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序言:铜钱被白银取代

16世纪以前的中国,白银很少被用在纳税和民间交易。因为那时候用的都是铜钱交易,比如,宋代用铜钱纳税的数目是用白银纳税的28倍,但是到了明末(1573年—1644年),仅有千分之五的税收来自于铜钱。16世纪,银元的流通范围扩大,包括银锭也开始普遍流行,铜钱逐渐被白银取代。——全汉昇《中国经济史论丛·卷一》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清代铜钱

到了明末,由于铜钱笨重的原因,铜钱体制已经不能正常运作,于是民间开始大量使用质量较差的银元。1661年,清朝规定以白银来补笨重铜钱的不足。清初从1651到1661年,发行了12万两的银票以弥补当时的货币短缺,但是为了避免会产生通货膨胀,这种做法很快就停止了。——王瑬《钱币刍言》

宋代开始发行纸钞,元朝(1280年—1367年)和明初(1368年—1572年)则同时使用纸钞和铜钱。1661年的一封上谕,解释了使用白银的原因:纸钞是”虚”的,白银是”实”的,白银比纸钞耐久并可分割。虽然有朝廷的谕令,清初用在纳税和商业交易方面的白银数量,还是有所变化。与此同时,商人长期地控制着白银的供应。——《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三》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清代纳税专用的地丁纹银

一、清代货币流通史:先说说白银纳税在朝廷和商人之间的关系

1657年,根据大清户部规定:所有省份的大部分苛捐杂税的征缴必须使用白银。由于铜钱充足却笨重而不便于运输,因此有人提议收税时七成使用白银,三成使用铜钱。用白银征收的赋税都要运送到京城,其余征收的铜钱则留在省级以下供地方支出。

皇帝最后采纳了该项建议。1733年,清朝各省的田赋征收都使用白银,但安徽的巡抚则提出:少量的支付或者大笔税收超过整数的零头,可使用铜钱支付。1736年,由于直隶省的田赋支付使用的铜钱数量超过了白银,一封上谕同意依旧准许用铜钱或白银来缴税。——《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三》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捐输专用银两

根据以上条令,一些省份的农户用白银支付赋税,另外一些省份则使用铜钱。但1844年的一份评论指出,80%—90%的田赋支付都使用铜钱。仅1846年在山西和1847在广西使用银锭,其他省份的田赋都使用铜钱。一些省份也使用外国银元。地方官员得在钱庄将铜钱换成白银。——《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无论使用银元或者银锭缴税,通常只牵涉极少量的银。官设或私人银炉将小的碎银熔化重铸成大的银锭,以便运送到更高层级的官府。官设银炉是由省级主管财政的布政使和海关官员负责,私人银炉则由户部授予私人经营。重铸的白银,不仅来自田赋,也来自商业税收。若遇到外国银元,官设银炉会将外国银元重铸成银锭缴税。——《钦定户部则例》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清代州府使用的银两,上面刻着州府的名称

二、清代货币流通史:再聊聊清代的财政体制

地方朝廷存留地方所用以及部分银两协济其他省份之后,所剩余的白银由驿递制度起运到北京,押解税银的官员品级随税银数目多少而定,也就是说,小官押解白银较少的税银进京,而大官押解白银数目很多的税银进京。

然而,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打乱这套体制后,之后也就出现了”票号”。票号在18世纪的山西崛起并发展,在全国各省都拥有分支银号的山西票号用汇款方式押解税银。在这之前,商人常被委托运送白银进京,但结果常不理想。——《钦定户部则例》

《清史稿·食货二》有相关记载:“嘉庆十九年(1814年)命各省银解部,随到随交。道光十二年(1832年),又命官解官交。盖向来京饷及捐项,皆由银号交库也,然其弊不易革。”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清代铜钱

三、清代货币流通史:来分析一下清代使用白银的变化

到1650年的清朝初期,各省普遍使用外国银元。随着1659—1683年间海禁政策的实施,外国银元消失了。海禁令解除以后,在康熙(1662年—1722年)和雍正时期,白银又在江苏重新开始盛行。超过1两的交易从来未使用过铜钱,较少如1分和1厘的交易,白银和铜钱并用。

乾隆早中期(1736年—1775年),因白银数量极大减少而鼓励使用铜钱。大多数包括10两到100两的交易都使用铜钱。1744年乾隆皇帝的一道上谕提到:“今惟以铜钱为适用,其应用银者,皆以钱代。”——《清朝文献通考·卷十六》

也就是说,因为缺少白银,乾隆皇帝不得不增铸铜钱。另一个原因是对铜钱质量的信心日增及对伪造银锭和银元的关切日深。

大量依赖铜钱使得铜钱贵白银贱,此后大清朝廷又鼓励使用白银,由此来降低铜钱的增值。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发了一道上谕:“官员领帑,除夫匠工价外,民间日用,除零星粟布外,概不许用铜钱。” 但是直到1775年左右大量便利的银元流入,才开始转向由白银主导的货币体制。——《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乾隆末期输入的银元,较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进口的白银更加方便可靠。17世纪出现的“番钱”,指的就是从欧洲国家流入的外国银元。这些早期的银币形状并不统一,还经常缺少花边,它们容易被修剪。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外国银元的佛头

18世纪末期,在墨西哥铸刻的西班牙银元,不仅在重量、形状和质量上非常统一,并且有花边修饰,上面刻有国王的头像,也被称为“佛头”。乾隆末年和嘉庆初年,这些西班牙银元超过其他银元而最受欢迎。例如,清朝贵族学者”诸联”在他于1821年出版的《明斋小识》中这样记载:

“闻古老云,乾隆初年市上咸用银。二十年后,银少而钱多,偶有洋钱,不为交易用也。嗣后洋钱盛行,每个重七钱三分五厘。……予幼时见幂上有凤皇(美国的鹰洋)、马剑(荷兰银元)、洋船、双烛(查理二世头像的西班牙银币)、水草文等类,今唯佛头(查理三世、四世以及佛迪男七世头像的西班牙银币)通用尔。”

意思就是说,1675与1676的银元称为”番钱”,1786与1804有西班牙国王头像者称”佛头”。由”番钱”转为”佛头”显示中国人对美洲银元更为接受。这些相片也显示1785年与1804年的银元花边比较完整,银的品相更好。在19世纪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将国王头像放在银元上的西方习惯,但仍不知道统治者铸币的象征主权意义。

1775年以后,江苏和浙江两省流入新的银元。根据做过地方县官的汪辉祖(1730—1792)叙述:

“余年四十(汪辉祖生于1730年,此当1770年)以前,尚无番银之名,有商人自闽粤携回者,号洋银,市中不甚行也。惟聘婚者取其饰观,酌用无多,价略与市银相等。”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江苏的文人郑光祖同样认为:”(乾隆)四十年后,洋钱用至苏杭。”

换言之,地方官元的这些叙述说明了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白银的使用在显著增加。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白银称重

四、清代货币流通史:外国银元的流入

由机器制造的外国银元外形非常规整,大小统一较,比清朝的银锭方便流通,因为清朝银锭还要检验纯度和称重,外国银元则可以直接在市面交易使用。在官方事务上,清朝官方是默许使用外国银元的。

乾隆初期铜钱在很大范围内取代白银,但福建和广东两省例外。实际上,18世纪以来,白银在这两个沿海省份越来越被广泛使用。1769至1772年间,在福建省,用外国银元而非银锭缴税。1829年,道光皇帝给军机大臣的上谕中提到:“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十朝东华录》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外国银元

由此可见,在道光时期,各省都用银元缴纳赋税,原因银元方便携带,而且外国银元很可靠。这种可靠性在中国的银元仿造品之上,人们很快弃用中国人仿造的外国银元。正如林则徐所观察的,苏州银板样式很像外币,但品质较差。与铜钱交换,本国银元要价低于外国银元。——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

因此,清代商人团体规定在交易中禁止使用仿造品,地方市场也不接受仿造的外国银币。清朝廷和百姓并不怎么担心使用外国银币的政治和文化意含。

对于仿造外国银币的所产生的质量问题,是商人而不是朝廷在确保市场上流通白银的质量。为了协助商人分辨银币真假,当时出版例如《银经发秘》和《洋银辩证》等书籍,有助于小商贩减少仿造币所带来的损失。这些书提供了很多区分不同种类银元的方法。到底如何区分真假呢?主要靠形状和颜色来区分,甚至图案上的头发几根都被仔细地计算过。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外国银元都印着统治者头像

五、清代货币流通史:到底是谁在控制清朝白银的定价、供应量及质量问题?

只有通过税收,清朝廷才能库存白银。清朝廷的田赋收入,仅相当于整个国民收入的2.4%左右。与此相反,海运到西班牙的美洲白银少则20%、多则40%直接归入朝廷财产,其余流入朝廷各类官员手中或者拥有美洲矿产权的贵族家庭。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国家垄断了银矿和对外贸易,由此朝廷控制了银的供应。早在1775年,日本朝廷开始铸造银币。在越南,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外,朝廷铸造金或银锭用于大额交易。大约在1830年时,越南朝廷开始铸造与西班牙银元重量相同的银元。

从历史上看,欧洲国家将货币或通货当做君主或朝廷权威的象征。例如,近代早期的法国,国王购买了银条、外国钱币或国内旧币,在皇家铸造厂将它们造成新货币。1946年,英国工党实行银行国有化之后,仍决定将君主头像印在纸币上,一如之前朝廷将君主头像铸在钱币上一样。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光绪年间五十两银元宝

虽然清代中国朝廷的铸局将统治者的年号铸在铜钱上,但银锭上仅刻有钱庄名称和地点或铸造它们的匠人的名字以及朝廷规定的单位重量,并不会印刻皇帝的形象。称为”元宝”的银锭重50两,中锭10两,小锭重3—5两,细银是较小的碎块。尤其是为了保证用于纳税的银锭质量,清朝廷要求在每块银锭上面刻有钱庄名称和地点,有时甚至要求在上面印刻负责的匠人的名字。——《清史稿·食货二》

不同区域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广西的银锭叫白流银,”银的外形像一股白色的河流”;浙江的叫元丝银,”银的外形有如纤细的丝线”。掺杂铅、铜的白银也非常普遍。缴税的银锭,其中的纯银含量在92%—100%之间,用于日常交易的则在70%—95%之间。各地称白银重量的量器也各不相同,有6—7分或者1两之差。这些都反映出清朝廷对白银供应的缺乏控制。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银票

六、清代货币流通史:最后,说说白银和银票如何跨省流通?

尽管铜钱是由朝廷铸造,但并不是全国通用的交易媒介,而仅是在特定省份内使用的通货。表示铸局名称的满文铸在铜钱上,它仅仅在铸局所在省份周围的地区使用。即使北京铸造的铜钱也不是全国的通货,而是仅仅在北京及附近的顺天府使用,即使相邻的省份直隶省也用自己铸局铸造的铜钱。

19世纪前期,用于低于价值1,000文以下的交易。除新疆南部使用的普尔钱,西藏使用的银元外,各省都使用制钱。铜钱的重量和每串铜钱数目不等,妨碍了它们的省际流通,只是在省与省交界地区或没有铸局的省份有些例外。这是白银或银票在跨省之间流通的原因。

新疆南部八个回城用普尔钱。普尔是”钱”的当地语言。北方与汉人有更多往来,因而有制钱流通。普尔中无方孔,用红铜铸造,一枚值两文。伊犁有红铜所铸,形式与普尔略异的铜钱。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清代白银,都刻着工匠的名字

因为西藏不产铜,西藏的官方铸局、商人、工匠铸造银元。该银元正面刻有汉字,背面则刻藏文。银元中央没有方孔,而有一个圆圈,圈内写上铸造时的清朝皇帝年号。另外刻上宝藏两字。西藏银元是清乾隆年间受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影响而开始铸造的。

全国的银锭相对比较统一,1838年,贵州巡抚贺长龄指出:“银则轻便易赍,所值又多,各处行用,大概相同。”由于重量和成色上还有差别,所以从事区间贸易的商人制定出这些银锭的交换比价。每块银锭银含量的统一以及银相对铜钱有较高的价值,促使白银成为跨省交易的媒介。——《宫中档奏折》

事实上,各省之间,甚至在中国北方,都存在大量的白银流动。1855年,奉天的一位官员在报告中如此记载:

查奉省本非丰裕之区,土著多以务农为业。向来贸易营生之人,全赖山西富民携带厚资,在奉省开设钱庄,而本地铺民向其行利告贷,百余年来藉此得以流通。自咸丰三年,逆贼北窜,军需紧急之时,在奉省开设钱庄之山西富商,将本撤回原籍,二年之间,不下三百余万两之多。——《咸丰·宫中档奏折》

清代货币流通史:从铜钱到银元银票,白银何以占据主导地位?

山西钱庄

18世纪晚期,遍布全国的山西商人网络又扩张了,这当然能促进白银在全国的流通。1907年,《商务官报》记述:“若夫山陕西商票号,实为吾国交通银币之一大机关。……自有票号而呼应灵捷,脉络斯通,此二十一行省皆然,不独闽省为然,亦百十年来皆然,而不独今日为然者也(即从1797年开始)。”

18世纪末,从事银钱交换、收受存款、出放贷款的私人钱庄大量涌现。例如从1766到1776年间,山西商人在苏州开设了至少130家钱庄。这些山西人在全国开设的钱庄,使得白银的流通更为广泛。

总结

从16世纪之前使用铜钱纳税和交易,到清代的白银渐渐取代铜钱,白银因为其方便运输而得到广泛的流通。而后在海禁令解禁之后,由于外国银元铸造技术十分工整,外国银元大量流入清代,更重要的是,外国银元不需要称重和检验纯度且可以直接使用,所以外国银元得到了清代官方的默许使用。

另外,白银的流通却并不是清代朝廷控制的,而是由商人确保市场上流通的白银的质量问题,是商人控制着白银的跨省流动以及它在各省的价格。不过,白银一般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大约从1775年开始,中国的国外银供应市场从亚洲转移到更广阔的世界。这种变化使中国进入新的情境。


参考文献:

全汉昇《中国经济史论丛·卷一》

王瑬《钱币刍言》

《清朝文献通考》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

《宫中档奏折》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7917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