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豆瓣8.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承受的爱情是相互救赎

豆瓣8.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承受的爱情是相互救赎

文 / 黄小梅

后期编辑:七月仟情

豆瓣8.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承受的爱情是相互救赎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米兰·昆德拉。

这是本以为三角恋小说,其实并不是这样子的,作者昆德拉通过层层叠叠章节不断轮回肯定随后又是给予否认,让读者摸不到头脑,是本很难读懂又难以读下去的小说。

今天我们先来浅析这本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第一二部里的托马斯与特蕾莎爱情故事,来说明了生命之轻与重,但同样也折射出:爱情,是相互救赎的。

豆瓣8.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承受的爱情是相互救赎

01、【男人,生命中的轻与重】:托马斯的感官欲望,爱与矛盾的(责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托马斯是个留恋各种女人的外科医生,自如的发现每一个女人那独特的百万分之一,陶醉在那种征服和发现的快乐中,直到遇到了特蕾莎并且爱上了她,追求自由的他竟然选择了结婚,只是一直在爱恋特蕾莎和追求自由之间徘徊选择,但还是时不时出轨。

关于“感官欲望”与“婚姻”有着矛盾又相互辅成的关系:有性无爱、因爱而性。

  • 有性无爱的“感官欲望”:大多数是男人的心态,放到现在,这和“一夜情”是如此的相像,就比如托马斯保持着和谐的情人关系。纵观这样子,现实生活就有这种人的存在,他们留恋于各种女人所带来的感官欲望,但是不想负责任的有性无爱,只是建立在肉体上的关系;
  • 因爱而性的“婚姻”:只有爱情才会有肉体的发生,除非是滥情人外,就算是情人、小三在发生性行为,也需要建立一定的情感才会心甘情愿去付出自己。从侧面的生理角度来看,体现在多数的女人在性上反应总是来的很晚,甚至是无太多感觉,所以不是女人是在配合男人的“感官欲望”。

那托马斯是有性无爱的感官欲望代表,去逃避着“因性而爱的婚姻”,尽情享受自由性与新鲜感,有性,但无爱情无关。

同样带来的是感官欲望,但“有性无爱”或“因爱而性”是男女在爱情里的最大区别,性与爱,在婚姻里,在很多人看来是可重要又不可缺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第一部托马斯的故事,更觉得是一个男人的婚前婚后的行为与矛盾责任。

豆瓣8.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承受的爱情是相互救赎

那么,昆德拉在书中写入【生命轮回】的概念。

生命总是有个轮回,越害怕越会到来,因受家庭影响的托马斯就是因此而逃避着爱情与婚姻,但该来的终究会来的,遇到绝对弱者又有感同身受的特蕾莎,慢慢爱上了她,并结婚了。在我读来是惊讶的,很惊讶多情的托马斯竟然相信爱情,但又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生命中的轮回赋予给托马斯爱情里的【责任】:可以不去理会生命之轻,但生命会给予生命之重。

就拿曾经的陈冠希来说,他或许做了很多让人无法原谅的事,但结婚之后的他是个爱老婆的男人了。曾经的他,可以不去理会生命中的所有,轻浮自己的命运,但岁月还是会赋予他沉重的“生命之重”:【责任】。

担负起自己作为男人该有的责任,作为不同角色的人子、父亲、丈夫所带来的那些责任,也正是因为我们曾经年轻过。

年轻是重放荡不羁的资本,也是各种不甘与轻狂的年龄,我们才会做错很多事,错过很多人,但岁月会慢慢让我们成熟稳重起来,不再去沉迷曾经的年轻气盛,有的只是一笑而过,担负起责任,但最为主要的还是爱。

昆德拉就让托马斯担起责任,是一种爱与矛盾的责任。

托马斯最开始是爱特蕾莎的,但婚后的他还是忍不住去流连形形色色的女人,但又有着很矛盾的心理:无法自控,愧对爱人特蕾莎,或许他内心也是不想的。

这是种很矛盾的心理,责任又带来愧疚感,我们无法衡量对错,但它同样折射到现实生活:

假装自律的人,自我责怪有着愧疚感;明明可以做好却一次次因自己没做好,责任心之下有着挫折感。

反观责任是把双刃剑,从人性弱点角度上来看,无法自控本来可做好的事却走向糟糕一面,那么责任感就会带来强烈与矛盾的愧疚感与挫折感,一次次摧毁自己的内心。

纵观托马斯就是如此的矛盾:明明爱着特蕾莎却流连别的女人,只能通过酒精麻醉才能与情人们同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第一部更多讲的是比较倾向“感官欲望”的男人在生命的“轻”与“重”:我们是可以不去理会生命之轻,但生命中的【责任】会给予生命之重。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那么矛盾的托马斯婚后心理,无法自控又愧疚特蕾莎,看着很让人纠结的态度,但每个人的生命的“轻”与“重”都有自己的理由,以此来平衡自我内心。

托马斯有着“生命轮回”所带来的轻重,那么在面对托马斯心理的生命矛盾的轻与重时,作为女人的特蕾莎则呈现出“肉”与“灵”的成长姿态。

豆瓣8.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承受的爱情是相互救赎

02、【女人,成长中的灵与肉】:特蕾莎的挣扎,被压抑的灵魂,只能用肉体来麻醉,来获得(安全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小说从始至终,都未摆脱“灵与肉”的对抗与妥协:第一部里的托马斯选择不去有灵魂的束缚,而沉迷肉体,去逃避生命轻重的【责任】,直到遇到特蕾莎选择了妥协;而第二部的特蕾莎则是因压抑的灵魂,选择用肉体一直去对抗那被压抑的灵魂。

为何是被压抑的灵魂呢?来源于特蕾莎母亲的信仰被毁灭,从而去扭曲引导并压抑特蕾莎的灵魂。

特蕾莎是个不幸的人,母亲的行为,压抑特蕾莎的灵魂而导致她是内心脆弱的女人。当托马斯的出现犹如救命草,她拼命爱上了他,想要用肉体去模糊压抑的灵魂。

看到这里,我才突然明白特蕾莎为何刚开始爱着托马斯,难道她不知道他的花心吗?名声在外的托马斯,她不可能不知道,她是通过用肉体来麻痹与模糊自己压抑的灵魂。

比起托马斯的放纵感官欲望,特蕾莎的“性”出发点是沉重的,也是我不愿不敢提起的。因为身边就有人通过自我的肉体来麻痹自己的灵魂,曾经也是无法理解,也是种厌恶。

之所以释怀的是因为一个朋友的故事。她是个三天两头就要换男友的人,似乎离不开伴侣的样子。后来,她有次喝醉,对我说道:“你是不是觉得我放荡呢?我之所以那么换男友,是因为我怕我寂寞,一个人孤孤单单的面对各种困难,就连睡觉是一个人,感冒了也都要一个人可怜兮兮的去医院。我不是追求什么,我只是害怕灵魂带来的寂寞,才需要不断去有伴侣。”

之后,我再也没有用厌恶鄙视的眼神,去看待那些肉体上放荡不羁的人。我也深信每个人的放纵都有着理所当然的理由,有时候是非之说已经解释与定义不了这种行为,也只能说明每个人的背后是种自我去逃避灵魂所带来的压制:

关于“灵魂的压制”,是种很复杂的心理学之说。它来源于先天的原生家庭与之后的教育、自我观形成,再加上最后社会经历所带来的随时变化。有句“我们心里都有病”,这也就是希望用行为来寄托、掩盖自己内心真实的灵魂,具体体现在残缺不全的不健康灵魂上,最为常见与有效的行为就是肉体的放纵。

通过赤裸裸的放纵肉欲,就能短时间的麻醉与逃离自己的灵魂,托马斯带来的是放纵带来的【责任】,而特蕾莎是生活中的一如既往的【逃避】,这是种无法论不了对错的寄托式逃避,但肉体的放纵方式可以很多,并不单单指“性”。

有那些夜夜笙歌的职场精英,那些深夜买醉的路人,也有着流连夜晚无法自拔的上班族…

但仅仅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定义这些人都是社会所存在的黑暗面吗?不可能的,社会的美好建设基层,还是需要他们。他们之所以选择深夜的肉体放纵,是因为灵魂被压抑太久了,需要深夜来放纵。

豆瓣8.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承受的爱情是相互救赎

我越来越喜欢夜晚,尽管不熬夜,但还是忍不住偶尔在深夜去放纵自己内心那被负重前行被压制的灵魂,怕压力压着自己的灵魂,沉默久了就是种爆发,爆发出强烈的不良情绪。

这职场与生活所带来的双重压力,已经让人喘息不过来。那夜晚不再是作息时间,更多的意义是放纵与得以喘息被刻入压力而一直压抑自己的灵魂。

就好像特蕾莎在知道托马斯还是无法挽回其花心,无法用肉体去压制自己那不安的灵魂,最终选择出轨工程师。看到这里我竟不觉得特蕾莎是不贞与放荡,她只是害怕那灵魂带来的恐惧感,托马斯已经给不了她肉体上的安全感,所以她出轨。

“有性无爱”是带来托马斯的(责任),那“因爱而性”就源于特蕾莎的(安全感)。

李开复说过: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态度是消极的,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

责任,更多的承担者是男人,那安全感就是内心比较脆弱的女人,读到第二部最后,我才能明白灵魂被压抑的特蕾莎,是个几乎没有安全感的女人,所以才不顾一切的爱上托马斯这个花心男人。

缺乏安全感的人,遇到在乎自己的人就会不顾一切,就算知道对方是花心,也是如此,甚至无理智的疯狂行为。在追求生命的过程,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安全感才能负重前行在那未知的未来。

但事实远不止如此简单,未来总是未知的,我们内心还是害怕的,只能靠自我坚强或外来元素才有安全感,但大多数是外来元素才有安全感,如爱情、金钱、友情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前两部,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是关于责任与安全感背后的思考:

托马斯是需要【责任】,特蕾莎是需要【安全感】,两人的在一起更多是相互救赎:风流成性的托马斯在遇到特蕾莎后,越来越回归放松的样子,从外科医生再到农村,责任背后是自由的追求;而特蕾莎的背叛,是为了解放压抑的灵魂,安全感背后是追求幸福。

相互救赎的两人最终在一起了,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自由与幸福。

那如何救赎生命呢?去填补空虚,接纳不安全的现实与释怀过去。

豆瓣8.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承受的爱情是相互救赎

03、救赎生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中没有任何一个是所谓的反面人物,也没有任何一个是正面人物,以至于我们无法去恨或者反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这正是作者昆德拉高明的写作手法,每个人的背后有着理所当然的面对生命,之后是生命中的救赎,追求到自我所需要的真正生命意义。

那如何救赎生命呢?

①、(责任)背后是种空虚感,填补空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托马斯不断背负起责任,在短时间离开特蕾莎以后才真正明白自己所想要的是自由,最终从花花公子的外科医生到默默到农村生活,尽管有着错综的不幸遭遇,从最优秀的外科医生,到乡村医生,再轮流到玻璃清洗工、卡车司机……他没有丝毫怨言,最后是越来越感受到生命之轻——自由。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说到:“那时候我就明白,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一旦结束,总会让人感到空虚。如果是坏事,这空虚感会自行消失,而如果是好事,你无法填补这空虚,除非发生更好的事。”

所以,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轻是“自由”,代表着负重前行的责任褪去,也就活出自己所想要的样子。

那么,负重的责任背后往往是因为空虚感,才让托马斯有着矛盾的责任,害怕失去特蕾莎同时又保持情人的生活,它是种轻易击败意志力的存在:

身边的人,失业三个月就可以让人发疯,不求薪资高低就想充实上班,与热爱工作无关;或是把人放在空无一物的房间里,过段时间就会崩溃,甚至是轻生;再或许长期沉默又不合群的人,总能做出极端的事。

不论好事或坏事,总能在结束时有着莫名的空虚感,这无可避免都会有“空虚感”,其背后就会带来强烈情绪的弊端,不需要行为与语言,就可以轻易的击败一个人,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新来的人讨好式的想要尽快合群,也可以看到深夜买醉的人,他们就是因为害怕生活或环境带来空虚感。

空虚感的形成,往往是因为自身残缺不全的性子才会造成如此。人是群居的,不可能远离集体,每个人都抱着“相互取暖”的心才不断靠近,至于始终融入不了的人,那就是自身存在很大的问题,要知道连大奸臣秦桧都有挚友,何况是我们普通人有着正常的社交呢?

只要有社交就能冲破空虚感,要填补空虚感,最大的根源就是自身问题。每个人多少存在问题,只有后天自我弥补才不断接近完美。空虚之下又加上自身问题,就是造成生命中一次次的错过与过错。

错过或许不是我们的错,但过错就要检讨自己了。过错总能造成伤痛,一次次的伤痛是总能进一步扭曲自身残缺不全的性格,从而叠加为不可救赎的巨大伤害。

所以要在伤害形成前,去改善自身问题,一步步去弥补与完善自身,从而去填补空虚,也可从自身思想的重新建设做起:

我一直深信书籍是最伟大的精神力量,几千年的存在,尽管有着网络小说或电子书冲击,但也无法忽视它自身的价值。一直提倡与鼓励身边的人去看书,看书是没有短时间的实际性效果,但看多了,精神高度会越来越高,当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到达一定高度,那么看事与人都有着异于常人的眼光,也就慢慢有着不一样的人生。

改善自身问题与思想,才是填补空虚感最好的方法,不可否认的是空虚感会让人发疯,甚至一次次做出伤害的事,造成无法弥补的救赎,我们才会有着后悔之说,又用漫长岁月去救赎那些生命中犯下的错误。尽管是不可避免,但还是要尽量去避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托马斯是空虚的,他流连形形色色的女人,也是想从感官欲望来弥补空虚感,去掩盖与逃避那些过去的回忆,也可惜的是与特蕾莎的爱情还不足以打败空虚感,又一次次的堕落。

而特蕾莎的到来,也只是缺乏安全感才会不顾一切的爱上托马斯,她无法接纳不安全的现实。

豆瓣8.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承受的爱情是相互救赎

②、(安全感)不自卑、不敏感,去接纳不安全的现实。

从女人的角度来看,特蕾莎并非深爱着托马斯,两人更像是种相互取暖的行为,托马斯内心空虚,而特蕾莎缺乏安全感,相互弥补自身所缺才会有心动的感觉。

艾里希·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描述关于“安全感”的做法,是这样子说道:“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

是的,一个人能够也应该做到的是去接纳不安全的现实。特蕾莎之所以缺乏安全感,就是那些不安全的现实,让她的内心无法安稳。

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期间有着无数次的自我改善机会,直到最后安全感的缺乏就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如特蕾莎不顾一切爱上花心的托马斯,之后又出轨工程师,源于那无法逃避的现实。

现实总是残酷的,人在成长的路上总能遇到那些无法避免的残酷现实,有人之所以选择自甘堕落,是因为内心深处不安与无法接纳那些现实,从而有了堕落的行为。安全感缺失是种叠加行为,一次次的现实打击,会慢慢造成安全感逐渐减少,最终是永久缺乏安全感。

一旦永久缺乏安全感,就很难有着正常的社交观与爱情观,很大程度影响自身做人处事的行为判断,大脑里的理智模块已经无法压抑情绪模块所带来的恐惧感,一次次的做出无法救赎的行为:宁愿选择伤害自己,去博取安全感。

与托马斯的主动打破空虚感相比,特蕾莎就是种被动型去获取(去选择伤害自己去出轨工程师)。因为长期的缺乏安全感,就会造成自卑、敏感。

  • 自卑:大多数缺乏安全感者,表面总是弱不禁风的样子,让人忍不住去保护。当长期被保护之时,也就会自我怀疑与否认自己,久而久之也就有着自卑感。
  • 敏感:当事情的发生,就会很敏感,第一反应是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对于别人的指责总有很强烈的攻击性情绪,形成自我保护机制,不论是非,保护脆弱的内心。

自卑、敏感是缺乏安全感的标签,让他们自困自身的成长,甚至是依附在别人身上,那么就会反退的成长,有着越退越颓废的危险。

这也很好解释了,那些在工作中因为不如意会感到安全感缺失,与朋友发生争执,或彼此间关系冷淡,也会感到安全感缺失,无意间看到负面的新闻也会感到安全感的缺失。

这时,我们是内心恐慌,并迫切想要结束这种状态,却发现已知的努力很难应付未知的发生,安全感缺失依旧,因为两者都会有所存在。

不可否认,在未知的发生里,那内心空虚感与缺乏安全感是无法避免的情绪,他们是相对存在关系:安全感与空虚感,前者可以填补空虚感(如特蕾莎和托马斯一拍即合的感情,迅速升温);而空虚感却可以掩盖缺乏安全感的内心,有着美好一面的伪装,不断去用外物(如托马斯沉迷美色)来掩盖。

但同样是在细节上的行为,都是逐渐去瓦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堕落自己。在现实生活最能引起恐慌的就是安全感的缺乏,尤其是针对于自卑、敏感的人。

不自卑、不敏感,是种很难的行为,定型的性格也很难自身克服,但可以让生命中的美好如阳光照射进来,来冲破内心的黑暗。身边总有优秀的人,可以选择去靠近并学习与影响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自卑敏感,滴水可穿石,日复一日的坚持总能驱散自卑与敏感。

只有拥有强大的安全感,才有足够的自信去争取未来,而不是一次次的无理智的犯下错,又用漫长岁月去救赎那些生命中犯下的错误。尽管是不可避免,但还是要尽量去避免。

托马斯与特蕾莎都有着不堪的过去,可惜他们没能释怀过去,去成长自己。

豆瓣8.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承受的爱情是相互救赎

③、释怀过去,去成长责任与安全感,不断成长与变化是最好的弥补与预防救赎。

托马斯有着很多的风流史,特蕾莎有着母亲造成的各种压抑住的灵魂,这些过去成为了两人放不下的负担,最终分开了一段时间。

有个朋友有着不堪的过去,经常不受别人待见。但是他似乎不在意似的,最后他成功了,想和他套近乎的人变得非常多,包括那些不待见他的人。

他是这样子说道:“我知道自己有段不堪的过去,但发生了还要背着那过去的包袱有什么用呢?当我成功的时候,那些过去就会被人传颂为磨练的过去,对于过去的日子,也只能释怀它,并努力成长,才有能力去救赎那些过去。”

他的话尽管有些极端,但有存在一定的道理。当成功的时候,过去将变成赞美,纵观那些有名的成功人士都有一段“励志”的历史,至于真假,谁还在乎呢?

既然别人都不在乎,那作为当事人,有些人就无法释怀那些过去,把那些过去当成压力的包袱背在身上。要知道,过去都是在昨日的基础上一直叠加上去,那还能背负多少过去呢?直到最后,是超荷的背负以及崩溃。每个人都有一段不愿提起的过去,那只能去释怀过去了。

生命的救赎另一面做法,就是释怀过去。总有一些失去理智或判断错误等原因造成难以救赎的过去,那只能学会去成长自己,成长责任感与安全感。

生命里的救赎是场漫长的过程,那前提就要去成长自己,一个懂得成长自己的人,才会爱好自己。也只有那些懂得爱好自己的人才会去懂得爱好别人,就没有那么多的错误需要救赎。

同样的责任是可以很好保证自己处事做人最好的核心判断,有责任心的人都会本着“为人为己”的心态,去努力做好应该做的,并不是去逃避。那么,安全感就是改善与稳定自身残缺不全的性格,只有安全感才能心中有所平衡,去平衡自己与不受控制。

所以,去成长自己、责任感和安全感,它是生命救赎路上的最好方法。过去与救赎总是不断发生着,作为负重前行的我们,难免会有犯错,那只能看做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事,去学会释怀过去与放过自己。

那么爱情里,也是一样的,不必死死抓住别人或自己的过去不放,放下的同时就是放过自己,不应像托马斯与特蕾莎背负有那段无法释怀的过去,导致两人的分分合合。

豆瓣8.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承受的爱情是相互救赎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本很难读的小说,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去读解这本书籍,也只能读解第一二部,后期的故事与背景设定还是很难读解的,昆德拉一次次通过确定又否认的方式,一次次让读者读起来摸不到头脑。

但也不失为是一本经典名著,不能当成三角恋爱情小说来看,把每部故事当成独立故事来看就很好理解了,昆德拉是通过“性”的行为把人生哲理一次次注入故事里,让人深思与思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哪种轻与重呢?灵与肉,在现代社会,是哪种方式最好的爱情方式呢?

其实我们自己说不清,但又觉得没必要说清楚,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有着分别对应的方式,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定义出来的。成长,是随时变化的,只能不断调整适应自己的方法,那就是最好的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9973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