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最近突然听到很多朋友说:“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一语成谶。

现在回过头去读鲁迅的文章,就像是在读寓言,里面有太多超前的洞察和见解,让人心生佩服。

在临终前的两个月里,他曾写下若干杂文,其中《死》一文,算是他正式交代的遗嘱。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他提了七点要求,初读不以为意,再读,不禁心头一震。

这些要求,关乎金钱和生死,涉及婚姻和处世,我们都能从中看到鲁迅的态度,也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有人说,这一条遗嘱体现了鲁迅看重金钱。

没错,过了太多穷日子的他,确实如此。

在教育部任职的时候,每到发工资的日子,鲁迅一早就去等钱了。

谁欠他版税稿酬,就算打官司,他也要把钱要回来。

但是,这条遗嘱的重点内容在后半句话里:“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在他看来,人心是有亲疏远近的。

泛泛之交,不必为他的丧事花钱,他也不必承对方的情。

人和人之间,心近到什么程度,事就做到什么份上,交浅言深是大忌。

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丈夫死于风寒,儿子惨死狼口,她悲痛欲绝,逢人就哭诉。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起初还有人安慰她,最后,就连念佛的慈悲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半点泪痕。

鲁迅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世上真正在乎你的人,除了至亲就是挚友。

懂了这个道理,你就会告别那些无用社交。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礼记·问丧》中有言:“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

古来皆有守灵三日的习俗,但鲁迅却要求“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鲁迅对死亡是果敢的,也是漠然的,甚至还有一丝悲观。

1911年,鲁迅在绍兴师范学校任校长时聘请了范爱农担任教务主任。

次年,鲁迅辞任,范爱农也被后任校长辞退。

失业带来贫困,范爱农求助鲁迅,因为种种原因,鲁迅爱莫能助。

他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

不久,郁郁不得志的范爱农就带着窘迫和无奈,绝望地跳了湖。

鲁迅说:“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范爱农的死,让鲁迅深刻体会到,人活着太难了,要遭遇太多痛楚,生,尚且不易,死,又何足为惜?

看开生死,去留随意,人生岂不快哉?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国人总热衷于大办丧礼,在大家看来,这既能表达对死者的敬重,又能彰显操办者的体面。

但鲁迅不信这一套,他是个现实主义者。

年轻时他在日本留学,就曾见过很多留学生是革命党人,一旦被安排回国从事反清活动,各个都不顾身家性命,争着为国献身。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鲁迅也曾被革命党安排回国刺杀某位清朝大官,但是鲁迅犹豫了:“为国除奸,是非常应该的。但如果我自己在刺杀行动中死了,那么家里老母由谁照顾啊?”

比起爱国情怀,他更加现实。

除了担心老母亲,彼时的鲁迅更懂得,刺杀并不会有太多效果,也不能让革命一举成功。他擅长的不是刺杀,是写文,他要用自己的长处,用文章来传达自己的思想,从事革命的思想斗争。

在鲁迅看来,做给死人的纪念活动,就是徒有其表的繁文缛节,不要也罢。

人活到一定时候,就会知道,极致的人生,一定是素和简。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这是鲁迅专门留给妻子许广平的。

他希望自己死后,许广平不要过于悲伤,要过好自己的生活。

甚至,他都不反对妻子改嫁,另觅良人。

遗嘱的背后,是一个直男的婚姻观。

在许广平之前,母亲给鲁迅迎娶了旧式女子朱安。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鲁迅曾对好友徐寿棠说过:朱安是母亲给他的一件礼物,他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他所不知道的。

他反对包办婚姻,休了朱安。

第二任妻子许广平,是自己的学生,聪明有才气。

她主动追求鲁迅,向他示爱,惶恐的鲁迅觉得自己“不配”。

许广平却说“神未必这样想!”

最终,两人冲破阻力,走到了一起。

在鲁迅看来,许广平才是他爱的懂他的女人,这样的婚姻才能平等美满。

哪怕他死了,他也希望妻子节哀,早日开始新生活。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就是鲁迅的态度:在他看来,婚姻从来不是彼此的束缚;你来了,我欢喜;我走了,你随意。

这是何等通透的睿智。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这是一条留给孩子的遗嘱。

鲁迅五十岁,许广平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海婴。

他曾说过,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就是孩子能虎头虎脑,健健康康。

如此之外,他别无所起。

如果孩子资质一般,那就当个普通人。

不必沽名钓誉,去当个文学家,或者当个美术家。

一辈子务实的鲁迅,希望孩子也能脚踏实地,过好自己的烟火生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鲁迅是犀利的文人墨客,更是舐犊情深的老父亲。

他可以舞文弄墨,针砭时弊,他可以试着以文化和文字改造社会,然而这一切谈何容易?他早已饱尝了用笔医人的失败和苦楚,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选另一条路,不必劳心,不必瞩目,平淡生活。

这世上有太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少有人能接受孩子的平凡。

鲁迅的这条遗嘱,不光是给儿子海婴的建议,更是给天下父母的提醒:你的孩子或将平凡,善待孩子的平凡,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这条遗嘱,争议颇多。

有人说,鲁迅在提醒人们不要轻信他人的承诺,凡事留个心眼。

也有人说,鲁迅否认了人和人之间信任。

对此,我们可能误解了背后的深意。

鲁迅说过:“诚信,为人之根本。”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来之不易。

鲁迅一生,就遭遇过家人的数次欺骗。

母亲明知他选妻子有两个底线:一是不裹小脚,二是要识字。

但她把大字不识的小脚女人朱安许配给他。

她谎称重病,骗鲁迅回家,还让朱安穿一双大码的鞋子,隐藏小脚。

结果,下花轿时,朱安的鞋子脱落,小脚当众露了出来。

饶是至亲之人,也会欺骗自己,何况其他人?

鲁迅也曾被朋友骗过钱,被出版社骗过稿费。

所以,他才会在遗嘱中告诫后人,许诺容易,践诺难。

对待他人的许诺,不可当真,提高警惕,替自己多留一条后路。

毕竟,关系再好,对方应承得再多,若无行动,都是空谈。

轻信承诺,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人活在世上,永远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这最后一条遗嘱,最让人诟病,很多人认为鲁迅不够大度和宽容,太记仇了。

鲁迅的一生和很多人“斗”过。

“记仇”就是他的标签之一。

鲁迅先生的七条遗嘱:发人深省

他曾写道:“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诚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他不需要仇敌的宽恕,他也不会宽恕仇敌。

鲁迅到死,都是爱憎分明,立场坚定,血性十足。

在他看来,那些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还要求别人大方一点,不必计较的人,不仅虚伪,而且恶毒。

所以,鲁迅的第七条遗嘱明确表明:远离那些一边害人,一边主张宽容的人。

毕竟,不是所有“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

你的原谅,要有底线;你的善良,亦有锋芒。

鲁迅选择了不原谅,哪怕惹人非议,他也不会委曲求全。

他只管铁骨铮铮,做个真实的自己,是非对错,任由后人评说。

七条遗嘱,一百余字,却字字珠玑。

鲁迅早已洞穿世事,淡漠生死。

活着,就振臂高呼,摇旗呐喊,当个英勇的战士。

死了,就安然闭眼,不改初衷,有着硬气的灵魂。

鲁迅生前曾说,平生所作事,决不能如来示之誉,但自问数十年来,于自己保存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却可以自白的。

他,做到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0368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