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豆瓣8.7《琉璃瓦》:新旧时代择偶观,是种人生抉择

豆瓣8.7《琉璃瓦》:新旧时代择偶观,是种人生抉择

豆瓣8.7《琉璃瓦》:新旧时代择偶观,是种人生抉择

静静把头枕在他腿上,一面哭,一面噜噜叨叨诉说着,口口声声咬定姚先生当初有过这话:她嫁到熊家去,有半点不顺心,尽管来找爸爸,一切由爸爸负责任。————张爱玲《琉璃瓦》。

《琉璃瓦》是张爱玲1943年刊载于《万象》的短篇小说,现收录于豆瓣分8.7《倾城之恋》中。那年正是张爱玲创作的巅峰时刻,《琉璃瓦》成为她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那个年代的新时代女性张爱玲,笔下是“女人的婚姻爱情、家庭、挫折与处境——以女性为角度,其小说是一个充满女性气息的世界。”

这个是小时候偶然读到的短篇小说,对张爱玲的印象是具有更为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这篇《琉璃瓦》简单的说是一位父亲为了自己七个女儿的婚事,机关算尽煞费苦心,吃力却不讨好的故事。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三个女儿:琤琤、曲曲、心心。

细细想来那时候读起来,觉得那三个女儿太让人操心了,有种不孝的感觉,处处忤逆父亲,似懂非懂的懵懵感觉。

再次翻读《琉璃瓦》时候,已经没有当初那么懵懵懂懂的感觉了。或许在成年人的眼里,爱情与婚姻的抉择无非是人生最重要的,不单单甘心听于父母。

那么,我们来解读一下《琉璃瓦》,关于亲情与婚姻的相互关系:爱里的孝与自我,新旧时代择偶观,是种人生抉择。

豆瓣8.7《琉璃瓦》:新旧时代择偶观,是种人生抉择

01【静静的爱情:旧时代择偶婚姻,是顺从与不甘】甘愿被选择,潜意识里的“不甘心”让越来越陌生,浅析新旧时代的择偶观。

故事的开头,姚先生的太太又生下一个女儿,姚先生的亲友们根据着“弄璋弄瓦”的话,打趣姚太太为“瓦窑”。“弄璋弄瓦”是出自《诗经·小雅》意思:生下儿子就把“璋”拿给他玩,“璋”是好的玉石;生下女儿就把“瓦”给她玩,“瓦”是纺车上的零件,故而“弄璋弄瓦”就是指生儿生女。

开明的姚先生却跟其他人不同,他没有把女儿当成瓦,更没当成“赔钱货”。在他看来,自己女儿们是美丽的琉璃瓦,对女儿们的婚姻也早早做好了计划打算,这也是《琉璃瓦》的书名由来。

于是,大女儿静静按照姚先生的意思,嫁给了印刷所大股东的独子熊启奎。本以为可以借助这层关系,让不怎么富裕的姚家有所好转,但结果是大女儿静静为了堵人闲话,结婚后是娘家少有来往,甚至还阻止公公给父亲姚先生安排优差,这姚先生又生气又失望。

读到静静的婚姻故事时候,是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父辈们的爱情几乎都是这样子的,听从父母安排,就算是反抗也无济于事;而到了这代的我们,还是时不时可以看见这样子的婚姻安排,只因为那句“我也是为了你好”。

这是句以爱之名绑架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纵观婚姻,不管是男女都是有这方面的困惑,是听从自己内心还是父母呢?

这就是一种婚姻里的孝与自我,是成全孝顺,委屈自己,还是听从自我内心,愧对父母呢?我想这是个无法确定答案的问题,但还是有不少的人会去选择孝,放弃爱情,这是属于新旧时代择偶观的冲突。

  • 旧时代择偶观(物质):从核心来看,父母也是为了子女好,或许存在于私心,但至少在物质有了保证,其他的,在他们心里婚后慢慢培养就好了。
  • 新时代择偶观(自由):子女的择偶观往往是以自由与情感为基础,排除家境元素,是没有太多的经济物质,这也就导致了不少真心相爱的两人在婚后因物质所带来的欲望而吵架,慢慢也就恶劣,甚至是走向破裂的地步。

这两个新旧时代择偶观,物质与自由,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物质在爱情里真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会带来真实的欲望感。当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那么就会让彼此有着微妙的心理变化。但有些还是自足常乐,不少因心理变化走向破裂。而父母的择偶观并不会存在这类问题,只是缺乏情感基础,也很容易一碰就碎的婚姻。

这与婚姻里的花心无关,人生的路口有时候就是有着矛盾选择,不可兼得。直到多年以后,还迟迟走不出那段回忆,这也就内心有着潜意识的滋生:【不甘】。

豆瓣8.7《琉璃瓦》:新旧时代择偶观,是种人生抉择

就好像《琉璃瓦》里的静静是顺从了父母的意思,按照姚先生的要求嫁人了,虽然表面是为了避嫌,但实际上她的内心是不甘心的,自己都没有轰轰烈烈爱过一次。

在婚姻上的第一个人生抉择,爱里的孝与自我,选择顺从的背面是不甘心,因为并没有太多的经历就被人送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牢笼里,就是种痛苦了。人性是复杂的,不甘的情绪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感,并做出行为。

有趣的是人是无法感觉到潜意识的,但潜意识会通过让自我行为慢慢有所变化,并且是走向自己没能所想象的行为,最后通过行为才得知潜意识。

这也就很好理解《琉璃瓦》里的静静那些不帮娘家人的行为,她的潜意识是不甘心无力去选择的婚姻,才会做出类似“报复”的行为。但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又能说明了,父母的择偶观与我们的冲突性。

静静是完全按照姚先生的择偶观嫁了出去,我们说不清对错,但没有恋爱过程的婚姻是脆弱的,最后的离婚也是充分证明了这点。父母的择偶观无非是“以经济物质为主,并无太多的情感基础”;而子女的择偶观是反过来的,是“以情感为基础,再谈经济物质”。这是两种矛盾的新旧时代择偶观,背后都是亲情在爱情的相互冲撞。

《琉璃瓦》里的姚先生是没错的,静静也是没错的,所造成的一碰就碎的婚姻,或许是两人没有打开心结去理解与接受。纵观这两种新旧时代择偶观,它是人生婚姻里的第一个抉择,利弊各半,只能自己去思考选择背后的代价。

最终静静婚姻结果是越来越陌生,最后还离婚了,回去了那个陌生的娘家哭诉并责怪姚先生当初的行为。但又如何呢?当初也是自己所选择的。

比起静静选择父母旧时代择偶观的婚姻,曲曲与心心是属于新时代择偶观,但又带来新时代婚姻所带来的新问题:【依附】与【远嫁】。

豆瓣8.7《琉璃瓦》:新旧时代择偶观,是种人生抉择

02、【曲曲、心心的爱情:新时代择偶婚姻,是经济的依附与远嫁】为爱不顾一切的人,总有经济的无力与依附或是远嫁问题。

《琉璃瓦》里的静静让姚先生失望不已,他把目光转向了另外两个女儿,曲曲与心心。可惜的是,比起静静的【顺从】,两人选择反抗父亲,舍弃孝而选择自我,属于新时代择偶观,但背后也带来两个人生抉择的问题:【依附】与【远嫁】

①、【曲曲,依附式婚姻】:时代正常现象化,是种缺乏独立与责任。

先来说说性格刚烈的曲曲,姚先生是控制不住她的,她选择了三等书记王俊业,姚先生始终还是个好父亲的,为了避免名声受损,底下的女儿们被曲曲影响,只能贴钱把曲曲嫁给了王俊业。结婚的东西,家具,衣服,房子都要姚先生掏钱,就连婚后的曲曲生活费都要他,就这样一直依附在姚家,这让姚先生痛苦不已。这反应了当下婚姻里的自我与孝,依附式婚姻。

【依附式婚姻】是种很新奇的词语,但恋爱与结婚越来越早的人,是没有太多经济能力,就会选择依附在父辈上。我想,这是我们身边所见到很正常的事,结婚钱,什么都要父母,甚至连孩子都要父母养。

尽管我们有着新时代择偶观,但独立的个性让婚姻越来越早化,甚至未成年结婚生子都不少见了。其背后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明明没有能力,只能选择依附在父母身上,就好像《琉璃瓦》里的曲曲通过自由式的新时代择偶观,找到了婚姻,但却无物质与能力也就只能选择依附。

依附,这让彼此都有着说不出口的痛苦,但无可奈何的是经济并没有跟上婚姻,才会导致这种依附式婚姻的存在。说不清对错,在农村越来越多的父辈带孙子现象说明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甚至是合理化。

有趣的是这个合理化,让人觉得哭笑不得。记得有个新闻说道,有个老人不带孙子,想要去旅游,竟然遭到很多人的指责。这就是种矛盾的思维了,带完自家孩子的人,还有义务带孙子吗?我想是种自我与孝顺的又一种冲突,就需要义务带孙子吗?

这就是种新时代择偶观背后的思考,在经济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勇敢去面对婚姻,是有何勇气呢?或许有人觉得那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留下的留守儿童问题就值得去思考了,侧面也说明依附式婚姻的背后是独立与责任的缺失。

独立,在婚姻里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独立人格的人,在婚姻里的态度就会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这就是种责任。毕竟自己带与父辈带,就是两种培养。父辈会把传统思想传给孩子,而不是自己那种不断进步的思维,其中的利弊也只能自己去思考了。

依附式婚姻背后,往往看来是缺乏独立性与责任。或许在负重前行的当今社会,更多目光还是要放在关于下一代的思想与以身作则的教育,自己所缺乏的,那么下一代孩子也会跟着缺乏。

比起曲曲的依附式婚姻,那么心心的【远嫁】更是让人会去质疑新时代择偶观,是不是种过度自由的放纵呢?

豆瓣8.7《琉璃瓦》:新旧时代择偶观,是种人生抉择

②、【心心,远嫁式婚姻】:为爱不顾一切,得与失是种失衡的考虑。

《琉璃瓦》里的心心是个听话,但又不善于交际的人,姚先生特别安排了相亲,还帮忙精心打扮一下。但在阴差阳错之下,心心没看上坐她对面的相亲对象,倒是和坐她边上的程惠荪看对了眼。而这程惠荪是个北京人,上海和北京是相差离了十万八千里,这就涉及了自由式的新时代择偶观背后另一个问题:【远嫁】。

和曲曲一样,心心在婚姻里的自我与孝,选择自我。她通过自我的选择,找到了婚姻,却需要远嫁。

远嫁也是时代正常化现象,但背后的失去,是失去娘家的依靠与亲情。

之所以写这篇书评,最为印象就是远嫁这个词。村里有个姑娘远嫁,嫁过去二十年了,至今都没消息,也不知道过得好不好了,不成熟的她,苦的还是父母。

我也只能说远嫁的姑娘是非常勇敢,但侧面可以看出她们的不成熟,没有考虑好得与失,甚至都没有想到会对应的结果。我始终觉得远嫁失去的远远比得到多,离家千里,背后是好是坏也只能独立扛着了,没人替其分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对于陌生的独自一人就会产生廉价、或好欺负的心理。“欺独”是种不能所察觉的心理,但套用在婚姻里,我们就会见到不少远嫁的姑娘遭来的婆家的嫌弃,有种廉价感会不被珍惜,也就会有好欺负的行为。所以,我才觉得远嫁的姑娘很勇敢,这是一种走向无法预知的人生抉择,得与失也就只能她们自己知道。

反观远嫁行为在未来日子角度,除了是种不成熟的行为,得与失自己都没有考虑好,就毅然远嫁,背后的思考,是不是过度自由的放纵,才有了后来的远嫁呢?

自由可分为行为与精神,但这两种自由是种时代的产物,其背后相对应的是“独立”。源于个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烈,也就会做出为了追求自由行为,思维产生行为,从而形成自由式的婚姻观。

纵古看今,我们就会发现也有为了追求爱情自由的人,但存在的唯一问题,是新旧时代择偶观所代表的(物质)和(自由)相互矛盾。但这个时代的我们,物质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独立性,就会特别注重自由。不喜欢被干预,也不喜欢被人做主。

纵读《琉璃瓦》里的曲曲与心心婚姻,是基于自由为核心的新时代择偶观,其中的利弊,不少是我们难以承受的。并不是不提倡以自由恋爱的新时代择偶观,但它的背后问题却比顺从式旧时代择偶观来的多,只是因为不成熟才会导致。

那作为成熟的人,是会理智对待来自婚姻前所面对的父母那旧时代择偶观与自我滋生出来的自由式新时代择偶观,会去平衡好它们两个的度,那如何做呢?

豆瓣8.7《琉璃瓦》:新旧时代择偶观,是种人生抉择

03、婚姻的物质与自由选择,新旧时代择偶观的抉择。

《琉璃瓦》里的三姐妹,做法是有失成熟的,缺乏独立与责任的静静,放纵自由的曲曲,还有不顾一切远嫁的心心。

在我看来,我们在遭受父母与自身的新旧时代择偶观,都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成熟的人,是懂得把握这两个的度,不去过界,但也保持自身自由权。

①、旧时代择偶观(物质):尊重与理解出发点是好的,以其为辅助,勇于争取,但物质还是需要的。

《琉璃瓦》里的静静是顺从姚先生的意思,却是换来她内心的不甘,越来越陌生,最后还离婚了。不得不感叹,父母的那种物质优先择偶的旧时代择偶观,有时候是对还是错呢?但,不管如何,还是要勇于争取。

尼古拉斯•斯帕克思在《最后的歌》中描述“争取真爱”,是这样子说道:“真爱,是勇于承担,是一份坚定的责任。谁都会有成长的烦恼、理想的取舍、爱情的抉择。唯有真爱能化解一切,点燃希望之歌。”

争取前,先来分析心理:作为独立性的我们,在选择伴侣时候,总能受到来自父母的干扰。但要明白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能行为过激了点,所以要去尊重与理解他们的出发点。

毕竟每个父母也是为了子女好,就好比如《琉璃瓦》里的姚先生,并没有把这三个女儿当成什么赔钱货,更多的是给予了自由的选择,并不会太过于勉强她们,就如曲曲和心心,她们的婚姻始终还是得到了姚先生的物质支持。

尊重与理解父母的前提下,就会发现他们的旧时代择偶观并不是那么的无理取闹,最多的还是以物质为标准,不管如何最终还是支持子女的行为。从年轻的我们角度来看,或许觉得他们太过于现实,等到自己做父母的时候,才会发现他们并没有错的,他们也是为了子女可以过得好点。

所以,就以其旧时代择偶观为辅助,再去勇于争取自己所想要的婚姻。真爱,就有一份勇于承担的责任,爱里的烦恼与取舍更多的还是以父母的经验为辅助,岁月给予他们的经验,是我们所没有的。过得好点也是每个人所希望的,所以一定的物质还是需要的。

关于物质与婚姻里的矛盾争议还是有的,有些人认为先考虑物质是种现实的成熟,而有些人认为单单只追求爱情,则是种幼稚的存在。尽管是顺从父母所带来的旧时代择偶观,还是要去成长自身才不会有更多的失去。

反之的是在无法有一定能力与物质,还是合情考虑父母的旧时代择偶观,他们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给予合适自己的安排。在婚姻里,也是有不少人选择接受了父母的安排,自己无法自主爱情,那就以其为辅助,尽快找到婚姻方向。当然了,幸福的也是不少,因为他会也得到成长。

《琉璃瓦》里的静静是选择了顺从父母的旧时代择偶观,本身出点点是没错的。可惜的是,她没有成长出自身独特,疏远与离婚,也是没有把握好婚姻里的脆弱情感基础,不然既然无法反抗的她,选择去适应和成长自己,那有着娘家支持与物质,在培养出感情,那她就是三姐妹里最幸福的人了。这或许才是成年人所成熟的做法,反抗不了就去适应成长能力。

比起静静的可惜,还是更多感叹曲曲与心心的追求自由式,等待她们不一样的结局。

豆瓣8.7《琉璃瓦》:新旧时代择偶观,是种人生抉择

②、新时代择偶观(自由):自由是没错,去接纳背后的不安全现实。

《琉璃瓦》里的静静是顺从,那最为代表新时代择偶观,追求自由的两人,曲曲与心心,也并没有想象之中的幸福。一个是依附在姚家,另一个是远嫁。不谈论幸福,但两人的做法还是有失成熟的。依附的背后,是独立与责任的缺失;远嫁的背后,是失比得多。追求自由的情感是没错,但背后要去接纳那些不安全的现实。

艾里希·弗洛姆在《逃避自由》写了关于“自由与爱情”的关系,说:“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

是的,每个人有着属于新时代的自己择偶观,可以是为了爱情,或是追求美色,或者是追求浪漫。但不管什么形式的自由存在,就是要去接纳不安全的现实。

长期的追求自由爱情,是没有太多的物质能力,因为精力没有得到良好用法,所以也就注定能力跟不上情况。那么,既然是追求自由,就要去承受背后不安全的现实:总能被经济所困扰,情感越来越薄弱。

就不能像《琉璃瓦》里的曲曲【依附】,更别提心心的【远嫁】了。我们不谈对错,但背后所带来的承受,就必须去想通,并接纳它。

倘若无法想通与接纳,那还谈何幸福呢?所以,我才时常听见那种能力不足去依附的人抱怨,也有远嫁的人哭诉。但是,路是自己选择的,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呢?我想,作为成熟的成年人,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反抗了父母的择偶标准同时,就会考虑好自身所带来的不安全现实,并接纳与解决。

《琉璃瓦》里的曲曲是依附在了姚家,并没有想象之中的幸福,而心心也是如此。听话的她,想必远嫁过去也有一段很痛苦与艰辛的路要走,走过去就幸福了,走不过也只能默默承受了。

但,不管是来自父母那旧时代择偶观(物质)的压迫,或还是自身那新时代择偶观所带来(自由)的不安全现实,我想能力,是解决物质与自由两个之间的最好方法。

豆瓣8.7《琉璃瓦》:新旧时代择偶观,是种人生抉择

③、能力,内外能力,是最好的解决物质与自由。

纵读《琉璃瓦》里的姚先生所认为的“琉璃瓦”女儿,这三个姐妹三个不同走向的结局,顺从或是抗拒,都过得不太幸福样子:(静静)陌生与离婚、(曲曲)依附在姚家、(心心)未知的远嫁。

作为新时代女性张爱玲的《琉璃瓦》,是为了揭露旧时代下女性婚姻的矛盾与悲凉,矛盾的是女性在面对婚姻,是顺从或是抗拒的矛盾,但不管做何选择,都是有着淡淡悲凉的结局。在我看来,是她们自身能力不够。

有位独立的女性朋友,她很努力赚钱与培养自身,在面对自身婚姻的同时,她有着能力去选择自己所想要的,但成熟的她会结合自身能力与父母意见,去追求婚姻。

在她看来,能力是决定与左右自身婚姻的走向,在足够能力下,才不会被左右,至少有着自由与话语权。

关于能力在婚姻是有着自由与话语权的重要性,是占据一定的作用性。然而能力并不包括经济,而泛指很多方面。双方在考虑彼此伴侣的时候,还是要想想物质方面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包括内在与外在。

  • 内在能力:彼此都有努力的心,一时的贫穷是没事的,但无奋斗之心的人,只会颓废了婚姻。遇到这样子的人,还是早点考虑清楚,不管如何,苦的还是自己。
  • 外在能力:努力是内在的,那么对于外界的元素,如工作、人际等等把握与发展,这才是努力的指明灯。内在的努力很重要,但选择才是最大化努力出来的效果。

所以,给予物质上的能力还是需要的,婚姻就是需要一定的能力去支撑。

综合来看这两点,成熟的人就需要培养其这内外能力,不仅仅是经济,还代表着更多。有足够能力的人,才能有话语权权,去思考与选择父母旧时代择偶观,从而有着自身一定的自由权。

大多数的人,在无法左右婚姻的时候,就是能力不足才不能改变,只能被动去承受。在《琉璃瓦》里那个年代,或许并没有这样子的自由与话语权,但也不失有那些出众的女子,为爱努力,用能力改变自身的命运。也或许很难,但并不代表没有,这也是那个年代女子所注定要面对的悲凉。

豆瓣8.7《琉璃瓦》:新旧时代择偶观,是种人生抉择

《琉璃瓦》是部女性婚姻权小说,也是张爱玲所擅长的风格。那是1943年所写出来的短篇小说,却放到现在也是不过时的。复读这篇小说时候,还是会感叹我们的婚姻还是会被老一辈的择偶观所左右,但出发点也是好的,与我们的自由起着矛盾。

这是种关于物质与自由的矛盾论,虽然是现实与物质,但自由背后是种不安全现实,不少的人在婚后就会迷茫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或许这也是《琉璃瓦》所想要的:新旧时代择偶观,是种人生抉择。

《琉璃瓦》,一种抉择,一种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9731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