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国名,是我们最熟悉的,只因现在是我们通用的国名。早在古代,“中国”二字虽然出现,但并没有说指定用“中国”这个国名做国号。在周朝的《诗经》中,就出现中国的这个词,并不是指一个国家。“中国”是指中原地区或者中央之国,地域还是相对较小的,四周分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后,中原地区不断扩大,“中国”代表的地方也越来越大。
此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政权,它代表着中原地区的中央之国。汉朝以后,一些边疆地区外族,进入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他们也自称“中国”,代表中央之国,“中国”并不是国号。可见,那时候中国等于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随着时代发展,“中国”代表的东西越来越广。而古代中,有“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是指夷狄汉化后,用中华文明来统治中原,否则视为外来征服者,中华文明也会遭到中断。
为了正统,争夺“中国”这个国名
公元386年,鲜卑族在北方建立北魏,420年,汉族人在南方建立刘宋,中国的南北朝出现,双方出现敌对。为了说自己是正统,北魏称自己是“中国”,中央之国,称南朝为“岛夷”。南朝更不甘示弱,虽然自己脱离中原,但南朝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怎么说更比你鲜卑族正统,南朝也称自己是“中国”,称鲜卑为“索虏”。
更有趣的是,辽朝和北宋,南宋和金朝,他们都自称自己是“中国”,都不承认对方是“中国”,为了这个国名,辽朝、金朝不断南下,宋朝不断北上。可见,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有趣,为了“中国”这个国名,所谓的正统,他们才不管什么民族,只要进入中原,就是中央之国,即为正统,采用中华文明统治,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全面汉化可以看出。
西方国家认可的“中国”政权
以“中国”这个国名出现的政权,是明朝。当时的明朝开始对外自称中国,明朝万历皇帝给日本丰臣秀吉的诏书中,明确地用中国这个国名,这是对外使用的国名,国内还是以明朝为主。明末时期,当时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他将《利玛窦中国札记》翻译整理,在欧洲出版,而这时候“中国”这个国名出现在欧洲人眼里。最终以葡萄牙人起的英文china作为翻译,这是新的翻译。而最古老的是sina,翻译为支那,那时候支那还不是歧视性的词语,成为歧视性,还是近代史的原因。
在利玛窦的记录中,他告诉欧洲人,在东方国度中,他们经常换朝代,改国号,但他们对外一直沿用的“中国”这个国名。因此,明朝时期,在一些西方国家眼里,明朝也是等于中国的。而到了清朝,中国等于清朝,更是普遍的存在西方人眼里,甚至是一种常识存在。
清朝康熙年间,和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中国一词出现在国际条约上,国际上也认可清朝等于中国之说。之后所以对外签订的条约中,清朝基本都是以中国这个国名自称。在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中,中国和大清都是混用的,很多条约都是如此,这些都证明,外国列强已经把清朝当成中国,两者都一样,没什么区别。甚至把大清翻译成英文china的都有。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并不认可清朝就是中国。在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日本称《日清修好条规》,清朝和日本两国协商立约标题时,清朝是准备在标题上自称中国的,这就遭到日本的反对,日本对清朝用“中国”国名特别反感。清朝则称:在这么多对外条约中,我朝便以中国自称,从没有说要改国号,如今要改,岂不是和前面的不同?最终也会导致误解。显然,清朝的统治者早已认为清朝就是等于中国的。
日本并不甘心,作为野心勃勃的国家,怎么可能让清朝如意。日本给出的理由是:中国,东起满洲、朝鲜,西到新疆,北至漠北,南达南海,若是将其区域内称为中国,那么其他地方岂不是视作外夷吗?从这也看出日本人的野心,他还在想着以中国自称。最终在协约上,清朝以大清国出现,日本以大日本国出现。同时在日本的本文中,是否认清朝等于中国的。当世界其他国家都承认清朝等于中国时,也只有日本不承认。
日本为什么不承认清朝等于中国?
这和日本对“中国”这个国名的态度有关,在日本,同样有和地区叫中国。唐朝时期,日本大量学习中国文化,导致日本盲目的崇拜着唐朝,从日本教科书出版的唐朝地图来看,就知道日本对当时唐朝的认可。从日本人眼里来看,他们非常不爽满族作为正统,统治中国那么久,他们只认可汉族的统治,因此,有些日本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一是有着分裂我国的目的,二是他们只认可汉族统治中国。
从这可以看出,近代史中,日本还在想着取代满族,进入中原地区,统治中国。当时日本的大陆政策,有这么一层意思。因此,在近代史中,清朝等于中国,日本是不承认的。同时也看出,中国文化的强大,深刻的影响着周边国家,他们有的想着入主中原,有的一直甘愿做中国的藩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