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大明风华》里的朱祁镇,小时候是个可爱的小男孩,长大后就不那么可爱了。由他导致的土木堡之变,差点让明朝来了个大滑坡。虽然以明朝的风骨,不会重现南宋的历史,却也是场极大的危机。

但如果就此全盘否定朱祁镇,那也不太准确。他身上有一种皇帝身上很少见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咱们就先从土木堡之变说起吧。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大明风华》里的朱祁镇

土木堡之变的背景

众所周知,明朝是驱逐元朝之后建立起来的。那么中原的蒙古人都被朱元璋全歼了吗?并没有。

1368年,元惠宗率领着残余势力逃回蒙古,建立了政权,依然定国号为“大元”,史称“北元”。

明朝政府自然不可能坐视其再次发展壮大,朱元璋多次派兵前去剿杀,还曾御驾亲征,对北元造成沉重打击。

最有名的要数1388年的捕鱼儿海之战,朱元璋派出十五万大军,由大将军蓝玉指挥,直袭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的大营,俘虏了他的次子及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兵器和物资。把北元的编制都打没了。

脱古思帖木儿带着太子天保奴本来逃跑了,结果途中被部下所杀。

此战之后,忽必烈的后裔,也就是“黄金家族”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更丧失了对草原的控制力。北元分裂为鞑靼(东蒙古)、瓦剌(西蒙古)各部,无论哪个部落,都时常骚扰明朝边境。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大明风华》里的朱棣

明成祖朱棣从没放松警惕,五次北伐,最后也是死于北伐途中。但是,草原上的部落并没有被灭绝。

缺少吃穿、或者妄图重现元朝辉煌时就到明朝边境打一波,打不过就降,降了再反,反了再降,周而复始。明朝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隐患,各部族也无法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双方都快打出感情来了。

史书上的记载是:“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云。”

各部族不只和明朝打,内部也争斗不断。瓦剌为了借助明朝的力量对付鞑靼,主动向明朝称臣。这显然是笔很划算的买卖,在明朝的支持下,瓦剌越来越强大,于1418年兼并了鞑靼,傲视漠北。

势力强了,野心也就大了。瓦剌对明朝的要求越来越多,稍有不顺就起兵制造事端。

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土木堡之变发生了。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大明风华》剧照

土木堡之变的经过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派两千人到明朝进贡马匹,谎称有三千名使者,要求明朝封赏。

这是个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明朝打赏瓦剌使者,是按照人数。所以瓦剌的使者团一年比一年人多,明朝在他们眼里是“人傻、钱多、速来”的冤大头,都把这当做一趟美差。

明朝当然很不爽。“封赏使者”是为了显示大国风范,但这是一件主动、自愿的事情,要是变成了半强迫,那可就不美了。

这就好比,你家有个穷亲戚,你时常接济他,到了后来变成他强迫你接济他,否则就要揍你,还把你当成傻子,你能不窝火吗?

所以这一次,在亲信宦官王振的强烈建议下,明英宗朱祁镇决定不当这个傻子。你说两千就两千?当我们不识数吗?按照实际人数封赏使者,并且减去马价五分之四。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大明风华》剧照

没错,马匹不是白送的,需要花钱买。鉴于古代战马难得,花钱就花钱吧,明朝也不是不愿意。但瓦剌坐地起价,明朝早就有意见了。

这番操作惹怒了也先,于当年七月份调集各部兵马,分四路进犯大明。东路攻辽东,西路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又分为两支,一支由瓦剌贵族阿剌知院统率,直攻宣府进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自统兵进攻大同。

也先这一路,攻势极猛,大同守军失利,塞外城堡陷没,大同告急。

明朝为之震动,皇帝朱祁镇做出了一个决定:御驾亲征。

少年天子,意气风发,一心效法父祖北征,创不世之功。这不能算是错,比南宋那些一听外敌打来就想逃跑的皇帝们好太多。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少年天子

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大臣各种劝阻,但朱祁镇一意孤行,用极短的时间调集大军出发了。

走前立两岁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这说明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不管结果如何,至少勇气可嘉。

兵力方面有争议,号称50万,实际上没有这么多,一说25万,一说10多万,总体来说比瓦剌多。

大军来到大同附近,只看到尸横遍野,却没发现也先的踪迹,再加上后方粮草供应不及时,朱祁镇有心撤军,又担心无功而返有损颜面。王振便提议从蔚州撤军,绕个大圈子,不算直接回军,面子上过得去。

蔚州是王振的家乡,他带着皇帝回家是真正的锦衣而还。

虽然随军的大臣们极力劝谏,朱祁镇还是听从了王振的建议。不料到了路上,王振忽然想起这正是庄稼成熟的时候,担心大军过处践踏庄稼,给自己招来骂名,又提议原路返回。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就这样,大军又绕回去了。到达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时被也先追上包围,缺粮缺水军心动摇。也先假意议和,引诱明军出城取水,趁机发动总攻,经过一番厮杀,明军大败,全军覆没。

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王振也被愤怒的护卫将军樊忠斩杀。

也先最大的收获,则是俘虏了明朝皇帝朱祁镇。别说明朝没有预料到,就是也先自己,也万万想不到会有这么大的惊喜。因为事情完全想像不到,所以他看见朱祁镇的第一反应,竟然是立刻跪下问安。

这也奠定了之后一年他和朱祁镇的相处模式。朱祁镇在瓦剌虽然没有人身自由,各方面待遇比贵宾还高。哪怕后来明朝拒绝了也先的要求,瓦剌对朱祁镇的态度也没有改变。

但是,朱祁镇的平安,并不能掩盖土木堡之变给大明造成的严重损伤。这是明朝建国之后的第一场大败,朝野震惊。

为了不被瓦剌要挟,朝中大臣们决定放弃朱祁镇,另立新君。按理来说应该立太子,但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拥立郕王朱祁钰登基为帝,并打赢了接下来的北京保卫战,把大明从歧路拉回正途。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大明风华》里的朱祁钰

土木堡之变的谜题和影响

史书上关于土木堡之变的记载过于含糊,有很多不解之迷。

比如说,一心想打仗的朱祁镇,为什么会在没遇到瓦剌大军的情况下就想撤军?这和他之前的表现完全不符;皇帝御驾亲征,为什么还会发生粮草不继这种事情?此时的明朝,还处于上升期,国力不至于衰弱到这种地步。

这些谜题有很多种说法,但真正的原因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了。也许这真的只是个意外。

细论起来,土木堡之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一、军事方面

数十万明军战死沙场,明成祖朱棣留下来的精锐三大营也损失殆尽,继任的朱祁钰不得不招募天下义兵重建军事,极大的增加了财政方面的压力。

此后募兵制成了惯例,若有缺员便募兵补之。好处是招募之兵战斗力比世袭的军户要高。戚继光统领的戚家军、俞大猷统领的俞家军,都是募兵。

边防政策则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榆林)、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九镇。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二、政治方面

五十多名文武高层战死,官员体系出现断层;

开国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遭受灭顶之灾,再也无力在朝中立足。科举出身的文官集团一支独大,为了制衡,皇帝们不得不扶持宦官集团与之对抗,皇帝与文官之间、文官与文官之间、文官与宦官之间,各方纷争不休。对明朝的打击不下于天灾人祸。

最严重的是,土木堡之变让后世明帝知道,文官们首先忠于国家,其次才是忠于皇帝。对于皇帝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这就代表身为皇帝的他们有可能被文官放弃。于是离心离德,君臣不能同心协力,而是斗智斗勇,一直斗到明朝灭亡才消停。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

一次错误,让朱祁镇有了昏君的标签。但他身上的人性亮点,却是历代皇帝中都少见的。换言之,这个皇帝很有人情味。

全了与王振的君臣之义

王振被视为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他撺掇朱祁镇出征、是他指挥失当、是他带着大军乱转、是他中了也先的计。可事实真是如此吗?他对朱祁镇的影响再大,真能一手遮天吗?

种种迹象表明,王振是个替罪羊。

如果是一般的皇帝,为了自己的名誉也就默认了,反正王振已经死了,不能辩解。但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复辟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

这些举动,肯定会给朱祁镇带来很不好的影响,但他还是去做了,全了与王振的君臣之义。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大明风华》里的于谦

为错杀于谦而后悔

朱祁镇是有理由恨于谦的,因为于谦的决定,让他这一脉失了帝位,并在南归后遭受囚禁七年的命运。

但朱祁镇并不恨于谦,石亨、徐有贞等复辟功臣进言杀于谦时,朱祁镇并没有同意,而是说“谦实有功”,认可于谦的功劳。但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就为这句话,朱祁镇杀了于谦,没多久就后悔了。他儿子朱见深刚继位就为于谦平反,和朱祁镇对于谦的态度是分不开的,诰文上明明白白的写着“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杀于谦,是朱祁镇无法抹除的一大污点。但历史上诛杀功臣的皇帝多了去了,有几位知道后悔?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钱皇后画像

坚持立身残无子的钱皇后为后

朱祁镇复辟后,立妻子钱氏为皇后,有大臣表示反对。为什么反对呢?因为钱氏虽然是朱祁镇的原配,却瞎了一只眼睛伤了一条腿,不堪为大明国母。

诚然,她的眼睛是在土木堡之变后为朱祁镇哭瞎的,腿也是祈福时间太久跪残的。但事实就是她此时已经是残疾人,而且无子。

若是有心,朱祁镇有很多光明正大的理由另立淑女,但他并没有,力排众议立钱氏为后,对她敬爱有加。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被逼自尽殉葬

废除后妃殉葬制度

朱祁镇最大的功绩,在于废除后妃殉葬制度。

汉唐之时,殉葬已经被禁止了。元朝时恢复,朱元璋重建政权却没有废除这种陋习,太祖、成祖、仁宗、宣宗驾崩时都有众多后妃宫人殉葬,造成许多人间悲剧。

朱祁镇对殉葬是持反对态度的,临终前决定从他开始废除这种违反人性的制度,原因是用人殉葬他不忍心。朱见深遵从父意,自己临终前也再次下诏禁止人殉。

经过父子两代的努力,才终于结束了这种原始、野蛮、残酷的习俗。

《明史》对此事的评价是: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明英宗朱祁镇身上的人性亮点,让他显得不那么糟糕

《大明风华》里的朱祁镇

总之,明英宗朱祁镇冲动无能的另一面,是极有抱负、极富人情味,闪烁着人性的亮点。若没有土木堡之变,也许他会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可惜有的错误无法挽回,他也在七年囚禁中变得消沉,复辟之后再没了当初的雄心壮志。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7404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