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范进中举!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同为读书人,差距为啥这么大?

范进中举!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同为读书人,差距为啥这么大?

摘要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能被我们熟知,主要因为他曾出现在语文教科书里,是鲁迅笔下典型的旧知识分子形象。无独有偶,教科书上还有一个类似的人物形象,就是课文《范进中举》中的范进,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孔乙己的时代背景是清末;《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朝,实则影射18世纪的清朝。孔乙己和范进,时间相隔几百年,两人同为科举制度禁锢下的旧知识分子,而命运结局却又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在逐层剖析二者命运成因的同时,为您讲述课文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孔乙己,范进中举,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同为读书人,差距为啥这么大?

引言

先说范进,课文中令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他中举后发疯的情节。范进从二十岁开始,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三十多年里考了二十几次屡试不中,他又为何能在五十四岁这年开始,连中秀才和举人呢?其实还不止,课文没说的是,范进后来更是中了进士,还在京城做了大官。他的命运缘何突然得以改变?

由于《孔乙己》是短篇小说,作者对人物的生平、来历没有过多交代。或者说鲁迅的写作目的,从来都不在于人物本身,不是为了写人而写人。他是为揭露掩藏着人物命运背后更为深刻的问题。相比范进,孔乙己的命运至死都未能改变。小说中原文写道: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1],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每当咸亨酒店里被旁人调侃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便颓唐不安起来,嘴里说些“之乎者也”之类难懂的话。这着实是一种无奈,除去其自身问题,我想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这点我们放在后文说。

范进中举!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同为读书人,差距为啥这么大?

有功名和无功名,差距竟然这么大!

鲁迅说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人。非常简洁的一句话,从外貌到心理,精确勾勒出这个穷酸、落魄而又清高的旧知识分子的轮廓。长衫和短衣,是阶级与地位的象征。可见以读书人自居的孔乙己,不管活得多么潦倒,内心里却是自命不凡的,不肯降低身份与穿短衣的普通大众为伍。

这种知识分子精神高贵的思想观念自古有之,尤以魏晋时期为甚。然而,与孔乙己不同,范进身上似乎并未体现这样的自我认同。我想,这或许与范进需要面对更多的现实生活问题有关。哪怕乡试发榜那日,他也不得不为无米下锅而进城卖鸡。到是他丈人,那个真正的市井小民胡屠户,在范进进学后反而说教他:

“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不可坏了学校规矩,与一般平头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

未中举之前,范进虽有家室,有一间破草房,还讨了胡屠户家养到三十多岁才出嫁的女儿做老婆。但实际生活情况,恐怕比孔乙己也好不了多少。文中说他家徒四壁、要啥没啥;去省城乡试,人一走,家里老婆、老娘便饿了三天。

范进中举!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同为读书人,差距为啥这么大?

所以,我以为范进未必没有清高之心,也可能是被那个势利眼的胡屠户长期的责骂而消磨掉了。当然,想必胡屠户也确实没少贴补范进。你看范进考上秀才当日,胡屠户拿来一副猪大肠和一瓶酒,说是道贺,结果一开口就不像那么回事儿: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使你中了个相公,所以带瓶酒来贺你。”

假设范进也是老哥一个,没有家庭的话,又当如何呢?再说孔乙己是真的清高吗?别人说他偷东西,他不肯承认,还与人争辩;接着又说“窃书不算偷”。原文写道: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出自《论语·卫灵公》,意为君子即便身处逆境,也可以安贫乐道而不失节操。孔乙己显然做不到,那种生存环境之下也没人能够做到。但是在人前,孔乙己绝不自认下贱。即便后来被打折了腿,明知瞒不过众人的眼睛,口中却还在分辨是“跌断”……

可见孔乙己所谓的清高,也不过是死要面子的自欺欺人罢了。这一点甭说古代读书人,今天这样的人也未必没有。

范进中举!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同为读书人,差距为啥这么大?

范进中举后发疯,在众邻人的强逼下,被胡屠户一巴掌“打回原形”。至此命运得以彻底改变,是真正的今非昔比。书中说自那以后,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尤其是那个从无来往的张乡绅,不仅送银钱,还送他城里三进三出的大宅子。范进推辞,张乡绅急了道:

“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张乡绅也是张举人,与范进从毫无瓜葛到称兄道弟;孔乙己也曾遭遇过一个丁举人,结果却是被打折了腿。进学与未进学,有功名和无功名,差距竟然这么大!

范进的命运因何而变?

下面谈谈范进的命运为何会在一朝得以改变?简单说来,原因有二。其一在于锲而不舍;其二是贵人相助。《范进中举》这篇课文里没提到的,就是范进的贵人周进。而周进之所以会帮助范进,是因为在范进身上,他看见了当年自己的影子。

范进中举!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同为读书人,差距为啥这么大?

范进中举时五十四岁,周进只比他惨了一点点,六十多岁还没考上秀才。是周进文章不好吗?和范进考了二十多次没中的原因一样,只因那糊涂考官不识才。后来,众亲朋为周进捐了个监生[2],让他得以跳过院试[3]直接参加乡试[4]。

开了这个头,周进势如破竹,直到考中进士,做几年官后被派遣广东学道,组织当地院试,因此才遇到前来应考的范进。见其穿着寒酸,又问过经历后心生怜悯。范进的文章确实火候已到,不过可能路子有点怪,这也是他之前屡试不中的原因之一。周进将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多遍,方才回味过来,书上原文写道:

“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范进中举!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同为读书人,差距为啥这么大?

范进的“笑话”和孔乙己的“迂腐”

有了这次周进的慧眼识才,范进先是进学,再中举,没多久又中了进士。这也是课文里未曾提及、小说中确有的事。和周进一样,范进在京城做了几年官后,被皇上钦点山东学道。山东是周进的老家。赴任前,周进托付范进留意提拔自己当年开蒙过的一个叫荀玫的学生。发榜前,范进查阅了几百张卷子,也未见有荀玫的名字。吃饭时一个幕客讲笑话,原文如下:

“数年前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

然而,范进听后却依旧愁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不好的。”

范进中举!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同为读书人,差距为啥这么大?

能考中进士,想必范进至少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学问定不会差。然而他竟没听出这是笑话,竟不知道苏轼!这当然是吴敬梓对“八股取士”制度极其辛辣的讽刺。同样,孔乙己没学问吗?从他与小伙计的对话中可以了解,他知道“回”字有四样写法。鲁迅于此处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旧文人迂腐,拿无用知识当学问。

可是放在今天,你若知道一个字的多种写法,很可能是这个领域内的专家;若再将四书五经烂熟于心的话,那岂非是国学大师了吗?

因为科举能改变寒门知识分子的命运,成就了范进前后天壤之别的“戏剧”人生。同样也正是因为梦想着靠科举改变命运,造成了更多人命运未能改变,却被其禁锢一生的悲惨结局。

范进中举!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同为读书人,差距为啥这么大?

孔乙己为何不曾进学?

相比较,孔乙己命运的悲剧成因则更为复杂。鲁迅在小说《孔乙己》文后的落款时间是一九一九年三月,而正文开头交代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孔乙己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而正式废除科举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初的1906年。所以孔乙己没有进学的原因,不是他没考就是考了没中,而并非不能考。

然而,虽说当时的科举尚未被完全废止,但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科举考试早已不是先前单一的八股文章。光绪十四年,清政府更是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按孔乙己的年龄,他肯定是不懂新学的。因而仅这一条,他这辈子也不可能再有进学的机会。这样说他又确实没法考。归根结底,孔乙己悲剧命运的主因是时代造就的。

范进中举!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同为读书人,差距为啥这么大?

结语:孔乙己和范进,二者没有本质区别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旧知识分子,他们的学习内容基本是相同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制度未变之前,范进或许一辈子考不上,但他始终具备改写命运的可能性;而时代变迁,制度改革以后,孔乙己则永远地丧失了这种可能。

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纵然有许多弊端,也不得不说其给了无数寒门子弟以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古人才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一种制度,长久不变会趋于僵化,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但如果人为地强行改变,势必造成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自然也会有个体为此“牺牲”,孔乙己便是其中之一。

但反过来说,如果将二者放在同一时代,同样的条件之下。孔乙己不过就是个失败的范进;范进只是个幸运的孔乙己而已,两人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1]科举制度中,考入府、州、县学,做了生员,叫做“进学”,也叫做“中秀才”。(引自百度百科)

[2]监生是国子监生员的简称,即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

[3]院试是明清时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通过考试者为“生员”,俗称“秀才”。

[4]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为第一级,本省生员与监生可应试。中式称为“举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1293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