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第五季已经接近尾声,在这一季诗词大会上有很多触动人心的情景。
例如贵州的一个普通民警,登上诗词大会的舞台,只为替失明的女儿完成梦想;83岁的刘敏华奶奶和90岁的老伴刘影爷爷,两人日复一日,相守相待,共度诗意人生。
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场的时候,来自天南地北的选手,用自己家乡的方言朗诵关于“武汉”的诗歌。
我们都知道,诗词大会是录播的,当时武汉还未出现疫情,所以这是一个很美的巧合。
选手们朗诵的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美得令人心醉。
这两句是出自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是我国的四大名楼之一。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崔颢的这首《黄鹤楼》。
崔颢是盛唐诗人,出身望族“博陵崔氏”,但是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只知他“有文无行”,大概是因为他“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
虽然他的品行有争议,但是他的这首《黄鹤楼》确实是难得的千古绝唱。
后世对这首诗的评价非常高,甚至有人称其为“七律之冠”,虽然很多人并不认同,但是也足见崔颢这首诗之绝妙。
有传闻诗仙李白登上黄鹤楼时,原本想要题诗,但是看了崔颢这首诗,甚为叹服,于是便搁笔不写,“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来不甘心的李白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无论是韵律还是意境上,和崔颢的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而后世常常将这两首诗相比较。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很难说谁写得更好。
但是因为李白的算是仿作,而且凤凰台也不如黄鹤楼有名,所以到了最后,崔颢的诗比李白流传更加广泛。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歌首联写的是鹤去楼空的景象,为后文抒情埋下了伏笔。
诗人本是慕名而来,可是却只见空荡荡的江楼,心中的怅惘可想而知。
曾经好奇“昔人”到底指的是谁,后来查资料发现居然和三国时期的费祎有关。
传闻费祎曾在此地驾鹤登仙,诗词大会也曾考过这道题。
诗词大会也曾考过这道题,当时题目问的是“昔人和下列哪个选项最相关”。
费祎是蜀国的大臣,所以答案很显然就是诸葛亮,可惜的是当时的选手并没有答出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两句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所营造的意境都十分的宽广,给人一种世事苍茫之感。
仙人驾鹤而去,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方,只见白云悠悠,千年不变。
这里的“黄鹤”很值得玩味,诗人所指的应该不仅是那实体的黄鹤,应该还包括了很多,例如时光。
光阴如梭,时不我待,这是古代很多文人都会发出的感慨。
而“白云”这个意象也很经典,它变幻莫测,世事的沧桑全在这一句中。
而且《古诗十九首》曾言“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所以这白云也为后文的“乡愁”作了铺垫。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人眺望远方,看到的自然不仅是悠悠的白云,还有那汉阳城历历可见的碧树,鹦鹉洲如茵的绿草。
这两句将黄鹤楼外写到了极致,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崔颢的这首诗比起王维的山水诗,也是不遑多让。
短短14字,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远阔大的画面。
当时诗词大会上,来自四川、上海、河北等地的选手,纷纷用家乡的方言朗诵这两句诗,令人身临其境,美极了。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结尾两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浓浓的乡愁,道出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声。
诗人在黄鹤楼上久久伫立,夕阳西垂,暮色渐起,他望着烟涛迷茫的江面不禁感慨道:“到底何处才是他的故乡呢?”
黑夜降临,鸟儿也要回巢,可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却有乡不能回,他的心中该是多么愁苦无奈。
又见那雾霭迷蒙的江面,愁苦又添了一层,这让我想起了柳永《雨霖铃》中的“暮霭沉沉楚天阔”,看似很广阔的意境,实际包含了无限的愁绪。
全诗以“愁”作结,诗已尽,但是诗人的愁思却是绵绵不绝。
这应该算是武汉最经典的一首诗,入选教科书,千年来广为流传,南宋的严羽盛赞此诗,“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诗词大会的选手用方言朗诵这首诗,虽是巧合,却也足见其经典,美得令人心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