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徽州本来就美,

秋风一吹,就令人神魂颠倒了。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最原汁原味的江南之秋,就在徽州。

徽州乡民以眺窗为画板,

支架为画笔,晒匾为调色盘,

平铺一道道红辣椒、稻谷、黄豆……

织就一幅幅民俗风情杰作。

一年四季延绵有序。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晒秋,图源:摄图网

徽州是江浙沪一带人最亲近之地,除了绝美风光,徽州之名与一府六县之治延续780年之久,使之沉淀出了别样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茶道…徽州奠定了整个江南的审美基调。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粉墙黛瓦的徽州,究竟是什么延续它悠久的历史?徽文化的原动力在哪儿?

01.

徽州并非天生的世外桃源

乍一看,徽州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群山深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为避乱之人提供安居乐业之所。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然而世外桃源不是天生的,徽州之美背后是一部活生生的“人地抗争史”

徽州位于今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夏季多雨,山水暴出,徽州先人深受洪涝之灾。

故千百年来,徽人不断挖塘蓄水、筑坝拦洪,改善耕种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现可考东晋至民国修筑的河道工程7处、堤防工程21处、引灌1000亩以上的古堨16 处、古塘 9 处、山泉与水井几十处、桥梁 20 多处……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渔梁坝,徽州“母亲河”新安江上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

全长138米,被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誉为“江南都江堰”

图片来源:@雾雨川

徽州水墨之象也是出于“住房难”的无可奈何。“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是其真实面貌,随着人口增加,徽派建筑顺势而生。

你能在其中看到北方四合院的影子,而两三层的设计就是古代的“高楼大厦”;排布密集,光照有限就开个天井,避免火灾蔓延就做个马头墙……

现代人看来任何美的元素,都是徽州先人生活不易的折衷选择。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诗意悠长的雨巷,也是人口密居的窘境

图片来源:@行摄之驴

02. 

徽派建筑,徽人“教育启示录”

外人看来,徽州印象也成了“刻板印象”——无非是粉墙、黛瓦、马头墙,美得千篇一律。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真的在村里走一走,才会发现一村一宗族,每个宗族各具人文特色。

不信你看徽州建筑的装饰物:精美的雕花、融汇书法的楹联、不同形态的马头墙……

它们散布在老房子的四处,使生活空间艺术化,促成徽州子弟无形中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和享受。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徽州随处可见的楹联

由本地仕子与途径徽州的文人墨客书写

是徽州子弟浸染书法艺术的绝妙环境

内容题材上,一个村子建筑装饰物往往呈现一定的趋同性,承载着同宗族人共同的志向:或重农,或重商,或重仕途。

不同宗族的志向差异极有可能就源自各个宗族的先祖,经历代宗族大家长坚不可摧的把守,靠无处不在的建筑装饰艺术,世代传承下来,终成各村落的人文特色。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马头墙,不雕马头。其构造形式有“鹊尾式”

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作为座头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金印式”或称“印斗式”

由窑烧制有“田” 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

犹如一块庄严的金印蹲坐墙头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

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禽兽类

多见于北方建筑,极有可能说明主人来自北方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的追求

这么一想,本仅是建筑装饰之用的徽州三雕,意义何其深重?难怪徽州“无宅不雕花”;难怪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徽州府官定注册的工匠就有3066人。

再想想,这样的结局多美妙:徽雕,参与了徽州宗族文化的传承,自身也成了传承百年的匠心民艺。失之,多可惜。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木雕、石雕、砖雕并称徽州三雕

03.

宗族,徽州核心力量

宗族文化之核心力量,最近热门剧《破冰行动》中塔寨村原型、“亚洲第一毒村”博社村,就是活生生的当代例证。

全村1万多人先祖为南宋蔡登瀛, 800多年一脉相承。今天仍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内部通婚,因外嫁女儿、外姓媳妇皆不入族谱;祭祖、甚至制毒都是全员参与的大事……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博社村耗资近千万元新修的蔡氏宗祠

而在徽州,外人看来,宗族之力最直观的是影响整个村子的风水排布。

典型例证是被称为“中国风水玄学活化石”的呈坎古村,为唐末避乱迁居于此的罗氏兄弟重新规划布局的杰作——

改道自然河川、开凿人工河渠,引水由北向南如一条巨龙穿村而过,呈“∽”形,形成八卦图中的黑白界线。使村落阴(坎)阳(呈)平衡,宗族长存。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宏村

黟县宏村也是理风造水的经典之作,俯视整个村庄,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故被称为“牛形村”。

是汪氏宗族为兴旺宗族、屡次请风水先生历经十几年打造的。其中有奠定意义的一步就是将村外的千亩良田开挖成南湖作“牛肚”。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宏村南湖

风水显然不在科学范畴内,却切实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水土布局的有效调整,调节了村落的气温和湿度,为村民生产、生活、消防用水提供了便利。

如此大动干戈,非举宗族之力不可实现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婺源菊径村

04.

仕、商,延续宗族的方法论

士农工商,对于个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对于宗族中人,则是隐性的延续宗族之道,对于徽州的宗族们尤其如此。

还记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人吗?为避秦末战乱来此绝境。徽州宗族们亦如此,多为北方世家大族,在历次乱世中背井离乡、举家迁居于此。

中国人素来安土重迁,离乡背井已有“自断根源”的意味,若不能潜心修族谱、兴旺人丁、延续宗族,岂不是数典忘祖、宛若浮萍?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据西递胡氏族谱记载,唐末朱温叛乱,挟唐昭宗迁都洛阳,途中唐昭宗将新生的皇子托付给近侍胡三。胡三即徽州人。皇子即胡氏宗祖胡昌翼,人称“明经公”。

宗族的延续根本上是一场文化的竞争——文化可以赢得科举,使宗族成为望族,在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故徽州一贯尚学好儒,“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徽州八百年,一条新安江,一叶扁舟,送出无数诗书人才。

根地方志统计,明代徽州进士452人,全国第13位;清代进士684人,全国第4位。明代状元3人;清代状元19人,全国第1位(原状元最多的苏州府有状元24人,其中6人为徽州人)。

其中休宁县状元多达14人,成为全国“清代中状元人数最多的县”。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清代歙县人郑复光

写出中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镜镜冷痴》

并以此书为指导,制造出我国第一架测天望远镜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晚清,婺源人詹天佑

主持修建我国自主设计施工的第一条京张铁路

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铁路工程技术人员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绩溪人胡适,中国第一个获得35个名誉博士头衔的人

创作出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名人不是石头里凭空蹦出来的,是宗族之中世世代代文化兴盛的结果。

文化的兴盛需要更多的物质基础,多山少田的徽州于是诞生了名扬天下的徽商。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东关街,明清时期扬州徽商聚集地

徽商遍布全国各地,但在扬州作盐商是最多、最出名的。《两淮盐法志》记载自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扬州著名的客籍商人累计80名,晋商10人、秦商10人,徽商则有60人。

出人头地的徽商,在外争相捐资办书院、修文庙、广交名人雅士,回乡则为族人扩建宗祠、购置田产、奖励仕途学子。

由此,仕、商、宗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成为徽州文化兴延的“永动之力”。宗族居于核心,是仕商的起点,也是终点。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呈坎罗东舒祠·宝纶阁

明万历罗应鹤政绩显著,常得皇帝御赐

为尊供圣旨和收藏御赐珍品

特返乡修此阁,取名宝纶

05.

新安理学,徽州宗族的思想指南

徽州前称新安郡。朱熹就是徽州人,故常自称“新安朱熹”。虽长期身在福建,朱熹一生还是两次(一说为三次)回乡省亲扫墓。交通不便的古代,三两次已是难得。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每次返乡,朱熹都讲学访友、传播学问,回闽后仍与故乡友人书信往来。

朱熹理学遂在徽州子弟间代代相传,逐渐形成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新安理学。

无论是出于同乡之谊,还是符合切实需要,新安理学都在徽州宗族间生了根、发了芽。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图片来源:@老炮叔叔

朱熹哲学以生为性、重视生理,赋予新安理学积极求生存的精神。因此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的徽人积极从商。明万历年间,歙县就有“业贾者什家而七”,祁门“服田者十三,贾十七”,休宁则“以货殖为恒业”。

与其它商帮不同,徽商衣食足而知礼节,他们商而优则仕,积极参政、投身城市建设、协办社会慈善事业。据《两淮盐志法》不完全统计,康乾时期徽州祖籍扬州人仕宦(不含属县)就有46人之多。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商而优则仕最成功的还属杭州胡雪岩

朱熹毕生积极提倡教育,徽州文化教育亦蔚然成风:例如书院,北宋时仅3所,南宋已有14所,明清史多达110所;官办的府学、县学、社学、私塾不计其数。

徽州虽处于万山丛中,却有“东南邹鲁”美誉。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 竹山书院,徽州保存最完整的书院

无论是满腹经纶的翰林,还是贾而好儒的徽商,无不在宗族引导之下,从小耳濡目染新安理学。

以上仅是一些流于表面的影响,更深层次的儒学渗透说不清道不明,却切切实实沉淀出一个无可取代的人文徽州。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06.

徽州,没那么水墨,但它很中国

就像宗族文化促成了徽州文化绵延八百年,中华文明五千年不间断也得益于根深蒂固的宗族文化。

清明、春节各地的祭祖习俗;

评价一个人品行不好,会说他“家风差”;

相比西方,中国人更喜欢“走关系”办事;

还有我们对血缘关系与生俱来的亲切感……

千年宗族文化至今仍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风土和人情。

而徽州的宗族文化,成熟到无以复加,是中华五千年宗族文化的典型。在它的滋养下,徽文化绵延千年、长盛不衰;而徽州艺术古雅天成,至今仍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华人。

作为一家搞文化的公司,

我们本心不愿说过分煽动性的话语。

但事实确实如此:

再不去徽州,徽州绝美秋色就要流逝了。

因此11月周末的徽州拥挤如国庆大假。

我们特别选在工作日、避开人流,尽可能

还原一个绚烂又闲适的秋日徽州

深秋,去徽州,不只是水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0873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