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楼 / 妙玉和玄墓蟠香寺的历史原型

妙玉和玄墓蟠香寺的历史原型

作者:龍乡

妙玉和玄墓蟠香寺的历史原型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作书人在妙玉招待众人的五件茶具中,隐藏了这样一段历史:截止隆武元年(1645)十二月,满清在黄河以南地区占领了十个布政司(省)的大约一百二十个州府。其间,妙玉对黛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不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这番生冷得给人一点面子也不留的话,第一句是:“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看似在说黛玉,实是告诉读者,下面的话非常重要,切莫以为是通常的文字而等闲视之,一定要仔细地反复地去品味,才可能理解其中丰富的喻意和涵义。那么应该怎样去解读妙玉的这番言语呢?首先需要从“玄墓蟠香寺”说起。

一、假语村言之玄墓蟠香寺

玄墓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西南部,与邓尉山实为一山,亦俗称光福山,习惯上把北峰称为邓尉山,南峰称为玄墓山。

唐《吴地记》:“光福山,山本名邓尉山,属光福里,因名。……其玄墓山,亦名万峰山。”因万峰和尚曾居此山,故名万峰山。明《姑苏志》:“玄墓山,相传郁泰玄葬此,故名。”郁泰玄在东晋时期曾做过青州刺史,相传,他性仁恕,墓葬之日,有数千只燕子(玄鸟)衔土来堆其墓,因此玄墓既是指郁泰玄之墓,又是指玄鸟衔土而葬的墓,山由此而得名。

妙玉和玄墓蟠香寺的历史原型

作为邓尉山南峰的玄墓山,南北走向,长二公里余,由石英砂岩构成,海拔231米。有圣恩寺,全称天寿圣恩禅寺,坐落在玄墓山东南部,柴庄岭下,面朝太湖。唐天宝年间创天寿寺,南宋宝祜年间又建“圣恩禅庵”,寺庵并列,曾被辟为上下道场。元天顺元年(1328)幼主阿速吉八敕赐“圣恩禅寺”匾额。至正初年天寿寺毁于火灾,圣恩禅庵幸存。作为佛教南宗的发祥地,清康熙、乾隆到邓尉探梅,多次驻足于此。

明天顺元年(1457),于圣恩寺后山腰,有石灰岩露出,扣之铮铮,将它剔洗洁净后,石形嶙峋,巉岩突兀,峥嵘迭出,玲珑透剔,与山体相连,虽然天成,却又似人工雕凿,若是一座天然的假山,故名“真假山”。那么《红楼梦》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对联是否受此启发呢?既然玄墓山只有这一座圣恩寺,而妙玉口中却言“玄墓蟠香寺”,那么书中的“无为有处有还无”,对此是否有所指呢?

关于“玄墓蟠香寺”的“玄”字,是否应该避康熙之名玄烨之讳;玄墓山是否曾改名“元墓山”;因此而能不能否定曹寅后人“曹雪芹”著书说,红学专家对此已经作过许多论述和争论,本文对此不作赘述。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玄墓蟠香寺”既然能引起那么多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的关注,如果说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那是说不过去的。必须正视的是,康熙帝玄烨的确与邓尉山圣恩寺有着莫大的关联。换言之,“玄墓蟠香寺”与玄烨的联系不可回避。

这种联系在《圣恩寺志》,《光福镇志》和《邓尉圣恩寺志》中都有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早春,第二次南巡的康熙途经苏州时,于二月初五,慕名前往玄墓山圣恩寺。84岁的住持济石大师率众僧出寺迎候。康熙“温语慰劳”下与众僧问讯交流后,不顾劳顿,上邓尉吾家山观赏梅花,当时“夕阳在山,花光掩映,上情欢甚,至酉刻方回”。寺中四宜堂陈设御榻,内侍进膳毕,传谕“取纸笔入内”。初六日,卯刻,和尚朝见,面赐御书“松风水月”四字,帑金二百两,和尚与众僧谢。恩进《山寺》一部,上翻阅数页,命侍卫收贮。另外,康熙还为圣恩寺赐诗一首:

邓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

岂因耽胜赏,本是重时巡。

野蔼朝来散,山容雨后新。

缤纷开万树,相对惬佳辰。

对于江南一个地处偏僻的寺庙,第二次南巡的康熙为什么给予如此隆重的恩赐呢?这个问题在其之前的第一次南巡,与其之后的第三次南巡中,是可以看出端倪和找到答案的。

康熙的第一次南巡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其时,三藩之乱刚平定三年,统一台湾刚刚一年。在他南巡来到南京时,带领文武大臣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之礼。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的第三次南巡中,康熙亲笔题写“治隆唐宋”碑文,赞颂明太祖朱元璋的文治武功超越了唐宗宋祖。并命自己的少年伴读,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石制碑,竖立于孝陵碑殿大门之中。显而易见,康熙的这些行为,就是为了收拾民心的政治作秀,以达到平复江南反清情绪之目的。那么他第二次南巡中的邓尉圣恩寺之行,与此也应该是一脉相承。

二、真事隐去之天寿圣恩寺

玄墓山唯一的寺庙天寿圣恩禅寺,为玄墓蟠香寺之真实原型,是别无选择的。圣恩寺属禅宗,与临济正宗中杨岐派为一脉。因开山始祖万峰时蔚(1303一1381),玄墓山曾被称为万峰山,圣恩寺曾被称为万峰寺。

万峰是浙江乐清人,俗姓金,名时蔚。11岁便能诵《法华经》,是年在浙江永庆寺出家,先后拜临济宗无见先睹与千岩元长为师。万峰曾于兰溪嵩山结庵九年,千岩对他说:“你的佛缘应该在浙西,你可前往化导,大振吾宗。”万峰问到底在浙西的何处呢?千岩回答:“汝逢汝名所止。”意思是说,你是到与你名字相同的地方,也就是你振兴佛法之处。于是万峰辞别师傅,从杭州一路西行,走到太湖之滨光福镇,见邓尉山中的“尉”字,与自己的“蔚”字相近,于是化得一块土地,开宗立教,建寺设坛,构筑伽蓝,并创建万峰道场,开山说法,佛徒大集,盛况空前。

传说,万峰从小就有佛缘,在襁褓中时“见僧辄微笑,作合掌态”。11岁正式出家,“深造物缔,词翰奇古”。万峰时蔚纯粹不俗,其行为与人迥异。虽然身穿袈裟,却不剃须发,自称“束发办头陀,留须表丈夫。”他在临终前告诫其徒道:“汝等须向山间林下镢头边,接引一个半个,阐扬吾道,报佛恩德。不可攀高接贵,轻慢下流,逐利追名,迷真惑道。”

《红楼梦》中,妙玉第一次出现,来自于林之孝家的口述:“……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不中用,到底这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嬤嬤,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京,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傅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竞未回乡。”下面又说:“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

在这里,我们拿林之孝家的所言的妙玉和万峰时蔚和尚来作一些对比:万峰幼时虽不像妙玉多病,买了许多替身也不中用,但他“见僧辄微笑,作合掌态”,却都是表示有很深佛缘、将会身入空门的必然,而且皆为自幼出家;万峰“深造物谛,词翰奇古”,妙玉“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万峰身穿袈裟,却不剃须发,妙玉是带发修行;万峰“其行为与人迥异”,妙玉“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万峰的师傅让他“汝逢汝名所止”,妙玉的师傅让他“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万峰在邓尉山开宗立教因“尉”与“蔚”字同声,妙玉出家玄墓蟠香寺之邓尉山北峰“妙高峰”,“妙”“妙”同字;万峰告诉徒弟:不可攀高接贵,轻慢下流……,妙玉对请他的人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等等,从这些对比中,可以看出妙玉的经历,就是对万峰时蔚一生的缩写和演绎。此意在于:圣恩寺曾因万峰而名万峰寺,以妙玉之经历等同万峰之经历,也就是在表明妙玉即代表着天寿圣恩禅寺这座庙宇,而事实上“妙玉”这个名字也正是因此而来。

妙玉和玄墓蟠香寺的历史原型

(明太祖朱元璋)

那么为什么要让妙玉来代表圣恩寺呢?这就需要从万峰和尚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明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人到邓尉圣恩寺召万峰和尚入京,但在诏书到达寺院时,万峰和尚已经于七天前,即正月二十九日圆寂。据《圣恩寺志》记载: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九,万峰禅师圆寂圣恩寺,享年七十九岁。是年初,皇帝召万峰入京,旨至,万峰前七日逝。”又《天寿圣恩寺记》记载了圣恩寺在明初,受明太祖朱元璋圣恩的情况,寺僧住持面见大明皇帝,“荐召奉天殿赐坐”,并“仰瞻应对”,“上大悦,欲授以僧录,纲领法门”。在圣恩寺住持“稽首恳请”下,“诏许之”。其后又“爰洒宸翰,遣中贵斋”……明太祖其后又“屡荷龙章、宠赐弥厚”,足见洪武帝对圣恩寺赐予了怎样的隆恩。《圣恩寺志》还记载了朱元璋为圣恩寺写的《怀僧无念,特赐松实诗并序》和几首诗,且于此处节录两首:

其一、《赐僧无念诗用前松实诗韵》:

谈空幽隐入烟萝,路合苍苔岁月多。

问道无门明五教,进离何处受三诃。

残经对月从容诵,补纳朝阳自在歌。

侣影山间真寂寞,俦灯松下任坡陀。

其二、《圣恩寺高僧及礼塔寺题僧无念九岁出家》:

从师童子问清玄,世事茫然学坐禅。

幼出渐知心是佛,老来悟得性通天。

朱门不谒藏金赐,茆屋无干饮碧泉。

召至九重谈妙法,向伊落魄几经年。

这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早年为僧的朱元璋,赐予这一寺庙的厚重“圣恩”。而到了明正统八年(1443),该寺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所赐的“天寿圣恩禅寺”匾额;景泰六年(1453)明代宗朱祁钰下诏,在天寿圣恩寺建“保国道场”,并敕谕道宗禅师碑;天顺三年(1459),复辟后的英宗又再书“敕赐圣恩禅寺”额。一座江南临济宗寺庙,竟然得到明朝四任皇帝(英宗两任)的诏请垂问,赐额敕封,如此圣恩沐露,是极其罕见的,这也使天寿圣恩寺事实上成为了明朝的皇室寺庙。《红楼梦》中赵嬤嬷所说的“江南的甄家”独“接驾四次”,隐喻的就是邓尉圣恩禅寺曾经得明朝皇帝的四次“圣恩”,而与胡适红学认为的所谓江宁织造曹寅接驾四次没有任何关系。同时康熙南巡共有六次,每次都在苏州停留,其中曾三次驻跸圣恩寺,住持和尚亦参与了对康熙的六次迎驾。因此这个“接驾四次”也不是指康熙与圣恩寺之间发生的事情。然而,了解了上述的一切,就应该十分清楚了康熙第二次南巡驻跸圣恩寺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

明太祖向圣恩寺“爰洒宸翰”,康熙帝就“面赐御书”;明太祖对圣恩寺住持“诏请垂问”,康熙帝亦“温语慰劳”;明太祖对圣恩寺“屡荷龙章,宠赐弥厚”,康熙帝亦“帑金二百两”;明太祖为圣恩寺写诗作序,康熙帝亦即兴赋诗。这种时隔三百年时空的模仿与对话,既是为了平复化解江南僧俗对满清的抵触情绪,也为了证明满清不但取代了朱明的江山,即便是属于朱明的皇室寺庙满清也要取而代之。作书人正是看透了康熙的政治目的,才取了“玄墓蟠香寺”这个名字,表明在作书人的心目中属于朱明的叫“天寿圣恩寺”,属于满清的就叫“玄墓蟠香寺”。

而讲到此处,就应该对书中凤姐说的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作出正确的解读了:首先这句话非常隐晦,不能作一句通顺的话去理解,“太祖”和“皇帝”要分开,“太祖”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皇帝”指的是清世祖康熙皇帝,“仿”是模仿或东施效颦,“舜巡”是指南巡化解对满清的抵触情绪。全句的真正意思是:康熙在南巡中对明太祖进行模仿去收拾江南民心。

三、假语村言之“鬼脸青的花瓷”

我们再来把妙玉的那番言语熟悉一遍:“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不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

实事求是地讲,无论怎样的高人雅士,去收梅花上的雪埋在地下五年后再打开来煮茶吃,是证明不了其如何高雅的。这段话最重要的是“鬼脸青的花瓮”隐喻着什么,是圣恩寺观音殿东北一百多米处山腰上的那座“真假山”,因其嶙峋怪异,亦被称作“骷髅石”。这使“真假山”除了本身这个名字之外,又有如同“风月宝鉴”一样天然的两面性,而作书人又将“骷髅石”引申为”鬼脸青的花瓮”,就更加具有了特殊的意义:“青”与“清”同音,说明作书人要利用“骷髅石”即“鬼脸青的花瓮”这一面,把讲述的故事指向了满清。已经知道的是,“真假山”初次从土中露出,是在明朝天顺元年(1457)。第二次由于山洪冲洗从淹没的泥土中露出,是在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夏天。妙玉说的“今年夏天才开了”,指的就是这一年。而妙玉口中的“五年前”指的便是康熙十二年(1673)。

那么在这两个年份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原来,在康熙十二年春,康熙作出了撤藩的决定,引起了平西王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满清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明郑等地都有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响应。这就历史上的“三藩之乱”。

而到了五年后的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宣布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时至秋天积郁而死。其孙子吴世璠继承了所谓的“帝位”。康熙二十年(1681)冬,清军进入云南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作书人用“鬼脸青的花瓮”影射“三藩之乱”及吴三桂之死,其讽刺、嘲笑和责骂之意,显而易见。

至此才恍然大悟,妙玉跟黛玉讲这番话时的冷笑,原来非是对准黛玉,而是向吴三桂与康熙发出的冷笑。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3605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