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前的事情,我们从未亲身经历过,仅仅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不得其真假。为了探求更真实的东西,很多文人选择了考古这一条道路。他们觉得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
这也正是考古学家郭沫若的初心,为了更深度的了解历史,非要把那泥土里的东西扒出来不可。无奈于当时的挖掘技术并没有那么先进,环境也没有现在的良好,可是为了探求真正的历史,这并不能阻挡那些历史学家的脚步。
郭沫若出生于1892年11月16日的四川乐山,那真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百姓的生活民不聊生,为了报效祖国,郭沫若一心求学,也曾去过日本留学,最终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他回归祖国之后,更是为国家贡献了不少的能力。人总不会是完美的。
尽管他在感情上没有处理的很好,但是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是任何人无可企及的。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他得意的文学作品,而是他的考古之路。
郭沫若热衷于历史文史,心里更是从未放弃过考古这一门路。中国唯一一个被挖掘的皇帝墓陵,就是由郭沫若极力主张最后完成的。虽然当时那座皇陵在挖掘之后有很大的损坏,但是这并不能责怪当时郭沫若的无能。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天气也飘忽不定的恶劣,挖掘工具的简陋,难免会造成在施工问题上,不能很好的控制其力度,而意外的造成了部分皇陵的损坏。
加上当时挖掘出来的文物,因为没有专门的器皿去维护它们,导致了那些东西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些文物便遭到了不小的伤害。唉!这更是让中国的考古学家损失了一大笔文物研究。
起初郭沫若挖掘皇陵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历史资料,可谁曾想到最后会是这样的结果。更让人值得气愤的是,那个时候新中国还未成立,面对外来国家的侵略。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文物,却又在那个时候,被抢掠一空。
郭沫若原以为他所挖掘出来的这些文物,可以让新中国的发展更胜一筹,可谁曾想到头来也不过是自己的空欢喜一场,这更让郭沫若后悔不已。
因为当时主持这件事的人正是郭沫若,造成这样的后果,大家都不开心。干脆就将所有的责任全部都怪罪到郭沫若的身上,大力批判郭沫若的行事不足。本就自责的郭沫若,听到这样的说法更让他无地自容。
这样的损失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不可估量的,但是,我想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郭沫若心中的悲痛。毕竟郭沫若的初心是为了国家能够更好的发展,尽管结果不如人意,但又怎能让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来扛起呢!
郭沫若如此执着于皇陵之事,又究竟是为何呢?后来我们才知道,郭沫若曾自曝他的先祖是郭子兴,很多人肯定不认识他,但是他的养女正是明朝时期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朱元璋当时能建立明朝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当时郭子兴所提供的军队。
郭子兴的军队非常的有能力,他又非常依仗朱元璋,干脆就将自己的养女许配给了他。但是根据明史记载,郭子兴并未留下后裔,他的三个儿子都不幸去世,其中他的次子和三子,是由于不满朱元璋得势,试图谋害朱元璋,结果却被其反杀。
那郭沫若又怎会声称是郭子兴的后人呢?原来,在《定远县志》中曾记载,郭老舍是滁阳王的后人,也就是郭子兴的儿子,那么郭沫若的说法也就不得而知了。
郭沫若挖皇陵也并非是空穴来潮,或许也是为了回馈当时朱元璋对他们家族的所作所为。挖掘皇陵这件事情上,郭沫若有对亦有错,或许也是为了他的私心。无论是大是大非还是民族大义之上,我们都应该始终坚信郭沫若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