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行小说,写尽天下恨与悲
唐诗“三人行”,除了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脚踏实地,再就是白居易的善作长歌。白居易的出名,当得力于他的两首长诗——一首《长恨歌》,一首《琵琶行》。当然他还写过短诗,但其成就都不能出《长恨歌》《琵琶行》左右。其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句和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琴的那些以视觉感官写优美声音的句子,成为了千古绝唱。此两诗出炉后,据说当时“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除了白居易写诗力求妇孺皆能读懂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两首长诗实在写得太好!白居易死后,唐宣宗李忱还写诗悼念过他,可见这两首诗歌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今天再读这两首长诗,仍然感觉其艺术魅力妙不可言。掩卷沉思,突然发现:这两首长诗,实则是白居易利用新乐府诗歌的形式写成的小说,诗歌小说。
此两首诗歌故事情节完整,有起因经过高潮结局,人物形象鲜明,现场感浓烈。叙述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两部诗意盎然的小说就呈现在世人面前。
《长恨歌》写恨,歌长恨,歌唐玄宗与杨贵妃不能长相厮守白头偕老的相思之恨!
《琵琶行》写悲,写琵琶女年老色衰遭人遗弃之悲,写精湛的技艺流落乡间之悲,也侧面写了白居易才华横溢忠心耿耿而遭贬之悲!
《长恨歌》从唐玄宗统治了天下而找不到倾国倾城的美人写起,自然过渡到写杨玉环。写杨玉环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而又不甘寂寞,终于有一天被选进宫去。这算起因。
然后写杨玉环的美貌和唐玄宗对她的恩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样的美人,自然让唐玄宗神魂颠倒,春寒时恩准她去华清池沐浴,用神汤浴洗“凝脂”般光滑玉润的肌肤。得到玄宗恩宠后的杨玉环表现出的千娇百媚——柔嫩无力,犹如一泓春水;云鬓散乱,莲步轻摇,与君王芙蓉帐暖度春宵。唐玄宗只恨春宵太短,巴不得日夜厮守,懒得再理朝政。为恩宠贵妃(玉环),还将她的住处装饰得豪华富丽,每日在骊山上的华清宫歌舞升平,一曲《霓裳羽衣曲》,凝结了两人对少心血。她的兄弟姊妹还分别得到唐玄宗的不同分封——这是写乐,承欢之乐写得越精细,就反衬得后面的恨更加刻骨铭心!这算经过。
那高潮部分应是叛军杀进长安,皇家千万人马向西南奔逃,出城百余里后,军队不肯再前进,逼迫杨贵妃在马嵬坡自缢,头上的各种首饰掉了一地无人捡拾。这是写悲,什么是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让人看。前面的恩宠写得越精细,这儿的“撕碎”就越让人觉得伤悲。
结局就只能是恨了,此诗写唐玄宗的恨占了很大篇幅,恨自己看见心爱的人儿香消玉殒而“掩面救不得”只有血泪和流;恨自己一刻也不能忘记玉环的音容笑貌和她的色艺双绝;恨自己见月落泪,听雨断肠;恨芙蓉鲜艳,杨柳依依,而日夜厮守的美人却不再入梦而来……白居易用了很多意向来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浓墨重彩,鲜艳浓烈。而杨玉环之恨,则运用了道士的法术。道士看不得唐玄宗没完没了的思念,使用法术见到了已入仙界的杨玉环,杨玉环因阴阳两隔无法通信而让道士转达自己对君王爱的坚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他记得“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结尾时作者发出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叹。
《琵琶行》的起因是作者在小船上与客人饮酒送别,因无音乐索然无味而“惨别”。经过是正准备下船离开忽然听到附近船上传来琵琶之声,于是主客便忘了分别之事,一起划船靠近,请求乐手上船演奏。高潮当然是好不容易请来刚才那位乐手弹奏,其美妙的琵琶之音迷倒主客也迷倒众人。特别是诗人将美妙的琵琶之音用视觉感官来描写的那些句子,写得可观、可听、可感。结尾是琵琶女的身世叙述引起了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请她再弹一曲决定为她写一首《琵琶行》,于是她又“操琵琶一曲”,然而这次弹出的却是凄凉之声,让满座听客掩面哭泣,让白居易泪湿青衫!
两首长诗既有小说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身临其境般的现场呈现,还有很多诗意叙写和意境营造。
如果说唐朝三大诗人中李白是以诗歌写诗歌的高手;杜甫是以诗歌写散文的行家;那白居易,当是以诗歌写小说的第一人!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