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清官文化”为何产生并兴于宋?民之诉求是直接,律法和士气是根本

“清官文化”为何产生并兴于宋?民之诉求是直接,律法和士气是根本

“清官文化”为何产生并兴于宋?民之诉求是直接,律法和士气是根本

回看中国古代历史,历朝历代,平民百姓们对官员都有着一种理想的期盼:“清官”——他们恪守经言、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为百姓与贪官污吏、强权豪贵做斗争。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特有的现象,而这种“清官文化”亦长兴不衰。

自古,统治者便对官员有着廉政的要求和制度的约束。廉政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的完善,但“清官文化”之宋代才真正的兴起。人们熟知的包拯”秉公执法”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司马光”直言正论”,这些清官形象无论是从历史文献还是民间文学都为之赞扬。

“清官文化”可谓是在宋代得以产生和兴盛。文章将从”清官”的文化内涵开始,结合宋代历史背景和制度背景,浅谈宋朝清官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

一、说文解字:从”清”看清官文化的内涵

(一)清官之辩

“清官”一词,现常以指代“公正清廉的官员”之意,也就是官员在处理事务上要做到公平循法和廉洁无贪。从字面意义来看,这是对官员自身品格和行为的衡量。清官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本内涵,即以民为本,爱民如子

“清官文化”为何产生并兴于宋?民之诉求是直接,律法和士气是根本

(二)清官之考

现代意义上”清官”一词指的是操守清白,品行方正大公无私的官员。而表含这一意义的词汇在古时代也称之为“清吏”“廉史”“清官”则表示”显贵而政事不繁杂的官员”

自古统治者便对官员有着廉政的要求和制度的约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言论。但所谓的清官文化,至宋朝之后才出现。也是至宋朝,出现了以”清官”来指代公正廉洁的官吏,这一次也由此转变为官方的术语。

而”清官文化”兴于宋代,不仅仅表现在于这一词义的变化上,还表现在民间通俗作品中不断出现的清官人物形象,这亦是百姓对于清官的诉求。

二、民之诉求:宋代社会背景下清官文化形成的直接原因

“清官文化”的形成,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百姓的诉求,即百姓对官员的自身的行为和品德的期望宋朝前后三百余年的历史背景,官员的清廉和腐败,从正反两个方面刺激着民众对清官的盼望

(一)政治腐败带来的负向诉求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兵阀割据,政治混乱的局面。相较之五代十国时期,各国上至皇帝,下至小吏无不寡廉鲜耻,中饱私囊的混乱迹象,宋朝百姓对于能够主持正义的清官格外渴望。由此清官文化在宋朝的形成也是一种历史趋势的必然。

而这样的政治腐败带来的负向诉求是带有循环性质的。朝代衰败必然离不开官员的政治腐败,以北宋末期存在着贪污成风,贿赂公行的现象为例:宋徽宗时期重用”六贼”(蔡京、童贯、杨戬、高球等人),大肆贪污。

朝廷苛捐杂税,加重百姓负担。百姓对此的哀怨无法得以疏解,阶级矛盾由此积累。时有民谣对贪赃者揭露,“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百姓渴望清官的心理在民间文艺中直接的体现了出来。

在政治腐败阶段,枉法取断,朋党之争,事权弄法现象,使得官僚体制下,清官成为特例的存在但少部分的清官的努力,无法改变权势阶级的贪婪和暴政,却在受压迫的百姓中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心理代偿机制,也就是清官文化。

“清官文化”为何产生并兴于宋?民之诉求是直接,律法和士气是根本

(二)清正廉洁带来的正向诉求

宋朝的一些官吏们,不仅自重,带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他们亦严于律己,对贪污现象深恶痛绝。世人所熟知的包拯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曾多次上谏直接举报贪官污吏。

他们以自身的清正廉洁作为表率,也告诫着子孙,应当如此。如包拯在《家训》中明确的指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清正廉洁的正直官员形象,品格令人景仰,使得民众期盼不再是虚幻。由此他们更加成为百姓心中的希望和寄托,推动了宋代清官文化的兴起

三、律法与士气:宋代制度背景下清官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律法保护:惩治污吏,保护私有制

宋代可谓是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高峰,立法和司法都值得称道。北宋建立,为减少五代十国时期贪官的积弊,建立了严厉的法律制度和监察制度,凡贪官污吏枉法徇私都会受到重刑。

宋朝管理制度中,对于官员亲民制度的考核尤为重视。根据《宋史》记载:”以四善三最考守令:德义有闻,清谨明著,公平可称,格勤匪懈为四善;狱讼无冤,催科不忧为治事之最;屏除安道,人获安处,抚恤困穷,不治流移为抚养之最。通善、最分为三等:五事为上,二事为中,余为下。”

亲民制度的四善三最,无不符合百姓对于清官的诉求。由法理制度规定的对亲民制度的考核,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贪官污吏,还塑造清官形象。

“清官文化”为何产生并兴于宋?民之诉求是直接,律法和士气是根本

宋代清官文化的也源于在法律对私有制的保护。于宋代法律中民法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私有制。而法律对私有制的保护,强调了契约关系产生的债权等,这从法律角度上有效地阻止了财产的非法转移,有效的控制和减少了贪污现象。

另一方面宋代律法的普及也让百姓有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出现了对清官的期盼。这一现象在宋代流传的诸多通俗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其中包含了诸多百姓通过法律讨回公道的题材如《合同文字记》《喻世明言·沈小官一鸟害七命》等。

随着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法律对私有制的保障和民法的普及,使得百姓对于自身权益的认识得以提升。严酷的法律制约着官员贪赃枉法的行为,法律制度使得宋朝的清官形象得以被塑造和期盼。

(二)性格塑造:儒家思想熏陶下的科举制度和”文人治国”

相较前朝各代,宋朝士大夫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文人士大夫更注意修身,这对其清关的品质性格塑造起了重大的作用。

古代的清官在儒家文化思想下影响产生,儒家的教育同样起着社会公德和公道的支柱作用。如《孟子》有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所宣扬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对于士人的意志品格影响也造就了清官形象的性格特征。

文人往往讲大洁,这与宋朝统治者厚待文人相关。宋朝重文治优待文士是历代王朝中最为突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宋朝的教育普及程度得以提高,从而带动了社会的文化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宋朝清官的性格和形象。

另一方面,皇帝“与士大夫为治”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廉政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宋代官员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科举制”

“科举制”打破了阶级间的壁垒,使得平民阶层得以入朝为官。科举入仕的官员大都来自民间,较举荐为官的贵族阶层不同,来自民间的官员对民间疾苦深有感触,能够从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平民科举入仕的官员更加有较强的廉政意识。故而,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往往能为宋代反腐倡廉的政治活动作出表率和贡献。因而科举制也成为宋代清官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

“清官文化”为何产生并兴于宋?民之诉求是直接,律法和士气是根本

结语:

综上文所述,从外部的本质因素看,”清官文化”的形成是源自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性质,法律环境和等级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中央集权,设定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律法对官吏的约束和儒家文化思想对官吏思想的熏陶,是封建统治朝代早期”清官文化”形成的原因

但随着社会矛盾的积累,法律对官吏约束的逐渐松懈,官场腐败等诸多因素造成了百姓的民权诉求难以得到维护,加深了百姓对清官的渴望和诉求,甚至演化成崇拜,这是封建朝代中后期清官文化形成的原因,也是由此民间清官文学兴盛的缘由。

百姓对清官的心理投射和政府控制的相互影响下,早期原因和中后期原因相互循环。

从宋代历史顺序来看,由于五代十国时期黑暗腐败的政治,百姓渴望好的官员,北宋初期惩治贪赃,褒扬清官则顺应了历史趋势

士大夫文人治国,名臣辈出,为树立廉政作出了贡献,也使百姓的期望得以实现。随着后期政政治腐败,百姓苦难,更加激发心中对清官渴望的心理。这也在民间通俗文学中对清官形象的放大和描写更加得以体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1045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