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叶嘉莹
时常听闻:“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蔡文姬、谢道韫、卓文君、李清照……我国从古至今,从不乏女诗人、女词人,但毕竟距离我们时代久远,读其诗词,感其才华,总觉得不那么真切,直到在一期《朗读者》节目中,看到虽已满头华发,年至耄耋,却依旧气质古典优雅,文采斐然成章的叶先生,我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
叶先生本名叶嘉莹,号迦陵,取自佛书上一种鸟的名字,她生在1924年的六月初一,家人说,这一天也是荷花的生日,所以叶先生的小名便唤做“荷”,而莲花也正是她一生诗作中不断反复书写的意象之一,她生一生爱荷,写过很多与荷有关的诗作。
因为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上说,在古墓中发掘出来的汉代莲子,经过培养竟然能够发芽开花。再念及自己终生热爱的事业,叶先生才有了文首的这句“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她将自己的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研究和教学,才情纵横四海,她被称为杨绛先生之后,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一个“穿裙子的‘士’”,更是学生们眼中要眇宜修的湘水女神。
人民日报这样评论她:“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
叶嘉莹先生自己也曾这样说,“希望把内心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火焰。”
而她也确实倾尽一生去身体力行地做着这件事情。当满屏被何猷君“花式求婚”奚梦瑶消息刷屏的时候,“95岁叶嘉莹再捐1711万”的热搜宛若一股清流,叶先生两年捐款两次,她将自己全部财产,尽数捐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累积捐赠高达3568万,她要将这些款项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这位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如今已经95岁高龄的老先生,用她颠沛流离的一生书写岁月传奇,用她高风亮节的品德谱写大美诗篇,更让中华古典诗词重获新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古典诗词的传灯人。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所书写的正是叶嘉莹先生那经历坎坷的一生,让我们可以走进更加真实的叶嘉莹,看她如何与诗词结缘,又怎样和诗词坚守;叹她在那个岁月的苦难与变革之中经受了那样的漂泊伶仃,却依然不改初心,淡定从容。
所以,她才可以无愧于心地借诸子的话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叶嘉莹从小便饱读诗书,她的父亲叶廷元毕熟读古籍,工于书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母亲李玉洁也是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并曾任教于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环境下,作为长女的叶嘉莹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幼时的叶嘉莹可以说是“关在家门里长大”的,保守的祖父认为女孩子到外面读书会学坏,她便在家里跟着父亲学习诗词,从认字,到分辨四声的平仄,遵守着家里“新知识,旧道德”的规矩。
渐渐长大之后,在伯父的鼓励之下,叶嘉莹不止于背诵古人的诗词,也开始尝试自己创作诗词,在当时封闭的环境之中,庭院中的一景一物,都成了少女叶嘉莹作诗吟咏的对象,虽是庭院深深,好在她依然能够乐在其中。
然而命运总是无常,在叶嘉莹17岁的时候,她年仅四十四岁的母亲便因病离世了,第一次经历生离死别的叶嘉莹悲痛万分,写就了《哭母诗八首》,情真意切,字字泣血。
《哭母诗·其四》
叶已随风别故枝,我于凋落更何辞?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后来,24岁的叶嘉莹结婚了,然而这一段婚姻对于叶嘉莹来说,并不曾让她体会过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早在2016年的一期《鲁豫有约》中,叶嘉莹说起民国初年有一位叫做吕碧城的女词人,她在一首词写过这样一句话:“不遇天人不目成”。
“目成”本是出自与《楚辞》的《九歌》:“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满堂的美人却只有那个人是我想要的,只有那个人能在与之四目相对之时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吕碧城借“目成”一词,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一种态度,如果没有遇到那个人,便不会将自己的目光投之于他。
这也刚好是叶嘉莹所赞成的一种观点,在她的心里,这辈子并没有遇见那个让她愿意“目成”的人,可是这段没有给她带来爱情的婚姻,却让她饱受了流离之苦。
丈夫被带走之后,叶嘉莹也没了工作,带着孩子又无家可归,只能投奔姐姐姐夫,待到3年之后,当初那个温文尔雅的丈夫从牢狱之中脱身出来,却早已性情大变,谩骂与暴力充斥着她的生活。
回忆起那段黑暗的时光,叶嘉莹曾这样说:“最痛苦的时候,想过放弃生命,想过如果自杀哪一种最没有痛苦感。”
终于以为熬到了苦尽甘来,叶嘉莹得到了去美国哈佛和密歇根大学讲学的机会,她当时的工作任务是要用英语来教授中国的古典诗词,全英文的教学让她倍感吃力,如何用英文来更好的阐述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这让叶嘉莹感到困难重重。
她不是没有想到过退缩,可是当时的家庭条件让她根本没有退路,丈夫失业在家,一双儿女要读书,八十老父要赡养,她只能迎难而上,咬牙坚持。
尽管有着很多的难处,叶嘉莹对教学工作却从不敷衍,为了更好的传递出中华诗词的美妙意境,叶嘉莹每天查字典到半夜两点,丈夫为此大发脾气,埋怨她不顾家,甚至打电话到办公室催她回去做晚饭,还愤懑地把锅摔到地上。
面对丈夫的责难,叶嘉莹不争不吵,因为她知道,吵架对于当时水深火热的生活境况于事无补,反倒会浪费更多的时间,也会影响家人休息。
那时的叶嘉莹心里只想着:“我如果吵架,不查生字,明天谁去教书?谁养活这一家人?”
举步维艰的境况,丈夫的不理解,这一切都让叶嘉莹内心感到苦闷不已,却又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寄托于诗歌之中:
《异国》
异国霜红又满枝,飘零今更甚年时。
初心已负原难白,独木危倾强自支。
忍吏为家甘受辱,寄人非故剩堪悲。
行前一卜言真验,留向天涯哭水湄。
经过日复一日的钻研,叶嘉莹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授课方法,让我们的古典诗词被更多异国他乡的人所了解并喜爱,学生们对叶嘉莹传道受业的方式非常认同,他们赞扬她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面对如此高的赞誉,叶嘉莹只是谦逊地说:
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
1976年,陪伴着叶嘉莹在苦难中长大的大女儿不幸因车祸去世,中年丧女的叶嘉莹悲痛欲绝,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闭门不出,挥泪写就十首《哭女诗》,她在诗前小序中写到: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四日,长女言燕与女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日日哭之,成诗十首。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痛失爱女的叶嘉莹,决定要走出小我和小家,她决心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更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于是,叶嘉莹向国家教委申请自费回国教书,这一教,就是几十年。
叶嘉莹的一生正如她所热爱的诗词一样,充满着平仄抑扬,可是提起自己所经历的苦难,叶嘉莹向来泰然处之:“我只是默默地承受,但是我不跌倒,我还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要走的路。”
如今已经九十五岁的叶先生,独自生活,粗茶淡饭,生活朴素至极,一点青菜或者几块腐乳,就着馒头就是一顿饭,她对自己的物质生活的要求降至最低,却把攒下来的钱尽数捐赠给国家来支持传统文化的研究,极尽所能地贡献着自己的一切。
叶先生对于中华古典诗词的热爱与热情并没有随着年华渐逝而减弱分毫,她想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中国诗词的美好传递给下一代,再下一代。她这一生虽然获得无数殊荣,更是有诸多身份加身,但是对于学者、诗人这些名号来说,叶先生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位教师,她的大半生时间都用在了教学这件事情上面,哪怕已经年过九十,她依然坚持上课,并且会拒绝别人递过来的椅子,她说:“我从21岁教中学开始,就是站着讲课!”
“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而活泼的不死的心灵。“叶先生的灵魂已经融入她所挚爱的诗歌之中,她就是那朵将莲子留于世间的至洁莲花。
叶先生说,“荷花开了,我来晚了。50多岁才回南开教书,迟了点,但心中有一个梦,千年以后,只要有一颗莲子留下来,说不定有人把它培养,开花结子了。也许,现在自己没有完成什么,只要中国诗歌的种子不死,那么将来也许有别人,会有更好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