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海错图笔记》:名侦探小亮对古代美食博主聂璜的跨时代“吐槽”

《海错图笔记》:名侦探小亮对古代美食博主聂璜的跨时代“吐槽”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民间画家名叫聂璜,其人相关记载少之又少,寥寥数语,甚至生卒年不详,然而有一件事情,不仅被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知晓并大加赞扬,更为后世后代津津乐道,那就是《海错图》的创作。

都说,不喜欢生物学的美食博主不是一个好的画家,所以,为了符合自己人设的定位,更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欲,这位生物学爱好者聂璜,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实地考察了不同生态环境中各种水生物的习性,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终于在经过几十年积累以后,利用起他所擅长工笔重彩博物画技能,完成了这部描绘了300多种海洋生物的《海错图》。

说到《海错图》名字的由来,并不是说它有海量的错误,这个“错”字实际上是表示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出典于《尚书·禹贡》:“厥贡盐公式,海物惟错。”

那么,海错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海洋里面种类繁多的生物。其实早至西汉甚至更久远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用“海错”一词来指代海洋生物了,而聂璜在他的《海错图》中,不仅对这些海洋生物进行了栩栩如生、艳丽而细腻的绘制,更是介绍了这些海洋生物们的烹饪方式以及口感,简直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海鲜图鉴啊。(友情提示:切勿空腹阅读,包括我们下面要说的《海错图笔记》系列图书,否则半夜饿醒,后果自负。)

虽说《海错图》中并没有“海量的错误”,但实际上也并不十分严谨。虽然聂璜在绘制这部图册的时候游历走访了大江南北,但毕竟有一些海洋动物是他并没有亲眼所见的,再加上受时代的限制,《海错图》中关于一些生物的记载其实也是真假混杂的,包括外形的失真、习性的误载等。

于是这时候,我们的名侦探小亮就隆重登场了,他进行了多方考证和走访,甚至连鳓鱼的头骨都不会放过,针对《海错图》展开了一场超细致破译行动,同时对聂璜这位有着现代博物精神的灵魂手绘画家进行了一场有节制的吐槽。

《海错图笔记》:名侦探小亮对古代美食博主聂璜的跨时代“吐槽”

“什么都知道”的现代博物君

微博上有一个千万粉丝的账号,江湖人称——“什么都知道”的博物君,博物君有一条置顶的微博,内容是这样的:

博物君解答不了的问题:1.药材。2.内外科疾病。3.猫狗的品种。4.除市场蘑菇以外的蘑菇。5.云南市场的蘑菇。6.小于10个像素的虫子。7.看蛋鉴定是哪种鸟下的。8.看包鉴定是哪种虫咬的。9.干炸、酱油水、清蒸、侉炖、水煮、松鼠过的鱼。10.小时候见过的怪兽。11.明明自己知道还要“考考你”“你猜?”的。12.刚破土的小芽 13.作业、毕业论文。14.不答我即是罪的伸手党。15.戴胜。16.戴胜是啥。17. “针尖大的小黑虫,好多腿,会动,没拍照”。18.屋里有只虫,怎么赶它出去

实不相瞒,此君被誉为“什么都知道”的博物君也的确不为过了,他还被称为“科学网红”,擅长解答各种种动植物界的“疑难杂症”,他就是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硕士、《中国国家地理》的子刊——《博物》杂志策划总监张辰亮,同时,他也是《海错图笔记》系列图书的作者。

张辰亮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靠着自身丰厚的知识储备,他不追热点,不炒八卦,他的微博之下有粉丝留言说“这里是整个微博待着最舒服的地方”。他总是以高冷清奇的画风和精辟的语言做出了一次次精彩又经典的回答,为科学打广告,譬如这样:

网友贴出了一张自家柠檬树的照片,叶子上有着薄厚不均的泥土,问博物君道:我家的柠檬树怎么了?

博物君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你不给它洗澡,太脏了,脏得出包浆了,包浆变成皮壳,最后皮壳都裂开了,树说我可算喘口气儿了。”

《海错图笔记》:名侦探小亮对古代美食博主聂璜的跨时代“吐槽”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张辰亮也是如此,他从小就对自然、博物等各种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处的冷知识很感兴趣,对他而言,大自然是个非常奇妙的存在,散发着无限的吸引力。

孔子言,君子多识草木鱼虫之名。

张辰亮本身就对这些“草木虫鱼”最为感兴趣,并且乐于观察,不怕辛苦,不仅如此,他还从小就养成了写观察笔记的好习惯,他会将自己看到的东西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来,哪怕是一颗最不起眼的虫子卵。

《海错图笔记》也是如此,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它确实是一本笔记,却是一本包罗万象、来之不易的笔记。

2014年的时候,张辰亮听说《海错图》被故宫出版了,喜欢研究海洋生物的他立马去买了一本回来,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张辰亮发现《海错图》中有很多不太靠谱、真假混杂的记录,这些放在很多读者身上,可能翻阅一下就过去了,不会真的去考证是真是假,可是对于极度爱好生物学的张辰亮来说,去抽丝剥茧地辨别真伪,没有比这再过瘾、再有趣的了。

于是,张辰亮就此变身为名侦探小亮,开始破《海错图》中的“大案”,他从《海错图》的文字和图画之中去寻找蛛丝马迹,翻阅了很多资料。不仅如此,他还去了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青岛、晋江、厦门等等,甚至日本、泰国、马里亚纳等地去搜集素材、实地考证,然后进行推理分析和鉴定,再将自己的这些考证用口语化的语言记录下来,整理成为《海错图笔记》出版。

到了今年,已经出版到《海错图笔记·叄》了,相较于前两本的快节奏来看,这本来的似乎有些迟,小亮却说:

是我拖稿吗?不是,是前两本写太快了。

这是因为,在《海错图笔记·叄》里,难啃的“骨头”更多了,海错1,小亮是挑了简单的写;海错2,他挑战了一些有点难度的物种;到了海错3,总得解决那些难度大的物种了啊,于是考证难度越来越大,也用了更多的时间。

《海错图笔记》:名侦探小亮对古代美食博主聂璜的跨时代“吐槽”

它是包罗万象的海洋生物图鉴,更是活色生香的“海鲜大餐”

不疯魔不成活。

张辰亮对待《海错图笔记》的写作也是抱着这样一个态度,痴迷又敬业。譬如聂璜在《海错图》中随口提到的一句“鳓鱼的头骨能拼成一直鹤”,张辰亮就真的花去了半年的时间去寻找可以将鳓鱼头骨拼成鹤的鱼骨标本制作者。

就像张辰亮自己在《海错图笔记·叄》的序言中引用的历史学家傅斯年的那句话:“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在张辰亮的一番“动手动脚”之下,我们看到了被还原的真实《海错图》,更看到了一桌活色生香的“海鲜大餐”。

秋高气爽,正是吃螃蟹的好时节,而《海错图》的作者聂璜与《海错图》的缘分,竟也是始于这蟹。聂璜对于北宋进士吕亢所作《蟹谱》的失传感到非常痛心,于是他决定自己再画一本《蟹谱》,没想到,这一开始便如同嚼了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了,聂璜画完螃蟹又继续去画其他的海洋生物,这才有了后来的《海错图》。

当初,聂璜光是为了考证螃蟹的各种称呼,就颇是费了一番力气,如今,张辰亮分析这《海错图笔记》,更是花了不小的功夫,单说这各种螃蟹的几种称呼,就将本是云里雾里、真假难辨的史料分析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

《海错图笔记》:名侦探小亮对古代美食博主聂璜的跨时代“吐槽”

譬如在东南沿海地区,对海蟹的称呼有一种是叫做:蠘,从一些史料记载的一些特征中,可以判断出,这个蠘其实就是梭子蟹:

明代的《闽中海错疏》写道:“蠘,似蟹而大,壳两旁尖出而多黄。螯有稜锯,利,截物如剪,故曰蠘。”

清代《海错百一录》载:“蠘螯有稜而长。”

聂璜在画这些蟹的时候,有两种蟹占得篇幅最大,一个是“福州膏蠘”,另一个是“拔掉”,其实仔细看来,它们都是同一种蟹。聂璜格外重视这膏蠘和拔掉,不仅画的比其他螃蟹大,连文字介绍都洋洋洒洒占据了大量篇幅。

不仅如此,张辰亮毫不犹豫地开启了对聂璜的“有节制的吐槽”模式:

“想说拔掉就直接说不好吗?拐这么大弯?我知道聂璜是站在文人的角度,箱写个《拔掉赋》之类的文章,抒发胸臆,揭示天地之道,但如果以生物学笔记的标准来看,前面一半的文字实在多余。我一边看,一边犯了科普编辑的职业病,真想把前半段的字全给删了。”

真·节制·小亮也。

说起螃蟹,最让人垂涎三尺的便是那蟹膏了,一句“膏腴满腹,蟹中之舟”,顿时看得人食指大动。

《海错图笔记》:名侦探小亮对古代美食博主聂璜的跨时代“吐槽”

《海错图笔记·叄》中,张辰亮按照鳞部、介部、虫部、异象的划分,对63篇故宫典藏的海洋生物古图进行了严谨而科学的分析和考证,详细到外形特点、习性特征、用途及烹饪方式,甚至它们得名的原因,他让《海错图笔记》系列植根于传统文化,而又利用现代生物学知识得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又能够普及相对小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可谓有趣又有料。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0104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