手工业方面,出现了雇佣关系,手工工场等,不过教材已经没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在商业领域,白银大规模流入,使得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商帮兴起,市镇经济发达。
这些现象都说明,中国的经济正在向近代转型。不过教材又十分冷峻客观地评价到“然而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正当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中国社会仍旧迟滞不前,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在文化方面,程朱理学依然是官方思想,社会思想比较僵化。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就有批判思想的思想家,他们抨击专制主义和重农抑商,具有进步性,但是依然没有脱离传统思想的束缚。
市民文学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繁荣,使得小说和戏剧繁荣,小说方面出现了《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其中《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戏剧方面,有昆曲,代表人物有孔尚任。清朝后期形成的京剧成为全国最流行的戏剧。书中还介绍明清官方编撰大型图书的状况,清朝有《四库全书》,其他有评价“它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最后介绍了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
第14课的小标题《统治危机的出现》介绍了清朝的危机状况。其中衰落的开始是乾隆后期,到了嘉庆、道光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首先,介绍了人地矛盾。从1741年到1840年间,清朝人口从1.4亿增加到了4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于是清朝在中期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以白莲教起义为代表。
另一方面就是国际环境。书中提到英国等工业国家在全球扩张,寻找市场和原材料。然后介绍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清朝起初指定4所城市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1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对民间贸易的安限制十分严格。 “这种以闭关自守为主的政策,并不能真正消除外来潜在威胁,反而加深了隔阂和矛盾。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态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在课文的“探究与拓展”,给出了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情况,以及嘉庆对西方的看法,让学生了解清朝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
如果我们将明清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制度进行了 一个系统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中国近代的落后并非完全是清朝造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早已存在,那就是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传统保守的儒家思想,以及不断强化的专制主义。教材在这些方面都已经提到了,学生只要仔细琢磨,思考,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清朝是中国最后一带王朝,他的许多政策只是历史的延续。不同的是,清朝正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显得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