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宋朝科举不重视诗歌,但科场外的诗歌创作却丰富多彩

宋朝科举不重视诗歌,但科场外的诗歌创作却丰富多彩

唐朝时,诗歌成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即”以诗取士”;宋初,”以诗取士”的传统延续下来;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发动变法,进士科废除了诗赋,专以经义取士;北宋后期,由于王安石变法引发了激烈持久的党派之争,所以”以诗取士”就在新党和旧党的争夺中,时复时废。

但总体来说,宋朝的进士科考试是”重经义”而”轻诗赋”的。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总结说:”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可无论是否”以诗取士”,诗歌创作在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都是无法取代的。宋朝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发解试、省试、殿试。“发解试”是地方一级的考试,在秋天举行,又称”秋闱”;秋闱合格的考生前往京城,参加礼部在春天举行的”省试”,即”春闱”;最后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确定录取名单。围绕这三级考试,考场外始终伴随着诗歌创作。

宋朝科举不重视诗歌,但科场外的诗歌创作却丰富多彩

一、 发解试之后,在“鹿鸣宴”上进行的诗歌创作

地方一级考试放榜后,州县的长官们要摆一场宴席,宴请上榜考生,为他们庆贺,称为”鹿鸣宴”。“鹿鸣”的名称来自《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这是周王宴会群臣时的一首乐歌。

“鹿鸣宴”起于唐朝,宋朝沿袭。赋诗是这场庆典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唐朝这方面诗作流传的不多,宋诗倒是有不少。苏轼曾描述鹿鸣宴赋诗的盛况:”载色载笑,有同于泮水;一觞一咏,无愧于山阴。真礼义之遗风,而太平之盛节也。”(《徐州鹿鸣宴赋诗叙》)苏轼此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是在王安石变法、罢试诗赋之后,可见诗歌创作在考场外依然盛行。

鹿鸣宴上赋诗,有三个主要内容——

首先,长官对考生表达祝贺,并勉励他们在省试、殿试中再接再厉。

苏轼的《鹿鸣宴》说:

连骑匆匆画鼓喧,喜君新夺锦标还。

金罍浮菊催开宴,红蕊将春待入关。

他日曾陪探禹穴,白头重见赋南山。

何时共乐升平事,风月笙箫一夜间。

“浮菊”和”红蕊”暗指秋闱和春闱,”浮菊催开宴”是祝贺考生通过秋闱,”红蕊待入关”则是期待考生春闱再出成绩。”探禹穴”和”赋南山”是说对学问的不懈追求,结尾两句是期待与后辈共事升平、同享风月。诗歌情景并茂,也可见苏轼的政治抱负。

其次,官员也要在宴席上夸耀本地历史文化,显示本地人才昌盛。

李石曾任眉州知州,而眉州是苏轼的家乡,所以李石在《眉州鹿鸣宴》里说:”圣贤元佑学,父子老苏家。”

范成大曾出任四川地方官,有《鹿鸣宴》一诗称赞四川:”岷峨钟秀蜀多珍,坐上儒先更逸群。”

张栻曾任广西地方官,有《鹿鸣宴》一诗称赞广西:”从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

第三,鹿鸣宴还邀请当地名流,他们会作诗颂扬地方官员的政绩。

贤守声名重泰山,肯将曲学误儒冠。

相期素节终身履,不道青云得路难。(许应龙《和邹守鹿鸣宴》)

诗里把考生取得的成绩,当成官员的”教化”政绩之一,并认为这与官员的品德声望有密切关系。

宋朝科举不重视诗歌,但科场外的诗歌创作却丰富多彩

二、省试之前,在行卷过程中进行的诗歌创作

考生前往京城参加”省试”之前,会把所写诗文投给主考官或贤达名流,相当于自荐,为自己赢得声名,这个过程称为”行卷”或”投卷”。

“行卷”风习也兴盛于唐朝。唐朝的科举考卷是不糊名的,所以考生在考前所获得的声名就显得尤为重要。唐朝考生赴京考试前,往往要四处奔走、打通关系投递诗文,因此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行卷诗——

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写得尤为生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题目可以明白此诗的写作目的——临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能符合主考官要求,因此在诗里以新妇自比,把张籍比作新郎,征求他的意见。

这首诗获得了张籍的明确回答,在《酬朱庆馀》中,张籍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将朱庆馀比作越女,相貌美、歌喉好、受人赞赏,暗示朱庆馀不必为考试担心。文人相重,酬答俱妙,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宋朝科举不重视诗歌,但科场外的诗歌创作却丰富多彩

“行卷”风习也被宋朝继承,但因为宋朝科举考卷采用糊名制,评卷考官看不到考生的名字,所以考前的”行卷”不像唐朝那样被重视,这方面的优秀作品也就不多,偶尔为之,主要是为了得到前辈点评和指正。史料里记载了几个关于宋朝行卷的故事——

欧阳修在宋仁宗后期成为文坛和政坛领袖,向他投卷行卷的考生不少,而欧阳修都会仔细阅读,凡是他认为好的,他就摘抄下来,录入自己编辑的选集《文林》里。

“欧公凡遇后进投卷可采者,悉录之为一册,名曰’文林’。”(《林下偶谈》)

著名词人秦观也有行卷的经历。”李公择尚书初见秦少游《上正献公投卷诗》,云:’雨砌堕危芳,风檐纳飞絮。’再三称赏,云:’谢家兄弟得意诗,只如此也。'”(《能改斋漫录》)

南宋高宗禅位退隐之后,曾问山中道士说:”山中有能作诗的人吗?”道士就把陆凝之的行卷拿出来,交给高宗翻阅,高宗读了几首,感叹道:”此人虽是布衣,也可入翰林。”(《四朝闻见录》)

可见,行卷行得好,是很容易获得声名,从而在省试、殿试中获得好成绩,甚至能一步踏入”翰林院”。

宋朝科举不重视诗歌,但科场外的诗歌创作却丰富多彩

三、省试时,考官们被锁在贡院时的诗歌创作

“锁院制”是宋朝科举为防止舞弊而增加的保密措施,即朝廷公布考官名单后,考官们便进入贡院(考试场所),不能与外面接触。

北宋考生众多,锁院时间大概要五十天左右,新年也得在贡院里度过。漫漫长日、无所事事,考官们就创作起诗文、相互唱和。

这种风气是在宋仁宗嘉佑二年形成的,因为这一年担任省试主考官的,正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率领王珪、梅挚、韩绛、范镇、梅尧臣共同入住贡院,于是这一年的”锁院”,谱就了一段诗词唱和的风流佳话,有八九十首诗歌流传下来。

欧阳修《归田录》记录说:”余六人者,欢然相得,群居终日,长篇险韵,众制交作,笔吏疲于写录,僮史奔走往来。间以滑稽嘲谑,形于风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绝倒。自谓一时盛事,前此未之有也。”

欧阳修自称”滑稽戏谑”、”往往烘堂绝倒”,指的就是锁院诗歌往往嬉笑打趣,兼有讽刺意味。比如欧阳修有一首诗,是将梅挚家的白鹤和自家的白兔比较,描摹两物的形态性情、猜测它们在家里的生活,婉转表达锁院期间的寂寞和对外界、对家人的思念——

(截取其中几句)  

君家白鹤白雪毛,我家白兔白玉毫。

……

两翁念此二物者,久不见之心甚劳。

……

或被偷开两家笼,纵此二物令逍遥。

……

索然两衰翁,何以慰无憀。

……

(《思白兔杂言戏答公仪忆鹤之作》)

宋朝科举不重视诗歌,但科场外的诗歌创作却丰富多彩

除此之外,锁院期间的诗作,还描写考试场景和考官们的生活——

欧阳修说:”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在”紫案焚香”的肃穆考场中,考生们的落笔声尤其清楚,就和”春蚕食叶”的声响一样,比喻得形象贴切。

这年的元宵节,他们也是在贡院里度过的,梅尧臣有诗说:”轣辘车声碾明月,参差莲焰竞红颜。谁教言语如鹦鹉,便著金龙密锁关。”(《上元从主人登尚书省东楼》)元宵灯市、火树银花,可身为考官,他们也只能登楼远眺,旁观这节日的繁华了。这些诗,真实再现了宋朝科举的历史场面。

继欧阳修之后,另一诗坛盟主苏轼,在宋哲宗元祐三年主持贡举,锁院期间也频频与同僚们唱和。还有王安石,他变法罢试诗赋,可自己却在”锁院”时作起诗来,而且一口气作了五首,《试院中》其一说:”少时操笔坐中庭,子墨文章颇自轻。圣世选材终用赋,白头来此试诸生。”

宋朝科举不重视诗歌,但科场外的诗歌创作却丰富多彩

四、殿试后,在“闻喜宴”上的诗歌创作

当考生通过了”殿试”这最后一关,就是真正考取了功名。这时,朝廷会有一系列的恩典和赏赐,其中一项是设宴,跟“鹿鸣宴”的性质一样,只不过设宴的人变成了皇帝,这叫做”闻喜宴”,唐朝时也叫”曲江宴”。

宋朝闻喜宴始于宋太宗时期: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七日,太宗亲试吕蒙正以下,并赐及第,仍锡宴开宝寺,兼降御制诗二首赐之,此赐宴及诗之始也。“(《事物纪原》)

此后,朝廷赐宴、皇帝赐诗成为惯例。不过皇帝的这类作品基本是歌颂太平盛世、期待学子报效朝廷,如宋理宗《闻喜宴诗赐状元方逢辰》:”摅忠社稷惟名节,济用邦家必器能。丰芑涵濡盛今日,勉思德意共钦承。”内容乏善可陈。

大臣们在闻喜宴上的诗歌创作也大抵如此,都是歌功颂德,四平八稳。倒是有些新科进士的谢恩诗作,表现出一些思想性,比如陈亮于南宋光宗绍熙四年状元及第,这年他已经51岁,在《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中,陈亮说:”治道修明当正宁,皇威震迭到遐方。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陈亮一生力主北伐抗金、恢复中原,这首应制诗也表达了不忘平生志的意气昂扬。

宋朝科举不重视诗歌,但科场外的诗歌创作却丰富多彩

五、围绕着科举,还有多种多样的诗歌创作

宋朝重文,科举取士相对公平,录取人数也多,科举就成了宋朝大多数文人必经的生活阶段。

科举生活是漫长而复杂的,除了宴席、行卷这些固定的活动外,学子还要面临十年的苦读、赴考的艰辛、落第的痛苦等等,而诗歌是文人生活的形象表现,因而它也深入到这方方面面之中——

黄庭坚在《送人赴举》诗中写道:”青衫乌帽芦花鞭,送君归去明主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既是送人赴举,也是表达自己的贬谪失意。科举得官是祸是福,个中滋味只有赴举者自己去细细品味了。

缪蟾的《应举早行》,写出了赴举之路的艰辛:”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著衣裳。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日日晨起,赶考是辛苦的;天天赶路,道路是崎岖的。但一切为了功名,只能硬着头皮而上,这种感受只有经历的人才能体会。

宋朝科举不重视诗歌,但科场外的诗歌创作却丰富多彩

而一旦登第,考生们压抑许久的情绪就会一下爆发,唐朝诗人孟郊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宋人郑獬说:”霹雳一声从地起,到头身是白云翁。”(《登第后作》)这个时候,狂喜和踌躇满志,都是无需掩饰的。

一人登第,高兴的是全家。张师锡《喜子及第》说:”御榜今朝至,见名心始安。尔能俱中第,吾遂可休官。贺客留连饮,家书反复看。世科谁不继?得慰二亲难。”父母看到儿子榜上有名的欣慰和喜悦,溢于言表。

有登第的喜悦,就有落第的愁苦。那些劝慰落第的诗作,往往因兼具悲情和鼓励而拥有感染力。寇准《送人下第归吴》说:”莺老计还失,负书归故乡。杏园无近路,泽国有高堂。白鸟迷幽浦,寒猿叫夕阳。离怀休堕泪,春草正茫茫。”以哀景衬托愁情,同时也劝慰落第归乡者”离怀休堕泪”,情景相衬,含蓄委婉。

宋朝科举不重视诗歌,但科场外的诗歌创作却丰富多彩

这些围绕科举制度创作的诗歌,再现了宋朝科举取士的方方面面。无论诗歌是否是考场内的考试科目,于考场外,它都是记录历史的媒介、传播文化的媒介,也是学子、考官、甚至天子抒发情感的媒介。它既让人看到宋朝”以文为贵”的社会风尚,也让人感受到诗歌在宋朝无以取代的政治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8356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