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在中国历史书中有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记录。

这段记录记载在《吕太后本纪》里: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什么意思呢?就是汉惠帝去世了,吕太后白发人送黑发人,哭的时候却没有流泪.

这时候,留侯张良的儿子张辟疆官居侍中,只有十五岁,他跟当时的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孝惠帝这么一个儿子,现在去世了,她哭得并不悲伤,你知道其中的缘故吗?”
陈平说不知道。
张辟疆说:“皇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惧怕你们这些大臣。你现在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帅南北军,等到吕氏一帮人都进入朝廷,在朝廷中掌握实权,你们这些大臣才能摆脱灾难。”
陈平听了之后,就此放权,让吕氏掌握了天下,这时候,吕后的哭声才开始哀伤起来。
初看这段话,好像没毛病,但仔细一琢磨,就发现其中的问题,陈平是堂堂的大汉智囊,是辅佐刘邦开国的,他怎么会需要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去指点呢?
原因只有一个,陈平知道这个十五岁的孩子背后另有势力。
谁呢?
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张良,当时张良还没有去世,张辟疆是张良的儿子,他的话很可能出自张良的授意。
另一个可能就是吕后,张辟疆是侍中,皇帝的亲信,自然也可能是吕后的亲信。
其实这两个人都是同一股势力,就是吕后势力,不要忘了,正是张良给吕后支招,请出了商山四皓,让刘邦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明明更喜欢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也一直要换太子,为什么吕后一请出商山四皓,刘邦就不换了呢,就算戚夫人如何哭,刘邦也不说话了呢?
原因很简单,刘邦是一个政治生物,他考虑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喜好。

吕后请出商山四皓,其实是告诉让刘邦,她已经为自己的儿子铺好了接班人的关系网。而刘如意,只有她的母亲戚夫人一个依靠。
刘邦如果非要废太后,就等于要连根拔起一股势力,几乎就要废掉半个汉朝,这是刘邦接受不了的代价。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好了,知道吕后跟张良是一伙的,那这个对话就好理解了。
就是张口吕说。
张辟疆说的是吕后想说的话。
那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吕后:你看我只有一个儿子,现在死了,我连哭都哭不出来,你知道怎么办吗?
陈平:怎么办呢?
吕后:我害怕你们啊,我不放心啊。要不这样,你出面拜我的兄弟们为将,统帅南北军,让我的娘家兄弟进了宫,主持大局,我这才放心。
陈平:成交。
这才是真正的对话,那吕后为什么要找张辟疆呢?
一是表达自己的意图,但又有留有余地。万一陈平不同意,可以说是这个孩子胡说。
要是同意,那就赚大了。
最后陈平是同意了,为什么陈平这么大方?
这就是吕后第二个用意,让张辟疆说,能让陈平误认为这出自张良的授意。
别人的话,陈平可以不听,但张良的话,不得不听啊,这是可以动摇天下的人。
吕后用一个代言人完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这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1.当你需要办什么困难的事情时,不凡用个代理人先试一下,这样不成功也有退路,还能再想别的办法。

2.当一个人突然跟你说出不符合身份的话,那你可以多想一下,也许他只是一个传话者。


看历史书尤其要注意历史书中不合理的地方,因为不合理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而看历史书的乐趣往往就在这其中。

再跟大家看另一个不合理的地方。

这一次是吕后去世。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吕后去世后,发生了诸吕之乱,史书记载,吕氏准备劫掠皇帝,掌管南军的相国吕产带兵入宫,半路上被朱虚侯刘章阻拦。

《资治通鉴》里是这样写的: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至殿门,弗得入,徘徊往来。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公言诛之,乃谓朱虚侯曰:“急入宫卫帝!”朱虚侯请卒,太尉予卒千余人。入未央宫门,见产廷中。日哺时,遂击产;产走。天风大起,以故其从官乱,莫敢斗;逐产,杀之郎中府吏厕中。

翻译过来,就是吕产不知道吕禄已经交出了北军,他还想冲到未央宫作乱,走到殿门的时候,进不去,就来回的徘徊。平阳侯曹窋知道后,就赶紧告诉了太尉周勃。太尉担心斗不过诸吕,就找到了朱虚侯刘章,刘章自告奋勇。周勃就调给了刘章一千人。刘章到了未央宫门的廷中,发现了吕产。

到了晚上的时候,刘章向吕产发起攻击,吕产逃走,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吕产的的党羽四下逃散,不敢接战,最终吕产被杀死在郎中府的厕所中。

这一段历史看上去是说吕产造反,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又有好多漏洞。

比如吕产被刘章一千人打败,说明吕产带领的人并不多,吕产手下有一支南军,造反这种大事为什么不多派点兵马呢?

其二,吕产到了殿门,因为门关着,所以他就在殿门外来回徘徊。吕产是来造反的,不是前来逛旅游景点的。殿门进不去,就进攻啊,为什么不进攻反而来回徘徊呢?

而在战斗中,发生了奇怪的大风,有意思的是,这大风好像懂得识人一样,只是让吕产的待从大乱,不敢进攻,最终,导致了吕产的被杀。

而这背后更大的不合理是,吕氏为什么要发动叛乱。

这时候的吕氏已经大权在握,少帝刘弘的皇后还是吕禄的女儿。他们完全是得利的一方,只要维持现状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改变现状,要去挟持一个完全站在他们这一边的皇帝呢?

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吕氏当时并没有主动发起叛乱,所谓的诸吕之乱,不过是吕氏跟陈平周勃等汉朝军功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

吕产也不是去挟持皇帝的,他极有可能是见皇帝,他带的随从不多,而且是没有武装的文官,所以在刘章一千人的冲击下“莫敢斗”。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最后,再跟大家聊一个比较隐秘的黑历史。

这个事情发生在诸吕之乱被平定之后。当时陈平周勃力主召代王刘恒入京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刘恒即位的三个月后,在陈平周勃的一再建议下,刘恒立儿子刘启为太子。

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奇怪的是,刘启并不是汉景帝的嫡子。刘启是汉文帝的第四个儿子。

汉文帝在当代王时,原本就有王后,王后生下了三个儿子。

那刘启为什么以非嫡子的身份成为太子呢?

史书记载,在汉文帝被召进长安当皇帝的那段时间,代王王后突然去世,死因不明。她的三个儿子也在刘启被立为太子前先后病死。

这是一个极为奇怪的事情,一后三子竟然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时先后去世,更奇怪的是,这位王后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名字,三个嫡子也没有留下名字。

这不符合汉文帝的性格。汉文帝是很个恋旧的人,在坐稳皇位之后,他就曾经返回自己当王的代地,跟以前的百姓一起叙旧饮酒。

他怎么可能会忘记给自己生下三个儿子的王后,在当皇帝之后,不对她进行一些追封呢?

一切不合常理的事情背后一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个解释就是,这位代王后很可能是吕氏之女。

刘姓诸侯娶吕氏之女是吕太后一直以来的安排,是为“刘吕联姻”

赵王刘氏娶的是吕家女,梁王刘恢娶的是吕产的女儿 ,朱虚侯刘章娶的是吕禄的女儿,营陵侯刘泽娶的是她妹妹吕媭之女,刘家皇帝自然也必须娶吕氏之女……

那么,刘恒也极有可能娶的是吕氏之女,这一点可以从吕后一向对刘恒特别关照得到辅证。

而在吕氏之乱被平定后,周勃“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刘恒自然也保不住自己的王后,甚至有杀王后而自保的可能。他在当皇帝之后,他的王后所生的三个儿子当然不可能被立为太子,不但不可能立为太子,还必须被杀死以除后患。这才有了三个儿子更病死的记录。

做为历史上美誉度极高的汉文帝,为了保全性命以及坐稳皇位,也不得不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这就是历史中的不为人注意的小细节,这些小细节可能就透露出了历史书不好说明的真相。

所以,看历史远比看小说更为有趣,因为历史就是一个有着无尽谜题的长卷,更何况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

常有人问我读什么书好,我总是建议他去读历史书。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样完事丰富的历史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变数都写在了中国的历史书里,你想看问题更通透,可以去读历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读历史,想搞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去读历史。甚至当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去读历史
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荣枯,被你一页翻过,多少王侯将相在你的指间滑过,与你对话的都是帝王将相,你还会被眼前的小问题困惑住吗?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当然,有人觉得历史书不好读,读史料很枯燥,读小说或一些白话本吧,又怕里面有太多的私货。

这里,我建议大家可以读一下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说道:”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对于文献中的歧说和模糊不清之处,他常常博览群书,多方钩稽,力求找出客观真相;一时难以作出结论的,就诸说并存;对他认定的史籍中的错误说法,就直接加以批驳。可以说,他是在用研究历史的精神和方法在写“演义”。“

史学家顾颉刚评价这本书:“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我认为,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这本书虽然是演义,但是以正史为本,可以说比三国演义更偏重历史一些。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读者评论:蔡东藩正八经的科举出身,这个底蕴就更没法比了。它名为演义,实为正史。除了一些叙述上采用虚构人物对话,其余全都有据可依。即使是虚构或者来自野史的内容,作者自己的批注里也明确标明了出处。 综上,没时间和精力读二十四史的非专业人士历史爱好者,读它足够了。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这套书上迄两汉,下至民国,共计651万余字,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部历史小说,蔡东藩因此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大家要想通盘了解中国的历史,这套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史书太沉闷,不容易读,别的演义又虚构太多,蔡先生的这套书是史实重于演义,大事都是遵循正史的。

读了这套书,什么乱编的历史剧,或者朋友乱侃历史,你一听就能判断出来。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理工大学的精装礼盒版, 一共六本,为什么推荐精装本呢?因为书实在太厚了,总共六本,加起来七千页,一本就有一千多页,不是精装本的根本不好翻阅。里面还包括了十分珍贵的《慈禧演义》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这个版本的装帧最好,内容是全新修订无删减版本的,还包括了蔡先生创作时的点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7224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