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风流才子唐伯虎坎坷的一生

风流才子唐伯虎坎坷的一生

老夫唐伯虎见过各路英雄豪杰,才子佳人,老夫有礼了。

说起江南四大才子就不得不提起老夫唐伯虎了。这江南四大才子是那四个,为首的便是老夫唐伯虎了,还有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只不过当时还不叫江南四大才子,当时叫“吴中四才子”。其余的跟老夫不是一个段位的,只不过凑数而已。

风流才子唐伯虎坎坷的一生

唐伯虎

不要看老夫是个才子就了不得了是吧,其实老夫告诉你,才子也不好当啊。老夫本以为才子就是风流浪荡的样子,跟佳人约约会,把酒问天,吟诗作赋的,生活里都是诗和远方。结果老夫一生都是眼前的苟且,还有一堆鸡毛蒜皮。

老夫的一生没有那么多波澜起伏,只是老夫祖上也曾阔过。先祖唐辉是前凉陵江将军,先祖唐俭跟随李渊起兵,受封“莒国公”,先祖唐泰任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堡之役。

你看老夫祖上阔不阔,只是到了老夫父亲唐广德这一代,家境就没落了,就只是个开酒馆的。但是老夫并不沮丧,父亲都是本本分分做人,凭自己的双手劳动吃饭,老夫觉得不丢人,也不丢先祖的脸。

好在老夫年幼的时候家境还行,便学了许多东西,书法字画,吟诗作赋,样样精通。为了重振祖上的风光,老夫志在科举,一定要金榜题名。

风流才子唐伯虎坎坷的一生

唐伯虎画作落霞孤鹜图

老夫十五岁的时候就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进入府学读书。老夫厉害吧,这不是老夫吹牛,老夫在考场上那是春风得意。老夫拿到试题便文思泉涌,下笔有如神助。老夫也可以称作神童了吧。

三年后,老夫成亲了,娶了徐廷瑞的次女徐氏为妻。徐氏和老夫琴瑟和鸣,日子也算过的充实。徐氏知书达礼,老夫一家人其乐融融,老夫也不枉此生了。

可是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弘治七年(1494年),老夫的父亲去世了。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辛勤操劳酒馆的生意,才得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老夫悲痛欲绝,可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老夫的母亲、妻子、儿子、妹妹也在这一两年内,相继离开了老夫。老夫遭受了平生以来第一起严重的打击。老夫至此醉生梦死,无心打理家业,家境也逐渐衰落了。

好友祝枝山经常劝慰老夫,在他介绍下老夫又娶了一个妻子,她也很好。虽然她不识字,但是善于打理家业,处理生活上的事井井有条。

老夫又有了生活的希望,拿起了书,下定决心要考取个功名。弘治十一年(1498年),老夫参加乡试时,受主考官梁储的欣赏,老夫有中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因此后世人称老夫为唐解元。

老夫做诗一首用来释放当时的心情:

壮心未肯逐樵渔,秦运咸思备扫除。

剑责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

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这时老夫有了举人的功名,因此可以免除老夫的赋税。老夫的生活也有了起色,老夫决定要一鼓作气拿下状元,以慰吾父在天之灵。

弘治十二年(1499年),老夫要去参加会试,在路上遇到了江阴人徐经,就和他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就和他做了伴一起入京参加会试。

在考试前他有一些门路,当时我俩就在拜在了程敏政门下,向他求教科举八股文,并且让他指点文章,当时我俩就给他送了一些见面礼作为报答。

在他的指导下,我俩勤奋用功。对八股文十分应手,而且对考试规则也已经了如指掌。当时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弘治十三年,当时京城会试主考官竟然为程敏政和李东阳。他两人皆饱学之士,出题十分冷僻,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在考场上但老夫和徐经临考不慌,完成了试题。

考场上惟有两张试卷,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恩师程敏政脱口而出:“此两张卷子定为唐寅、徐经所做。”谁想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会试中三场考试结束,便蜚语满城,盛传“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士子对这一次科举的不满都发泄到我俩头上,我俩站在了风口浪尖上,被捕入狱。

户科给事华昶便匆匆弹劾主考程敏政鬻题。事连徐经和老夫。皇上敕令程敏政毋阅题并所录之卷。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证明老夫和徐经两人皆不在录取之中。我二人都是清白的。老夫心底的石头落了地。

风流才子唐伯虎坎坷的一生

李东阳

鬻题之说,虽属乌有,但舆论仍喧哗不已。朝廷为了平息舆论,便着锦衣卫加以审讯,查无鬻题实据,最终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老夫也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送乡试座主梁储,我二人均遭削除仕籍,发县衙为小吏。

程敏政罢官还家。华昶坐奏事不实,降职处分。一场科场大狱,以各打五十大板结案。程敏政归家后愤郁发疽而亡。

而老夫被黜为浙藩小吏,老夫这一次遭了牢狱之灾,又丢了举人功名仕途算是彻底断了。这大明朝啊,要想翻身,走到上层的唯一出路就是科举了。老夫遭遇了人生第二次重大打击。对于小吏,老夫深以为耻坚决不去就职。

可是没有了举人的功名,老夫失去了生活来源。这几十年的读书就算是白读了,老夫心里苦啊,老夫心里难受啊。老夫堕落了,就此沉迷酒色。生活过的是一塌糊涂,经常是有上顿没下顿。

妻子劝老夫放下读书人的臭架子,去村里教书当个私塾先生或者卖字画,也好解决温饱啊。当时老夫心里受了打击,不愿意听人在耳朵边唠唠叨叨,也不愿意巴结权贵,一气之下就将妻子休了。

这都是老夫的错啊,是老夫对不起她啊。老夫没了生计,也就无所谓了。老夫失意之余得到祝枝山文徵明的帮助,远游闽、浙、赣、湘等地,后来又生了一场大病。

生活的苟且彻底击垮了老夫高傲的内心和洁白的灵魂。才子的生活也不都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而是整天都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劳碌。

日子再苦也要过下去啊。老夫开启了卖字画为生的生活模式。虽然科举舞弊案后,老夫失去了仕途;却在江南一带突然有了名气,人们都称老夫为唐解元。

老夫早年间对字画诗词的功底彻底派上了用场。当时的官员和富商都喜欢收藏老夫的字画。老夫又觉得人生有了希望。这人生真是一场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老夫平日里就浪迹青楼,喝喝花酒,听听小曲,日子也过的充实。老夫想修建一座自己的庄园桃花庵。这时老夫遇到了一位红颜知已,当然她的名字不叫秋香而是叫沈九娘。她也不是华府里的丫鬟,而是青楼里的红尘中人。

风流才子唐伯虎坎坷的一生

沈九娘

九娘和老夫都是苦命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啊,因此两人一相见就如同相识。九娘长相端庄文雅,眉如远山含黛,目似秋水横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艺过人。

九娘很敬重老夫这位才子,为了使老夫有个绘画的良好环境,她把妆阁收拾得十分整齐,老夫作画时,九娘总是给老夫洗砚,调色,铺纸。老夫有了这个好伴侣,笔端有如生花,画艺愈见精到。

老夫所画的美人,大都是从九娘身上体会到的风姿神采。老夫心里并不把九娘当做九娘官妓看待,而是当做了亲人。而九娘见老夫将他当做看待,就益发敬重了。天长日久,老夫和九娘成了夫妇。

老夫为了生计,写诗做对联,卖字画,什么都干。“闲来写幅丹青买,不使人间造孽钱”。江南有一商人准备开业,听闻老夫的大名,特登门请老夫撰一副吉利对联,老夫挥笔写道: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但胸无点墨的商人却认为老夫未把“招财进宝”的意思写足,央求老夫另撰一副。老夫无奈,索性重写了一副俗不可耐的对联: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像秋天虱子,越捉越多

那商人却喜笑颜开地拿回家张贴去了。

当然了老夫最为著名的商业对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广茂达三江

风流才子唐伯虎坎坷的一生

唐伯虎画作

老夫主外,九娘主内,老夫也盖起了桃花庵。而且做了一首桃花庵诗: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过了两年,九娘生了个女儿,老夫取名桃笙。生活总是有幸福也有苦难。三年后,正德五年(1510年),苏州水灾。老夫的卖画生意自然艰难了,有时连柴米钱也无着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九娘苦心撑持。

九娘终因操劳过度病倒了,老夫请来医生,医生诊断后,告诉老夫,九娘已经病入膏肓。老夫尽力服侍九娘,无心于诗画。

1512年冬至前,九娘紧紧握着老夫的手,说道:“承你不弃,要我作你妻子,我本想尽我心力理好家务,让你专心于诗画,成为大家。但我无福,无寿,又无能,我快死了,望你善自保重。”听了这番话,老夫禁不住泪如雨下。

上天何苦要这么折磨老夫啊,老夫已经没有多少亲人了。老夫已经失去了父亲、母亲、还有亡妻,儿子和妹妹,难道老夫失去的还不够多吗。老夫现在只剩下一个5岁的女儿了。

扬州道上思念沈九娘

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门落布袍。

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销。

云笼楚馆虚金屋,凤入巫山奏玉箫。

明日河桥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遥。

后世人称老夫为风流才子,可是这算什么风流?老夫的一生一点都不风流。

之后老夫收到宁王朱宸濠慕名聘请,他要老夫前去给他当幕僚。老夫以为这是人生最后的机会了,就是前去南昌,可是到了南昌,进了王府才知道宁王要造反作乱。

这不是老夫人生最后的机会,搞不好老夫是进了龙潭虎穴。造反可不是牢狱之灾那么简单,那是要掉脑袋的。老夫当时就后悔了,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啊。

风流才子唐伯虎坎坷的一生

唐伯虎

老夫想还是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老夫怎么办呢,宁王可不会轻易放老夫走的。老夫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老夫每天就去南昌城里的酒馆喝酒,喝醉了就脱光衣服,满大街裸奔。而且嘴里还大声喊:“老夫是宁王府上的贵客。”

这样搞了几天,闹得满南昌城沸沸扬扬,老夫立马就占据大明朝的热搜和头条榜第一。宁王一看老夫就是个惹祸精,生怕暴露他造反作乱的野心,就将老夫遣送回来了。

后来宁王作乱,被王守仁一举拿下这是后话。老夫就这样躲过了一劫。

好了老夫今天就说道这里了。送诸位一首老夫的绝命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本文原创首发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4722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