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自从认真学习古诗文,对”文变染乎事情”这句话,深以为然。大部分文学作品,确实得放在当时的时代思潮里去阅读理解,如果一味用今天的思维意识做判断,是容易产生误解的。

这一点,在重读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时,感受尤其深刻。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河北梆子《窦娥冤》剧照

过去读《窦娥冤》,觉得窦娥真是反抗压迫的斗士,有着豁出性命也要抗争到底的精神,尤其是她那段指天指地的控诉:”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真是有够硬气!

关于窦娥的反抗精神,好像也是被普遍认同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册(2006年10月第2版)里,称窦娥的这段控诉”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

老师们真要这样教的话,恐怕就误人子弟了。如果你分别了解宋朝、元朝的社会环境,了解两个朝代对女性婚姻的政策、态度,就能发现,窦娥反抗的并不是封建法制、封建秩序,她也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反抗精神;而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的意图,也不仅仅是揭露元代社会的不公。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关汉卿

窦娥不但没有反封建,而且还身体力行地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窦娥是个命运悲苦的弱女子。她3岁丧母,7岁时父亲为了进京科考,把她卖给了蔡婆婆做童养媳,17岁时她和蔡婆婆的儿子结婚,可很快丈夫就亡故了。《窦娥冤》开始时,她20岁,已经守寡3年。

对于所经历的一切,窦娥心里是苦的,但她没有因为悲苦而想要反抗,相反,她任命、对环境逆来顺受,她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她把悲苦的命运归结为”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并没认识到自己是被狠心的父亲、和”童养媳”的封建陋习所残害,她还以自身的遭遇”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某种意义上,也是用封建思想在给别人洗脑。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确实看到了窦娥的一次坚决”反抗”。当地有个无赖叫张驴儿,他欺负蔡婆婆和窦娥无依无靠,于是跟他爹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和窦娥分别嫁给他们父子。

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但窦娥坚决反对,甚至不惜和婆婆爆发冲突:“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 枉把人笑破口。”意思就是,如果改嫁,咱俩都会成为世人的笑柄。窦娥如此嘲讽婆婆,算得上是言辞激烈了。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剧目《窦娥冤》剧照

可仔细想想,支持窦娥从逆来顺受中摆脱出来,并显示出刚烈一面的,其实是女子必须从一而终的贞洁观念,是因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而这恰恰是封建社会没有人性的伦理道德。她反对婚事,不因为对方泼皮无赖,不因为这是以强欺弱,她给出的反对理由只有一个——“怕没的贞心儿自守。”要维护和遵守这封建伦理道德,才是她奋起反抗的原动力。

这一点,也可从接下来的这段表白里得到印证,她说:“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石?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得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百步相随。”你看,支撑她不断抗争下去的,也是那些宣传中的古代节烈女子,是那些为忠为义不惜牺牲性命的女子。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窦娥也是不惜以性命来守节的。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张驴儿偷偷往蔡婆婆的汤里下了毒,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可没想到,这碗汤误打误撞地被张老儿喝了。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的爹,恼怒不已,便把杀人的罪名栽赃到窦娥身上。

如果说窦娥认命守寡,是对封建伦理的维护,那么此时,她又展现出对封建法制的遵守。她相信父母官的公正,毫不犹豫地跟张驴儿去见官,并期待”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可是她却遭遇严刑逼供,最后因不忍看婆婆受刑,含冤招认。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临刑前,她道出了那段经典的控诉:“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可此后,她又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说明,其实她至死依然笃信天命,之前的怨天怨地怨鬼神,并不是对社会不公、封建压迫有了清醒认识和反抗,不过是一时气话而已。到剧情结束时,她的三桩誓愿全部应验,她的父亲也在京城做了官,返乡为窦娥昭雪,张驴儿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在整部剧里,窦娥不仅笃信天命、维护封建伦理、法制,而且也孝顺至极。她被屈打成招,是因为怕婆婆受刑;临刑前要求绕道,是怕婆婆见了难受;即便是她化作鬼魂,也要嘱托父亲收养婆婆。可是别忘了,蔡婆婆是造成窦娥父亲无法维持生计的放高利贷者,是造成窦娥被卖做童养媳的无情者,也是引来张驴儿父子、导致窦娥丧命的始作俑者。

窦娥是善良的,她拿生命去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也豁出生命尽了自己的孝心,可她最终还是成了那个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并因为那一片孝心含冤认罪,她真是冤枉!

但必须得说,窦娥身处封建社会,她拿封建伦理道德来要求自己,甘于一辈子守寡、为婆婆尽孝,甘愿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是极为正常的。如果我们用今天的思维,要求她担起反封建、反压迫的重任,才是对她的苛求啊。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关汉卿塑造窦娥,是因为他本身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士吗?

在关汉卿创作的杂剧里,确实有不少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作品。除了《窦娥冤》之外,《蝴蝶梦》的主旨是”国家重义夫节妇,更爱那孝子顺孙”,《单鞭夺槊》强调”烈女岂嫁二夫,俺这忠臣岂佐二主”。

可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观念不一样的作品。《望江亭》的女主人公谭记儿也是一位寡妇,她就无法忍受年轻守寡的青春寂寞。谭记儿上场时就说道:”我想着香闺少女,但生的嫩色娇颜,都只爱朝云暮雨,那个肯凤只鸾单?这愁烦恰便似海来深,可兀的无边岸!怎守得三贞九烈?敢早着了钻懒帮闲。”想另寻心上人的愿望袒露无疑,而剧中她也确实重新找到了爱情。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京剧《望江亭》剧照

对于没有从一而终的谭记儿,关汉卿不但没有贬斥她的改嫁行为,没有把她作为反面形象来针砭,反而是持着肯定、欣赏、赞美的态度,并给了她一个美满的结局。

可见,关汉卿也不像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士,更何况,他在散曲《一枝花·不伏老》里还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语气之间多有叛逆的味道。所以,如果说窦娥这一形象,是要体现关汉卿对封建伦理道德的维护,似乎并不合适。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话剧《关汉卿》剧照

为什么在关汉卿身上,会出现两种矛盾的思想?曾有学者给出过一种解释——”彰扬美德,昭赞古风,事实上也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曲折批判,《蝴蝶梦》的思想意义正在于此。”(王星琦《元曲艺术风格研究》)

这说的是《蝴蝶梦》,而《窦娥冤》又何尝不是如此。关汉卿本身是叛逆的,并不热衷于封建伦理道德;但封建伦理道德代表了旧有的意识形态,在作品里维护它,也就折射出对新朝代、即元朝统治的批判。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高扬自己的民族意识,或许才是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的目的。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并对女性提出了”从一而终”的不平等要求,《礼记·郊特牲》说:”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这种道德层面的观念,到了宋代时,上升为一种现实的规范,它被宋代的理学家们绝对化、极端化了。在《近思录》里,就记载了理学家程颐与他人的这样一段对话:

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经过理学家的宣扬,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日益深入人心。唐代公主再嫁的有二十八人,而宋代,除了宋初的秦国公主,以后的八十多位公主,没听说有再嫁的。

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这方面的观念被颠覆了。一方面,他们入主中原时带有游牧民族的掠夺性,公然抢劫妇女,占为己有,关汉卿的杂剧《鲁斋郎》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他们的婚姻风俗习惯,也与中原不同,女子再嫁是寻常事,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曾感慨:”顾世之名巨族,往往有夫骨未寒而求匹之念已萌于中者。”(《南村辍耕录》)

不仅如此,还有更乱的——如果兄死,弟可以娶嫂为妻;如果父死,儿子可以娶小母为妻。元朝将领阔阔带去世后,他的儿子就想收小母高丽氏,便贿赂伯颜向皇帝求情,最终如愿以偿,并且还是奉旨迎娶。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这样混乱的风习,对于深受孔孟思想影响,又带有强烈民族情绪的中原知识分子来说,肯定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

而且在元代,中原知识分子的地位非常低。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第九,在娼妓之下,只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所以有”九儒十丐”之说。科举制度也被废除了七十多年,像关汉卿这样才华横溢的文人,大多沉抑在社会底层。

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风弄月,流连光景。——朱经《青楼集· 序》

重读《窦娥冤》:过去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颠覆

所以,关汉卿笔下的现实社会暗无天日,官吏横行霸道,恶霸无法无天,百姓水深火热,这是从正面对蒙古族的统治进行否定。

而在作品里宣扬”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则像是一种侧面批判的方式。宣扬旧有的伦理道德,就等于否定现实的伦理道德,也就表达出对蒙古族统治的反对立场,其中潜藏的,是他强烈的民族意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8339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