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只是被教会驱逐,身为司祭的一切权利也可能已被剥夺,被神职人员视为可耻的污点。但,那又怎么样,又将如何?他用力咬着嘴唇,摇摇头——能够裁判我的心的,只有主,而不是那些家伙。————远藤周作。
远藤周作的《沉默》,是本关于励志“传教”的故事。他们在遭受一次次灾难时,他们心中所信仰的神始终还是沉默,从未有过拯救他们的行为。这让坚定不移信仰“神”的他们内心最终有了质疑与动摇,甚至觉得根本就不存在“神”。
《沉默》最开始弃教的教徒名叫费雷拉的神父,对其背后“弃教”的思考,是他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坚持信仰,或是沉淀内心的欲望,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信仰。
01、【信仰的态度】司祭洛特里哥“弃教”的死心:基于眼前的苦难与心中得到的真相,被“神”沉默的态度所击碎。
《沉默》是远藤周作所著半纪实小说。
小说的开头,罗马教会接到报告,一位名叫费雷拉·克里斯多夫的神父在日本传教受挫,且遭受“穴吊”之刑,最终弃教一事,在日本迟迟不回国。
这件事,在罗马教会引起了一片哗然,因为神父“神学造诣之深,堪称稀世之才”,对天主教忠心耿耿,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他会背叛教会,都深信不疑是被迫的。
所以,教会里的三位门徒决心去日本一探究竟,最终只剩下司祭洛特里哥。
我本以为司祭洛特里哥在看到弃教的费雷拉神父,会劝说回心转意,但没想到得到的【真相】:神父是心甘情愿弃教。
刹那间,经历了种种苦难,内心有了怀疑的洛特里哥,在看到自己的精神偶像是心甘情愿弃教的真相,心中的信仰轰然倒塌,最后他竟然也跟着一起弃教了。
这真是个讽刺的事实,费雷拉和洛特里哥弃教,作者并无任何立场,但有个让人掩卷沉思的命题:以司祭洛特里哥为例子,人在面对苦难面对不可知的真相时候,信仰的力量有多强大?
先看看司祭洛特里哥所经历的苦难:因当时的日本禁止天主教,所以,远道而来追寻真相的三人,只能不断的逃离和转移中,许多村民因他而死。三人中两个同伴的牺牲,让洛特里哥眼睛所看的真相,让信仰也在一点点动摇。
放到以前,坚定不移的他,竟然会所面对起以前从未有过的真相:怀疑过“神”,质疑其存在。
在其看来这是种“不可知的真相”,比起以往心中的真相相差甚远。
当司祭洛特里哥遇到不可知的真相时候,心中就慢慢累计与存在了很大的恐惧。就如人在黑暗无边的路上走着,死气沉沉的风景,总能越走越慌。
我们在面对苦难的时候,对未知的真相,总是存在很大的恐惧感与迷茫,也恐惧目前所看到的“真相”。但活着就有苦难,唯一坚持下去的就是——信仰。
所以,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信仰:实体信仰与精神信仰。
- 实体信仰:金钱、物质、爱情等实体化,是种看得见,感官接触得到的东西。这是很普遍信仰,日积月累的累计,追求的信仰度非常有韧性,不会被轻易打败。
- 精神信仰:指的是佛、耶稣、上帝,这就是种精神信仰,然而我们的感官却无法有太多的接触。这是种无形中的存在脑子里信仰,受挫时,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丝丝的怀疑,因为它们的态度——沉默。
只有心中有信仰,才能明白精神的支持力韧度,可坚硬也可脆弱。大多数的人,生活所追求的是“实体信仰”。不可否认,有着这种信仰度的人,越深度越有韧性,因为他们的信仰不会轻易去放弃自己,放弃追求更好的。
远藤周作在《沉默》里抛开“神存在论”,也没有点明神是否真实存在,但在书中,表达了书中那些所信仰的神的态度:“沉默”。无论经历什么苦难,书里的“神”都没有做出反应。
所以,这种虚无的精神信仰,让经历重重苦难,最开始坚定不移之心的洛特里哥内心产生怀疑与动摇:“神”是否存在,他的信仰力量经不起,神的“沉默”。
再来简单分析洛特里哥的心理:洛特里哥的内心,不断的字问,神为什么沉默?甚至他也想过,到底有没有神?这种可是种反叛的思想,他的内心慢慢浮现出答案,直到得到费雷拉的真相,那信仰轰然倒下,最终做出了决定——弃教。这就是种被肯定之后的“同化”,他自我的主心骨与信仰已经消失不见。
套用这种心理,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之中的有些人,当出现不确定事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别人的肯定或轻微行为,支持与反对,才能下定决心去完成事。这样子的人,看起来很谨慎小心,实际上他内心坚定不够,那心中的“信仰力量”也随之逐渐消失,且没了主心骨。至于之前的信仰力量,是被“沉默”态度与“同化”行为所击碎。
当面对无数次的沉默态度时,我们的内心都很恐慌,很难理智无法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与真相,之后就是逐渐随波逐流,做出“同化”行为,从而甘愿“弃教”,那么就是种死心与心死。
我觉得,信仰力量在人在面对苦难面对不可知的真相时候,是最很容易被击碎的。侧面反思,洛特里哥的内心有着无数的挣扎,最终选择妥协与退出的“死心”。往后的很长岁月里,他不会有信仰的力量,迷茫,甚至是堕落,这就是种“心死”。
洛特里哥从坚定不移的信仰,到自我弃教,这个过程无非是个自我被打败的心理过程,但最终还是败在“神的《沉默》态度上”。那么,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神,他所坚持的这一切就是巨大的荒谬。祷告是荒谬,反抗是荒谬,就连付出生命的殉教,也只是个无知的玩笑。
他的内心,已经没有了“神”。但是一开始弃教的神甫费雷拉,心中的“神”之信仰复活了,以不一样的新生方式存在着。
02、【真相与方式】神甫费雷拉·克里斯多夫弃教的“新生”,爱先于信:以不同的方式去坚持信仰,沉淀内心的欲望,得到更深层次的信仰。
远藤周作在《沉默》里,用了很多篇幅描写洛特里哥的心里活动,从旁人的角度,让人逐渐走进司祭痛苦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从最初的踌躇满志,到内心的信仰无比坚定,随后开始怀疑和动摇。
洛特里哥自踏上日本的土地,苦难便追随而至。他自以为自己正把信仰的种子洒遍日本,期待这星星点点的希望可以形成燎原之势。在不断的逃离和转移中,许多村民因他而死,洛特里哥的信仰也在一点点动摇。直到最后,见到了弃教的费雷拉神父——司祭的精神偶像——信仰轰然倒塌。
作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深刻审视了信仰在人性中的纠缠。最终,洛特里哥选择了“死心”与“心死”的弃教。
反过来,那个最开始弃教的神甫,比起心灰意冷的司祭,“神”却在他心中复活了,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作为小说里的起头原因,那名为费雷拉·克里斯多夫的神甫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追寻到不同的方式去坚持信仰。
那位备受尊敬神甫费雷拉,事实上的确是弃教了,每日过着抄写经文的生活。只是门徒唾弃他,认为他亦是软弱之人,躲进寺庙里,过着苟且的生活。
他的内心在很长岁月里得到煎熬,幸运的是他走出来了。过着抄写经书的日子。在我看来,他是自我重新思考这一切的含义,以脱离教会的代价,去反思信仰背后,是出于自私还是无私,去自省信仰的“神,那《沉默》态度”到底意味着什么。
最终面对真相的他走出了信仰的新方式:自己一开始的坚持,并非出于对信仰真诚的理解,而是围绕自身在坚持信仰中的利弊得失,是种“为了坚持而坚持”。他不再将自己信仰的表达放在第一位,而是将力所能及的救赎放在第一位。
所以,“神”的信仰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了他的心中,“神”到底有没有存在已经不重要了,费雷拉选择沉淀内心的欲望,得到更深层次的信仰。
沉淀内心的欲望:不再追求实质性的“传教”行为。任何能救人的行为,那就力所能及去做,这也是种传教。获救之人,自然而然就会追随他的脚步,去信仰他的信仰。
更深层次的信仰:小说中唯一不解的就是“神”为何沉默,如果神是百求百应和十全十美的话,那么为何尘世会有如此多的苦难与邪恶?
作者远藤周作在《沉默》,最后给出了他的答案:爱先于信。这才是更深层次的信仰,以爱为基础才能构建出真正的信仰。
世间万物,苦难、真相与信仰,是以“爱”字为基础,友情、爱情、亲情:真正的爱,它是无私的,默默奉献自己。我们在追求自己所想要的信仰时,朋友的陪伴,伴侣的心灵鼓励与不离不弃,家人的支持与付出,才能失我们不断在追求的路上越来越坚强,越来越远。
关于“爱”的重要性,迪斯累利就曾经说过:人生下来就是为了爱;爱是人生的原则和唯一的目的。
然而现实中却有不少人,在追求心中那些信仰,经济、成功、物质时,迷失了自己。为了信仰,舍弃了友情,背叛了爱情,或是忽视了亲情。尽管最终成功了,却众叛亲离,空虚内心,孤单自己。失去爱的人生原则,那么活着就会去堕落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光芒。
但总有深信“爱的力量”的人,在逆境中成长,就算是眼前的苦难再大再累,也不放弃信仰的追求。就算是心中得到的真相是残酷的,也会在“爱”中成长与优秀自己。
司祭洛特里哥的放弃信仰“弃教”与最先弃教的费雷拉神父又重新坚持信仰,那背后值得深思的:坚持或放弃,真相之下的信仰如何处理?
03、坚持或放弃,真相之下的信仰处理。
远藤周作的《沉默》,有三处最动人的部分:
一是司祭洛特里哥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走进其矛盾的心理;
二是筑后守大人与司祭的交锋,筑后守并没有摧残司祭的肉体,而是从内心去突破防守,抓住司祭人性中的弱点,让司祭看到那些不愿意踩圣象的信徒的死亡,这也让司祭对自己与“神”存在的意义产生了疑问;
三是吉次郎这个人因害怕与软弱,最后因为踏了圣象,但他的内心却又时时受着折磨,祈求司祭的谅解,体现了人性和信仰反复纠缠不断斗争的所有矛盾,他的软弱映射着司祭的内心,最终促使司祭也跟着同化弃教了。
这三处,正是作者远藤周作在《沉默》里,所要表达的寓意,得知真相的我们,那对信仰坚持或放弃的处理:方与圆的态度、容纳信仰的方式、叠加情绪与累计欲望。
①、方与圆态度的“放弃”:真相里,就需方或圆的态度,走出别人的眼里。
《沉默》里司祭洛特里哥是可悲的,在那无人禁止的日本,司祭洛特里哥他始终还是靠着一股信念走到了神父面前,得到了求证。最终,他在残酷的真相面前,选择了“弃教”。
作为外人的读者,尽管有着很是矛盾的心理,但还是无法理解与接受司祭洛特里哥那心中唯一的信念却因为神父的肯定,而轰然倒塌。
余华的《活着》,关于“生命态度 ”的描写是这样子的: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生命总能有很多的放弃,放弃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放弃了信仰追求。
大多数成功人士,在追求的过程,所面对的困难都源于内部,那种别人看法,总是异常的自我反复怀疑与内心动摇,因为来自于最亲的或不良目的别人看法,会很好的影响我们的判断与理智。
外在的困难可以克服,但内在的别人看法总能带给自己如滴水穿石的心理过程。大多数决心想做出放弃的人,就有这个很苦恼的过程,说不在乎很难,别人的看法犹如一座大山压着,背着是累自己,放下也是招来更多的看法。
方或圆在数学领悟里,“方”总是有着菱角,终有顾忌与阻碍自己的角度;而“圆”却被磨平了菱角,始终是“圆滑”的坚持。
方或圆的态度,信仰就要走出别人的眼里。那就应该活出自己的样子,放弃就不应该心中有个阻碍自己的菱角,“方”面的让自己感受是因为别人的看法。眼前的苦难,在心中得到真实的真相时候,就应该及时选择态度,是放弃或是坚持,就算是“神”沉默的态度,也不能被左右,“圆”滑计划好目前的困境。
决心是放弃的时候,那些善意或恶意的看法之人并不能和我们感同身受。既然如此,放弃,就大方一点,勇于看懂内心的自己,读懂内心所想要的信仰。
那么,我们决心坚持信仰的时候,就去容纳信仰的方式,“优”与“缺”。
②、天才与疯子的“坚持”:不可知的真相,容纳信仰的方式,“优”与“缺”。
高铭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中,提及到“信仰”,觉得是种“容纳”: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方式,能容纳所有的形式。
比起可悲的司祭洛特里哥,神父费雷拉学会了容纳信仰的方式,不去局限于表面,所以他选择过念经的日子,静下心。
在我们常人看来,放弃就是种失去机会,因为一旦放弃就代表了前功尽弃,但是反观过来,放弃也是种成全自己。
一件事的开始与漫长坚持过程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单调行为,开始的正确,在过程中也会察觉出其错误,那么还继续选择坚持还是放弃呢?
这就是天才与疯子的区别:“天才”总是反反复复去试验,找到属于适合自己的方式,但中间是无数次的放弃,因为路是错的;但“疯子”就不太一样了,他们属于一路走到黑的人,很偏狅与执着,对于这种人,成功的有,但失败的更多。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与看不懂一种人,就算是悬崖也会不顾一切的跳过去。这说不上是“坚持”了,但最先给予别人“蠢”的感觉。
但是,天才与疯子的唯一一样,在不可知的真相里,都会去容纳信仰的种种。
每个人身上的“信仰”,总存在着“优点”与“缺点”。
信仰的“优”:在追求与享受金钱、物质、爱情的同时,就要去容纳“信仰”背后的“缺”:金钱带来的离多聚少,物质带来的空虚感,或还是爱情带来的悲欢离合。
优点兼并写缺点,就会有着司祭洛特里哥矛盾的心理,进退两难,那就尝试容纳信仰的背后。
及时的“止损”目前的伤害,自省信仰背后,容纳优点与缺点,冷静的看待自己的行为。
那些觉得是愚蠢的,无法理智的行为,那是因为我们总是局外人,保持着理智。学会跳出“真相”外的角度,那看事与人都很是理智,且可以做出正确的行为。
那么眼前的苦难与心中得到的真相,很残酷,“神”的沉默态度很冷漠,也就觉得总会过去的。
容纳信仰的方式,享受与追求信仰的“优”,也要承受信仰的“缺”,这才是真正的信仰。但,不管是放弃或坚持,就应该在每次的坚持或放弃里,叠加情绪,累计欲望。
③、坚持或放弃:叠加情绪与累计欲望,递增情绪的动力,引发欲望的前进。
记得以前办公室里的财务总监,曾经她只是个做工厂的女人,唯一不同的是利用下班时间,坚持了三件事:1、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2、读书,填补精神的空白;3、考证,她认为技能与证书是未来所需要的趋势。
后来,她说起过,曾经期间有着无数次的想要放弃,所幸的是坚持自己的健康同时,也增加坚持的韧性度,精神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考证是她“欲望”的动力。就这样,最终坚持到了财务总监职位,想想也很不可思议。
我觉得她时刻都在累计着“欲望”,增加自己的资本,去努力争取,内心总是不断追求心中的信仰。可能期间有着无数次的放弃,所幸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坚持。
一直做着同样的事,按班就部的机械操作,在某种意义上,并不算完整的“坚持”。因为信仰总能不断更新与替换,有时候我们不得已就去放弃。
那么,放弃就会带来负情绪,去做出无理智的行为,如自暴自弃,堕落。
所以,想要放弃的同时,就要考虑好,并去舍弃那些负情绪,那些堕落、抱怨。但负情绪的另一面是种考验,考验乐观、积极向上等等情绪,这时候就可以去叠加这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情绪。
有了递增情绪的动力,不断累计“欲望”,去引发欲望的前进。需要先经历起“放弃”,是真正意义上的“坚持”,才能明白情绪与欲望的关系:
放弃或坚持,就会有情绪,情绪总在行动前面。但是,情绪有正负之分,庸庸碌碌的人总是在放弃信仰时,抱怨生活与不公平,祈求“神”的祝福,“神”是沉默的,不会理会他们的祈祷;成功人士总能在放弃时,提取到放弃中的正情绪,积极乐观勇于面对放弃,他们也会祈求“神”的祝福,但同样的“神”也是沉默的,他们却觉得“神”的沉默就是种无声的支持,追随着信仰不断努力。
所以,去尝试叠加失败里情绪,从放弃里不断去累计欲望,递增积极向上情绪的动力,这才能很好引发欲望的前进。我们的活着,就是需要信仰,才有劲去追求自己所想要的。
远藤周作的《沉默》里面的“神”,他是无所不在的,静静看着那些放弃或坚持之人,对于他的“沉默”所做出的反应,就如那两个“弃教”的人,沉默之下,是心死或新生“信仰”。
或许这是经历过人生顿挫的日本作家、天主教徒远藤周作,再向基督提出的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多的苦难?书里并没有“神”,没有解释,也就让 这个问题就成为永恒的问题。
远藤周作用上帝的沉默,告诉《沉默》的读者:苦难是人的宿命,那真相就是宿命中的轮回,新生与死亡。
信仰,就应爱先于信。这才是更深层次的信仰,以爱为基础才能构建出真正的信仰。
那么,在苦难与真相面前,身负“爱”字,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