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杜甫:你从未远去,你一直活在我们堆里

杜甫:你从未远去,你一直活在我们堆里

杜甫:你从未远去,你一直活在我们堆里

作者:张风莉

泱泱五千年的中华,自古便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李白和杜甫,是这个国度里当之无愧的王。

如果说李白是云端的仙,他天马行空,自由来去;那么杜甫便是人间的士,他穷忧黎元,爱国之情终生不减。

如果说李白是天纵奇才,他任意歌吟,便成绝唱;那么杜甫便是后天所为,他苦心经营,筑成诗歌不朽的丰碑。

如果说李白以他的落拓不羁、使情任性,满足了世人对张扬个性的梦想,那么杜甫则牢牢驻守在生活的最深处,撬动了历史最坚硬的河床。

如果说李白的诗,让我们看到了宇宙、山川和自然,杜甫的诗,则让我们见到了家国、众生和日常。

终其一生,李白行在天上,杜甫则活在地上。

因而,李白是飘逸的,杜甫则是沉重的。

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大唐的开元盛世,缓缓拉开了帷幕。

就在这一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这里,虽地处乡僻,但山水俱佳,野趣盎然。
杜甫诞生于京兆杜氏,他的先祖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杜周,还有西晋灭掉东吴的名将杜预,以及唐初的名相杜如晦等等。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文采风流、名噪一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他又曾与沈佺期和宋之问,对近体律诗特别是五律的体式成熟,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杜审言的诗写得好,难免恃才傲物,口出狂言。他曾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仕宦之家,杜甫得到了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更树立了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杜甫聪慧异常,饱读诗书,他曾在一首诗里自豪地写道: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

受到爷爷诗才和性格的影响,杜甫的血脉里,流淌着天生的诗情和自信。他认为:“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

杜甫一开始便对作诗,有着如此清醒的认识,他自觉地将诗歌创作作为自己的家学传统。因此,无论后来有多么难,杜甫都能不改初心,在成为诗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杜甫的母亲虽然早逝,但是有二姑母的悉心照料,杜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并没有留下什么阴影。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几回。

《百忧集行》

那个贫困悲愁的诗人,原来也曾是一个童心未泯、顽皮淘气的少年。只是后来动荡的时代,让他不得不负重前行。

是万方多难,悄然改变了杜甫轩昂的青春模样;是时光之手,最终将杜甫的面容雕刻得憔悴沧桑。

杜甫:你从未远去,你一直活在我们堆里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在巩县的瑶湾,杜甫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及至弱冠,杜甫觉得家乡再已容不下他的梦想,他必须到外边的世界看一看。

公元731年,杜甫开始出游郇瑕。次年,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735年,杜甫赴东都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而归。对此时风华正茂的杜甫来说,这次落第根本算不了什么。

彼时杜甫的父亲杜闲,正任兖州司马。于是杜甫赴兖州省亲,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潇洒快意,裘马轻狂的漫游。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馀。

《登兖州城楼》

后来,杜甫行至泰山脚下,终于看到了东岳的巍峨风姿,杜甫激情满满地写下了他的五律名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相信总有一天,他会登上泰山的绝顶,俯瞰万物,众山皆小;杜甫也相信,自己必定会匡扶时政,兼济天下,实现他很早就有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杜甫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在悠游齐赵、飞鹰走狗的日子里,他有幸见到了房兵曹来自胡地的名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诗》

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诗人传神写意,实是自寓抱负。那匹凛凛有生气的胡马,不正是青年时期壮志满怀的杜甫吗?

前后近十年的两次漫游,吴越和齐赵美不胜收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极大地开阔了杜甫的文学视野,充实了他的精神和审美仓储,也引发了他更为蓬勃的创作激情。

杜甫:你从未远去,你一直活在我们堆里

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公元747年,杜甫结束了他长达十几年的漫游,到长安求仕,希望倾尽所学,为朝政所用。

到长安的第二年,杜甫就参加了国家的人才选拔考试,没想到奸臣李林甫以一句“野无遗贤”的托词,将几百名学子全部拒之大唐门外。

这次科考的失败,使杜甫仿佛一下子老了许多。那曾经澎湃的激情,那无比火热的内心,那实现理想的坚定的自信,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似乎全都失落了。

悲愤之余,杜甫只好四处干谒投诗,他既在诗中陈述自己的才华和不幸,又为当政者歌功颂德,以求对方发现和提携。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在求仕的道路上,杜甫每天面临着生活的困窘与艰酸,体验着低三下四的屈辱与冷眼。他之所以坚持,是因为他有报国的热忱,他在苦苦寻求一个舞台,一个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舞台。

但是,在大唐从盛世走向衰败的时期,要得到一个这样的机会,是何其之难!

赤县官曹拥材杰,软裘快马当冰雪。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751年正月,唐玄宗将要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闻讯,赶紧向玄宗献上《三大礼赋》。玄宗通过他的诗文,终于发现了杜甫这颗沧海遗珠。

但被玄宗赏识,并不意味着立刻就有工作。直到755年,杜甫才走马上任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兵曹参军,虽然是一个再卑微不过的小官,但杜甫总算在仕途上迈出了一小步。只是为了等到这一天,杜甫付出的代价未免过大。

工作安排停当不久,杜甫回家省亲,就遭逢了小儿子被活活饿死的事件。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失去爱子,是任何一个为人父者最锥心的痛。抚摸着骥子瘦弱的身体,还有那小小的再也不会醒过来的脸庞,杜甫的泪水汹涌而下。

在诸儿面前,杜甫一贯是一个慈父。孩子们“问事竞挽须”,他也从不呵斥。杜甫还记得,骥子一岁多时,是何等聪慧: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客人姓,诵得老夫诗。

《遣兴》

但是现在,骥子已经永远离开了他,杜甫不能原谅自己。他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但是杜甫的悲惨遭遇,难道仅仅是他个人的原因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再难述。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在那一刻,杜甫终于明白了,正是唐朝统治者的奢侈糜烂、奸臣当道,才使得天下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丧妻丧子。

所以杜甫知道,天下一定还有人比他更苦。他好歹还是一个小官,尚且无法养活儿女,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那些被强征戍守边防的士兵,他们的日子,更是何等的凄惨!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此时,杜甫的忧愁,千重万叠,甚至高过了终南山,不可收敛!那些人间的惨剧和种种不幸,原来都是时代的疮痍与病痛。

杜甫:你从未远去,你一直活在我们堆里

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西逃。

开元盛世最后的辉煌如夕阳的余晖,沉沉落下。渔阳叛乱的战鼓震耳欲聋,宫中令人沉醉的霓裳羽衣曲被迫中止。

杜甫将家眷暂且安置在鄜州的羌村,然后夹杂在流亡的队伍里,独自去投奔在灵武仓促即位的肃宗,路上杜甫却被叛军所俘,押到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春天来了,长安城里依然草木茂密,但因为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儿就令人潸然泪下,听到鸟鸣就令人胆战心惊。

连绵的战火中,杜甫得不到家人的消息,他不知道他将要往哪里去,更不知道大唐将要走向哪里。他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鄜州的妻儿。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

自从与杨氏结婚以来,杜甫就知道妻子的难,也懂妻子的苦,但是杜甫一直安慰自己:好男儿志在四方,他只能放下儿女情长。

在弟弟妹妹眼里,杜甫是一个宽厚至诚的兄长。安史之乱中,杜甫与他的兄弟手足,也已数年不得相见。在令人惊心的离乱里,不知他们是否安好保全?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月夜忆舍弟》

757年四月,杜甫终于逃出长安,他不顾危险,又到凤翔去投奔肃宗。风尘仆仆、“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杜甫,令肃宗都十分动容。肃宗即授予杜甫左拾遗一职。但因性情耿直的杜甫,为房琯求情,758年,杜甫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759年,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在流亡途中,亲眼看见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悲苦。他愤而提笔,写下了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那暮年依然必须从军的老翁,那新婚第二天就要奔赴战场的丈夫,那被强征去给戍卒做饭的老妪,他们无一不在凶狠的小吏面前,绝望地哭喊着,挣扎着。

他们凄凉悲怆的哭声,永远响彻在大唐的记忆里,响彻在历史浩渺的天空。

杜甫:你从未远去,你一直活在我们堆里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759年立秋之后,杜甫因对污浊不堪的时政痛心疾首,遂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辗转来到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杜甫于浣花溪旁建成草堂,漂泊和分离已久的一家人,终于团聚和安定下来了。

在成都草堂定居的这几年,是杜甫动荡流离的一生中,相对平静和美好的一段岁月。他和家人一起,享受着这劫后难得的清平之乐。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那在房梁上飞来飞去的燕子,那在小溪中戏水游泳的鸥鸟,给了杜甫无限的抚慰。他奔波半世的疲惫的身心,因为山水的陶冶,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此时的杜甫,写作之余,还有闲情逸致去观赏黄四娘家的小院风光。那寻常的山村景色,竟然也入了杜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成都还有美好的春雨。一千多年前的那场喜雨,不只滋润了四川的大地,更荡涤了杜甫在尘世的奔波中,那颗布满尘埃的灵魂。

761年,杜甫到四川新津一带,两度游修觉寺。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后游》

杜甫觉得所行之处,皆有壮丽的江山在等待着他,花儿绽开了笑脸,柳树扭动着柔腰。他的眼前,世界是那样温馨,自然是那样明媚,羁旅四川的客愁,一扫而光。

在成都暂居的四年,是杜甫苦涩的一生中唯一的甘甜。感谢浣花溪旁的草堂,它为杜甫遮蔽了一时的风雨,也在中国文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杜甫草堂,毕竟不是王维的辋川别墅,一场劲风就足以让它体无完肤。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看着裸露在风中的茅屋,杜甫拄杖自叹息。那些茅草在空中飘摇,一如日渐颓败的大唐。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想到的不是他无处栖身的凄凉,而是天下还有很多寒士,无以室家,无以温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只要莘莘士子,他们的价值能够实现,他们能有一间可以安顿身心的房屋,杜甫即使被饿死冻死,他也心满意足了。

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写他的痛苦,还是写他的幸福。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痛苦或幸福的根子,深深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若论笔触的根基,没有人比杜甫扎得更深。

杜甫:你从未远去,你一直活在我们堆里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到达夔州。在居无定所、迁徙漂泊的路途中,杜甫写下了《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看着“星垂平野、月涌大江”的阔大夜景,杜甫心中充满了深沉滞重的孤独。他觉得自己就像天地之间的一只沙鸥,茫然不知归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到达夔州,在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之下,杜甫一家在此暂住。他为公家代管公田,自己也租了一些田地,自给自足。

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创作再现高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三十多首诗,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

在生命最后的年月里,杜甫的才思非但没有枯竭,反而达到了井喷状态,他终生都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

767年,一个萧索的秋日,杜甫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他悲秋伤己,写下了被称为“七律第一”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站在高台上,那悲鸣不已的猿啼,盘旋飞翔的水鸟,萧萧而下的落叶,滚滚奔流的长江,引发了杜甫心中,身世飘零的深深感慨,更触动了他老病孤愁的无尽悲哀。

768年的冬天,杜甫思乡心切,他由公安县一路到达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想到国难家愁,不禁悲时伤怀,涕泪横流。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此时的杜甫,遭受着风疾等各种病痛的折磨,健康每况愈下。他犹如一支将要燃尽的残烛,只要一阵风,就足以让那微弱的光焰熄灭。

然而,让杜甫凭轩远眺时流下泪的,不是他个人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而是天下还处处燃烧着烽烟。只要国家没有太平,人民没有安定,杜甫就一直在忧虑着。

这样,即使有一天他死了,也死不瞑目。

杜甫:你从未远去,你一直活在我们堆里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770年,漂泊和饥饿了那么久,最后好好地吃了一顿饭,杜甫便在一条小船上凄然离世。

千古诗圣的生命黯然画上了句号,但是一千多年以来,世人的心却始终无法平静。

与建立了赫赫功业的无数名臣、贤士相比,杜甫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诗人,从某种角度来说,杜甫的人生甚至是相当失败的。他匆匆走过的五十多年,与功名利禄无关,与飞黄腾达无关,与荣华富贵无关。命运馈赠于他的,只有衣食无着、妻离子散和流离失所。

但是,杜甫依然是世人心中的圣哲。他在一个腐朽的社会环境里,以一己之力,勇敢地承担起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并且一个人进行着精神的苦修。

杜甫终生挂念着社稷苍生,他是儒家思想的忠诚信徒。他的爱国之心,不会因时局和自己的处境而有所改变。他真正做到了《论语》里所说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杜甫不仅忧国忧民,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建树,后人永难超越,因此他被称为“诗圣”。他用诗歌记述和还原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他的诗又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以古体和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尤其是中年以后,杜甫的诗风大气磅礴,沉郁顿挫。

杜甫吸收了自《诗经》以来一切诗人的精华,他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同时,在这种继承之中,杜甫有所创新,他又是启导后世诗人的最高峰。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赞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元稹曰:“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近代的鲁迅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现代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也曾说:“毫无疑问,我的诗歌创作主要受到了杜甫的影响,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

然而杜甫生前,他的诗歌并不为人所重,同代人编选的诗歌集子,都没有收录他的作品。

但是历史从来不会忘记,杜甫为黎民百姓所做的振臂高呼。是民间疾苦,翻成了杜甫的笔底波澜;是悲悯情怀,成就了唯一的诗中之圣。

李白一直年轻,杜甫从未远去。

在唐朝的暴风雨中,杜甫就是那只,站在窗外泣血歌唱的夜莺。那个眉宇间布满忧愁的诗人,他一直活在我们堆里。

我们都是他的知音。在他绚烂的诗歌领地里,我们甘心做他的臣民。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3425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