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读罢先生传记,哭着写完此文。文章为首发原创,谨以此文,致敬叶嘉莹先生。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能趴在那里挨打。

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

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

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叶嘉莹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01

叶嘉莹本姓叶赫那拉,

她的背后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大族,

曾出过两位名人,

一位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容若,

另一位,是决定晚清命运的关键人物慈禧。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平的诗礼之家,

3岁开始背古诗,

6岁跟随家庭教师读论语。

“朝闻道,夕死可矣。”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在一朝一夕的吟诵之间,这些句子深深刻进了叶嘉莹的生命。

在内心深处,她一直以“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家里设宴待客,她只吃离自己最近的那一盘,

孩子们团团围住桌子要吃的,

大人问她吃什么,

她只是淡淡地说,

“给我夹什么我就吃什么。”

15岁那年,北平被日本人占领,

家里再也吃不上白面,

只能吃一种酸酸臭臭的混合面。

在老舍的《四世同堂》里,

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肯饿死也不吃这种面,

自小娇生惯养的叶嘉莹却能拌上最咸的酱,

面不改色吃下去。

虽然生在闺阁,长于深深庭院之间,

但她的一言一行,

俨然是一位“穿裙子的士”。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儿时的叶嘉莹

02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为敌占区。

叶嘉莹的父亲跟随国民政府南下,从此音讯全失。

忧思操劳中,叶母患上了重疾,

需要去外地手术。

因为心疼孩子,也为了节约费用,

母亲执意不许孩子们跟随。

结果因为身体过度虚弱,

她在火车上离开了人世。

那年叶嘉莹17岁,却已饱尝生死离别之苦。

她后悔没能陪在母亲身边,

让她一个人孤零零离开人世。

伤心痛苦之下,她一口气写下了八首《哭母诗》: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每一句都在泣血。

虽然痛不欲生,

但叶嘉莹始终没有忘记她是长姐。

她一面寄情诗词来消化无常带来的伤痛,

一面照料两名幼弟,

来履行家长的职责。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03

叶嘉莹的伯父喜爱诗词,见侄女也喜爱诗歌,

他非常欢喜,经常与其谈诗讲词。

叶嘉莹的母亲离世后,伯父开始资助她读书。

高中毕业时,叶嘉莹的成绩是全优。

当时她面临着两个选择:

报考北京大学医学系,

或是辅仁大学国文系。

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学医是个最佳的选择,

将来就业也会更有保障。

但国文系却对热爱诗词的她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于是,她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了后者,

从此与诗词相伴一生,无怨无悔。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与老师的合影

04

在辅仁,叶嘉莹遇见了恩师顾随。

顾先生才华横溢,妙语生花,

但有一点同其他的老师不同:

他讲课就像跑野马,根本没有知识体系可循,

一会跑到东,一会儿跑到西,

所以学生们根本不记笔记,听完也就忘记了。

但叶嘉莹却敏感地觉察到先生所讲的尽是诗词中的精华,

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书中皆找不到,

错过就不会再有了。

所以她在听课时总是聚精会神,奋笔疾书,

一个字都不舍得错过。

顾先生也对叶嘉莹青眼有加,

当时他在几所学校授课,

叶嘉莹便追赶着到处听课。

为了不让她听到重复的内容,

他便常常开设新的课程,

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

就这样,

叶嘉莹坚持听了年课,

读书时四年,毕业后两年,

直到后来她离开北平南下结婚。

六年间,她像录音笔一样记下了先生所讲的每一个字,

整理成了厚厚的十几本笔记。

毕业后,顾先生曾写信给叶嘉莹说:

“我这一生所学,你已经全部学到了!”

而叶嘉莹,从顾先生那里学到的,

绝不只是古典文学知识,

更是其为人处世的态度:
“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年轻时的叶嘉莹先生

05

1945年毕业后,叶嘉莹被分配到一所女中教书。

因为课讲得好,她同时担任三所学校的国文教员。

一位女老师很喜欢叶嘉莹,便将自己的堂弟介绍给了她。

就这样,叶嘉莹嫁给了国民党军官赵钟荪。

1948年,国民党军队节节败落,

赵钟荪所在的单位奉命撤退入台,

叶嘉莹被迫跟随丈夫背井离乡,

从此故园相望两茫茫。

抵达台湾后,叶嘉莹生下了长女赵言言。

当时正值“白色恐怖”蔓延。

许多人都被怀疑有思想问题,

女儿尚在吃奶的时候,叶嘉莹母女就被抓进了监狱。

而在此之前,赵钟荪也锒铛入狱。

幸好叶嘉莹所在警局的局长是辅仁大学的校友,

见她抱着一个吃奶的孩子十分可怜,

便将其提前释放了。

出狱后,叶嘉莹无家可归,

只好带着女儿投靠丈夫的姐姐。

姐姐家5口人,只有2个房间,

夫妻俩住一间,老人带着两个孩子住一间,

叶嘉莹只能带着女儿在过道打地铺。

中午为了不打扰主人午睡,

她便抱着幼女躲出去,

在灼灼烈日下徘徊良久。

那时,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06

后来叶嘉莹联系上了同在台湾的父亲。

父亲知道她的状况后,为其找了间临时宿舍,

她才告别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那时她没有工作,一个人带着女儿住在临时宿舍,

有时生了病,躺在床上好几日起不来,

连饭都吃不上,

还要给女儿喂奶。

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她又找了一份教职。

因为要去上课,她请了个女孩来帮忙照看孩子。

有时女孩请假,她只能带着女儿去教室。

讲课时,她就把女儿放在后排的空位上,

给她一些纸笔解闷。

有时女儿要上厕所,她只好连声跟学生们说抱歉。

直到三年后,叶嘉莹的丈夫才被释放出狱。

次年她诞下了次女赵言慧,

后来又经人介绍赴台北教书,

结束了漫长而难熬的孤苦岁月。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07

因为无端入狱,又在狱中遭受折磨,

叶嘉莹的丈夫在出狱后幽愤难平,

经常在家中大发脾气,

把怒火全都发泄到叶嘉莹的身上,

体察到丈夫的心境,叶嘉莹只能默默忍受。

事实上,她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跟丈夫计较,

因为她太忙了:

同时在三所大学教授七门课程,

晚上还要去电台和电视台讲诗词,

上午三小时,下午三小时,晚上还要讲足两小时,

每天都要讲得口干舌燥,根本没有力气去吵架。

此时的叶嘉莹,负担着全家人的生活——

80多岁的老父、两个正在读书的女儿、以及失业在家的丈夫,

全靠她供养。

而她本就瘦弱,

产后血气不足,又患上了气喘,

工作之余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

整个人憔悴至极。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虽然生活悲苦至极,但她从未向任何人诉过苦。

同事们看她,只觉得她清冷如三秋之菊,

意暖而神寒,

却不知道她正在生活的沼泽里举步维艰。

有时撑不住了,她甚至想过开煤气自杀,

幸好有王安石的诗陪她度过了那段煎熬的岁月: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

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08

虽然生活凄苦,但叶嘉莹从未降低过对教学的要求,

她从不敷衍学生,而是倾心吐胆将一生所学都教授弟子,

教书育人,使她在生活的泥潭里苦中作乐。

因为教学业绩出色,叶嘉莹远播,

台湾大学授予她教授学位。

但因为在台湾遭受了牢狱之灾,

她的丈夫赵先生一直对台湾政界极为反感,

一直吵着要离开台湾。

在丈夫的要求下,

叶嘉莹带着家人赴美国担任访问学者。

两年之后,叶嘉莹返回台湾,

丈夫则带着两个女儿继续在美国生活,

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口人的生活仍然需要叶嘉莹供养。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但台湾大学的薪水却无法支撑这样的开销。

无奈之下,叶嘉莹决定接受哈佛大学的聘书,

带着老父去美国工作。

离开台湾前,她当时的同事、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为她介绍了一位占卜的朋友。

叶嘉莹一生随遇而安,从不问卦占卜,

但不忍辜负南师的好意,

就去算了一卦。

结果得到了“时地未明时,佳人水边哭”的卦辞。

她并不相信,却没想到自己因签证问题没能去成美国,

反而滞留加拿大温哥华——一座水滨城市。

恰好应验了临行时的卦辞。

09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在温哥华,叶嘉莹想尽办法,

都没有拿到赴美的签证,

无奈之下,她经人推荐,

在U.B.C(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一年访问学者。

一年期满,U.B.C对她的表现非常满意,

给了她终身聘书,

这对一名华裔教授来说,极为罕见。

就这样,叶嘉莹决定留在温哥华,

并将家人接来团聚,

从此定居在了这座春有樱花、秋有枫叶的优美城市。

加拿大的课程需要用英语讲授,

但用母语之外的语言来阐述古诗词之美,

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

为了尽可能详尽地用英文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叶嘉莹每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字典,

经常备课到凌晨两点。

白天的时间同样紧张,

有时她正忙着跟研究生讨论问题,

会忽然接到先生打来的电话,

质问她为什么还不回家做饭,

她只能压低声音解释。

在温哥华,

叶嘉莹肩上的担子依然沉重,

但她非常知足:

在职业上颇受尊重,

又能照顾家人,

有时间还能为华裔的孩子们讲讲古诗,

这样的日子,

称得上现世安稳。

10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1976年春天,叶嘉莹去美国参加学术会议。

彼时她的两个女儿都在美国,

小女儿还在读书,

大女儿刚刚结婚。

开会前,她先去多伦多看望了长女和女婿,

然后又去费城看望幼女言慧。

结果就在抵达费城的当天晚上,

她接到了丈夫打来的电话,

得知长女赵言言和女婿宗永廷在出行时遭遇车祸,

已经双双身亡。

这个消息几乎将她击垮了。

处理完丧事,她把自己关在屋内痛哭,

许多日都不肯见人。

其间,她写下了十首《哭女诗》。

“噩耗惊心午夜闻,呼天肠断信难真。”

“谁知百劫馀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字字句句,血泪相连,

写尽了一个母亲的深入骨髓的绝望与悲伤。

当初那个陪着母亲坐牢,童年吃尽苦头的孩子就这样走了,

妈妈大半生的心血全都转为虚空,

亲手烧完女儿出嫁时穿的婚纱,

叶嘉莹告诉自己女儿是真的走了。

家门口的樱花初绽花蕊,

但那个喜欢樱花的孩子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战时写诗哭母,漂泊北美时写诗悼父,

在年过半百的时候,

叶嘉莹想不到自己还要含着泪写下一首又一首哭女诗。

女儿走后,很多人都担心叶嘉莹会一蹶不振。

但她仍默默将痛苦承受了下来,

回归到了教书育人的生活当中。

如果说这次重创带给了她什么,

那就是使她更加意识到了生命的短促和无常,

打破了她对小我的执着,

使其投身于更大的境界之中。

她说,

“各种苦难,谁都不愿意发生,

可是极大的悲哀和痛苦,

让你对人生有了另外一种体会。

如果不把诗人的小我感情打破,

就不会有更高更远的想法。”

11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

因此她习惯了“随顺”生活,

似乎一生都在被动选择。

她曾说,

我结婚的先生不是我的选择,

去台湾不是我的选择,

去美国也不是我的选择,

留在那么美好的加拿大温哥华这不是我选的,

这就是命运,我落在了那里。

庄子曾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便是叶嘉莹生活状态的最佳写照。

不过,叶嘉莹虽然总是随顺生活,

却从不消极度日。

她的态度是:

“把我丢到哪里,

我就在那个地方,

尽我的力量,

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1978年春,在赵言言离世两周年的时候,

叶嘉莹做出了人生里第一个主动的选择:

给中国教育部写了一封信,

表示自己愿意利用假期回国教书。

那一天,她郑重地写好书信,

然后在暮春的黄昏里踩着满地落英穿过公寓前的树林,

把信投进了邮筒。

她说,那是自己唯一的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

温哥华很好,

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很适合颐养天年。

但是,她始终记得,

自己的根在中国,

回到故土,用母语给自己的同胞讲诗词,

才是她心中一直以来的愿望。

12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1979年春,国家批准了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申请,

并安排她去北大讲学。

从那时起,叶嘉莹每年利用假期自费回国讲授诗词,

并先后应邀在几十所大学开办讲座。

应恩师顾随的好朋友李霁野先生的盛邀,

叶嘉莹选择了南开大学作为自己从事古典诗词研究推广的基地,

从此和南开接下了不解之缘。

而叶嘉莹的回归,

也成为了南开课堂上一道最美的风景,

她的讲授视角清新,感情真挚,

讲课如同天马行空,

让无数学子乃至教师都身心震撼。

她的课堂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

不单南开学生,

周围高校的学生乃至社会上爱诗人士全都跑来蹭课,

课堂上总是挤得水泄不通,

以至于叶嘉莹想要走进教室、走上讲台都是一件难事。

中文系无奈,

便规定只有持听课证的同学方可入内,

于是学生们纷纷自刻图章,伪造起了“听课证”,

只为了一听为快。

大家的热情也使得叶嘉莹备受鼓舞,

她用诗歌记下了那时的盛况: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早在1977年回国旅行时,

叶嘉莹看到火车上有年轻人在捧读《唐诗三百首》,

便意识到我们的民族是一个诗歌的民族,

尽管历经浩劫,仍不忘以诗歌表达自己。

而在南开感受到的热情,

更使她坚定了在故土讲授诗词的决心。

她说,

“我愿意把我所知道的都说出来,

因为我知道而不说,

则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

我希望说给年轻人听,这就是我生命的目的。”

13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1989年,叶嘉莹从U.B.C.大学退休,

第二年荣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退休后,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并于2014年定居南开,

并捐出自己的一半退休金,

以恩师顾随的名义成立了“驼庵”奖学金;

又捐出退休金的另一半,

成立了“永言学术基金”,

来纪念离世的女儿赵言言、女婿宗永廷。

自1945年大学毕业,

除了入狱,

叶嘉莹从未中断过教书生涯,

因为两个女儿都在暑假出生,

她也从未休过产假。

但捐出所有退休金时,

她没有过半分犹豫。

2018年6月,

叶嘉莹又在94岁高龄时宣布将全部个人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

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

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而与叶嘉莹的慷慨形成对比的,

是她的简朴生活。

在温哥华多年,

每天的早餐都是两片面包,一碗麦片,

然后再带两片面包去学校当午餐。

即便是在晚年,

她也常年保持着早晨六点起床,工作到深夜两点半的习惯,

每天的晚饭吃一半留一半,

作为第二天中午的午餐,

而早餐,

就是最简单的馒头就粥。

14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执教七十多年,

叶嘉莹既教过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教过满腹经纶的博士生,

她的学生里,

既有席慕蓉这样的名人,也有自学成才的中专生。

愿意求教者,不管何种身份,

她都乐意倾囊相授。

“不管是什么人,

只要肯跟我学,

我就愿意教。”

几十年过去了,她的许多学生早已成为了白发老者。

但他们最幸福的事,

还是从世界各地赶来,

听白发苍苍的女先生用颤抖的嗓音讲一首诗、一阙词,

然后沉醉于古诗词的世界里,

流连忘返。

做名人的学生,

常有意想不到的福利。

当年语言大师黄侃就公然告诉学生:

“你们出去就说是我的学生,

还怕没得饭吃?

看哪个不派你事做?”

但做叶嘉莹的学生就没有这么走运。

她一直坚持,

古诗词是信仰,不能沦为工具。

因此她从不为学生谋福利。

学找工作,她不帮忙;

发论文,她不打招呼。

她直言:做我的学生,就是要吃亏。

做不了冷板凳,就别来跟我学习。

曾有学生听了她的课后提出疑问:

“先生您讲的诗词真好听,

可学这些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

的确不能用来评职称,

也不会加工资。

可是,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15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叶嘉莹创造了一个词,

叫做“弱德之美”。

她说,在命运之前,

我不是一个强者,

但是我没有随风倒,

我有我的持守,

我有我的理想,

也有我的品格,

我在顺服和被动之中完成了自己。

试想当年,因为生活不顺,

我如果跟我先生整天吵架,

那我们能够安定的生活吗?

我能够安心查英文的生字吗?

我能够安心的去教书吗?

我不去争,

我会接受命运的安排,

然后尽自己的力量守住我的理想。

她做到了。

从教七十多年,

她教书的态度和内容从未改变。

她永远站着讲课,站着吟诗,

直到九十几岁时老病缠身也不曾改变。

她以弱者之德完成了她自己。

有人说叶嘉莹是一位“穿裙子的士”。

她很喜欢这个比喻。

解释说:

我虽然穿着裙子,

但是我从未丢弃过“士”的品格和持守,

我也许顺服,但绝不软弱。

被生活欺凌千遍,仍活成朗月一轮,只因拥有弱德之美

结语:

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

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

——人民日报对叶嘉莹的评语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4344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