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信仰自然

信仰自然

信仰自然

自然是世界客体的存在,是变化中的永恒,是万物的规律。神论或无神论,都依从自然,从自然中截取示例,定义信仰。广义的自然是宇宙总体,狭义的自然是自然环境,是生物间依存形态的表征。环境的起源是复杂的,而令其稳定而长久的是转化能量、供养生命的植物。植物受制于土壤或根系的关系,是不会算计又奉献无度的忠实劳动者。上善若水长居下,植物也如此。

亲近植物是人的本能,这不仅依赖植物和人的存续和稳定关系,更在于植物的生活哲学已经通过能量的传递、转化深入人心。植物带来的贡献和安慰远比生活或其他来得更实诚与真切,生活在变,而自然中的植物却仿佛还是温柔如斯。它们的陪伴与相守很多时候比其他更可靠。你对它的好或自然对它的好,总会以它的形态和状态坦诚而直率地告诉你。人都会慢慢爱上植物,因为它塑造了我们的肉体和灵魂。

年轻人为事业或家庭所累,没有多少时间来莳花弄草,但他们所追求的无非也是自己的行为得出很好的结果。这么说来两者是殊途同归的,但花草明显更纯粹。花心思去养好一盆植物或花并不是艰难的,每一项都有迹可循,并不深奥。如果仅仅是沉溺于植物带来的美好观感,只是作为一种类似工业化的商品,那么是断然养不好的。虽然这种态度刺激了园艺事业的发展,但不免有些薄情寡义。社会对这样的行为并不给予批评,仿佛植物是可以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常常停留在小孩子自私和残暴的习惯里长不大。一棵植物是具有感受的,虽然不会哭闹,却具有表情。茁壮成长时是笑,萎蔫枯黄是哭,花开枝头是喜,凋残死亡是悲。世界的变化是以季节为首,而生活的变化是以植物为宗。

城市的光鲜和城外堆积如山的垃圾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工业化的低成本让生活丰富的同时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正在不断地填满和毁掉自然环境。并借助工具之力,在自然面前张牙舞爪,随意横行。我们还在逸兴遄飞、高谈阔论着诗与远方,仿佛美不在当下,美不在身边。诗是如何来的,难道只是故作风雅、无病呻吟的伤春悲秋、好高骛远?诗意是对真善美的祈愿与追求,若没有了敬畏自然之心,哪来心有灵犀的超然感悟之情。

以自然的方式为人,以植物的方式处事,平静睿智而又坦荡无遗。社会的复杂性在于人高处于植物之上,借此凌驾于自然之上,唯吾独尊。道德的约束往往显得冠冕堂皇,甚至掩饰私心。就如儒家里忠孝的观念,放在了朝代里,也就呈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以礼来强化思想,进行统治。不平等的结构和不公平的存在,断然不能使得社会形式稳定和长久,因此纵观历史,不过是一次次争夺和粉饰的画卷。而真正美好而源远流长的却是那些山居的隐者,仿佛他们才得了真理,收获了心灵的开拓与解放。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自从与工作的繁忙不分你我,自从住进了空中楼阁般的公寓,自从将信仰拴在光鲜的标签上,就慢慢和自然断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只留一道常年关上的门和时而打开的窗。再也没有院子去晾衣裳,再也没有小园去看春光。温情的生命都在高山上,有多久因为忙碌的缘故我们忘了它。明星八卦容易上头条,流量偏爱商业巨子的成长。为了越来越快实现越来越多的需求,我们只能抛弃自然的慢、自然的不确定、自然的不功利。我们消费着商品,消费着身体,消费着环境,消费一切近在眼前的欲望。而一切消费的根源是自然,自然穷尽,便无处谋生。

家乡往往是一个人蒙受滋养的地方,我们都渴望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出生、生活。而很多时候,我们要嘛在偏僻的地方与险恶的自然相处,要么在远离自然之气的城市里出生,人文与自然总不尽如人意。远离家乡,逃离熟悉和狭小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是当代最喜闻乐见的。但真正一提到、一想到家乡,内心的柔情就自然流露。原来我们的精神腹地,早已与造化之气不可分割,那里有不尽的涌泉。那为何我们一次又一次踏上远去的步伐,为别地添砖加瓦,却不曾为家乡革除陈旧,开辟新生。人是喜新厌旧又欲壑难填的,而自然却守着故土,以德报怨,从来尽力而为。

园林是人造的第二自然,其中涵盖着工匠或园主的审美情趣,是植物与建筑间的相辅相成与相映成趣。建筑设施的精巧与植物的四时变化,共同构成了高度的美学追求,重塑了一个符合自我追求的理想世界。冷冰冰的建筑需要自然的配置来平衡,才能让人感到亲近,不至空洞与阴森。而建筑本身也需要模拟自然,表现自然。现代的都市人在寸土寸金的地段上已经很难企及这样的私园,但在屋里摆上绿植或花似乎成了一种时髦而捷径的做法。所谓“一植在,满室香。”仿佛植物是苏醒自我和激励自我的不二选择。而海景房、月光屋、日出印象,我们都在通过一扇窗或一扇门与自然比邻而居。食物让我们果腹,自然让我们放松与成长。

我们和自然同气连枝,受其滋养与供养,开了鸿蒙,塑造心胸。自然是沉静的渐入佳境,是自信的不卑不亢,是美好的砥砺坚持,是平凡的睿智自守。信仰自然就是认识自然、理解自然、享受自然、创造自然、回归自然,是信仰生命本身。坚持澄澈初心,在细而慢、简而精的生活追求下冷对沧桑,笑看风云!

作者:孙逸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0259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