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楼 / 《红楼梦》对唐代咏月诗的继承与发展

《红楼梦》对唐代咏月诗的继承与发展

《红楼梦》对唐代咏月诗的继承与发展 ——以香菱诗作和《春江花月夜》为例

王琮凯

[摘要]古往今来,月亮是众多文人青睐的对象,咏月的诗层出不穷。经过千年的更迭,月这一意象变得更为丰富,不仅体现在别称上,也体现在月被赋予的复杂感情中。此外,咏月的艺术手法也臻于完备。可以说,咏月成为了中国的一大传统,成了文人墨客的一个情结。本文以《红楼梦》中香菱所作的三首咏月诗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进行分析,探讨咏月诗这一体裁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红楼梦》,《春江花月夜》,意象,咏月诗

自古至今,“月”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意象存在于诗歌之中,并成为众多诗人营造意境的选择。月的阴晴圆缺、出升落失以及与其他意象的交错融合都牵动着诗人的情感。唐以前“月”常常与“日”并用,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等。唐代是诗歌的盛世,“月”意象在更多的诗作之中被单独使用和吟咏,形成了诗歌中独特的一类:咏月诗。“诗仙”李白的作品中更是时常能看到月的身影。久负盛名的《春江花月夜》对后来的许多作品都有一定影响,《红楼梦》中林黛玉给香菱出题,香菱所作的三首咏月诗也是如此。《红楼梦》中的咏月诗对《春江花月夜》有继承也有发展。

一、香菱诗作与《春江花月夜》独立分析

(一)香菱三首咏月诗的对比研究

香菱命途多舛,是苦命女子的一个缩影。曹雪芹特别地在《红楼梦》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安排了“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我们可以体会到香菱极强的鉴赏领悟能力以及执着钻研的精神。她的这三首诗的创作向我们展现了咏月诗的创作过程,也向我们展现了作者对于咏月手法的探索。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睛彩辉煌映画栏。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1]

三首诗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

第一首对月色的描写可谓十分集中。除颔联外,其余三联均是直接描写。颔联尝试融入人的情感,但是并不是很成功,其中“诗人助兴常思玩”一句有硬生生捏造的意味,略显俗气。且抒情联放在颔联,而后又转入描写,这显然不太恰当,给人突兀之感。从审美感受看,首联颔联四句均押韵,这大大降低了美感。七律诗的巧句常在颔联或颈联,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难以体现此点,且尾联正如刚才所说并无升华还只是停留在描写上。

第二首的颔联用梅柳来烘托月色,已经将视角进行了拓展延伸。同时月色映照梅柳,梅柳增添月夜景致,达到互衬之效。颈联用“残粉”、“轻霜”比喻月光,这样的本体与喻体的关联构建是经过香菱加工的,而不是挪用前人的“冰盘”等词汇,相较于第一首确实有了很大进步。但是通读全诗我们可以发现,香菱作为一个进步中的“诗人”,在诗中仍然不免使用了如“玉盘”这样的字眼。虽然玉之美好与月之皎洁的交融能给人带来丰美联想,但诗境的营造并不能仅限于此,且“玉”作为限定词在一首诗中两次出现,略显重复。此外,尾联的“余容犹可隔帘看”一句是从侧面描写月光之亮。香菱注意到了人这一因素的加入会开辟新的审美层次,但是似乎没有更多地体现诗人自身的情感。诗如果只停留在描写而不融入感情,那么诗作的审美价值将会大大降低。所谓“情景交融”便是如此。

第三首“梦中所得”可谓“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1]。全诗得“无意”之神韵,没有用大量篇幅去铺叙月亮的皎洁,而是将视野拓宽,在“无意”之中漫笔,达到咏月之目的。颔联中“砧敲”化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鸡唱”又让人联想到“鸡声茅店月”,且对仗工整,不用一个月字将月夜写得十分贴切。在感官体验上,第三首诗加入了听觉,以动衬静,更突显“楼头”女子的孤独。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当属尾联。尾联是最大的亮点,在前三联营造意境之后,尾联中把目光投向自身,落脚在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向嫦娥反问千古难题,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和无限的诗之韵味。

《红楼梦》对唐代咏月诗的继承与发展

(二)《春江花月夜》中的咏月手法

初唐诗人张若虚以一篇《春江花月夜》名垂千古。这首“孤篇压全唐”之作融入了众多意象,而这些意象又都是围绕“月”展开的。从月生、月悬、月落的时间推移到明月、孤月、藏月、落月的情感变化,“月”始终是《春江花月夜》的中心意象,也是诗歌意境美的关键所在。[2]

诗歌创作时为了使用词更加丰富一般不会将同一个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而《春江花月夜》则打破这一传统,这也符合初盛唐过渡的开放包容的风气。虽然如此,我们也没有觉得月意象的重复出现对诗歌美感的负面影响,反而会认为正是多次出现的月将整首诗的时间空间都串了起来。月光为诗人所见所感提供了可能,也使万物披上一层银辉,显露出一种静谧与朦胧之美。

在诗作中,诗人使用了许多手法来咏月。

第一、意象的交错。“春江”、“潮水”、“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与月交替出现又相互映衬。

第二、虚实结合。开篇第一句“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一情景当然是诗人极富想象的描写。“江流宛转绕芳甸”则又回到眼前。虚实结合与远近空间的转换使诗歌达到一种极富张力的境界。

第三、比喻。“月照花林皆似霰”中将林中的斑驳月影比作雪珠,新奇、灵动而贴切。

第四、拟人。“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句中,月被写成了一个陪伴思妇的人物,思妇睹物思人想赶走月光却无可奈何。

第五、寓情于景。这是诗歌最常见的手法。“皎皎空中孤月轮”,一个“孤”字把明月当空和月下独人写了出来。又如“落月摇情满江树”,言有尽而意无穷,后面的情感和事交给读者自己建构。

二、香菱诗作对《春江花月夜》的继承与发展

(一)香菱诗作与《春江花月夜》的重合点

以香菱的第三首诗与《春江花月夜》进行对照。

第一、开篇即显露不凡之气。“春江潮水连海平”以波澜壮阔之势勾勒月之生,使月有极强的生命力,为后文统摄全篇做铺垫。“精华欲掩料应难”一句同样给人以冲击。月光之亮难以被遮挡,就如同诗人认为自己的才华同样不会被掩盖。

第二、动静搭配及感官的拓展。描写常常是所见之景,若融入听觉、触觉等,将会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张若虚用“捣衣”、“长飞”、“潜跃”等将寂静的夜添上了几处动景,也增加了听觉这一感官。香菱同样用了“砧敲”,还有“鸡唱”、“秋笛”,让画面不单调,同时这些意象本身就带有凄凉之味,用于诗中营造了诗境,同时为情感的抒发作背景映衬。

第三、人与月的对话。对于人生问题,文人无处可寻答案,于是向天发问。《春江花月夜》中,千古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充满哲思,有朴素的辩证思想。香菱的“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也是诗人将自身遭际托于月亮,感叹人世无常、孤独无依。这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向月亮发问,但都是联系诗人自身的情感的由衷之语。

第四、“月亮——女人”模式[3]的使用。两首诗都写到了思妇的伤感。月明之夜,有情人在天涯一方,于是月色凄迷,写不尽相思之意。[3]“愿逐月华流照君”,两人既不能相见,思妇将内心话语依托明月希望能传达给自己思念之人。“红袖楼头夜倚栏”则是写思妇佳人独自倚靠栏杆出神的状态,与开头“影自娟娟魄自寒”形成呼应。月亮与人的融合形成的这一模式在诗中很常见,曹雪芹的诗也是对这一传统的传承。

《红楼梦》对唐代咏月诗的继承与发展

(二)香菱诗作的发展之处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地位极高,因而被称作“诗中的诗”。这首诗助推了唐朝诗歌风气的建立,因而许多手法都可视作尝试与开拓。到了清代,诗歌的大体格式与手法早已经有模式可循,因而求创新与突破并不容易,但香菱的诗作较之张若虚之作,也有一些可贵的地方。

第一、意象的创新使用。香菱的诗作用“一片”、“千里白”、“半轮”、“五更残”这几个词写月,又将“砧敲”和“鸡唱”嵌入,使诗读起来更加有丰富的意蕴,此外还有嫦娥的典故,这些都增加了审美体验。在《春江花月夜》中,月的意象使用则体现为“明月”、“江月”、“斜月”等,通过更改限定词来丰富画面。

第二、诗作的双重作用。由于香菱的诗作是放在小说之中,必然为小说服务,这与《春江花月夜》是不同的。香菱作诗之路可以说是古代许多人学诗过程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诗本身的创作与研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诗作为小说的服务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推动中。曹公将诗作不仅仅停留在抒情达意上,还扩展到人物命运上,把每一首诗作都与人物的命运相连。香菱作了薛蟠的侍妾,两人却相隔甚远。按名分来说,他们是亲人。她咏月也感叹自己的孤苦,因而可以说香菱之诗咏月也咏人。这些诗作也增加了小说的文学韵味。

《红楼梦》对唐代咏月诗的继承与发展

三、余论

《红楼梦》中写月的诗词有很多,不胜枚举。通过比照咏月诗,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对唐诗的掌握十分纯熟,一些唐诗的词句用法被巧妙地安排在了小说中各处,或是判词,或是众人诗作。这与曹雪芹的唐诗修养和家世背景有关。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扬州曾主持刻印《全唐诗》,家学渊源对作者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4]在河北正定荣国府景区的曹雪芹生平纪念馆内,有一副对联曰“鹤有仙心花如人意,竹随书活云为诗留”。这些咏月诗体现着曹雪芹的呕心沥血,体现着他对传统的继承发展。《红楼梦》对诗词曲赋各种体裁都使用过,其都折射出人物命运。研究对比《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与前代的作品,不仅能进一步了解曹雪芹的文学思想和《红楼梦》的情节内涵,也能达成诗歌一脉相承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 闫焱.论《春江花月夜》的月意象[J].芒种,2015(11):106-107

[3] 代珊珊.《红楼梦诗词》和唐宋诗词中的“月”意象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8):84-87

[4] 陈在东.《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的影响辨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77-81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4979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