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豆瓣8.1《独居的一年》:直面真相,去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豆瓣8.1《独居的一年》:直面真相,去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豆瓣8.1《独居的一年》:直面真相,去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两个人的视线相触,埃迪觉得心头一阵刺痛。玛丽恩笑容里的母爱,多得超过了他最大胆的期盼。————约翰·欧文

这是本封面带点粉色的书籍,让人看了有点少女羞涩的气息。然而翻开这本书,就会发现书中的人物很是混混乱不堪,它在很大部分都写着与我们日常生活的三观与不一样的人物与观点。

书中以“性”挂了不少钩,我也从未看过小说第一章就描述了偷情的场面,还被小说四岁的女主角撞见了,偷情者其中还是母亲。

我相信有些人是冲着这个来看这本书籍的,然而看到这本书最后的时候,有的只是悲伤,那些“性”的背后呈现了不一样的意义。原来每个人的“荒诞”后面都是伴着不愿揭开的伤疤,只能用麻醉自己。

家庭“混乱不堪”的父母,原因是来源七年前的车祸,露西家本来非常幸福的一家,然而意外打破平静的幸福。露西的两个哥哥开车带着父母,在回家的路上,结果被迎面而来的货车碾压,导致前座的两个哥哥当场死亡,而后排的父母没有事。

而最不幸、最令他们父母伤心直接原因是,两个儿子托马斯和蒂莫西之所以恰好在出现在同个时间、坐在同一辆车里、出现同个地点,是因为父母的一场毫无必要且可以避免的的争吵。

而主人公露西就是在两个哥哥死后这个特殊情况,生下来的“代替品”,父母想要用重新的生命来代替与掩盖悲伤,可惜没有用。

因为父母自己造成并亲眼目睹这可怕的一幕,眼睁睁的看着两个孩子在面前惨死。这是个多么残酷的场面,承受不起巨大悲伤的父母,纷纷选择堕落,让这个原本幸福家庭不复存在。

最后露西的父亲变成酒鬼,且是四处勾引女人的浪子;母亲则变得冷漠无情,对自己丈夫的作为视而不见,生活已经都没有兴趣。

而这一切都在露西眼里发生了,年龄尚小的她无力回天,也只能被动承受着这一切的不幸。

简单来说,小说讲述了与我们不一样的生活,以四岁露西的角度来诉说:四岁露西时,玛丽恩和特德的婚姻危机、玛丽恩和情人埃迪、特德和众多情妇、以及长大后的露丝与父母关系、露西两次婚姻观。

关于真相,前几篇里的远藤周作的《沉默》的真相是不断慢慢打败一个人的真相,那么约翰·欧文所表达的真相是正面来袭,是种“直面真相”。那承受的背后,我们还能拒绝多少?做什么呢?是逃避还是直面呢?

豆瓣8.1《独居的一年》:直面真相,去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01、【直面真相的逃避自我】父亲特德的逃避是“性”与“欲望”:来源于感官欲望的“性”,作为逃避方式,是被放大的“恐惧”欲望。矛盾的是逃避的背后那不知所措,恐惧害怕的同时,又害怕被遗弃。

直面的真相来源于车祸,它带来了悲伤与后遗症。

小说一开始就描述偷情与“性”的场面,我忍着不适看到不少关于“性”与露西父亲的关联,无法想象出他还是个著名的童话家。他把内心的悲伤写成了骇人的黑暗童话,居然空前受欢迎,还有慕名而来的拜访者,包括后来与露西母亲偷情的司机埃迪。

特德在失去儿子后,所表现出来的猎艳,说是悲伤,还不如说是“放大与放纵欲望”,理所当然的放纵。

说起“欲望”,分为两种:“感官欲望”与“内心欲望”。

  • 感官欲望:来自视觉、味觉等等感官,它通过器官直射到大脑,最直面的欲望,可能会被所知道,但也可能会有所隐藏,但清楚感觉到“感官欲望”的存在。
  • 内心欲望:这种是来自内心的欲望,又可分为两种,隐藏的内心的感官欲望,不被知道但自己清楚;潜意识里的欲望,自己与外人无法察觉,只需要一个点,就可以唤醒,直接无法控制的地步。

露西父亲特德,是有着那种“感官欲望”。我对于他的放纵自己,竟然有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因为车祸前的他已经风流成性,直面真相的恐惧只不过是放大了内心所潜在的“欲望”,并选择了放纵。

但是,酗酒,猎艳,又很矛盾的表达了他内心恐惧的表现。

先是他酗酒麻醉自己,留恋形形色色的女人,甚至会对小女儿露西讲骇人的童话故事:一只巨大的怪物躲在墙壁后面,又或是一个孩子被埋在地板之下。但是,这哪里一个孩童所能听到的故事呢?

豆瓣8.1《独居的一年》:直面真相,去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再来是关于露西父亲特德与“性”,我一开始无法理解为何作者约翰·欧文在《独居的一年》里如此之多的描写,但想想也明白了,只能是用“性”来作为特德“堕落”矛盾的逃避与生活态度:

首先,“性”会有最直接带来的是,感官欲望短暂性的“快感”:通过这个短暂性的感官欲望,来遗忘直面真相所带来的悲伤,且无止休的猎艳中,注意力从而转移到别人的身上,尽管只是一夜情的游戏;

然后,“性”也有最直接的有温度的“触感”:触摸与抚摸温热的肉体,相拥有温度的身体,才能让他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在我看来,失去两个孩子的母亲,已经无法给他温暖的怀抱了,他害怕深夜里,一个人忍不住痛苦与痛哭,只能不断追寻有温度的怀抱。

最后,是种“证明式报复”:通过这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存在。生活之中不难看到那种,内心已经失衡的人通过各种极端的占有来报复与证明,证明自己的强大,来满足那个破碎的自尊心。特德,内心已经有点扭曲了,通过“性”来报复,(与一对母女有染,导致女子母亲自杀),同时已经慢慢潜化成这样子的人了。生活的信仰与尊严,已经破碎不堪,所以他通过“性”来证明他并不是脆弱的,并且狠狠的反击。这种不断一夜情的可恨行为,就必有可怜之处。

通过解读特德的“性”背后,我竟然有种他的“出轨”是很可怜的矛盾错觉。父亲特德的“感官欲望”,但他只是用“性”的逃避方式,在被放大的“恐惧”欲望,又是种不知所措的逃避,恐惧与害怕的同时,又害怕被遗弃,只能矛盾不断通过形形色色的女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面对巨大的直面真相伤害,作为常人,除了逃避还能做多少呢?那么,就是拯救自己。

特德,以“性”为方式,来自感官来的欲望,作为在直面真相前自我逃避。那露西的母亲就想过拯救自己,但同样的也是用“性”,以“性”为方式,作为直面真相里的寄托与拯救。

豆瓣8.1《独居的一年》:直面真相,去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02、【直面真相的寄托与拯救】:母亲玛丽恩,最后与唯一一次的尝试,拯救自己,内心欲望,是爱与陪伴,也想找回重新爱一个人的能力。

比起露西父亲的行为,我觉得美丽的玛丽恩才是唯一真正可怜的人,甚至读完后,对于她的出轨,有种很是纯洁的感觉,是与肮脏无关的“拯救自我”。

失去两个儿子的她,尽管生下了“代替品”露西,但还是没用。她有着很长一段时间心如死灰,一切都则变得冷漠无情,对自己丈夫的作为视而不见,生活已经都没有兴趣。

写到这里,我停顿了下,突然想到孙楠的《拯救》,这样子唱到:我拿什么拯救当爱覆水难收,谁能把谁保佑,心愿为谁等待;我拿什么拯救,情能见血封喉,谁能把谁保佑,能让爱永不朽。

或许想过拯救自己,也或许想挽回以前幸福的家庭与感情,也或许想要找回重新爱一个人的能力,但是美丽的玛丽恩拿什么拯救呢?就除了一副美丽的身体,其他的一无所有…

纵观玛丽恩是个很忠贞与美丽的女人,没出车祸前,为了家庭与孩子还是容忍了在外沾花惹草的特德。我想做出偷情的行为,是经过种种矛盾的思考,才最后她和丈夫的助理,与十六岁的埃迪成为了情人。

比起特迪是用“性”来作为特迪“堕落”的逃避与生活态度,我却觉得玛丽恩的出发点很是单纯与值得钦佩。

有时候,我们并不能以“性”作为制定道德点,这个可怜美丽的女人同样的,也和特德一样,想要通过“性”来表明自己的直视与生活态度:

  • 首先,她想要让丈夫特德看看自己的出轨样子,是否让他可以回头,尽管已经心死,但始终是自己深爱过的男人,尝试挽留与丈夫的感情;
  • 然后,玛丽恩的内心深处把十六岁的埃迪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大儿子,十七岁的托马斯胸腔碎裂,小儿子,十五岁的蒂姆)。她只是把拥抱埃迪的时候,当成了对儿子思想的寄托,从而试图从根本上挽留自己如死灰的心;
  • 最后,只是当成最后的救命草,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想要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这样子的日子并不是她所想要的,她只是个女人而已,丈夫靠不住了,那就只能依靠别人了,给自己最后一次拯救的希望。

《独居的一年》文中描述了玛丽恩第一次出轨情景:“两个人的视线相触,埃迪觉得心头一阵刺痛。玛丽恩笑容里的母爱,多得超过了他最大胆的期盼。”

看到这里,还是忍不住的刺痛,她果然只是把埃迪当成了孩子。

只是唯一不太理解的是整整一个暑假,次数非常多,整整60次。

这里就埋下了伏笔,离家后的37年,她与埃迪又重新相遇相爱,她的内心有着潜在所不知道的欲望:渴望被爱,但前期来看,或许也是她的内心欲望,需要有人陪伴。

玛丽恩是出轨了,出轨分为两种:“肉体出轨”与“精神出轨”。

在她的拯救失败时,并不像特德的沉沦于“性”,所以她清醒果断结束了那段情,既然无法逃离,选择了从生活里彻底的离开。

豆瓣8.1《独居的一年》:直面真相,去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此后的37年,《独居的一年》再也没有出现过玛丽恩,四岁的露西就这样被母亲抛弃了,所有人都不知道玛丽恩去哪里了,或许躲在某处疗伤,也或许是自我救赎。

在我看来,她只是肉体上的出轨而已,她的精神始终还是深爱着这个家庭,只是出于无奈才这样子做。母亲玛丽恩,最后与唯一一次的尝试,拯救自己。

侧面表达了她的“内心欲望”:重新找回重新爱一个人的能力。

这样子的出轨,你还会觉得玛丽恩的不贞吗?不会的,可怜柔弱的女子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尝试拯救,有的只是钦佩,最后的毅然离开,说明她不是丈夫特德在“感官欲望”那样的自我逃避与沉沦于“性”。

面对那些直面真相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无助的,抓着眼前的救命草不放,想要拯救自己,那还能以“道德”或“对错”去衡量吗?我想已经说不清了,但有一点还是去值得深思:只有好好活着,才是最大最好的善待自己。

《独居的一年》里阐述着“性”这个东西,虽然有点不适,但这些“反常”的成员,呈现了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意义:逃避与拯救,来源于欲望,可是感官,也可是内心。

那对直面冲击过来的真相所带来伤害,我们如何面对呢?作者约翰·欧文给出了答案:“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豆瓣8.1《独居的一年》:直面真相,去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03、露西的迷失与找回:找到爱,找到自己。

《独居的一年》分3部,有51章,但是书中的年代跨度很长,从1958年(也可以从从4年前事故发生时开始算)玛丽恩离家开始,到1995年76岁的玛丽恩回来结束。

期间四岁的露西在母亲离开后,长大经历了二次婚姻、自杀的父亲到最后的与母亲的相逢。

先说说已是作家的露西所经历的两次婚姻:

一次是或许受父母的影响,露西的第一段与丈夫艾伦婚姻是将就的,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只是再到艾伦突然发病去世,露丝一个人经历了一年的寡妇生活,这就是《独居一年》书名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次是当她的《我的最后一个坏男友》出版,去荷兰再次宣传新书时,意外卷入妓女被杀案,与哈利警察认识,相遇,在以证人的形式两次相处了一段时间,露西终于找到了真爱,两人成为恋人并到结婚。

或许露西的内心存在着不少黑暗,来源于直面真相中的父母伤害。在经历失去和重新得到的过程中,露丝通过《独居的一年》,用一年的守寡时间到遇到真爱,也就慢慢的理解了母亲,不再那么怨恨母亲。

然后是父亲的自杀:

至于露西与父亲,露西曾经怀恨在心,做了不少过激的行为。然而在父亲自杀的时候,以为是恨的露西却非常痛苦,原来她的内心其实她并不恨他,也原谅了他的行为。

最后是,玛丽恩与埃迪的相遇爱情:

那句“不就是埃迪和我嘛”,很有意思的话,作为了《独居一年》的开头与结尾。

以“别喊了,宝贝,不就是埃迪和我嘛”为第一章里开头,是当时是被女儿撞破与埃迪偷情时,玛丽恩对4岁露西说的这句话。

到了结尾,长大后的露西,又一次遇到玛丽恩与埃迪在一起,还是开头那句话偷情时候被露西撞破的话:“不就是埃迪和我嘛。”

作者约翰·欧文,竟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露丝与母亲相见,并深刻表达了五十的埃迪与七十垂垂老矣的玛丽恩,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那份对彼此的真爱,母亲和埃迪因爱终于一起了。

那是个很重要的独居的一年,之前第一任的婚姻在我看来,只是将就。之后是她第一次遇见真爱,也是真爱让她理解了父母的选择:成年人的世界并不简单,每个人都有欲望与追求的权利;也理解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苦难的直面真相,关于“欲望”背后,是以爱之名去理解。

是的,露西释怀了,她的性格有受到父母的影响,所幸的是她还是成功走了出来,还有母亲玛丽恩。

通过露西的二次婚姻,玛丽恩与埃迪的二次相遇相爱,作者约翰·欧文在《独居的一年》的最后表达了在直面真相与欲望面前,就需要: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那对“直面真相”前,我们如何以爱之名,找到自己呢?

豆瓣8.1《独居的一年》:直面真相,去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①、以爱之名:抑制设想的感官欲望,追求相信的内心欲望。

在正面受到伤害的真相面前,作者约翰·欧文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只用了露西父母的“性”就呈现了逃避与拯救,让读者不再觉得“性”是粗俗的,也不一定要以它为道德的必要判断点。

特德在《独居的一年》书中演绎“感官欲望”在直面真相是种堕落式自我逃避;而玛丽恩却是掺杂了“内心欲望”,在直面真相是种拯救式的挣扎,内心深处有着自己所不知的渴望爱情与依靠。

“欲望”,设想出来后,就应该勇敢面对,是抑制或追求呢?

那么,《独居的一年》书中的(特德)感官欲望就应该抑制设想的它;(玛丽恩)内心欲望就应该相信并追求它。

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全书》书中,关于“欲望”的建立与心态:只要是人的心里所能够设想和相信的东西,人就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得到它!

欲望,就是来自人的心里,但凡心里所想,感官所看到的就会折射回大脑,从而产生“欲望”。对于这个产生的欲望,不少人就会纠结是扼制还是放纵。

关于这点,就要从“感官欲望”与“内心欲望”来判断。

对于感官欲望,它是婚姻里的精神上的敌人,当爱情到了婚姻后期,尽管对方很有优秀,但也会有疲惫。大多数的破裂爱情,就是输在来自外界的感官欲望,冲击与考验着一个人的内心波动。

那么,在大脑设想产生的感官欲望,就应该及时的扼制,相爱容易相处难,就算是下一段的婚姻因感官欲望而产生了,也同样会再一次受到它的诱惑力,反反复复的耗尽精力,那就好好珍惜眼前,把精力放在事业上,这才是成熟的成年人所需要考虑的,而不是被感官欲望所控制,像特德那样放大了“感官欲望”,去不断猎艳。

而玛丽恩在被直面真相的伤害后,其实纵观她后来和埃迪又在一起了,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爱丈夫,因为特德已经在没出车祸前风流成性了,她或许也只是为了孩子与家而忍辱负重。

既然内心有所欲望,随着时间慢慢有所察觉,再加上失去了两个孩子,也会慢慢去正视与接受内心所想要的,这才那么快出轨了,让不少读者很惊讶忠贞美丽的玛丽恩也那么快就堕落了,只是因为她有着自己内心所不知道的潜意识“内心欲望”。

看到特德的不断猎艳,我都觉得替玛丽恩不值得。人言、道德,有时候也是种限制,限制自己的成长与判断。

既然是对的,自己也相信是对的,那么何不勇敢去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要的“欲望”呢?

生活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人,就是“等以后,就要做什么。”我不知道他们口中的“以后”是什么时候,也不懂还能做什么,难道现在不是最好的时候吗?

有时候,我们总是忍着不舍得去买去吃什么,不断堆积心中的欲望。但是不断堆积的情况下,也就有了爆发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失去自己。尤其是突然中奖的穷人,内心堆积如山的“欲望”一旦爆发出来,中奖对他们来说,就是种从内到外的伤害,最终失去自我与真正意义上的堕落。

既然是对的与相信的,就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追求内心欲望,适当的放纵自己的欲望,才不被堆积从而在沉默中爆发出来。

我只是非常不解,既然特德与玛丽恩的婚姻,既然是痛苦与不幸福的,那干嘛不考虑放弃呢?有时候的放弃就是种彼此的成全。

豆瓣8.1《独居的一年》:直面真相,去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②、以爱之名:既然是痛苦,放弃是种彼此的成全。

华业的《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关于放弃与痛苦,是这样子描写的:学会选择,懂得放弃。纵然会有一点酸,一点苦,一点痛,但更多的是快乐和幸福!该执着时执着,该放弃时放弃,衡量清楚,才不会太过于委屈自己。苦苦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但迷失了自己,也徒然地耗费了青春和精力,与其如此,不如轻轻放下,反而会惬意无比。

特德与玛丽恩的婚姻是痛苦与不幸福的,既然是有所顾虑孩子与家庭,那就应该及时的放弃,才是最好的成全彼此与孩子。

现实中的家暴,弱者就是犹豫不决或有着不少无奈才紧紧抓着不放。人们在同情的时候,更多的还是觉得不值得。

为何玛丽恩有着内心去追求被爱与依靠,而不去及时放弃呢?

从心理学上来说,我们对自己都很是执着,从自己或外人的角度,都很是清楚那是错的。可为何苦苦不放弃呢?那是因为自己的不甘在作祟。坚持了那么久,没有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实在是不甘心,一旦放弃那就真的是失去眼前了。

但是婚姻就如鞋子,只有不断试穿才知道合不合适,就算是合适了,也会随着脚大了或鞋子磨破了,让左脚右脚难受。既然如此,何不考虑把曾经合适的鞋子换掉呢?这与喜新厌旧无关,到了一定地步也就不得而为,难不成要自己的左脚右脚流血不止吗?显然,很少人会这样子,婚姻也是同样的道理。

侧面来看,我们是很佩服她同样付出了“性”的代价去拯救与挽留,但不提倡这样子的行为,背后的付出是矛盾与痛苦的。

在直面真相的所带来的伤害,还有着寄托与拯救。玛丽恩,最后与唯一一次的尝试,尝试拯救自己,对自己的内心欲望,就是需要被爱与陪伴,也曾经想找回重新爱一个人的能力。

但,伤害留下来的回忆已经存在,尽管有过挣扎的拯救自己,换来的是玛丽恩消失。除了是失败,在最后的结局来看,更多的是逃避来自埃迪内心火热的爱。两人有着很大的年龄差,但埃迪还是在懵懵懂懂的年龄到年老之时,还深爱着她,感动玛丽恩,最终跨越37年的爱情终于有了结果。

如果玛丽恩可以及时放弃这段痛苦,并坚持内心的欲望,那么她就会像女儿那样,在第二次婚姻里,找到真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豆瓣8.1《独居的一年》:直面真相,去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③、以爱之名:爱不是将就,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有个女同事已经三十多岁了,可迟迟不结婚,不能说要求高,唯一要求就是真爱才结婚。

按照她的说法,以其将就还不如孤单一个人,那就是一辈子的事,干嘛那么委屈自己呢?

我感觉她说的是对的又觉得不太对,或许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人宁愿孤独也不愿意将就自己,委屈自己。不论对错,但至少那些人有一份执着的坚持。

露西的第一段虽然看着幸福,还有了个儿子,但也是种将就,也是因受父母的影响。她的婚姻观存在了不少问题与恐惧,命运也不愿意放过她那些将就得来的幸福,丈夫因病去世了。

直到她意外卷入妓女被杀案,遇到了身为警察的哈利相遇相识到相爱再到最后的婚姻。

这才是爱情与婚姻的正常程序,她也就明白了父母当初的无奈与选择:成年人的世界很复杂,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的,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愿提起的伤痕。

作者约翰·欧文在《独居的一年》 里,最后点明了:“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爱是构成世间万物最伟大的力量,负重前行的我们总是有着一副身心疲惫的内在,我们并不会让所有人看到,但“爱”就可以。

我们可以在最好的朋友面前,放下坚强,诉说着那些年的我们所遇到的人与事;可以在最亲密的爱情面前,放下外表,温暖那颗奋斗之心;也可以在最爱的父母面前,放下一切,让心与身体回到那个温暖的避风港。

这就是“爱”,它不求有条件的同等付出,也不图什么。人生的每个阶段,就需要每种“爱”去陪伴:父母之爱,努力学习自己;朋友之爱,共勉加油;伴侣之爱,负重前行。

也就是这些“爱”,让我们真正的找到了自己,就算是直面真相,也无所畏惧,因为有爱陪伴着,那生命还需要畏惧什么呢?

豆瓣8.1《独居的一年》:直面真相,去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

《独居的一年》,直面真相,以爱之名去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每个人都在生命每天,承受着不同的压力与困难,这就是种磨练过程,渡过去了也就能不断遇到新的自己。

小说里的每个人,在我看来是真的没有对与错,逃避是正常的,拯救是值得佩服的,但在那些直面真相的面前,我们只能用心去突破眼前,用爱去不断坚持。

《独居的一年》的书名,或许时间就会告诉我们曾经无法理解的行为,而时间是一切伤口的最好治愈。

生命中的生活还是需要一份爱,去守护与执着等待,那么就会很勇敢,无所畏惧。

愿你,不会放弃生命中在等待你的那份爱,找到爱,也就找到了自己,那才是你真正所想要的美好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0335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