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此“坊”非彼“坊”:白纸坊的来历之谜

此“坊”非彼“坊”:白纸坊的来历之谜

20多年前,第一次逛白纸坊,是去经济日报社探望一位老友。从亚运村咣当咣当的换过几次公交车,穿过烟火气息浓郁的南城,那时候附近的大片区域还是低矮的四合院。胡同里,不时可见“膀爷”的痕迹,不分年龄,家常而随意。后来北京青年报曾发起给“膀爷”送汗衫的活动,极大地改善了老北京的胡同景观。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北京的铜锅涮肉。南城的最地道。

接着说白纸坊。

此“坊”非彼“坊”:白纸坊的来历之谜

白纸坊的来历很有意思,经历了由官署名称过渡到民间地片名,再到社区组织的变迁过程。作为古代社区组织的白纸坊始于明代,但白纸坊的名称却始于元代。原来,元代在礼部之下有“白纸坊,秩从八品。掌造诏旨宣敕纸劄。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九年(1272年)始置(见《元史•百官志一》)。”

《元史》这段记载给很多人造成了误会。有人误以为作为坊名的白纸坊,始于元至元九年。这是不对的,它只是一个级别只有从八品的礼部下属机构,负责制造皇帝颁布诏书所用的纸张。此“坊”非彼“坊”,虽然与表示街区的显忠坊、奉先坊一样称之为“坊”,却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白纸坊位于已被金末战争毁坏的中都旧城之内,其官署位置大致应在今天白纸坊胡同、造纸胡同一带。同时,此地也是官署的造纸作坊所在地。

清初张远《隩志》称:“南城诸坊,白纸坊最大,元于此设税副使,北自善果寺,南至万寿宫,西极于天宁寺,皆是也。自嘉靖筑新城后,坊划而为两矣。”清朱一新在此段后的按语说:“白纸坊,元时在旧城中,而《元一统志》列旧城坊名六十二,独无此名。《梦余录》载明南城坊名,亦无之。至《坊巷衚衕集》(此处指明嘉靖时,锦衣卫指挥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始列于宣南坊后。然成化间严理安《重修善果寺碑》,称宣武门外3里许,地志曰白纸坊。则其名固沿元旧也。”就是说,不论是元代的官方记载,还是明初的官方记载里,根本没有“白纸坊”这个坊名。直到明嘉靖修筑外城后,才正式出现白纸坊,列在城南诸坊的宣南坊之后。但是明初成化年间的碑记里,却有白纸坊的地片名称。

可见,从官署机构、作坊工厂,到民间地片名称,最后正式设“坊”,白纸坊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也符合地名的发展规律。这说明张远的记载,有明显的疏漏,“白纸坊”在嘉靖之前的明代仅为由官署名、作坊名逐渐演变的地片名。根本不存在“南城诸坊,白纸坊最大”。这也基本解决了朱一新的困惑,为什么在明嘉靖筑新城前,“城坊”的所有文献中均无“白纸坊”的记述,但碑刻中却有地名的存在。弄清楚了白纸坊的历史变迁脉络,我们就明白这绝非官方正史记载的遗漏。

坊制始于唐代,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修建南侧外城。清《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一•城池》记载:“外城环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明嘉靖三十二年建,四十三年成。”明代外城建成后,按照方位设置了正东坊、崇北坊、崇南坊、正西坊、正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等7坊,加上唯一不按方位设置、位于外城西南角的白纸坊,合起来外城共计8坊。

至此,作为社区组织名称的白纸坊,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至清废止。坊内明代就有纸房胡同,表明这里手工造纸行业历史悠久。清末朱一新编纂《京师坊巷志稿》时,仍称“今居民以造纸为业”。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0906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