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为何说残雪是东方的卡夫卡,对比他们的作品,两人有何共通之处

为何说残雪是东方的卡夫卡,对比他们的作品,两人有何共通之处

作为20世纪存在主义的启蒙者,卡夫卡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令人捉摸不透的作家之一。

为何说残雪是东方的卡夫卡,对比他们的作品,两人有何共通之处

卡夫卡蜡像

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孤独、恐惧、迷惘和绝望的情绪,使人们看到了自身生存状态的尴尬和荒诞。

与其相似的中国作家残雪,在其小说中,往往选择家庭或家人的日常生活为叙述对象,在非正常的人际关系中探讨荒诞的丑恶与人的非理性特征。

为何说残雪是东方的卡夫卡,对比他们的作品,两人有何共通之处

中国作家残雪

她用冷峻的文字毫无遮掩地把人性的丑陋与荒诞推向极致,让人产生窒息般的阅读快感。

因此,残雪也被称为“东方的卡夫卡”。

卡夫卡和残雪创作的一大共性,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与境遇进行放大镜式的观察与叙述。

在描绘现实人生的种种承受过程中,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深处进行无情的揭露,并对其加以夸张放大,起着警示人生、社会、甚至时代的作用。

01

探究两位作家的创作共性,不得不从两人的生长的家庭环境说起。

残雪由外祖母抚养长大,她的外祖母是个心地善良的老人,但却有些神经质,甚至不时表现出某些怪异的生活习惯(比如半夜起床驱赶鬼魅、以唾代药疗治伤痛等)。

这一切,对残雪纤细敏感、倔强执拗性格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对父母、外祖母人生命运的感悟,让残雪养成了叛逆的个性和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说,残雪那梦呓般的非逻辑语言,是建立在她对个人生活的独特感悟之上的。

卡夫卡虽是个地地道道的犹太人,但犹太的血缘身份并未让他拥有纯粹的犹太意识。

事实上,卡夫卡受到来自传统犹太、德意志、捷克三方面的文化挤压,这令他无法对任何单一文化背景产生认同。

他处于三股文化力量交相作用的中心,却游离于这种漩涡式文化合力之外,不隶属于任何具体的一方。

这种无家可归的心理状态对他日后迷离式的写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此外,卡夫卡的一生都处于父亲强势影响的阴影之中。

他曾经说:

“我想象着父亲伸展的身躯斜躺在世界地图上⋯⋯我只能住在你未涵盖的区域或你够不到的地方。但在我看来,这些空间在你庞然的身躯底下已经所剩无几了⋯⋯”

这些话很清楚地表明,在父权的威势面前,卡夫卡只能永远无奈地扮演一个被动与服从的角色。

宗教的迷惘、父权的强势以及个性的敏感使卡夫卡的内心世界比任何一位作家都要来得诡异,令人捉摸不透。

为何说残雪是东方的卡夫卡,对比他们的作品,两人有何共通之处

时代的动荡以及个性的孤僻,让卡夫卡觉得自己与外在的世界格格不入。为了躲避这个在他看来怪诞的外部世界,他把自己藏进内心世界,进而创造一个更加诡异的艺术世界。

无论是卡夫卡还是残雪,童年时代的精神创痛是其成长历程挥之不去的深刻记忆,而这种记忆因长期的心灵压抑又往往形成某种难为外人所理解的“神经质”。

可以说,当残雪和卡夫卡的灵魂在现实生活的挣扎中裂变成艺术家的时候,就开始了将生活艺术化的生命历程。


虽然他们善于以刻画人际关系作为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有效途径;但卡夫卡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关系来达到揭露的目标,如《审判》、《城堡》等。

残雪则更擅长通过对家庭关系异化的描写来达到描写异化的目的,如《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

为何说残雪是东方的卡夫卡,对比他们的作品,两人有何共通之处

《审判》是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长篇作品之一,贯穿全书的主基调就是神秘的挣扎。“一定有人害了约瑟夫·K,因为他没有犯错,却在清晨被捕了。”

这样一个悬疑的开头不仅抓住了读者的心,同时也决定了整部作品的荒诞风格。K为了寻访真相四处奔走。

他锲而不舍以致到了焦头烂额程度,希望似乎总在前面,真相也好像唾手可得,可就是永远无法达到。

人们所看到的K,永远行进在看得到却无法到达的道路上。他有行动自由,每天照常上班、谈恋爱,但却逐渐陷入了精神的囚笼之中。法庭似乎也失去了固有的章法与威严,对K的审判俨然是个荒谬的神话。

为何说残雪是东方的卡夫卡,对比他们的作品,两人有何共通之处

卡夫卡作品中的荒诞不是来自主人公本身的行为,而是来自主人公K所遭遇到的不正常的境遇,即莫名其妙的逮捕、不可思议的审判,等等。

小说世界中的人物与我们如此贴近,又如此陌生。

在微观的细节,如在人的情感、言谈举止与追求方面,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人差别不大,可是,一旦从宏观方面考察其思维规则、行动的理由与动机,却又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令人费解。

为何说残雪是东方的卡夫卡,对比他们的作品,两人有何共通之处

卡夫卡对K的描写是对自己的写照,是卡夫卡自己对父权、爱情以及世界无望进行的殊死反抗。

同样的主题在残雪笔下,被描写得更加残酷。她以通过否定最亲近的血缘关系来达到对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否定。

《苍老的浮云》与《山上的小屋》,都是讲述家庭内部侵犯和被侵犯的故事。《苍老的浮云》中的父母每晚到窗下密谋算计自己女儿,人世间的骨肉亲情在这种阴冷的算计中丧失了。

这种基于丑恶人性的描写令人感到毛骨悚然,作家冷酷的笔触明显地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强烈不信任。

为何说残雪是东方的卡夫卡,对比他们的作品,两人有何共通之处

在《山上的小屋》中,父亲震天的鼾声、浮肿的头颅、闪动着白色火苗的石子等,形成了一个恐怖、怪异的意象群。

在这个怪异的世界中,现实常态生活的逻辑被扭曲、否定了,有的只是怪诞的异态生活:

被母亲盯过的头皮居然肿胀起来,父亲的眼睛变成了狼眼。在这里,所有的人物都彼此恐惧、彼此提防。

每个人都是精神焦虑的施虐者,同时也是受虐者。窥视与防范、侵犯与被侵犯、梦魇般的戏中戏,日复一日地在不间断地上演。

作者以夸张的自我意识创造了一个让人忐忑不安的世界。

因残雪“为了报仇”而“写小说”的创作观念相当著名。她喜欢把黑暗人性进行尽情地放大,从中挖掘人性深处的邪恶因素。

因此,残雪作品中众多的关于窥视癖与虐待狂的叙述,目的都是表现人的病态心理,展示“有毒的人际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残雪对人性“恶”进行的那种深刻独到的阐释,与西方现代派的精神实质实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

另外,卡夫卡与残雪还尝试另一种人际关系的描写,这就是叙述异化的人与人际关系。

卡夫卡对此的代表作品是关于家庭关系异化的《变形记》,残雪则是通过《黄泥街》来展示邻里关系异化。

为何说残雪是东方的卡夫卡,对比他们的作品,两人有何共通之处

《变形记》从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异化反映世界人际关系的畸形。

格里高尔即使变形为异类,时刻想着的也都是如何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可是,父母却渐渐失去了对他关照的耐心,甚至妹妹也终于离他而去。

全家为这只甲虫的去世而感到无比轻松。亲情关系是这样,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也仍然是这样。

当妹妹以“优美悦耳的小提琴演奏”表达家人对房客的尊重时,房客们居然现了极不耐烦情绪。

《变形记》采用象征暗示的手法,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畸形人际关系的现象、人的生存状态和苦闷无奈的心理状态。

为何说残雪是东方的卡夫卡,对比他们的作品,两人有何共通之处

残雪《黄泥街》中的主要角色,似乎一直在恐慌变异、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氛围中打发时光。

一方面,他们时刻警惕着,提防别人可能随时而来的侵犯,一点小小的响动就能让他们紧张得面色苍白;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有很强的攻击欲,一有机会,就要给别人制造麻烦。

小说中的人物总有一些怪诞的癖好:

麻老五专门养卡夫卡与残雪作品怪诞特征的美学比较着一只秃尾巴的公鸡,以追打为乐事;王四麻子每天坐在粪桶上,来回地荡着秋千;宋婆喜欢“贴墙溜行”;齐婆是“窜过来,窜过去”等等。

在残雪的笔下,所有的人物几乎都是生活在恐惧中,都像幽灵或影子。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但这种生活是变形的,从正常到不正常没有过渡。

小说虽然没有情节但充满了细小的变故,非常紧张。残雪笔下的人物都被抽取了灵魂,徒有空空的躯壳。

然而,残雪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总是有能力把潜意识中的那种情绪、欲望、想象和变态的心理化为一定的情境、人物,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通过这种艺术的转化,残雪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完全变形的艺术世界。

为何说残雪是东方的卡夫卡,对比他们的作品,两人有何共通之处

她用一种精神分裂的语言尽情地编织一个非理性变态的世界;她无视现实世界的具体特点,只以悲观绝望的态度来表现一个扭曲世界;她把先锋小说引向了表现偏执、阴暗、荒唐与堕落的天地。

这种让读者无法理解的写作手法,残雪和卡夫卡达到高度一致。

但卡夫卡的特点在于让人看到了努力背后的绝望,而残雪则是让人看到了恐惧背后的绝望。

卡夫卡的叙事更为注重细节的关注与塑造,无论多么怪诞的情节环境,卡夫卡都能身临其境般地加以细致描绘,以便读者领略其细节真实的艺术魅力。

卡夫卡的作品,无论是长篇小说《审判》、《城堡》,还是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绝食艺人》等,把读者带入的是一个凄惶迷茫、梦魇般的世界。

小说世界的人们似乎身悬半空,既不能着地、又不能起飞,仿佛在焦虑和绝望中“沿着一道没有门的墙永远地走下去— — 但永远也进不了房子”。

卡夫卡的全部作品都是作者对自己内心灵魂不断深入考察和追究的历程。他的文字游走在生命崩溃的边缘,如同一个溺水之人在灵魂腾空之际被人拽起,还来不及享受生的愉悦,就又复被置于水下,更大的绝望将片刻升腾的希望再次逼迫到无助的境地。

生的挣扎与死的无奈构成了卡夫卡作品的复调意味。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对中国当代许多作家,间接促进了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为何说残雪是东方的卡夫卡,对比他们的作品,两人有何共通之处

卡夫卡对残雪的影响最为突出,残雪曾《灵魂的城堡》说卡夫卡是她喜欢的作家之一,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卡夫卡创造的是“纯而又纯的尖端艺术”,对作品的要求极其苛刻,不求读者多,只求同终极之美靠的近。


综上所述,卡夫卡与残雪这两位运用怪诞手法的大师,秉持着担当苦难的勇气和守卫孤独的精神,以敏感手法的心灵去感受世界、透视人性,试图在对社会的审察和人性的自我审视中追寻荒诞的终极之因。

卡夫卡与残雪虽然身处的时代、地域与文化条件不同,但他们不约而同地对审察社会与审视自我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他们将敏锐的笔触深入人性的最深处,通过怪诞的桥梁沟通,在揭示社会阴暗、审视人类灵魂冲突与生存痛苦的层面达成高度共识。

参考文献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M].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残雪:灵魂的城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肖志刚:卡夫卡小说创作中的怪诞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

王建斌:先锋的堕落— — 论残雪的小说[J].天水师专学报,1996.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1791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